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谈谈儒家孝道Microsoft.docx

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谈谈儒家孝道Microsoft.docx
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谈谈儒家孝道Microsoft.docx

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谈谈儒家孝道

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

容。《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

文” ,以重视教育着称。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不过,勤

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 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在“孝”与“弟”

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教有很大区别。基督教也提

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圣经》上记载,基督要

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

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教有所不同。

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

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

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

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教徒的

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

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

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之以

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

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同情,宽恕,主张推己及人,仁人爱物,“己欲立立人,己欲

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又肯定“爱有差等”。“爱”之所以有差等,

是由血缘的远近所决定的。最该爱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来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

同胞手足),因而,“孝”与“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一个人能否仁人爱物的

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扬博爱道德,致力于培养“民胞物与” 的境界与情怀,不过,儒家认为,要求一个人“爱无差等”,即爱别人跟爱他的父母兄弟一样,是不自

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为血缘关系才是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我”的爱是从跟“我”

有血缘关系的人依次扩展出去的。

在与“我”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对生身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 2008 年四川大地震,一

位正在上课的高中老师在地震发生瞬间不顾学生,只身逃离。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当

时的情况,引发强烈谴责,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绰号。事后,“跑跑”先生公开

声称,如果当时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同时在场,他很可能会救女儿而不是自己的母亲。按照

儒家的传统道德理念,在危难中,儿子毫无疑问地应该先救生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生

养之恩与生命价值高于女儿。这种把母亲生命的价值放在女儿和自己之后的言论,

在传统中国社会无疑会被视为忤逆不孝,这就好像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期,有人敢公然

宣称不信上帝一样的可恶。

正因为个体生命来源于父母,在儒家传统中,父母对儿女行使体罚就具有正当合理

性。“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养了儿

女,当然有权对之实行责罚。对于父母的责罚,儿女应该痛悔己过,顺受无怨。《圣经·旧约》记载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亚伯拉罕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和其

要求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独子献燔祭。同样,在中国传统孝子们的心目中,生身父

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与绝对权威,父母的任何要求责罚都有其合理

性,都应该和婉顺应。

胡适成名于上个世纪初期全盘反儒家文化的激进新文化运动,他逝世时,蒋介石在挽

联中称之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位新文化运动大

将是深受传统儒家孝亲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一书中,胡适生动描述了

童年时代寡母对他十年如一日的孝亲“布道”,以及在做人和学习方面的严格督导,包

括犯错时所受到的训责和体罚。中年胡适深深感激母亲,赞美自己的寡母既是“严父”

又是“慈母”,将自己做人和为学的成就归功于母亲教子有方。青年时期,胡适曾一度

因失意而酗酒浪荡,一次大醉后与巡捕争斗被关押了一夜,清醒后,他看着镜中狼狈的

自己,想起了在家乡时时期盼他成才的母亲,决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费留美,

数年后学成归国,迅速在学术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适广受到异性青睐,在婚姻问题上却

惟母命是从,对母亲包办的发妻始终爱护不弃。三岁丧父的胡适对父亲毫无感性印象,却

致力于从父亲遗留的文字中追寻其思想轨迹。在《四十自述》中,他称自己明理性重经验

的为学路径是步父亲的后尘。他不仅学成后扬名显亲,还整理出版了父亲的全部遗着,

晚年在《口述自传》中,他进而大量补述了父亲一生的主要事迹。综观胡适的生平可见,

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亲的“布道”内化为他的人生动力,他的生

命可谓是实践父母期待的一生。胡适的作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当“善述父之事,

善继父之志”的具体实践。

因为“孝亲”,孝子必然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荣誉。“孝子不立于危墙之

下”,儒家认为,生命是父母给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损毁,应该爱惜。人

生一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尽孝道,在外行忠信,为父母争气,为祖宗争光。记得曾看到美国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女士的电视访谈节目,赵女士说自己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上做事,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动力,那就是要为父母争光。赵小兰

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几个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孝道”仍

然起着作用。

应该说明,基于父系家族人伦道德的传统,儒家孝道与崇尚个体自由、人权、人人平

等的现代世界普世价值有重大冲突,因而,维护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际关系的

传统儒家“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断裂不可避免,新文化运动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断口号并非历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断裂后的再度复兴必须经过

