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与问题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9期)
Total No .299
收稿日期:2012—07—20
作者简介:张晓珊(1971—),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与问题思考
张晓珊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贵州遵义563100)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小学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这就要求中等师范学校不断加强自我革新、促进自我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合格教师。本文通过对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其历史现象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为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等师范教育;历史回顾;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6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08—02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
教育改革步伐已明显加快,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而具有百余年历史的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教育发
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为我国教育是事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清末创建及初步发展阶段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前后,我国就已经有了很多有志之士主张对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进行创新改革,以此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开发民智,并最终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自1987年盛宣怀创办了我国
第一家南洋公学“师范学堂”,我国师范教育正式拉开了帷幕。于1902年创建的通州师范学堂作为我
国第一所培养小学教育的独立师范学堂,也成为了我国中等师范教育正式开始的标志。模仿日本的学
制制订的1904年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中等师范教育也在该制度的扶持下得到了
迅速发展。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将原来名称中的“学堂”都改名为“学校”,并出台了相关政策。
2.民国动荡阶段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教育改革运动得到了极大的推
动,同时一批留美的学生逐渐取代留日学生在教育界的地位,美国教育思想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得到
传播。民国十一年年末,
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学校系统改革令》)。“壬戌”学制中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家事、师范、农、商、工等科。于是各地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大都归并于中学。民国十六年,受国民政府命令,大学区制又开始在江苏地区试行。原来设立的教育厅被撤销,所有之前的江苏省境内国立、省立各大学,专门学校及中学、师范学校均分别裁并或改组。由于合并后师范生的数量大为减少,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合并的结果与原提高师范生学术水平的初衷背道而驰。
3.新中国初期的恢复发展阶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加紧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师范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整顿,并开始有计划地建设符合我国当前的新型师范学校。为了解决当时我国中小学师资极度匾乏的问题,1951年,根据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指定的
教育方针
:“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短期训练的方式应多种多样,以应急需”
,我国建立了大量的师范速成班,并且还输送了一小部分中师毕业生到初中任教。随后,根据苏联的建议和要求,我国制订并颁布了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以苏联教材为蓝本,以苏联教学大纲为方针,开展师范生教学活动。经过三年时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师范教育得到了长足
8
01
的发展。
4.文革前后的大起大落及倒退阶段
随后,由于新中国教育界经验较为薄弱以及政治路线的错误指导,我国中等师范教育遭遇了大起大落的倒退阶段。首先,由于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路线与思想的影响,中等师范教育的学校规模和学校数量都得到了快速的、盲目的扩大,在校生也开始急剧增长。在1966年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则让中等师范教育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1966年到1971年,很多中等学校已经停止了招生,而很多图书、教学设施、学校建筑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甚至进行中等师范教育的老师们也遭到了批斗和打击,整个中等教育呈现出大倒退的局面。
5.蓬勃发展的中兴阶段
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经历了文革前后的大起大落和倒退阶段,最终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缓解和扭转十年文革给中等师范教育遗留下的大量问题———学校设施遭到破坏、师资资源严重缺乏等———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实行了大量的恢复设施、应急手段等。暂时缓解了当时“小学毕业教小学,中学毕业教中学的状况”,同时,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明显增多,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对中等师范教育的问题思考
中等师范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却始终相信,中等教育的前途确实是光明的。针对这些曲折的历史,我们只有进行总结和归纳,才能够得到更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1.发展教育应坚持量和质的统一
从民国后期中等教育的动荡发展到大跃进时期的盲目冒进再到“九五”之后的失衡状态,中等师范教育始终受着初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制约,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的基本平衡。因此,在科学考察初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基础上、了解小学师资需求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确定中等师范教育数量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免造成教师质量下降、整体失衡的状态。在二者无法平衡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宁缺毋滥的思想,即宁愿适当地放慢速度,也要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品质。
2.必须以事实求实的态度坚持科学地教育规划
从大跃进以及文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实事求是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科学的教育规律,是做出科学教育规划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1)我们应该依据初等教育的现状、需求和国家制定的相关目标,建立合理的布局合理,制定中等师范教育进步和发展的科学规划。例如,在设立经济欠发达、小学教育仍然薄弱的地区应以增加中等师范教育力度,提高初等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而在中等教育师范发展较为饱和的地区,则采用限制和缩减中师教育等。
(2)要实事求地将中等师范教育与初等教育结合起来,以初等教育的状况来决定中等师范每年的规模等。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接受初等教育的青少年将逐年减少,因此,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政策决定中等师范教育的规划也符合师范教育发展规律的。
(3)中等师范教育要与教育学院或者师专科进行合并,并逐步完善其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职后和职前继续教育的一体化。
3.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师范教育发展道路
从最早开始学习日本的教育制度,到传播美国的中等师范教育思潮,再到发展建国后借鉴苏联的经验,我国的中等师范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和发展了,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这些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制度有时并不适合本国国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师教育的发展,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中师教育已得到了发展,甚至很多本科、硕士等高校毕业生也跻身于原本中师的工作岗位,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因此,我们需要在优先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师资基础上,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事业。
总之,在对中等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前提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以此来适应教育教学不断向纵深方向改革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1-4册[M].北京师范大学,1990.
[2]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5.9.
[3]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4]伍复康.我国师范院校结构调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5]吴钦景,张筱婷.切实改善中等师范教育现状[N].联合日报,2005-05-19.
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