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0世纪的战争与新闻传播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3c1a11a76e58fafab003d6.png)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一、选择题(10*2)二、填空题(5*2)三、名词解释(4*4)四、简答题(8*3)五、论述题(15*2)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史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需要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1、物质条件2、精神条件(社会、国家、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2、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倾向一: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倾向二:易于就事论事)(观点一:马列主义观点;观点二:实用主义观点:拉斯韦尔(美),新闻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2、关联性;3、精神传递)3、口头新闻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表现形式: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2、众人一起议论3、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4、说唱5、田边地头的传闻);(口头新闻的局限性:传播范围有限;信息失真);(补充手段:结绳记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播)4、手写新闻时代(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私人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5、古代中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汉朝盛世,出现了最早的邸报;北宋末年出现了民间小报)6、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手抄新闻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1)、意大利(1、商业性的民办手抄新闻;2、威尼斯政府与土耳其战争中,曾在1566年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2)、英国(1、最早的手抄新闻出现于公元13世纪;公元16世纪初,英国初步建立了近代邮政制度,各邮局因掌握邮路,消息灵通,邮政局多兼售手抄新闻书)(3)、法国(公元15世纪出现手抄新闻业,随着邮政制度的建立,在1488年到1529年,巴黎出现了两种折叠而不装订的手抄新闻,《偶然》刊载官方信息,另一种《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4)、德国(公元15、16世纪之交,也出现了许多手抄新闻;纽伦堡大贵族施乌尔把新闻送给其他的朋友、贵族;杜来自己编写新闻,叫妻子上街叫卖;奥格斯堡大富商格尔家族,雇人抄写所得到的消息,编成《富格尔新闻》)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1、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1、印刷术的发明及普及2、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3、邮政事业的产生(15世纪,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诞生了肩带邮政业务))2、近代报业的诞生:通常认为,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发源地之一:德意志地区1609年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一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c2282aebad51f01dc281f184.png)
• 美国的参战虽然很迟,但在宣传上颇为主动、 积极。宣战才一星期,威尔逊总统就成立了 公共新闻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 发布关于战争的实况。 • 威尔逊提名记者乔治· 克里尔为总负责人。克 里尔解释说:“这是一个单纯的宣传机构, 一个做推销生意的大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 的广告业。”战争期间,克里尔动员国内15 万人来参加委员会的工作。人们普遍认为, 该委员会曾“动员了全世界的舆论。”
• (一)纳粹对德国新闻媒介的控制 • 德国纳粹是从宣传起家的。在纳粹领袖中 间,有不少人是办报的或新闻工作者出身。 希特勒在1919年曾于慕尼黑军区新闻局任 职,并于1920年买下《人民观察家报》; 戈培尔主办过《进攻》晚报;列戈尔· 施特 拉塞也是《柏林工人日报》的创刊者。他 们深知宣传工作对纳粹运动的重大意义, 因而决心以“不屈不挠的决心来控制”新 闻工具。 • 希特勒执政后,在短短几年期间,纳粹党 便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新闻传播的具体措施。
• 其三,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资格。 • 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该法 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详列清册,由宣传部长接见 后始可任用。总编辑须对报纸内容全部负责,并须 保证报纸上不得有危害德国国防、教育、经济及荣 誉的一切报道。 • 该法还规定记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须为德国公民; 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曾受专业教育;祖籍为亚利 安人而未与其他种族通婚者。记者资格审查权属地 方新闻协会会长,决定权属国家宣传部。 • 在“编辑人法”施行细则中,还规定凡从事马克思 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而有证据者, 一律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 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负责报业管 理及印刷技术方面的事务,不得干涉新闻言论。发 行人与编辑人的关系,是基于契约。编辑人只对宣 传部负责。这样,过去发行人对报纸的影响力,完 全为宣传部所取代了。
大众传媒与战争
![大众传媒与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7896ad0b482fb4daa58d4bf1.png)
大众传媒与战争2003-03-25 08:06:52盛沛林传媒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媒的巨大变革,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影响到战争。
