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来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乡愿:乡人的心愿,老百姓所共有的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
方方《刀锋上的蚂蚁》五:“对了,乡愿。
无论时代如何嘈杂混乱,无论生活的背景如何变化,乡愿却总是那样坚定而执着。
”“鲁昌南仿佛燃烧了。
他匆忙找出笔记本,急切地在上面写着,总题:乡愿。
然后便使劲回忆当年村民们最渴望的内容。
他将他们一一列在纸上:福从天降,平安如意,福寿延年,福寿禄喜,福在眼前,四季平安,五福捧寿,松鹤延年,榴开百子,事事如意,平升三级,喜鹊登梅,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八仙过海,渔樵耕读,老鼠嫁女。
”
乡下人的心愿就是人民对物质的渴望,对于这种渴望,被孔子否决了,而且中国古代上层都认为是低俗的,而中国下层人民还是象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了对物质的渴望。
遗憾的是我们中国总在这个层次停步,达两千年,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发展突破。
造就了中国历代的人民贫困。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理论指导实际两千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代要肯定乡愿、分析乡愿。
而过分的乡愿,今天就叫拜金主义,确是很可怕的。
所以要辨证的看待我们当代社会的乡愿。
乡愿的这种解释不与孔子的本义相违背,本身孔子的定义并不清晰。
历代的解释多由孟子出发,所以用当代的眼光研究儒学,更有批判意义,可以使我们更透彻的理解儒学,把儒学应用到当代社会。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
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古人以德治天下。
当儒家学说在宋朝逐渐成为道德准则之后,孔孟也就成了圣人,圣人的话,在以封建道德一统天下的时代当然不会错。
今天看来,却不尽然。
关键在于,“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固然不错,但什么是“善恶”,古今则迥然不同。
昭著者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照此标准,如今行走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女子因其不守妇道而必为恶人无疑了。
乡愿,如果指那些言行不一、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趋炎媚俗之人,用孔孟之道衡量,其行也恶焉,当为恶人无疑。
可如今凡人百姓无权无钱,生存之难,非如此无以为继,固然成不了君子,可难道因其“恶”都成了小人不行?
乡愿,德之贼也。
是孔子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正统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在崇尚人性、宽容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如果据此而苛求于人,必将严重混肴善恶之界限,使真正的恶人、坏人、小人更加猖獗于天下,使善人、好人、凡人百姓无所措手足。
在当今社会中,区别善恶,应以“是否刻意伤害他人以谋取私利”为最简单、直接的标准:以“恶”行害人谋利者,是为恶人、坏人、小人;为稻粮谋不得不“恶”行以求自保者,固然不能称其为君子、好人,但绝不能谓之于小人、坏人,不过凡人百姓耳。
乡愿是一种伪善人格!
乡愿是指一种道德人格。
最早这个词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孟子也很重视孔子这个理论,并在《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也。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主张,为人要坚持道德原则。
《论语.子路》中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朱熹也继承了孔孟的思想,在《朱子语类》六十一卷中直斥“乡愿是个无骨肋的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唯恐伤触了人。
”
乡愿是指看似忠信廉洁,其实毫无道德原则,只知媚俗趋时的一种人格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的意思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想指责他,找不出大错,想要骂他,又没有证据,他随波逐流,趋炎媚俗,自以为是,其实如孔子所言,就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
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其实,这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好辩题。
古人以德治天下。
当儒家学说在宋朝逐渐成为道德准则之后,孔孟也就成了圣人,圣人的话,在以封建道德一统天下的时代当然不会错。
今天看来,却不尽然。
关键在于,“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固然不错,但什么是“善恶”,古今则迥然不同。
昭著者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照此标准,如今行走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女子因其不守妇道而必为恶人无疑了。
乡愿,如果指那些言行不一、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趋炎媚俗之人,用孔孟之道衡量,其行也恶焉,当为恶人无疑。
可如今凡人百姓无权无钱,生存之难,非如此无以为继,固然成不了君子,可难道因其“恶”都成了小人不行?
