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中知识资源的共享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联盟中知识资源的共享利用
王玉荣
[摘要]对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特性、战略联盟中知识资源共享利用的形式、合资战略与联盟战略对知识资源流动的不同影响、战略联盟的专职管理部门在改善知识管理方面的作用等进行了整理与综述。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资源知识管理
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的战略联盟[1,60],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在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而与其他具有优势互补的企业所结成的合作关系。

在世界15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的高达90%;从1986年到1995年间,欧洲、日本在美国的联盟企业数目递增了423%[50],全球500强企业平均每家拥有60个主要的联盟关系[41]。

到2004年,战略联盟的价值可能达到全球生产和服务产出的市场总值的16%~25%,达25万亿~40万亿美元[52]。

在我国,战略联盟也日渐兴起,如新科、上广电、熊猫、广电万燕4家在上海宣布成立DVD联合体;科龙集团与小天鹅集团签署战略联盟协议,双方将在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紫光生物、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3家上市公司发起成立“清华紫光医药联盟”,共同约定: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结成联盟关系,共用品牌或联合宣传品牌,以及共享市场信息[52]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指出[45],伴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加大,以及跨国并购的增多,建立战略联盟应该是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应对这一局面的基本战略选择。

战略联盟不同于以往的战术性合作,它是联盟各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达成协议结成的一种平等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合资、合作企业之间依赖股份多少,或依其控制能力的强弱来决定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局面[49]。

通过用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学说观点来解释[3,4,8,9,14,17,26,28,30,39,44,44]战略联盟形成
的原因、战略联盟的结构以及对整个联盟绩效的影响发现,其结论对于知识资源这种具体的资源也同样可以借鉴。

战略联盟中知识资源的共享利用可以有不同形式,联合产品开发是对知识资源进行共享利用的一种典型形式[56]。

拥有奔驰等著名品牌车的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宣布与日本三菱自动车工业公司结成联盟,决定在客车和敞篷小型载货卡车的设计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盟[55]。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技术战略联盟产生了戏剧性的增长[57]。

技术战略联盟形成及运作的动力,是新技术开发中集成与分享知识的重要性。

结成技术战略联盟通常有四大好处:能带来稳定而有活力的经济规模及经济机会;快速并且容易地获得知识和进入市场;减少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投入及风险;有可能借助联盟力量影响目标市场的竞争结构。

企业通过基于技术资源的共享利用动机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担开发风险,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等协同作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促进企业之间相互学习,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而且可以为企业的巨额研究找到资金来源,促进企业研究
开发队伍的形成,同时,战略联盟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49]。

根据《财富》杂志对全球500家跨国集团的研究,1970—1990年间,有65%左右的企业集团在海外设立研究与发展分支机构或海外实验室。

这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集团之间跨国合作开发、研制、技术转移等技术合作行为,称为“企业集团跨国R&D战略联盟”[51],这些研发机构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本国为基地的扩张型研发机构,另一类是以本国为基地的开发型研发机构。

这两类研发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存在着跨国公司本部与海外分支机构,海外分支机构与当地国研发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人员及技术项目的交流与联合。

对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集群战略进行研究[42]发现,集群现象有多种表现,它有时表现为非产品关联的集群,有时又表现为产品关联的集群,而中小企业集群涉及了信息关联、技术关联、资金关联、人才关联、政策关联等各种意义的广泛关联,在内部形成大量的信息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政策集聚、权力集聚(代言人)等。

中小企业可以充分运用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譬如市场信息、资金信息、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等,来减少集群内企业的搜寻成本。

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知识资源利用的一些类似联盟的行业松散团体,如彩电峰会,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战略联盟[43]。

企业联盟最终是以相互利益为目标的,当相互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而没有足够的纽带形成一种合力(如知识资源的联系)等来挽回时,联盟也就面临瓦解。

谈及政府在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时应该发挥的作用,波特在1999年曾说[42] ,“不要去干扰市场,扭曲竞争,而应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着手加以改进。

如果集群发展受到技能短缺的限制,你应该设法解决教育培训的问题”。

从企业战略角度,通过对合作战略的两种形式——合资战略(joint venture strategies)和战略联盟战略(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es)的差别性进行研究[46]发现,合资企业战略重视股权对称的治理结构,以控制股权为中心,合资战略的实施过程是谈判基础上的讨价还价(bargaining),而将创造机会价值空间置于次要地位。

而联盟战略由于关注长期利益目标,因此在治理结构的选择上趋向于灵活性,不仅参与方多于两个,而且多半还是跨产业的联合。

在联盟的生命周期内,联盟各方的价值创造方式主要是组织学习的竞争与合作过程,而不是对有形的资源收益进行讨价还价,组织学习的实施过程特性说明,联盟战略注重价值的创造胜过价值的分配过程,因此实施联盟战略的过程是基于协调的信任(trust)和兑现承诺(commit ment)的机制,这与合资战略实施过程的特点刚好相反,如表1。