在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媒体力量的介入,要想取胜是不可想象的——拿破仑说:“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也”。
“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
这里一语道破了大众传媒与战争的关系。
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争取盟友,孤立敌人,陷敌于众叛亲离之地,置敌于心理弱势、劣势境地,展现出传媒心理战的重要效果。
在战争中,利用传媒大造舆论,对敌方实施攻心夺气乱谋的作战,愈来愈被政治家和军事家所重视,传媒甚至成了直接的作战工具。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对埃及的空战中组织起一个电台群,对准埃及飞机上的通讯频率进行专题广播。
当空战正酣时,以色列电台开始向空中的埃及飞行员播送恫吓信。
这些信软硬兼施,具有很强的意志摧毁力。
例如,在给一位名叫阿默尔上尉的信中说:“您的妻子艾路易丝和孩子穆罕默德及阿卜杜勒,请求您把炸弹扔到大海里去。
否则,以色列人会以50倍的代价来轰炸你的家乡开罗,请为您的妻子儿女想想吧!”正在空中作战的埃及飞行员突然从耳机里听到这类恫吓,不免为妻子儿女牵肠挂肚,心绪大乱,影响作战行动。
在战争中,武力威慑借助传媒的力量会起到放大效应。
1940年4月,德国驻挪威大使馆专门邀请挪威的国家元首、军政首脑参加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德军用闪电战占领波兰的新闻纪录片《火的洗礼》。
纪录片形象直观地报道了德国使用150万军队、2000多架飞机、2800多辆坦克、6000多门火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华沙的实况。
影片中,德军飞机狂轰滥炸,数小时内有21个机场遭到袭击,包括华沙在内的30多个城市陷于一片火海,波兰200万军队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放映结束后,影片中的火海、废墟似乎还在眼前,德国驻挪威大使意味深长地再三提醒: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第二天早晨,德军1500名陆战队员突然开进奥斯陆,奏着胜利进行曲,踏着整齐的步伐,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个国家。
世界新闻史复习资料
![世界新闻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1e7d6db84ae45c3b358c09.png)
手抄新闻> 新闻书> 周刊、日报的兴起第一章手抄新闻传播1.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罗马时期《每日纪闻》,又称《罗马公报》。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罗马帝国执政官恺撒下令颁布《每日纪事》,是一种手抄布告,公布于罗马和各省公共场所,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条约、战争和宗教新闻等。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随之终刊。
2.新闻信: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手段。
3.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威尼斯公报》1563年威尼斯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威尼斯政府定期发布的一种新闻公报。
加西打:原意硬币,获取这种新闻需要一个硬币(加西打),后来演变成报纸、公报的意思。
常用于报刊的名字。
第二章17世纪近代报刊的萌芽一、报纸产生条件:①纸张的普及,唐造纸术西传。
②约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二、新闻事业原始形态萌芽:①15世纪原有的新闻传单流行②16世纪出现的印刷小册子和新闻书三、定期刊物在17世纪出现欧洲各地。
(现代邮政系统于17世纪在欧洲大陆建立。
)1.荷兰:《新闻报》,半月刊。
1605年在安特卫普出版。
2.德国:《观察周刊》,创办于1590,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周刊。
《法兰克福新闻》,创办于1615年,周刊;创办人:艾莫尔,德国报业之父。
《莱比锡新闻》,1663年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
世界最早日报。
3.英国:《采自于荷兰的新闻》1619年,英国早期的新闻书。
(不允许刊登国内新闻)《每周新闻》,1622年,英国最早的周报。
4.法国:《法国公报》,1631年,巴黎,周刊。
创办人雷诺多特,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法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四、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1、都铎王朝时期,厉行封建专制主义,对印刷出版实行严格的监管。
常见三种措施:许可制、检查制、惩罚制。
2、革命时期报刊的变化:①1641废星法院,报刊获得出版自由。
②报刊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
《国会新闻》。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75ac7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1.png)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篇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旳历史发展轨迹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来源旳五个互相依存旳条件现代: 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旳历史称为“现代史”, 包括了我们所说旳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1)根据恩格斯旳分析, 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旳原因如下:2)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旳欧洲旳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 因此导致对新闻传播旳规模化需求。
(严格地说, 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旳开端, 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旳顶点, 之后则示衰落。
)3)此时, 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旳文明地区, 地理上进行贸易旳关卡减少, 传递信息旳障碍也随之减少。
(15~16世纪, 欧洲大陆王权减弱诸侯势力旳高涨时期, 相对统一旳国家, 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旳空间条件。
割据减少旳趋势, 对于现代报刊来说, 无论怎样市一种必要旳生存条件。
)4)六个重要旳欧洲民族(意, 西, 葡, 德, 法, 英)通过文艺复兴运动, 自然形成了各自旳原则语言和文字, 奠定了规模化新闻旳语言文字基础。
