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体裁的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
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

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赞美歌(anthem,英)
英国基督教教会仪式所用音乐,有独唱、合唱形式,歌词大多取自圣经,用英语演唱,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咏叹调
(aria,意;air,英、法;Arie,德)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

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叙事歌
叙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

⑵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具有叙事性的歌曲,内容常与民间故事、传奇有关。

⑶19世纪抒情浪漫的器乐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芭蕾舞剧
(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

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船歌
(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摇篮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布鲁斯
(blues,英)一译蓝调。

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

通常为十二小节,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其名称来源于别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调第三和第七级音(称作"怨音"blue notes)。

波莱罗
(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的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的节奏。

拉威尔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的钢琴曲。

布列
(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⑴盛行于17和18世纪的法国舞曲,速度较快,通常为2/2拍。

⑵现流行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山区的三拍子舞曲。

康康
(cancan,法)19世纪末盛行于法国的舞曲,快速,2/4拍,热烈而粗俗。

最著名的是奥芬巴赫所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曲。

卡农
(canon,系)一种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当一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紧跟模仿。

有将旋律完全保持的"严格卡农",也有带些变化的"自由卡农"。

它可以是一首独立乐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现局部性的卡农写法。

康塔塔
(cantata,意;Kantate,德)一译大合唱。

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多乐章声乐作品,包括独唱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与清唱剧相类似,但规模较小。

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内容的。

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经典之作。

随想曲
(capriccio,意;caprice,法)⑴16世纪末至17世纪较为自由的赋格性质器乐曲,多为古钢琴作品。

⑵技巧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
小提琴随想曲》。

⑶19世纪用于形式较为自由的乐曲,常借用著名曲调为主题,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

夏空
(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译恰空。

盛行于17世纪的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

室内乐
(chamber music,英)指适合在室内而不是大厅由少数人演奏的器乐曲,早期曾包括声乐。

主要体裁是数种重奏,最常见的是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

现在虽常在音乐厅演奏这类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细腻亲切的特性。

众赞歌
(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赞美诗曲调,最早出版于1524年。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将其作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还曾创作过一些)。

其特点为:采用本国语演唱,曲调大多选自朴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圣歌。

起初为单声部,后来出现了主旋律在最高声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复调形式。

17、18世纪众赞歌成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众赞歌变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众赞歌旋律为素材。

众赞歌前奏曲
(chorale prelude,英)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通称,盛行于17、18世纪。

在路德教派的教堂仪式中,会众唱赞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风琴将其旋律演奏一遍。

演奏者可将旋律作自由变奏,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众赞歌前奏曲体裁。

协奏曲
(concerto,意;Konzert,德)由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分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小协奏曲等。

形成于18世纪,通常为快-慢-快三个乐章。

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协奏曲模式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呈示部,即乐队先呈示主题,然后由主奏乐器在乐队伴奏下带有变化地再次呈示主题;第一乐章(有时也在末乐章)将近结束处有"华彩乐段"(cadenza),即主奏乐器单独演奏的炫技性段落。

19世纪逐渐不再遵循这种模式。

大协奏曲
(concerto grosso,意)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多乐章作品,是由几件乐器组成的独奏小组和管弦乐队的协奏。

主奏组大多由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大提琴、古钢琴组成,通常为2-5件乐器,它们细腻纤巧的音响与宏亮的乐队合奏形成鲜明对比。

库朗
(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盛行于17和18世纪初的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常用于组曲。

恰尔达什
(csárdás,匈;Czardas,德)一译查尔达什。

匈牙利舞曲,由缓慢而忧郁的lassan段和快速热烈的friss段构成。

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尔达什舞曲。

嬉游曲
(divertimento,意)盛行于18世纪末的轻松怡情的多乐章室内乐或小乐队作品。

在莫扎特的嬉游曲中,也有些比较深刻严肃。

二重协奏曲
(double concerto,英;Doppelkonzert,德)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

如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

二重奏(唱)
(duet,英;duo,法;duetto,意)供两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个声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器乐二重奏(除钢琴二重奏外)还专门称做duo。

练习曲
(étude,法;study,英;studio,意)专为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

19世纪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强了这种体裁的艺术性,使之成为音乐会上的正式曲目。

这类作品称为"音乐会练习曲"。

凡丹戈
(fandango,西)活泼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响板和吉他伴奏。

幻想曲
(fantasy,英;fantasia,意;fantaisie,法;Phantasie,德)器乐曲,总体特点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带有幻想的性质。

⑴文艺复兴时期指不采用舞曲形式或变奏手法而采用复调技巧自由写作的器乐曲。

⑵巴洛克
时期即兴性的键盘或琉特琴乐曲,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

⑶古典主
义时期在写法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的大型作品,如莫扎特的钢琴《幻想曲》
K396、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op.27no.2(作者标明"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等。

