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痢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
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有称之为“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本病为最常见的肠
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而必须采取有
效措施,积极防治。有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相一致,因此灭蝇对控制本病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中医药对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
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内经》称本病为“肠辟”,对其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有原则性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
饮食不节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并从症状、脉象表现判断痢疾的预后。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滇满闭塞,下为
殆泄,久为肠辟。”《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对痢疾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如赤白痢、赤痢、血
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等。《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
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丹溪心法》进一步
阐明痢疾的流行性、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
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临床常见的痢疾各证候为主,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
(证候特征)
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主要证候。一般
起病较急,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而腹痛,呈阵发性,腹泻大便次数每日约10~20次,粪
便性状呈赤白粘冻样、脓血状,里急后重感显著。常为同一地区多人发病,也有呈散在发病者。其特征以湿热疫毒壅滞肠腑症状最为突出。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故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急慢轻重差异亦较大。轻者不发热,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次数每日在10
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致昏迷惊
厥,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还有的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在2月以上,或至数年,反复不
愈。
(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疫毒这是痢疾的主要病因之一,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感受湿热之邪,痢疾多发于夏秋之交,气候正值热郁湿蒸之际,湿热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乃是本病
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二是感受疫毒之邪。疫毒者,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这种邪气之产生及其致病流行,往往与反常气候有关。所谓“疫气乃异气也,不在六气正化之中”;“疫
痢之一方独感者,疫气独盛于一身也”。疫毒邪气,混杂伤人,相互传染,造成痢疾流行。
2.饮食不节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肠胃;二是因食用不清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而入,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痢疾为病,发于夏秋之交,这个季节暑、湿、热三气交蒸,互结而侵袭人体,加之饮食不节
与饮食不洁,邪从口入,滞于脾胃,积于肠腑。饮食、湿热积滞其中,与气血胶结,传导失常,脂
络受伤,遂成痢疾。痢疾病位在肠腑,肠司传导之职,传送糟粕,又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邪
客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凝滞腐败,因而痢下赤白脓血。脾胃主受纳、运化之
职,升清降浊。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饮食积滞阻之于肠腑。《医碥·痢》说:“不论
何脏腑之湿热,皆得入肠胃,以胃为中土,主容受而传之肠也。”由此可知,脾胃损伤,可直接
影响于肠,所以痢疾病变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
成痢。由于时邪疫毒或饮食不节而积滞于大肠,以致气血壅滞,与病邪相搏结,肠腑气机阻滞,通降不利,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热郁湿蒸,气血凝滞,腐败肠间,以致肠腑脂膜
血络受损,化为赤白脓血下痢,所谓“盖伤其脏腑之脂膏,动其肠胃之脉络,故或寒或热,皆有
脓血”。肠腑传导失司,由于气机阻滞而不利、肠中有滞而不通,不通则痛,腹痛而欲大便
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又不爽则后重,这些都是由于通降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之故。’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阴阳盛衰的不同,痢疾病机的转化又有不同。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再加之饮食不洁,邪气食积于肠中,遂为寒湿之痢。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食用不
洁之物,从热而化,乃成湿热之痢。不过,“痢因暑热者多,寒者少”;“种种痢疾,总由湿热入胃
(肠),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所以临床上以湿热痢为多见,实证为主。
再者痢疾因治疗不及时,或素体中焦虚弱,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苦寒太过,收涩过早,
或患者兼其他病如胃痛、胁痛等,以致迁延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反复不休,转为慢性;
或正
虚邪留,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正气疲惫,由脾及肾,使病情复杂而缠绵。
(诊断)
1.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疫毒
从口而入。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初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之表现,继而腹部阵痛,痛
而欲便,便而不爽。腹泻开始有稀溏粪便,而后即见排出物呈白色胶冻状如鱼脑,或沾有“赤膜薄血”,随后为赤红色胶冻样物,每日大便次数10~20次不等,甚则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显
著,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
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
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很有帮助。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等项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然而具体在临床症状和病机方面,实有不同之处。痢疾大便次数
虽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便而不爽,甚则滞涩难下。而泄泻大便溏薄,
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甚则滑脱不禁,而无赤白脓血便,亦无里急后重
感。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结,病位在肠。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
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当然,泻、
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
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
滞者难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实痢、虚痢痢疾者,最当察虚实,辨寒热。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
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
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于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