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塑造原则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人物塑造原则浅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2-00
摘要: 从道德出发评价人物的善恶美丑,是古典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采取了一种复合的评价模式。就使得作品在评价人物时出现了双重以致多重标准,使作品中的人物难以用单纯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不求善,唯求真,成为《红楼梦》人物塑造艺术的重要原则和经验。
关键词: 《红楼梦》;人物塑造;原则
一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以《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为代表,清晰地勾勒出作品中的人物从扁平型向圆形演化的轨迹。
《三国演义》是典型的情节小说,作者以自己的道德观为标准,设定了正与反互相冲突的阵营与人物,他们由于性格和生活目的的不同始终处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使冲突由发生发展一直到高潮和解决,构成了贯穿全书的情节。作者在构思时,赋予人物更多的道德属性,或善或恶;同时也赋予他们一定的性格特殊性,如性烈如火、勇猛善战、智慧超人、忠厚诚信等。而有意识的让这些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围绕着一个中心事件展开冲突,形成了全书行云流水一般的情节。但是,由于人物相对的次要,因此不可能不是类型化的人物。性格特色固然鲜明,如同剪纸一般,但是却缺乏立体感。
《水浒传》描写了一次下层民众反抗上层统治集团的武装起义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完整过程。前七十回是描写出身不同,走上反抗道路具体原因不同,人生目的和价值不同,特别是性格不同的英雄们,被逼上梁山不同的具体过程。这种千流万壑奔大海的特殊结构,就为它细致真切地描写各好汉的性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但是与《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仍属于情节小说,其主要内容是英雄们的传奇故事,因此作者在选择描写素材时,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传奇色彩,尤其是看其是否与“逼上梁山”这一总情节有关,将与此无关的描写省略掉。从总体上看,人物塑造仍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人物的形象构成因素仍比较单纯,基本上不具有圆形的效果。《金瓶梅》在情节小说向人物小说的转变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凡人的日常生活首次成为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由于这样的日常生活较少具备情节性因素,因此,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大量与情节无关,但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妙趣横生的细节描写,其人物形象已开始具备佛斯特所说的圆形特点。但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整体性的道德否定以及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人物寓有的道德意义过分明显,形象的刻画也失之于不够精致,甚至不够统一。
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二红楼梦中人物形象
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再现现实是其重要属性,因此其中的人物是否与生活吻合,是否真实,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虽说《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是无法用明确的好坏标准来衡量,但是历来的读者,无不被其人物的真实生动鲜活所折服。这无疑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作品摆脱了概念化,从活生生的个体出发,写出人物的独特性。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席间出洋相,高声说了“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发一场热闹。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段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是《红楼梦》中最生动的场面之一。其妙尤在每人只用一两句话,便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神态和性格。湘云平日无拘无束,连笑起来也是那样不拘形迹,一任天然,将口里的茶水直向外喷去。黛玉虽说也是大笑,但是其往日的矜持仍在,所以虽说笑得岔了气,但还是脸朝下伏在桌边,自得其乐,反正露齿也罢,不露齿也罢,没人能看得见。宝玉笑得坐不稳了,就势滚在从小把他当心尖玉贝的贾母怀里,连撒娇带依靠,一副小孩子的憨相。而王夫人薛姨妈虽是亲姐妹,但表现大不相同。王夫人虽然
事先毫不知情,但她一看就知道这是凤姐的恶作剧,想笑骂几句,无奈笑得说不出话,只好以指代骂;而薛姨妈虽与湘云一样,都是口中喷茶,但这是中年妇女的喷法,没有远不如湘云喷出的力度,与其说是喷,不如说是因笑嘴里含不住水,因此,只是向下吐到探春的裙子上。唯独两个罪魁祸首,事先策划这场闹剧的凤姐和鸳鸯,能稳得住,硬忍住笑,装作若无其事。
三作者对世俗的认识
作者对世俗生活的立场不是单一的儒家观念,有着道德倾向,有着善恶观念的。他站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也包括一般人所认可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立场上评价人们的作为,写出人物的善恶是非属性。在刻画人物时,并没有将人物写得“全坏”,而是往往会站在自然天性的角度赞美人物身上的人情人性。因此,人物也就呈现出一种“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憎的一面之真正的人生世相”;或者写出反面人物的可亲可爱,正面人物的可厌可憎。
3.1色空观。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与佛教禅宗和庄子理念有一致之处。《红楼梦》用色空观来认识和解释人生,认为只有到了这个层面,才是人生的最高和最终的归宿。这个层面已摆脱了了现实人生中的善恶是非的评价,真正达到了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大智大慧,自由无障的境界。这只有对人生有了透彻的了悟之后,才能达到。渴望能摆脱物质享受的束缚和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即便是落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窘迫,也“并不足妨我襟怀”,
进入一种人生自由逍遥的境界。在作品里,只有癞僧、跛道、警幻仙子、甄士隐、贾惜春以及出家时的贾宝玉、柳湘莲等少数人物能参透玄关,真正达到这个境界。而这些人物,都有一种透脱超凡的特性。
3.2 入世观。正如现实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有个体的差异,因此对善恶的认知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其阅读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男性少年时多喜欢黛玉,而成熟后则大都会转而认同宝钗。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对于善恶的理解,对作品的人物做出铨释,进行道德评价,得出不同结果。这样,就使得作品从其创作时,其主要人物的描写就有了善恶判断多元化的写实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凤姐是对弟弟妹妹们颇具爱心。在为秦可卿出殡的路上,惦记着骑马的宝玉,怕他在郊外纵性不服家人,惟恐有闪失,忙叫他上了自己的车子。然而作品中凤姐直接或间接害死了张金哥和未婚夫、尤二姐,并且想害死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以灭口,还有她为一己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等无疑是作者不能赞同的。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 / 鲁迅全集:第8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二册[m].北京:中
华书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