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之道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ppt课件1
第十四专题
孔子
【原文】6·29
•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 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 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 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
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 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 题。
【原文】 13·21 •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 是不肯干的。” 【评析】 •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 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评析】
•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 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 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 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 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 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1•12)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 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 ——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 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 神。” ——朱光潜
(1•12)
回顾《沂水春风》,理解孔 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何如:如何。(这个人)怎么样。 其:那些。
(13•24)
你对“乡人皆好之”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 怎么看的?
(13•24) 这章中孔子谈到了对于一 个人正确评价的标准,这个标 准是什么呢?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 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 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 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 是唯一的依据。
(二)行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 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然则:这样,那么。 愈:较好,胜过。 与:语气词。 犹:如同。
(11•16)
子贡为什么会问:“然 则师愈与?” 这也是我们平时认识问 题时的一个误区。你能举出 这方面的例子吗?
宾语前置句
(17•24)
儒家讲仁者爱人,那么 孔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那么 多讨厌的人呢?
(四)和
(13•23)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 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
(13•23)
• • • • • •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 (外交) 和气生财 (生意) 和衷共济 (事业) 政通人和 (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庸之道》(自用)-PPT(精)共32页文档

《中庸之道》(自用)-PPT(精)共32页文档
拉பைடு நூலகம்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庸之道》(自用)-PPT(精)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

【原文】 卫灵公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 私。”
【原文】
公冶长5·20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原文】
先进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
2018北京卷高考语文第13题
(二)根本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 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在独处时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
中庸总方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 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 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 “太平和合”境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5-20)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中庸之道PPT课件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之道优秀课件ppt

中庸之道优秀课件ppt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礼”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 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 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 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 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艺术 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 术人生。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 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2.“中”行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 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 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 力。”(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 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 3、“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 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 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 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 “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 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4、“中”和 1、有关“和”的熟语、格言。
自然:“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说卦》) 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 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文言传》) 治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
《论语》选读之14
中庸之道
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探究文本
1.“中”德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 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பைடு நூலகம் 狂: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狂者? 狷者? 李白 嵇康 堂吉诃德 庄子 李敖 林逋(梅妻鹤子)
3.“中”礼
重点字词及译文
先王之道,斯[这]为美,小大由[遵循]之。 有所不行:知和[和谐]而和[求和],不以 [用]礼节[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恶[憎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阻塞不 通]。恶徼[强取、掠夺]以为知者,恶不孙 [通“逊”,谦逊]以为勇者,恶讦[揭发别 人隐私或过错]以为直者。
治大国若烹小鲜: 芳草鲜美: 好犯上者,鲜矣: 葬鲜者自西门:
鲜鱼、活鱼 鲜艳

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易一事, 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 “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从伦理学角 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 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 从“中政”到“中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 角度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众 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 一种平衡关系。
(荀子·富国)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 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 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 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 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 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 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 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 惟独伪君子易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