表1企业合资战略和联盟战略的区别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普遍结成战略联盟的做法有所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间的合作较多的仍是股权式合营形式[47]。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在知识和资源双向流动基础上结成的契约式战略联盟,因其合作地位的对等性和研发能力的互补性,在拓展市场和经营效益等方面显示出了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多的优越性。

以演进(evolution)理论为基础的观点[29]重点探讨的是,企业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的?也即组织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组织是如何“搜寻”(search)新的战略的?企业选择(selection)程序与战略变化的路径、步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演进(evolution)
理论为基础的观点认为组织追寻的战略是在一个可能的范围内不断地变化的。

它认为,对存在于组织间与组织内部的创新路径和创新速度的研究,对于战略的形成非常重要[14]。

Kogut认为[22],在两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战略联盟:一是获取别人的资源,比如技术诀窍、品牌、声誉等;二是保护自己的资源同时又能从利用别人的资源中获益。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战略联盟的层次不高,尤其是在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非常混乱,严重制约了联盟绩效的存续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50]。

为此,迫切需要重视我国企业在战略联盟目标方面的演进,一是在联盟的功能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从价格协议、行业标准、品牌营销等外围的功能向实实在在的资源互补、研究开发、供求合作、市场进入、风险共担等演进;二是在开发联盟本身的功能、稳定联盟业务关系的基础上,又要推动联盟从传统的功能型组织向新的学习型组织转变,并将其与自身的核心能力融合连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50]。

Lilly公司在选择潜在联盟伙伴时[41],会派遣一个审核小组到潜在联盟伙伴那里调查合作者的资源、能力,并审视它的文化。

而交流模式、工作习惯、合作历史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等都在考察的要点之列。

Lilly公司联盟管理总监纳尔逊?M.西姆斯说,该过程既是一种筛选机制,又能够帮助它组织和管理联盟,为联盟活动配备人手。

有鉴于此,中国企业在应对世贸组织规则下的国际并购行为时,可以先尝试以国内联盟促进国际联盟[48]不仅要科学分析并购行为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要从企业自身出发,明确“以我为主、寻求互补”的应对的战略基点[45],逐渐由传统的股权式合资形式转向能够促使知识资源更好共享利用的契约式合作形式。

战略联盟中进行知识资源的共享利用正在成为一种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要想在此方面获得成功,建立专门的联盟管理部门是关键,改善知识管理是该战略联盟专职部门的四大关键作用之一[41],见下图。

图1[41]:联盟职能部门的角色及其创造价值的过程
通过这个专职部门,有关联盟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知识由此得以阐释、记录、整理和分享。

许多用专职部门管理联盟的企业将显性的联盟管理知识予以编码。

通过培训计划和联盟管理者的结网,联盟管理专职部门还可以促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分享[41] 。

许多战略联盟由于重视学习而被称为学习型战略联盟。

在基础设施方面,战略联盟应注重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投资,在联盟内部建立信息中心,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和在联盟中的传递速度。

国际上,通用电气公司推行“无界限组织”(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和学习文化(learning cultur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举世公认的最优秀企业[53]。

企业文化差异会普遍降低联盟的学习效果,协议规则是学习制度的推动力,规则中最重要的制度是规定如何投人成员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如何在成员企业间分享联盟的成果。

投入的成本和分享的成果匹配才能使成员企业得到极大的激励,不公平的分享机制会使成员企业不满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破坏联盟中的学习。

