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合集下载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一)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一)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一)论文关键词:庞德意象派现代性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

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

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

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

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

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

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

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

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论文关键词:庞德意象派现代性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

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

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

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

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

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

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

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

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译作——《送孟浩然之广陵》简评

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译作——《送孟浩然之广陵》简评

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译作——《送孟浩然之广陵》简评埃兹拉庞德(1899-1977)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他创作的诗歌构思丰富,内容多元,风格独特,他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意象派诗歌”,它以联想、抽象和夸张手法为主,拟喻、比兴、象征和联想并置,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人们被其离奇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独特思考方式所引导,它充满了诗人的超现实的梦想,使人们在沉思中发现更多的新意义。

此外,埃兹拉庞德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翻译家,他不仅探究和研究古典诗歌的译法,而且在古典诗歌的译作中也凸现出他的诗化风格。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对孟浩然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作,译者庞德以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孟浩然的古典诗歌准确地译成了现代诗歌,赋予了原诗特点的同时,突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庞德的译文落实了典型的意象派风格,他在译文中突出的是“联想”,并结合“抽象”和“夸张”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密密麻麻的联想,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事物的独特思考方式。

他将原诗中“山河收豆萁苗”翻译成“山形如山下向仙藤/河添河,长河收豆和苗。

”翻译时,庞德采用了逐句翻译,使用抽象和夸张同时,以极大的灵活性将它塑造为一幅图,将孟浩然的古典诗歌幻化出了现代的意味。

此外,庞德的译文也充满了超现实的梦想,他将原诗的主题思想放大、变形,隐喻地把“淡雅”改写成了“那空气如金,穹窿穿越/如拂尘轻落,淡雅滋润/空气中萤火虫灿烂之光/如醇酒滋润,淡雅滋润”,将“滋润”这一抽象概念以诗意的形式展现,让读者对“淡雅”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庞德的译文将原诗的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而精辟,最终将孟浩然的古典诗歌译成了精美的现代诗歌,让人们在沉思中发现更多的新意义,也将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完美的展现出来。

埃兹拉庞德不仅是20世纪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翻译家,他对孟浩然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作凸现出他的诗化风格,它以联想、抽象和夸张手法为主,并置,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人们被其离奇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独特思考方式所引导,它充满了诗人的超现实的梦想,使人们在沉思中发现更多的新意义。

庞德诗歌意象的现代性

庞德诗歌意象的现代性
话, 也 错 [ 】 ] 1 。于此 , 他 明确 提 出 了现 代诗 歌发 展 的新方 向 。


庞 德 诗 歌 中的 意 象
1 9世 纪末 2 0世 纪初 , 庞德 主 张 以“ 写好 作 品” 来 抵御 欧美 诗 坛上 正 在 流行 的维 多利 亚 时期 繁 复 、 规
整、 充 满道 德训 诫 的混乱 、 感伤、 矫 饰 诗风 , “ 我 们 应摒 弃 那 些 废话 , 应更 加 理 性 , 更 加 有深 度 ……要 越 少 越少 , 直切 主题 … …就像 心底 蕴藏 能 量 的花 岗岩 , 它 自己便 有能 力 被 阐释 。诗 歌恰 恰 如 此 。简 单 、 直 接 的语 言便 可 以抒发 其情 感 。 ” _ 2 ] 8 。
他发现注重意象的中国诗歌含蓄简单恰恰符合意象派诗人改革陈旧诗风的需要因此他模仿了中国古诗中意象并置的手法突破了西方主谓宾齐全的严格语法规范展现出真实自然事物的瞬间词语超越了自身的含义产生出新鲜的意象确立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并在第一本意象派诗歌集子的序言中发行即闻名西方的意象派创作宗旨之三
第 3 2卷第 5 期
埃兹拉 ・ 庞德 ( E z r a We s t o n L o o mi s P o u n d ,1 8 8 5 —1 9 7 2 ) , 2 O世 纪 美 国现代 主义 诗 歌革 新 运动 的
创 始人 及 领袖 人物 , 他所 倡导 的 意象派 诗歌 , 开 创 了英美 现代 诗 之先 河 。在庞 德为 数不 多 的意象 派 诗歌
学 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
关键 词 : 庞德 ; 意象 ; 现代性 ; 意 象 派
中图分类号 : 1 0 7 2 收 稿 日期 : 2 O 1 4 一 O 3 一 O 7 作者简介 : 李岳 阳( 1 9 7 1 一) , 男, 福 建南 安 人 , 讲师 , 硕士 , 从 事比较文学研究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8 2 2 4 ( 2 0 1 4 ) 0 5 — 0 0 6 7 — 0 5