乡愿,德之贼也。
是孔子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正统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在崇尚人性、宽容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如果据此而苛求于人,必将严重混肴善恶之界限,使真正的恶人、坏人、小人更加猖獗于天下,使善人、好人、凡人百姓无所措手足。
在当今社会中,区别善恶,应以“是否刻意伤害他人以谋取私利”为最简单、直接的标准:以“恶”行害人谋利者,是为恶人、坏人、小人;为稻粮谋不得不“恶”行以求自保者,固然不能称其为君子、好人,但绝不能谓之于小人、坏人,不过凡人百姓耳。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标杆”。
符合时代要求,关注百姓生存的道德规范,会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宽容、和谐;违背时代要求,为道德而泯灭人性,不关注百姓生存的道德规范,只会使社会在道德的名义下变得更加虚伪。
何所谓乡愿?就是伪君子嘛。
孔祖宗为什么如此厌恶乡愿呢?因为乡愿虚伪矫饰,粉饰太平,貌似忠厚,实际上却不忠不厚,笑里藏刀,笑面老虎,脸上递笑、脚下使绊的伪君子比明刀明枪的恶人更可恶。
因为面目伪善,心怀杀机的人更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叫人深受其害。
“大忠藏奸”,古来凡奸佞之辈,往往貌似忠廉,以掩饰自己的歹恶祸心。
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人叶随处可见,然而屡屡上当受骗、遭其暗算的人也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就在于好话随耳,良莠不辩;对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对苦口的良药饮不下。
这就给似忠非忠、似廉非廉的乡愿们以安身之地、可乘之机。
也可以说,识破伪善面,幸免遭暗算。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实际上也属于那些藏私害义的乡愿。
因为老好人看似明哲保身,实则不辨是非,他们往往最讨厌斗争,号称在大是大非上持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在善恶大义上不辨真伪,在生死攸关上无动于衷。
这种人客观上是在庇荫罪
恶,伤害忠良。
因此老好人表面看来左右逢源、处处行好,实质上并无好处,并无善行,当然也终无好报。
老祖宗们还说有另外一种人叫做鄙夫,何所谓鄙夫?乃指不明礼义,视个人利害唯此为大的人。
这种人被孔子称为“昧德之夫”。
这种人在任何时候、场合,都以自我为“圆心”,以利己为半径划圆,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只见得自己好,处处标榜深明大义,其实是触不得半点个人利益,否则就会跳起来。
这种人目光短浅,且狂妄不羁,正如古人所言: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吕氏春秋·序言》) 也就是说私利膨胀的人,观察事物,像瞎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听取意见,像聋子一样什么也听不进;付诸行动,像疯子一样什么都敢干。
这种人一旦得势便张吞国之口、慷公之慨、害众之利。
不过,这种鄙夫,因为存在形态泰国与明显,终会目盲而失途、昏然而失势,张狂而失持,陷入狭私的沉潭。
“鄙夫”古已有之,世不乏继。
古人厌弃,今人更应摒弃。
道德,一旦极端化为人皆仰望而不可及的楷模,它离虚伪也不远了。
凡为人处事之难,谁人敢说自己没说过违心的话,没做过违心的事,绝对是表里如一;
感人世之不公,有几人愿为公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四处出击、八方树敌;
叹命运之多艰,有几人敢不为斗米折腰,公然挑战世俗权力,只为表现自己的高洁、骨气;观喧器、浮躁、物俗熏天之人世百态,有几人敢不入欲流,标傲世之新,立脱俗之异?
有,固然有!多乎哉?不多也。
如此,在道德的标准下,社会中、下层无奈挣扎之沉默的大多数凡人百姓岂不因无德无行而成为“恶”人?
道德,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文人、官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底。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习过程中,道德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但是,道德的“高标准”在世俗物质利益的浸淫下,虽贵为“天理”却难灭“人欲”而流于虚伪。
否则,那世代沿袭源源不绝的腐败因何而生,那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朝代更替缘何而起?
以道德论善恶,道德愈虚伪则善恶愈难辩。
君子守身如玉、处处谨言慎行、克已复礼尚不得善终,故做好人难;
小人寡廉鲜耻、无所不用其极、予夺欲取却游刃有余,故当小人易。
君子与小人交锋,失败的一定是君子,因其竭诚地维护着道德的虚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悲壮!
小人与君子打斗,胜利的一定是小人,因其取舍的理由始终是个人的利益,为此而不择手段,可鄙!
更有假道德之名,行小人之事的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其秽行若不能大白于天下,照样堂而皇之行走于庙堂之上,谁能奈之何?
试问今日之社会,谁会因君子之“善”而为其正名;何曾见仅为小人之“恶”便出手打击?在我们焦急地企盼着“善恶终将有报”并聊以自慰时,道德在哪里?
以法律论善恶,则泾渭分明。
逾法违律侵害他人权益者,是为“恶”;遵纪守法谨守公民本分者,是为“善”。
扬善惩恶,天网恢恢。
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之区别,在于对人性之态度。
传统道德将道德等同于法律,为彰显其所谓“天理”而不惜压抑人性,冷酷而刻板;现代道德只作为法律的补充,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力,关注人性的多元化追求,倡导爱、宽容、和谐。
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已在现代文明各种思潮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新的道德体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立。
当下,在道德这个范畴中,人们实际上在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各行其是”。
以道德论善恶,实在是善恶难辩。
人常常会陷入两难之中。
面对婴儿,你向他说些什么?这实在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是你如此一个平常的人,面对的是婴儿的有财有势的父亲,你说什么?我的意思是,当你在必须恭维的场合不想恭维,你怎么办?你不想说这孩子将来会升官发财,因为这会委屈你的尊严,你也不愿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这类真理,因为这会委屈你的皮肤。
你怎么办?标准答案是:呵呵哈哈。
于是我们就呵呵哈哈。
我们总是呵呵哈哈。
当邻居被恶霸凌辱时,我们不愿做帮凶,又不敢做侠客,转脸向天,呵呵哈哈,装作没看见;
当同事被领导欺侮得狠了,在我们面前哭诉时,我们固不愿仗势什么的,也不敢充当同情者,只能呵呵哈哈。
我们都生活在不愿与不敢之夹缝中,看上去活得津津有味,其实是仰人鼻息。
我们都是一些脸团团步子方方的乡愿而已,哈哈一笑,好像很赞成,好像不赞成,人人都觉得你对。
一般说来,能做个乡愿也蛮不错了。
一旦我们愿了,情况就大不一样。
我们就能成为势利之徒,攀着一棵大树,大树牢靠,我们吃果果,大树砍掉,我们充炮灰,不想充炮灰,帮忙砍大树。
攀得对了,名垂青史,攀错了,让后世骂骂也无所谓,反正又听不见——听见了又怎样?
一旦我们敢了,情况更不一样。
你一般得准备着被同样凌辱和欺侮,被拳击被棒打被腰斩被凌迟。
你不能老想着做英雄,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也不能老觉得你能干成什么大事,如一路上打家劫舍没想到弄假成真的朱洪武似的。
你轻则痛路一条重则死路一条。
你的意义是,你虽做不成英雄,也得尽量让恶霸做不成恶霸。
或是“愿”,或是“敢”,都比不愿不敢的乡愿好些;但你若做惯了奴隶,当然是做乡愿好些,呵呵哈哈,容易过日子。
(Z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