重大转型改造。不过,儒家仁义道德和孝道的精华,诸如敬爱、感恩、善待和回报生养了

我们的父母,珍爱生命,和睦家庭,并从家庭伦理进而扩展到社会,立己立他,尽忠守责,

仁人爱物,乃至“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社会,因此显身扬名,荣耀我们的父母,等等,

无疑应该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人权与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内继续在个人生命中发

挥作用,为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与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新孝道教育

2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找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系

统的新孝道教育。

古代孝道,一度辉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就有了一整套规范的孝道礼制。

秦汉之际的《孝经》,提出了“孝为百行之首”的说法。封建帝王靠孝道治天下,隋唐

时期各地一度举“孝廉”为吏。整个封建社会把孝道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我国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已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朱总司令著《回忆我的母亲》,拳拳孝子之情,溢于言表;陈毅元帅帮母亲洗衣的故事已被载入小学语文课本。还有一代名将许世友将军“生为国家尽忠,死为老母尽孝”的肺腑之言,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伟人们崇高的孝道。

然而,由于后人对封建社会愚孝思想的鞭挞,对其中糟粕成分的夸大,甚至对古代

孝道几乎全盘否定,连“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致使不少人认为若讲孝道,便是复古倒退,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因而人们对孝道三缄其口,讳莫如深,不敢明言孝道。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功利追逐削弱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孝道”理念,一些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老人也应自食其力。自己囿于钱堆名海之中,为了一己之私,抛弃天伦亲情,淡化了孝道理念,不屑讲孝道了。另一方面,由于旧的孝道规范被打破,如“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已被人们所彻底鄙弃,然而,新的孝道规范尚未确立,大部分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孝敬父母才是最好的,要么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愚孝思想,不惜违反计划生育;要么在父母亡故时,“祭之以礼”,大办丧事。稍微好一点的,也只尽赡养之责,而无理解之情,使老人倍感孤独寂寞。可以说,现代孝道,一度没落。

新时期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剧增。据新华社的一则调查消息显示,我国

老年人口问题突显,很多老人表示有后顾之忧,农村老年人的情况更甚。在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的情况下,一旦子女不承担养老责任,农村老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家庭如何养老、敬老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迫切呼唤孝道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大事,也是一件棘手的难事。而学校德育离不开孝道教育,这同样是一件棘手的难事。古人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从细、易方面入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选准突破口,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显现。著名的伦理学家王殿卿教授指出:“要充分认识孝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与核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孝道教育和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价值。”可以说孝道教育是德育的突破口,德育离不开孝道教育,学校也同样需要孝道教育。

然而,孝道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松散的旧有伦理道德去潜移默化地影

响世界观已定型的成年人,是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功的。而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办法莫

过于对未成年人从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新孝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培养

和发展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为此,从小学开始,整体构建当代社会主

义时期新型的孝道准则,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新孝道教育,在新时期进一

步把新孝道精神发扬光大,使孝亲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将对未成年人良好

道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孝亲敬长风气的树立,甚至对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都有着很

重要的作用。

感恩从孝敬父母开始

2008 年 2 月 12 日,《解放日》于首版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

《写天堂母的一封信》,信的作者陶星14 那年,父

因病去世,留下了既又并患病的母。从此,陶星一照

母一求学( 《解放日》2007 年 9 月 21 日《一位少年着母去上学》) 。去年 9 月,其母不幸溺水而亡,永离

开了陶星。从 14 到 18 ,陶星以自己行践行着身人子

的孝道、践行着中民族的美德??。

陶星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者,感了我代人,当

然我更希望能感那些与陶星同代的青少年朋友。" 母

" 的主是感恩,感恩要有契人点,个契人点理落在 " 孝敬父母" 上。

感恩从孝敬父母开始。孝养父母乃百行之先,万善之首。孔

孟圣之教,以孝本;舜先哲之道,孝悌而已。修身养性、立

己达人,必始于孝,是亘古不的金科玉律。以" 敬" 奉养父母,

以 " " 承心;不逆父母,以和悦色、而不怨的度,尽礼事奉,是人

子女者理自遵守的道德准。

感恩与恩是佛教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思想文化

所极倡的人生修养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 ,是我的

古老祖训; " 愿以此功德,报答四重恩" , " 知恩报恩 " ,是佛陀的教诲。大乘戒律《梵网经》与《菩萨戒本》更是提出" 孝名为戒 "的思想,将孝道与戒律结合起来,说明守戒即是行孝,将"世间法"与 " 出世间法 " 融为一体。