战略联盟的循环使学习随联盟的演进而不断加强[52]。

参考文献:
[1] A. Nanda and Peter J. Williamson(1995), "Use Joint Ventures to East the Pain of Restructur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pp. 119-128.
[2] Barney, J.B(1986), …Strategic factor m arkets: Expectation ,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 ent Scienc e, 31, pp.1231-1241.
[3] Barney, J.B (1991),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 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 ent, 17, pp99-120
[4] Barney, J.B (1994), …Commentary: A hierarchy of corporate resources‟, In
P.Shrivastava, A.Huff and J.Dutton(eds),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 ent, Vol.10. JAL Press, Greenwich, CT, pp.113-125.
[5] Barnett,W.P.and R.A.Burgelman( 1996),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 ent Journal, Vol.17, 5-19.
[6] Boston Cousulting Group,(1972), Perspective on Experience. Boston.
[7] Burt,R.S.(1992), Structural Hol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8] Das, T. K., and Teng, B. (2000).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6, No. 1, pp. 31-61.
[9] Das, T. K., and Teng, B. (1998). "Resource and Risk Management i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4, No. 1, pp.
21-42.
[10] Das, T. K. (1994). "Strategic Transform ation of Large Organizations: Some Lessons from Practic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 5, pp. 187-232.
[11] Dierickx,I. and K.Cool(1989), …Asset stock accum 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 petitive a dvantage‟, Management Science, 35, pp.1504-1511.
[12] DiMaggio,P.J. and W.W.Powell (1991), …Introduction‟. In W.W.Powell and
P.J.DiMaggio(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 pp.1-38.
[13] Dixit,A.k. and B.Nalebuff(1991), Thinking Strategically, Norton, New York.
[14] Freeman,J.(1995), …Business strategy from the population level‟, In
C.A.Montogomery(ed.), Resource-Based and Evolutionary of the Firm: Towards a Synthesis. Kluwer, Boston, MA, pp.219-250.
[15] G.Dosi, C.Freeman, et.( 1988),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rinter Publishers.
[16] Ginsberg,A.(1994), …Minding the com petition: From mapping to m astery‟, Strategic Managem 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5,pp.153-174.
[17] Grant,R.M.(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 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 ulation,Califomla Management Review.
[18] Goodstein, J.(1996),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contractin 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577-586.
[19] Hofer,C.W.(1975), …Towards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business strategy‟, Academ 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8, pp.784-810.
[20] Inkpen,A.(1995), …The seeking of strategy where it is not: Towards a theor y of strategy absence‟, Strategic Managem ent Journal, Vol.16, pp.313-323.
[21] Kyungmook Lee(1995) , "Comparative capabilities and reputational capital as
drivers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Academ y of Management 55th Annual Meeting, Vancouver, Canada, Aug. 7, 1995.
[22] Kogut,B.(1988).Joint ventures:Theoretical and empiri cal perspectives:Strategic Managem ent Journal.
[23] Lan, R.S.M.(1996), …Strategic flexibility: A new reality for world—class manufacturing‟,SAM Advanced Managem ent Journal, Spring, pp.11-15.
[24] Lippman,S. and R.P.Rumelt(1982), …Uncertain imitability: 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 peti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3, pp.418-438.
[25] Lundvall ,B-A. (1988),…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SI‟, in G.Dosi et al(eds):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rinter Publishers.
[26] Mahoney,J.T. and J.R.Pandian( 1992), …The resource-based view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of strategic m 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5), pp.363-380.
[27] Michael Y. Yoshino and U. Srinivasa Rangan(1995), "For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 Road Map,"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Boston: HBS Press), chapter 4.
[28] Miller,D.& Shamsie,J.(1996).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 from 1936 to 1965,Academ 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9] Nelson,R. and S.Winter(1982) ,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Belknap, Press of Havard University.
[30] Peteraf, M.A.(1993), …The cornerstones of com 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s-based view‟, Strategic Managem ent Journal, 14(3), pp.179-191. [31] R. Gulati, T. Khanna, and N. Nohria, "Unilateral Commit m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n Allianc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35, No. 3 (Spring 1994), pp. 61-69.
[32]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1998
[33]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4] 杨锡怀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5] 秦斌著,《一体化国际经营——关于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36] 曾忠禄等著,《公司战略联盟组织与运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37] 张申生著,《敏捷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8] 何畔著,《现代企业竞争模式》,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9] 大卫?科利斯等著,《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0] 何畔编著,《战略联盟:现代企业的竞争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1] J. H. 戴尔、P.凯尔、H.辛夫,仲夏风译,“战略联盟怎样才能发挥作用”,《环球管理》,2001年第12期
[42] 蓝海林、蒋峦、谢卫红,“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1期
[43] 李纲,“中国企业需要战略联盟”,《环球管理》,2001年第8期
[44] 刘建清,“战略联盟:资源学说的解释”,《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5期
[45] 邹琳,“以战略联盟应对跨国并购”,《经济日报》,2002年6月10日
[46] 周建,“新经济背景下合资企业与战略联盟的区别”,《决策借鉴》,2002年第5期
[47] 袁开坤、朱仲羽,“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构建战略联盟刍议”,《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3月
[48] 王建刚,“我国企业实行战略联盟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49] 路世昌、邵良杉,“企业战略联盟选择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50] 曹明福,“企业竞争与战略联盟”,《经济日报》,2002年6月3日
[51] 魏然,“企业集团跨国R&D战略联盟的成因、途径及对策”,《中国软科学》,2000年9月
[52] 刘影,“企业合作大势指向战略联盟”,《中国经营报》,2002年2月5日
[53] 向涛,“论战略联盟的学习机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9期
[54] 雷鸣、高虹圆,“产销战略联盟的意义与实现基础”,《经济论坛》,2000年第16期
[55] 李春杰,“跨国战略联盟动因分析”,《中国企业报》2000年12月7日
[56] 沈根荣,“进出口战略联盟——入世后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竞争战略探讨”,《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6月
[57] 傅强编译,“技术战略联盟”,《IT经理世界》,2001年2月
[58] 郑胜华,“基于风险意识的战略联盟结构选择”,《企业管理》,2001年12月
[59] 艾丰,“海尔名牌战略解析”,《总裁》
[60] 关培兰、吕俊萍,“国际战略联盟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8期
[61] 倪曼、王津津,“关于我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思考”,《工业企业管理》,2000年第5期
[62] 程兆谦、徐金发,“购并与战略联盟的比较研究”,《决策借鉴》,2001年第2期
[63] 彭亚利,《成功的战略联盟还很少见》,《南方周末》,2002年1月4日
[64] 雷鸣、高虹圆,“产销战略联盟中的竞争与合作”,《经济论坛》,2000年
[65] 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决策借签》,2001年第2期
[66] 张幼文,“论全球规划型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