对庞德诗歌语言艺术创作的解读

对庞德诗歌语言艺术创作的解读

对庞德诗歌语言艺术创作的解读作者:徐岩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庞德一生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他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的遗稿翻译了中国古诗的英译本《中国》以及两个日本的戏剧集。

正是对这两部作品的译作中,他创造出了“诗歌意象”的理论,对东西方诗歌的发展和相互借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庞德诗歌创作的基本历程为基础,对庞德诗歌创作的语言艺术进行解读,从而真正理解庞德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和语言哲学。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诗歌创作语言艺术引言在1909至1917年之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了一项文学运动,即意象派创作,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对需要展现的事物要鲜明生动地进行展示,并且要将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和情绪融入诗行之间。

与象征主义一样,意象派的创作反对纯粹的议论以及空洞的感慨。

在1902年时,庞德就确定了这种创作的名称,即“意象派”。

庞德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属于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在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方面,与艾略特一起成为了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意象派诗歌的创作要求是诗人要用生动鲜明、含蓄的意象来展示他所要展现的事物,最重要的是要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

像其他文艺界流派一样,意象派的盛行时间并不长,后来取代它的是漩涡派,庞德在后来的创作中或多或少也遵循了一些漩涡派的主张。

庞德作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与中国的诗歌渊源不浅。

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东方学者芬诺洛萨。

芬诺洛萨将很多的中国诗歌、日本诗歌译成了英语但未整理完成便去世,在芬诺洛萨的遗稿中,庞德发现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伟大,他发现在中国诗歌的创作中有很多理念与意象派的思想是吻合的,因此,意象派的诗人们就开始了一场以翻译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为中心的热潮。

一、庞德与意象派诗歌解读庞德的诗歌,首先要对庞德这个人有一定了解。

庞德在去欧洲之前,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之后在哈密尔顿大学学习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在他几次赴欧之后最终定居在伦敦,在伦敦的文坛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庞德意象派诗歌风格解析

庞德意象派诗歌风格解析

庞德意象派诗歌风格解析摘要庞德是二十世纪初意象派的领导人,是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他在现代诗歌界有深远影响,其意象诗的创作深入人心。

本文首先介绍了意象派的历史由来以及庞德在意象派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再结合意象派诗歌创作理论,指出意象派诗歌的共性;然后通过研读前人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意象诗歌的研究以及庞德本人的诗歌创作理论,结合庞德最具代表性的几篇意象派诗歌这一具体语料,分析概括出庞德意象派诗歌的写作特色,即意象的使用、精炼的语言和音乐性的韵律,并举例证明其写作风格的特殊性;最后讨论了庞德意象派诗歌在国内外的影响。