在一个尚须父母呵护和关爱的年龄,在一个贫困而又无助的

家庭里,陶星担负着一个成人尚且难以承担的重任;而在自己饱受贫苦的状况下,陶星没有忘记无私地帮助别人;在自己承担家庭重任的同时,没有忘却自己还是一个学生,他用比别人更加刻苦和勤

奋的毅力,始终让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陶星的行为是对传统孝道

的全新诠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是传统伦理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

的精神,对年轻学生来说是一种榜样和力量。陶星的事迹,对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青少年 " 以自我为中心 " 的一剂良药。当代青少年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需要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 " 以我为中心 " ,从而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当一个人

懂得了感恩,并学着去报恩时,这份感恩之情、这种报恩之举将是

他无尽的财富。只要我们能常怀感恩之心,尽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

疏远、隔膜、欺骗和仇恨,那么充溢于人间的必然会是一片友爱、

包容、互助和欢笑。

正如陶星在他的日记中所写的那样, "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 " 在人们普遍地被焦虑、抱怨、急噪、恐慌、仇恨、抑郁等不良情绪深深困扰的当今社会,挖掘、弘扬传

统文化中的感恩、孝道观念,并融人新时期的新内涵,进一步弘扬陶星始终如一、百折不回的行孝精神,对于医治人们所谓的" 现代病 " 或 " 都市病 " ,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有常怀感恩、时时报恩,我们才会永远生活在安乐祥和、健康进取之中。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心和感恩心,我们有责任呼唤孝心和感

恩心的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携手,以积极向上、乐

于助人、知恩图报的精神面貌,在行孝中报恩,在报恩中生活,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展合乎时代的新孝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播出一年

多来,打动了无数在外游子的心。该片讲述了年老的父亲为了不让出门在外的女儿担心,

在电话中隐瞒妈妈生病住院,自己独自照顾的真相,广告结尾发人深省地发问“老爸的谎

言,你听得出来吗?”,呼吁儿女关爱父母,“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

这部现代版的《游子吟》,似乎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群众基

础。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2013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 2 亿大关,达到 2.02 亿,我国正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地域流动日益增强,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专家预测,

到 2015 年的“十二五”末期, 65 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 5100 万。《老爸的谎言》就是一对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集中描述。

随着核心家庭日益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而代与代之间工作生活作息规律

又各不相同,传统孝道习以为常的“晨昏定省”“冬温夏清”已经很难实现,而从孝道

衍生出来的种种丧葬祭祀乡党酬酢礼节,在快节奏的当下更只能是奢望。然而,无论时

代如何变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格局未变,如何在当下行孝,我们需要有合乎

时代的新孝道。

2012 年 8 月,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对从“经常

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到“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陪父母看一

场老电影” 等多方面提出了示范或要求,赢得了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同。 2013 年 7 月 1 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常回家看看”等对老年人的利好内容被增补入法。虽然引发多方热议,但由于其易于操作、合乎现代精神,逐渐化为社会共识。

由“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的新方式取代“晨昏定省”“冬温夏清”的旧方法,

无疑是中华美德成功的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对于内容庞杂、博大精深

的数千年孝道文化而言,要真正传承好孝道文化,绝非换换尽孝方式那么简单。

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孝是中华民族

最独特的价值观念之一。要使孝这种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自由、平等、民主、法

治等当代核心价值相融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

贤”曾是古人普遍接受的孝道观念。而诉诸现代平等理念或者交往理性,“亲憎我,孝

方贤”的孝道,就可能会被视为“愚孝”。但如果我们的新孝道因此只继承“亲爱我”

式的孝道,而抛弃“亲憎我”式的孝道,这样的传承,恐怕就会产生令人遗憾的“消耗

性转化”。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在当今时代讲清楚这种美德,并在当下亲子

关系、家庭关系出现巨大变革、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巨大转变的今天,成功实现“创造性

转化”而不是“消耗性转化”,值得国人深思。

21个“孝道” 典故,你都知道吗

“百善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孝道,通过生动故事弘扬孝道:扇

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百里负米、闻雷泣墓......这些典故你都知道吗?戳图,看故事,体味中国孝道文化,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尽

孝,请行动在每一天!

“百善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孝道,通过生动故事弘扬孝道:

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百里负米、闻雷泣墓......这些典故你都知道吗?戳图,看故事,体味中国孝道文化,教育孩子尊敬老人。

尽孝,请行动在每一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