⑷浪漫时期带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如勃拉姆斯的钢琴曲《幻想曲》op.116。

⑸根据现成主题(民歌、他人音乐素材)所写的乐曲,如李斯特《根据贝
利尼歌剧<梦游女>主题而作的幻想曲》等。

法朗多尔
(farandole,法)古老的法国舞曲,目前仍流行于普罗旺斯一带。

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中的《法朗多尔舞曲》。

弗拉门科
(flamenco,西)盛行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歌舞体裁,用吉他
伴奏,常常带有悲伤意味。

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门科是一种典型风格。

赋格
(fugue,法;Fuge,德;fuga,意)在一个主题上构成的多声部(至少二声部)复调作品。

单声部的主题在原调上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依次
进行模仿。

主题在全曲多次出现,中间有数个"间插段",它们大多采用主
题片断作素材,在不同调性上进行丰富多样的变化,也可引进新材料。


后一次主题在原调上完整出现,便告结束。

赋格可用于一部独立的作品,
也可用于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称作"赋格段"。

加伏特
(gavotte,英)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舞曲,传入宫廷后,成为当时
各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剧、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

快速,4/4拍。

格里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英)一译"素歌"。

罗马教会所保存并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单声部旋律,节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为依据。

分为两大类:⑴用于教堂举行弥撒的成
套圣咏,内容集中于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⑵用于修道院每天不同时辰
祈祷的"日课"圣咏。

哈巴涅拉
(habanera,西;abanera,意)一译"阿伐奈拉"。

起源于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为切分音。

19世纪传入西班牙。

哈里路亚
(hallelujah,希伯莱;alleluia,拉)希伯莱文原意为"赞美上帝之歌",是圣经中欢乐地赞美上帝的专门用词。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常将其用于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作品,如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合唱"哈里路亚"。

幽默曲
(humoresque,法)盛行于19世纪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的器乐体裁,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即兴曲
(improperia,法)盛行于19世纪的钢琴小曲体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灵动的特性。

如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

间奏曲
(interlude,英;entr'acte,法)同intermezzo⑵、⑷。

幕间曲(剧)
(intermezzo,意)⑴盛行于16、17世纪在戏剧幕间演出的带有音乐的短剧,它是18世纪喜歌剧的前身。

⑵在戏剧或歌剧两幕之间的器乐曲。

同interlude。

⑶一种独立的器乐小品,如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小曲。

⑷多乐章作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中较为的短小乐章。

引子
(introduction,英)乐曲的开头部分,常见于交响曲、奏鸣曲、弦
乐四重奏等较大型作品,通常为慢速,与快板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爵士乐
(jazz,英)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音乐风格。

其中含有非洲鼓乐的
节奏、欧洲的和声、美国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鲁斯(即"蓝调")、"拉格泰姆"(ragtime,一译雷格泰姆)等诸多因素。

称之为Jazz大约是在1915年左右,但含义模糊。

之后发展出多种类型,如摇摆(swing)、比博普(bebop)、博普(bop)等。

吉格
(jig,英;gigue,法)16世纪出现的英国舞曲,17世纪盛行于欧洲,常用于组曲。

快速活泼,三拍子。

霍塔
(jota,西)源于阿拉贡地区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吉他
和响板伴奏。

(lied,德)原意为歌曲。

现专指德、奥浪漫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的歌曲。

其特点是歌词选用短小的诗作,音乐和诗歌紧密结合,钢琴伴奏部分担任重要的烘托气氛和描绘情景的作用。

牧歌
(madrigale,意;madrigal,英)意大利古老的世俗声乐曲。

最早出现于14世纪,大多为二声部(也有三声部的)复调形式,至16世纪发展为以五声部最为常见的复调重唱或合唱。

此外还有独唱形式,如蒙特威尔第的作品。

进行曲
(march,英;Marsch,德;marcia,意)伴随队伍行进的音乐。

两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乐句对称。

常用于歌剧、交响曲中,如威尔第歌剧《阿伊达》中的大进行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

弥撒曲
(mass,英;Messe,德;missa,拉)天主教(基督教旧教)用于圣体圣事礼仪的音乐,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用拉丁文演唱。

常规的弥撒形式有五个固定部分: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

中世纪后期开始对其中某些乐章进行多声编配,以后更是出现了丰富而自由的创作。

玛祖卡
(mazurka,mazur,波)波兰民间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节奏带有附点,强拍常处于第二或第三拍上。

肖邦将其高度艺术化,作有大量钢琴玛祖卡。

小步舞曲
(menuet,法;minuetto,意;minuet,英)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间,后成为宫廷舞。

18世纪常被用于多乐章器乐曲,如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

套曲
(Cycle )一种由多乐章组合而成的大型器乐曲或声乐器。

组曲
(Suite)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器乐曲组成的乐曲。

(Sonata)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其指由3-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小提琴奏鸣曲) 。

交响曲
(Symphony)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含四个乐章.其乐章结构与独奏的奏鸣曲相同。

序曲
(Overture)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十九世纪又出现独立的音乐会序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