关键词:意象派;庞德;意象;韵律ABSTRACTEzra Weston Loomis Pound was a major figure of the Modernist move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poet most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promoting a modernist aesthetic in poetr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the origins of Imagism and Pound‘s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Imagist Poetry development. It then combines with the creation theory of Imagist Poetry to point ou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Imagist Poetry. And then by studying t heir predecessors‘research and Pound‘s own poetry theory, it analyses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nd‘s Imagist Poetry: the use of imagery, c oncise language and musical rhythm. And it uses examples to prove the specificity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Pound‘s Imagist Poetr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Keywords:Imagism;Ezra Pound; image; musical rhythmContents1. Introduction (1)2. Ezra Pound and Imagism (2)2.1 Ezra Pound (2)2.2Imagism ……………………………………………………………………...….. .43. Imagistic features of Pound's poetry (5)3.1 The use of Image (5)3.1.1 Image progress (6)3.1.2 Image superposition (8)3.1.3 Image juxtaposition (9)3.2 Concise Language (10)3.3 Musical Rhythm (11)4. Influence of Pound’s poetry (12)4.1 The impact on domestic literature (13)4.2 The impact on foreign literature (14)5. Conclusion (16)Acknowledgement. (17)Reference (18)1.IntroductionImagism was a movement in the early 20th-century Anglo-American poetry that favored precision of imagery, and clear, sharp language. The Imagists rejected the sentiment and discursiveness typical of much Romantic and Victorian poetry. This was in contrast to their contemporaries, the Georgian poets, who were by and large content to work within that tradition. Ezra Weston Loomis Pound was an American expatriate poet, critic and intellectual who was a major figure of the Modernist move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poet most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promoting a modernist aesthetic in poetry.[1]3His own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poetry begin with his declare of Imagism, a movement in poetry which derived its technique from classical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stressing clarity, precision, and economy of language, and foregoing traditional rhyme and meter in order to, in Pound's words, ―compos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etronome.‖[2]11As the father of Modernism, Ezra Pou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etry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refore, we can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magism poems by studying Pound‘s poems and translation works.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studying image to analysis Ezra Pound‘s poems. According to Pound's Imagist poems and other predecessors‘studi es of his works, this thesis will summarize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Pound‘s poetry and analysis his imagist poetry style, so a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concept from the view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modern English poetry, thus making it easier for Chinese readers to appreciate English poetry.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Ezra Pound‘s life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magism. The second part, as analysis of Pound's poetry, departs into three parts—the use of image, concise language and musical rhythm. It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combination of images, and uses Pound‘s poems to explain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Pound poetry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2. Ezra Pound and ImagismAs the father of modernism which is the main stream of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zra Pound definitely plays a predomin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ist poetry. Its starting point is Imagism.Ezra Pound‘s Imagist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esthetic theories proposed by W. B. Yeats, Ford Madox Ford and T. E. Hulme. Yeats is famous for a symbolist who emphasizes subjective conception and imaginative association,but this school tends to lapse into sentimentality; Ford is famous for an impressionist who emphasizes objective writing with clarity and precision, but this school tends to lapse into the level of description. Pound absor bs the strengths of Yeat‘s subjectivity and Ford‘s objectivity and finds a way to make natural objects convey subjective emotion by virtue of association of the mind.2.1 Ezra PoundEzra Pound(1885一1972)was born in Hally, Idaho, in October, 1885.Then he attended Hamilton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where he majored in romance Philology while reading through a large Portion of classical and European literatu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genteel tradition and Popular romanticism dominating the American literary tastes,Pound moved to Europe in1908一first to London,then to Paris,and finally to Rapallo, Italy. In 1909,Pound met W. B. Yeats and Ford Madox Ford. H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se two and tried to combine Yeat‘s symbolism with Ford‘s i mpressionism. About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Pound got in touch with T. E. Hulme and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 Poetic theory.All these ideas becam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well-known Imagist and V ortieist Movement. Later,inspired by American sinologi st Ernest Fenollosa‘s theory on the Chinese writing characters,Pound proposed the Ideogramic Method which was based on the chief principles of the Imagist and V orticist Movement. As the advocate and leader of the movement Pound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magist poetrywriters. Pound also attempted to combine poetry with music, painting and scu1pture.V ortieism was such a typical example.Ezra Pou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poet most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promoting a modernist aesthetic in poetry. In the early tee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opened a seminal exchange of work and idea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writers, and was famous for the generosity with which he advanced the work of such major contemporaries as W. B. Yeats, Robert Frost,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Marianne Moore, H.D., James Joyce, Ernest Hemingway and especially T. S. Eliot. Pound also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Irish writers W. B. Yeats and James Joyce.Pound is not only a poet, but also a translator, essayist and literary critic. His own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poetry begin with his promulgation of Imagism, a movement in poetry which derived its technique from classical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 which are stressing clarity, precision, and economy of language, and foregoing traditional rhyme and meter in order to, in Pound's words, ―compos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etronome.