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观念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孝”观念论文

摘要: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孝”是一种自然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孝”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孝”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

“孝”的观念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它不仅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而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居于核心地位。可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而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在中国经典著作中的地位,堪称中国的国书。其开篇——《学而》中就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本文作者就谈谈自己对《论语》中“孝”的浅薄认识:

一、“孝”的含义

一般来说,“孝”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最早出现孝的典籍《尚书尧典》中写道:“岳曰:‘以孝,

又不格奸’”;《礼记祭义》云:“孝子之祭也,尽其诚而诚焉,尽其信而信焉”;我们还可从《说文解字》中依据小篆的字形结构,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它从老从子,子背起老也;在金文中“孝”字上半部很像一个头发稀疏,弯腰驼背的老人,下半部像年少之人以头背起老人行走,就构成“孝”字。可见“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而《论语》中反复强调“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是仁的基本要求,而孝的核心在于礼。《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的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如何尽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论述尽孝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孝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

什么区别呢?其实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赡养父母不是简单地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要求我们对待父母不仅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和颜悦色最难。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如若我们都能和颜悦色的赡养要比给父母美味佳肴更为重要,怪不得孔子说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难。所以说,恭敬才是“孝”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这是孔子所认为的孝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我们要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年高而高兴,为父母即将大去而悲伤。我们不仅要了解父母,而且要为父母出谋划策,帮助父母。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先生说:“子女侍奉

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意志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孝而无怨,孝而无忧,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所以父母在,人们不能到处跑,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可见,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这就是说子女要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让父母得以慰籍和荣耀,这是孝的最终归宿。

“孝”作为人伦之首,推广到政治生活中,也极有意义。这不但关乎伦理道德秩序的建立,也是为政的基础。“孝”是立国行政的依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立国行政,必先重孝,提倡“父慈子孝”、“德兼天下”,然后将此扩展到社会,天下便可大治,仁道便可大成。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为政》这是说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序,将这种孝悌之心推广至一国、一家,便能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在他看来,孝实际上就是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和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这样社会就会稳定,形成“民用和睦,上

下无怨”的局面。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孝”是一种自然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孝”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孝”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孝”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的作用;“孝”还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