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来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乡愿:乡人的心愿,老百姓所共有的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方方《刀锋上的蚂蚁》五:“对了,乡愿。无论时代如何嘈杂混乱,无论生活的背景如何变化,乡愿却总是那样坚定而执着。”“鲁昌南仿佛燃烧了。他匆忙找出笔记本,急切地在上面写着,总题:乡愿。然后便使劲回忆当年村民们最渴望的内容。他将他们一一列在纸上:福从天降,平安如意,福寿延年,福寿禄喜,福在眼前,四季平安,五福捧寿,松鹤延年,榴开百子,事事如意,平升三级,喜鹊登梅,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八仙过海,渔樵耕读,老鼠嫁女。”
乡下人的心愿就是人民对物质的渴望,对于这种渴望,被孔子否决了,而且中国古代上层都认为是低俗的,而中国下层人民还是象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了对物质的渴望。遗憾的是我们中国总在这个层次停步,达两千年,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发展突破。造就了中国历代的人民贫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理论指导实际两千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代要肯定乡愿、分析乡愿。而过分的乡愿,今天就叫拜金主义,确是很可怕的。所以要辨证的看待我们当代社会的乡愿。
乡愿的这种解释不与孔子的本义相违背,本身孔子的定义并不清晰。历代的解释多由孟子出发,所以用当代的眼光研究儒学,更有批判意义,可以使我们更透彻的理解儒学,把儒学应用到当代社会。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古人以德治天下。当儒家学说在宋朝逐渐成为道德准则之后,孔孟也就成了圣人,圣人的话,在以封建道德一统天下的时代当然不会错。今天看来,却不尽然。关键在于,“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固然不错,但什么是“善恶”,古今则迥然不同。昭著者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照此标准,如今行走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女子因其不守妇道而必为恶人无疑了。
乡愿,如果指那些言行不一、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趋炎媚俗之人,用孔孟之道衡量,其行也恶焉,当为恶人无疑。可如今凡人百姓无权无钱,生存之难,非如此无以为继,固然成不了君子,可难道因其“恶”都成了小人不行?
乡愿,德之贼也。是孔子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正统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在崇尚人性、宽容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如果据此而苛求于人,必将严重混肴善恶之界限,使真正的恶人、坏人、小人更加猖獗于天下,使善人、好人、凡人百姓无所措手足。
在当今社会中,区别善恶,应以“是否刻意伤害他人以谋取私利”为最简单、直接的标准:以“恶”行害人谋利者,是为恶人、坏人、小人;为稻粮谋不得不“恶”行以求自保者,固然不能称其为君子、好人,但绝不能谓之于小人、坏人,不过凡人百姓耳。
乡愿是一种伪善人格!
乡愿是指一种道德人格。
最早这个词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也很重视孔子这个理论,并在《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主张,为人要坚持道德原则。《论语.子路》中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朱熹也继承了孔孟的思想,在《朱子语类》六十一卷中直斥“乡愿是个无骨肋的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唯恐伤触了人。”
乡愿是指看似忠信廉洁,其实毫无道德原则,只知媚俗趋时的一种人格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的意思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想指责他,找不出大错,想要骂他,又没有证据,他随波逐流,趋炎媚俗,自以为是,其实如孔子所言,就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