‖ His later work, for nearly fifty years, focused on the encyclopedic epic poem he entitled The Cantos, which was regarded as poetic masterpiec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is really an original and creative poe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literary giant who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st poetry.2.2 ImagismImagism was a poetic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London between 1910 and 1917 and had an enduring and pervasive influence on English-language poet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Imagists published four annual anthologies from 1914to 1917, with a final anthology in 1930. They were led by Ezra Pound who first called them ―Les Imagists‖, choosing a French term to associate the group with the various French avant-garde movements which became the Roger Fry‘s influential Post-Impressionist exhibition in 1910. The group included Hilda Doolittle, John Gould Fletcher, Amy Lowell, Richard Aldington, and, marginally, D. H. Lawrence, but they had only a loose and shifting affiliation and it was mainly Pound‘s talents as a promoter and critic that gave a semblance of unity.Pound‘s favored spelling of Imagists was a gesture of homage to the first school ofmodern poets, the symbolists, whose best-known members were Baudelaire, Mallarme, Verlaine, and Rimbaud, but Pound criticized the French Symbolists as often as he praised them. The first principle of Imagism was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3]72, clearly in contrast to Mallarme‘s famous dictum that to name a thing was to take away half the pleasure and whereas Verlaine in his ―Art of Poetry‖advised an ―indefinite music‖. Pound spoke for an ―absolute rhythm‖, a rhythm that is in poetry which corresponds exactly to the emotion or shade of emotion to be expressed.Nonetheless, Pound‘s ascorbic but well-judged criticism of his contemporaries, his accurate sense of what was good in verse, and his own aphoristic brilliance, gave this small movement (which was not really even a movement outside of Pound‘s rhetoric) a formative role in defining the twentieth-century poet as someone who was in the intellectual avant-garde, purify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ribe, spurning flaccid and self-important and merely derived patterns of language use, and generally breaking with the idea of fixed metrical rules. Many of these principleswere clearly articulated in the essay ―Imagism‖ in Poetry (Mar ch 1913) which was offered as an interview-cum-report by F. S. Flint but shows the hand of Pound throughout. According to Flint,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Imagism were:―1.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 whether subjective or objective.2. To use absolutely no word that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presentation.3. As regarding rhythm: to compose in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sequence of a metronome. ‖[4]12 In an essay ―A Few Don‘ts b y An Imagist‖ by Pound in the same issue offers a definition o f the Image a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5]54, the key point being the com pression of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into an instant. He goes on to offer his own set of ―Don‘ts‖: ―Use no supe rfluous word, no adjective, which does not reveal something.Don‘t use such an expression as ―dim land of peace”. It dulls the image. It mixes an abstraction with the concrete. It comes from the writer‘s not realizing that the natural object is always the adequate symbol.Go in fear of abstractions. Don‘t retell in mediocre verse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in good prose. Don‘t think a ny intelligent person is going to be deceived when you try to shirk all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unspeakably cliff cult art of good prose by chopping your composition into line. ‖[6]313. Imagistic Features of Pound's PoetryImagist poetry has three distinc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Imagist poems request to convey the complex imagery directly, use sculpture and painting in the performance ofimagery. It objects to musical and mystery object to lyrics. It advances the ―Do not say‖ and ―Do not you narrative‖[6]9, only to show without comment. Second, the Imagist poems use concise language, no adjectives and qualifier, no decorative ―lace‖and flaunting words. It writes short lines, with imagery. Third, the Imagist poetry Images focus on the intrinsic rhythm of imagery combination, blend the imagery and the contained idea.3.1 The use of ImageThe word ―Image‖ us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s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an important linguistic term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ese poetry. Therefore, when people refer to ―image‖ in literature, it also refers to ―image‖ poetry. P oetry image is the basic constituent element of poetry. It is the soul and essence features of poetry, and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poetry.Pound‘s work as poet, critic,editor,and promoter of the new style was crucial to its initial period,in the decade around the First World War,and what was most essential to his conception of what was truly modern was a single word: Image. Pound‘s best poems were assured achievement in the Imagist Movement when literature in English became recognizably modern. The modern revolution in literary style came from a main impulse一focus on the image.Aesthetic theorist and imagist poe t T. E. Hulme must be credited with the initial emphasis on the image,for he first formulated the doctrine that ―Images in verse are not mere decoration, but the very essence of an intuitive language.‖[7]79 But Hulme thought of himself as primarily a philosopher, using images as illustrations of ideas. While Pound was always primarilya poet,seeking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 for his intuitions;and it was Pound who pointed out the best working definition: ―An Image 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 ant of time‖.[8]2It was also Pound who showed in practice how far this definition could be carried into the making of short and then longer poems. Pound emphasized the concentration of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ntent possible in a poetic image, though it mirrored only a brief moment of experience. He took the image to be the poet‘s ―primary pigment‖and stressed the hardness, or concreteness, of sensory language, telling poets to ―Go in fear of abstractions‖. Besides concreteness, Pound stressed exactness of diction, the mot just of Flaubert, and clarity, and ―As regarding rhythm: to compos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etronome‖. Thus, along with the image emerged free verse, newly understood as an appropriate organic rhythm, suited to the mood of the individual poem.In short, Pound‘s Imagism was intended to carry symbolism forward towards a greater poetic realism, keeping the poet‘s vision always in touch with the world of his senses, holding firmly to the principle that truth should be visible in things, rather than in visible beyond them.As we all know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Japanese haiku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ound, especially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Pound didn‘t j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exotic surf ac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but its linguistic nature and the abstract feelings that lie behind it. He not only translated lots of Chinese poems but also learned the useful and particular writing techniques. It can be seen clearly the imitation of the style of Chinese poetry from Pound‘ poems.In the following text I will focus on three types of combination of image--image progress, image superposition and image juxtaposition. These three modes of combination of image are very typical East or Chinese-style imag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only using nouns rather than verbs. This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ancient poetry in China is nothing unusual or surprising. And they are also wildly used in Pound‘s poetry and become his representative features.3.1.1Image ProgressImage progress is a combination of images which structu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 rule. It is a common writing technique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poets.For example, the famous Chinese poetry《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李红丽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

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

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

他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

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

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说属于同一种审美范畴。

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中国诗歌的影子。

一.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词》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其后,王昌龄、何景明等都在自己的诗学著作中提到“意象”。

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

“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

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诗人的审美删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

因此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表达具体事物的词。

这样,中国古诗词就取得了高度的意象密度。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时,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

言不尽意、立象尽之。

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了。

二.意象派的诞生西方现代派的发端是顺应反传统的要求诞生的。

20世纪初,西方政治、经济的大动荡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

当时的英美诗歌界沉闷而保守。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论文一埃兹拉庞德诗歌意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一埃兹拉庞德诗歌意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埃兹拉庞德诗歌意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介绍1.1.当我们谈到美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的时,我们总是会想到他的意象派诗歌。

的确,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美国现代诗歌个的大师---庞德,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运动。

庞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出生在爱德华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之后在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

大学期间,庞德大量地学习了意大利和美国古典文学,同时,他也学习了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

不仅如此,庞德还拜访了很多国家,他的足迹走遍了欧洲大陆和美国,这对他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文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庞德他博览中西方书籍,同时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天才。

但是尽管庞德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他的一生却著作很少。

仅有的几部如:The Spirit of Romance,The Garden,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等等。

此外,庞德还编辑了书籍Imagist poems。

在庞德一生的创作精力中,他的杰出著作:“诗篇”,花费了他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因此,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庞德最为重要的作品。

同时也是世界诗歌史上具有标志性的著作之一。

1.2.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的意象和意象主义在意象派眼中,意象究竟是什么呢?意象存在于所有的诗歌中,但在意象派眼中,意象被赋予的新的意义。

庞德将意象定义为一瞬间呈现出来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这个复杂的概念就是在说,意象让我们在作诗之时,能够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意象是将诗人的感情听过一些其他的词汇和景象,比较模糊地,不能够分辨地,隐约地放在诗作当中。

而这些“其他的词汇”,必须能够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想要抒发的情绪。

一个意象派诗人,必须能够让他的读者从他所写的意象中,体会他的情感和感情,而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过程。

而意象派诗歌的逻辑必须要清晰,最好的意象诗歌应当是一幅幅的画面。

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句诗

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句诗

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句诗在20世纪早期,美国文坛出现名噪一时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其中埃兹拉·庞德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地位能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比肩。

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我国古典诗歌元素以及日本俳句,为东西方诗歌的融合做出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十句诗,体会诗歌背后的深意。

埃兹拉·庞德出生于美国,在美国大学读历史、古典文学专业。

他曾先后四次赴欧洲,并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英国、法国、意大利,他不断追求和探索诗歌创新道路,研习普罗旺斯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拉丁文话等,从中吸取养分,成为当时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备受推崇和尊敬。

意象主义诗歌理论的形成是埃兹拉·庞德的一大贡献,尤其在意象主义运动的前期,他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打出意象主义旗号,招兵买马,扩大影响,并发表第一部意象主义诗集。

在他的主张下,意象主义诗歌形成短小、硬朗、节奏自由、语音口语化为特色的文学特质,又彰显曲折玩味的艺术意境,以求得对事物真谛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埃兹拉·庞德对意象主义有着更深的阐述,他认为意象不单纯表现出诗人的思想,它是经过过滤后,用文字展现出能量。

另外,他认为,意象是诗人的“染料”,因而让诗歌能够与其他文学形式相通,同时彰显出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质。

再有,意象派诗歌反对浪漫主义情感上的泛滥,以营造出诗歌的独特品行。

虽然他不怎么懂中文,但他是一位虔诚的中国文化的追随者,他也将中国介绍到西方的一位重要人物之一。

他喜欢中国诗词,推崇儒家经典,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诗就是一个宝库,对他自身而言,中国诗就好比希腊之于文艺复兴。

不过,因为埃兹拉·庞德不懂中文,他才会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以想象,这也成为其备受争议,名誉扫地的根源。

埃兹拉·庞德翻译过一部诗集《华夏集》,他从一百五十余首诗中,筛选出19首,其中“诗仙”李白的诗就包含12首,可见他对后者的崇拜。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形式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他大量运用了东方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庞德的诗歌:
1.《在地铁站内》:
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以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为意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瞬间美感。

庞德将人脸与花瓣、地铁人群与黑树枝相互对照,形成了一种底片叠印般的传神效果。

2.《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幻影般闪现的面庞,
湿而黑的树枝上花瓣片片。

这首诗同样是庞德的经典之作,以简短的两行诗描绘了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树枝上的花瓣。

通过这种形式,庞德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韵味和东方美学意境。

庞德的诗歌以意象派手法为特点,强调诗人对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达。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为美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庞德与意象派

庞德与意象派

庞德与意象派何仲生项晓敏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

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

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

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

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

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

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

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

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

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

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

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另外,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解读庞德:意象派和东方诗学

解读庞德:意象派和东方诗学

解读庞德:意象派和东方诗学
吴艳华
【期刊名称】《平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23)4
【摘要】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离不开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及其创立的意象派和东方诗学.意象派的诞生和理论开始了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的征途.而随后对东方诗美学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使其诗艺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庞德特有的跨文化诗学.意象派和东方诗学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庞德的现代性,并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庞德创立了一个"庞德时代",特别是就其诗学理论而言.【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吴艳华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2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解释力——解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 [J], 何熠
2.从庞德意象派诗歌看中西诗学的审美交汇 [J], 王彤
3.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国情结--从庞德诗歌看英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 [J], 吕敏宏
4.庞德诗学与东方主义 [J], 韩海琴
5.意象与意象派——从意象派诗歌看庞德与中国传统的关系 [J], 张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王丹摘要: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意象简洁凝练,通过极少的语词表达无穷的意境。

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入手,通过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对比来介绍庞德意象诗学的特点,以厦庞德诗中意象的运用。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

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

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

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

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

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

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

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

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

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

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

1 中国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视为意中之象,并认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整理版]从庞德的意象观察迟疑意象派诗歌_刘蕊

[整理版]从庞德的意象观察迟疑意象派诗歌_刘蕊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0,2010第26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Vo l 126(总250期)Tota lN o 1250收稿日期:2010)08)03作者简介:刘 蕊(1981)),女,新疆人。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届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美文化。

指导教师: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单雪梅从庞德的意象观看意象派诗歌刘 蕊(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摘要:意象派诗歌的存在时期虽然短暂,但在诗歌界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本文以庞德的意象观作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意象、意象派的本质,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意象派的兴起、发展以及它与象征主义的渊源关系和区别之处。

关键词:意象;意象派;庞德;象征主义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0)0037)02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意象派诗歌,可以称的上是现代诗歌的代表。

尽管诗歌界甚或是文学界对其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和评论,但不争的事实有二:意象派代表诗人的名字无一不是如雷贯耳,或开创诗歌历史先河,或影响之后几代人的诗歌创作;意象派代表诗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或呈现神秘哲理,或巧妙讴歌爱情、自由,又或是通过叠加某些亦真亦幻的意象去吸引读者。

不仅如此,意象派诗歌还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剪不断的渊源。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意象派诗歌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引发人们对其展开多种角度的研究。

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尝试对意象派及其代表作进行鉴赏分析。

在所能查阅的相关资料中,对/意象0、/意象派0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这些定义或从角度出发,或从意义着手,又或是从其功用、特点等方面进行阐释。

虽然说,在这些对意象、意象派的定义中,并没有哪一个能够获得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摘要:1.作品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艺术特点概述4.作品意义阐述正文:一、作品背景介绍《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这首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是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地铁站为背景,通过捕捉城市生活的瞬间,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忙与拥挤。

二、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开篇便描绘了地铁站的人流如织、喧嚣纷繁的场景,通过“面孔,一张张,模糊不清”的描写,传达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疏离感。

接着,诗人运用意象手法,将地铁站的人流比喻为“湿漉漉的树叶”,既形象地展现了人群的众多,又表达出城市生活的压抑与单调。

诗歌下半部分,诗人转移到对大自然的描绘,通过“阳光洒在树叶上”的生动画面,与地铁站拥挤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

最后两句“地铁站里的面孔,树叶上的阳光”,诗人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的诉求。

三、艺术特点概述《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象手法:庞德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这首诗歌中,他将地铁站的人流比喻为树叶,既表现了城市生活的压抑,又凸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2.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地铁站与大自然的景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3.简洁明快的语言:庞德的诗歌语言简练,直接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面孔,一张张,模糊不清”的描写,简洁地展现了地铁站的人流如织。

四、作品意义阐述《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矛盾和困境,表达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心灵慰藉的渴望。

这首诗歌提醒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寻求心灵的寄托,从而在紧张的氛围中找到一丝安慰。

从庞德的意象观看意象派诗歌

从庞德的意象观看意象派诗歌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0,2010第26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6(总250期)To t a l No 1250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刘 蕊(—),女,新疆人。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届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美文化。

指导教师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单雪梅从庞德的意象观看意象派诗歌刘 蕊(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摘要:意象派诗歌的存在时期虽然短暂,但在诗歌界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本文以庞德的意象观作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意象、意象派的本质,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意象派的兴起、发展以及它与象征主义的渊源关系和区别之处。

关键词:意象;意象派;庞德;象征主义中图分类号:I 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0—0037—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意象派诗歌,可以称的上是现代诗歌的代表。

尽管诗歌界甚或是文学界对其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和评论,但不争的事实有二:意象派代表诗人的名字无一不是如雷贯耳,或开创诗歌历史先河,或影响之后几代人的诗歌创作;意象派代表诗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或呈现神秘哲理,或巧妙讴歌爱情、自由,又或是通过叠加某些亦真亦幻的意象去吸引读者。

不仅如此,意象派诗歌还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剪不断的渊源。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意象派诗歌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引发人们对其展开多种角度的研究。

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尝试对意象派及其代表作进行鉴赏分析。

在所能查阅的相关资料中,对“意象”、“意象派”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这些定义或从角度出发,或从意义着手,又或是从其功用、特点等方面进行阐释。

虽然说,在这些对意象、意象派的定义中,并没有哪一个能够获得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30No .42009年8月Journal of Hanshan Nor mal UniversityAug 12009 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陈培浩(1980-),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陈培浩(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

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

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 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9)0420048204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 Fenol osa )。

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

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

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

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

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一、技巧:现代性的想象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

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我们可以结合庞德的几首诗歌,来解读他诗歌的现代性技巧: 少女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赵毅衡译)这是一首歌咏心上人的诗作,这样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非常多,但是却显现出非常不同的写法。

中国诗歌中不乏赞美和思慕恋人的题材,但中国诗歌中抒情主体跟抒情对象之间是有距离的,主体可以沉迷膜拜,却绝对不会和叙写对象合为一体。

中国诗歌物化美人的写法从屈原就开始了,所谓美人香草,是叙写者对于叙写对象的一种美好物化。

后继者形容女性美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或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这些都是从外在事物跟女性的对照或女性美对男性冲击的角度来叙写的。

所以只要简单对照就可以看出庞德的不同凡响,庞德的诗歌不但把“少女”物化为“树”,而且叙写者本人也成为了“树”:可以想象,当“我”爱上你———“树”的时候,我也就长成了一棵树;你是青苔,你是清风吹拂的紫罗兰,那么我自然也便成为青苔,成为清风吹拂的紫罗兰。

应该说,诗歌技巧的背后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想象,而正是这种文化想象使诗歌带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

中国诗歌的抒情主体基本是男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可以赞美爱慕的女性,但却不可能将自己想象成女性。

众所周知,屈原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但是他的浪漫想象的背后却依然有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而庞德《少女》中的表达,其背后依托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泛神论和性别平权思想,泛神论使人和树之间的变换想象成为可能,而性别平权又使得“我”(男性)化身为“你”(女性)成为可能。

不可想象,这样的诗歌会出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甚至在庞德所处的文化中,这种超现实想象也是被视为“愚行”的。

但是,正是这种想象使得庞德诗歌的现代性彰显出来,使他的意象派和中国的古典意象之间产生了质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构成了庞德诗歌的真正内核。

我们再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其中的异同。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在地铁车站》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支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庞德的诗歌是对白居易诗句的模仿,但是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把它们放到一起比较。

首先这两首诗意象构成上都是人面和花;其次写作上都避开正面描写,以花类人,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诗人要写的都是“脸庞”、“玉容”所代表的人及其内心世界,而且他们都用湿漉漉的花来曲折实现。

但是,庞德的诗又以通感的修辞使诗句更加饱满:诗中,跟花瓣相连的是“潮湿”、“黝黑”,当这两个让人产生不快的触觉和视觉感受的词和花瓣组接到一起的时候,它实际上为花瓣这个意象注入了相近的主观情绪。

相比之下,带雨的梨花仅仅是对事物外在情状的叙写,而“潮湿黝黑”的花瓣却经历了抽象的艺术组接,将美的花和丑的感受连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艺术上的张力。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原则是和谐,音韵和谐、意象之间的和谐、意象与修饰语之间的和谐皆在考虑之列。

“梨花一支春带雨”非常和谐,而“潮湿黝黑”与花瓣相连则是有悖和谐的。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庞德诗歌截然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性手法以及手法背后的现代性想象。

二、内涵:现代性的焦虑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两首诗在主题内涵上和意趣表现上的明显不同:庞德的诗表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空间———地铁站,那里人流拥挤,行色匆匆,诗中的花瓣是作为没有个性的复数而存在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置身于现代化空间中的茫然和迷失。

白居易诗中的梨花则是一枝独秀,它是一朵美丽而娇羞的花,点缀其间的雨珠只是增其妩媚。

诗人借用花描摹一个落泪女子无限娇羞的容颜,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古典的审美境界。

虽然是同样的艺术手法,接近的意象,但是庞德诗中那种现代性的感受和白居易诗中那种纯粹的古典性都刻画着这两首诗不同的时代印记。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和谐。

音韵和谐、审美上的和谐使得中国古诗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

而庞德的诗歌却是对中国诗歌艺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一次尝试,诗艺似是古典,表达的内容却是现代性的焦虑。

忽略了这一层,以为庞德意象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简单回声,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旁证是在古典格律诗受到严重批判的新诗草创时期,庞德的意象主义却反过来对中国新诗人产生了影响。

原因是什么呢?是中国新诗人崇洋媚外、跑到西洋去寻找古典诗歌中已有的资源?或者说一个被批判的古老艺术被贴上西洋标签就可以大行其道?这些理解显然是有偏颇的,一个更公允的答案是:庞德以现代性的内涵移植了中国古诗,吸引中国新诗人的并非这种古典的诗歌技巧,而是现代性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意境运用上更显示出其模糊和复杂性。

庞德所创造的现代意象,相对于古典意象而言,多具有含义的不定和多义性。

这种不定与多义的意象体现了现代的诗歌美学观念,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审美需求。

”[1]事实上,多义性的确又是庞德诗歌现代性内涵的题中之义,以庞德翻译的《落叶哀蝉曲》为例,此诗原为汉武帝(刘彻)思怀李夫人所作: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将此诗命名为《刘彻》,译为: 绸裙的窸窣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庞德译诗对原作的创造性改写,首先是增加意象:“一片粘在门槛上的潮湿的树叶”,此句为庞德所加,与庞德“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诗因而也就染上了浓烈的庞德色彩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其次是视角的转换,原诗题为《落叶哀蝉曲》,而庞德则将它改为《刘彻》,并且在具体诗句中更突出个人的观看角度,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中一般性的描述角度被转变为“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等更富于主观内涵的表达。

三、身份:现代性的思考者如果我们把意象派的兴盛和庞德的诗歌道路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就会更加清楚他所主张的意象派的文化意义。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

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

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

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2]可以看到,庞德是在西方诗歌发展的脉络中,在西方复杂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问题的,在一种不可抑制的诗歌现代性焦虑的推动下进行了他的艺术选择。

每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都必然要面对他生存于其间的存在,诗人特殊的话语方式也正是在对存在的不断质询中确立的。

庞德也一样,他对于中国诗歌原则的服膺并不是因为复杂精致的东方美学本身,而是中国诗学的经验提供了让他消化、吸纳自身生存经验的容器。

如果中国的诗歌技巧不能服务于庞德现代性体验的表达的话,那么难以想象他会与之产生艺术共鸣。

另外,必须看到,意象派仅仅是庞德诗歌道路上的选择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现代派诗人,庞德力图打破传统的狭隘束缚,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语言,通过诗艺的创新,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强度向诗歌内在丰富性的边界冲击。

”[3]庞德有一首诗叫做《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了/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我们有着共同的树叶和树根/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