(报刊旳规模化传播, 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旳使用区域内, 采用通行旳原则语, 而相对应旳文字又要以通行旳原则语作为前提。
)古登堡印刷术旳发明, 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旳新技术条件。
文艺复兴后, 问你话从僧侣阶层旳垄断下逐渐解放出来, 转向世俗社会, 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旳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 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旳三个环节现代报刊旳来源与其说是一种详细旳“点”, 不如说是一种在全球旳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旳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旳经商中, 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朴旳公报式旳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 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渐替代了西、葡、荷等国, 有目旳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 发展工商业, 传播西方文化, 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f5bd48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5.png)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作者和经典作品,如卡尔·多伊奇、威 廉·伯内特、卡尔·雅斯贝尔斯、马歇尔·麦克卢汉等等。他们的作品涵盖了传 播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文化传播等等。这些作 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启示。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卡尔·多伊奇的《政治传播》。在这篇文章中,卡 尔·多伊奇详细阐述了政治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 如何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等等。他认为,政治传播应该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利益, 而不是单纯地传递信息和宣传自己的观点。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在当今 的传播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早期经典”部分,目录中包括了诸如“口语传播”、“书写传播”等章 节,这些章节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传播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这个部分,我们 可以看到传播学早期的经典理论,如“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这些理论 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期发展和多元开拓”部分,目录中包括了诸如“组织传播”、“跨文 化传播”等章节,这些章节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反映了传播学在中期的多元 化发展。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符号学、现 象学、社会学等,这些方法和理论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精彩摘录
在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 要分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杰出的传播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传播学 的进步。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的书,它汇集了众 多传播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了传播学的各个方面,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在信息时代,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传播学融 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人类传 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最近,我阅读了《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这 本书,深受启发,特此分享我的读后感。
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
![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a8d99d0114791711cc7917e7.png)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敌对民族之间在残酷厮杀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传播着各自优秀的文明成果。
民族战争和宗教战争尤其具有文明扩散功能。
战争不仅是推进科技传播的火车头,而且催生了报业,并促使报业积极参与战事。
战争乃新闻传播之母。
马克思说:“战争比和平发达的早”(1)。
由此追溯,战争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
虽然新闻事业的产生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但是在战争发端之时,新闻传播活动就已存在并且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1.“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行为”(2),而人的交往是传播的基础。
2.“兵之情主速”(3),而时效是新闻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3.战争具有暴烈性,相关的仇恨和敌忾心理与情感需要通过媒介去激发和强化。
4.战争具有或然性和概然性,种种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来消除。
5.传播技术往往在战争中首先得到运用。
古代战争:“经常的交往形式”战争的历史从远古就拉开序幕。
当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之际,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体现统治集团意志的国家机器逐渐成形,战争登上了人类历史舞台。
在古代社会,战争连绵不绝;历史上各个文明发源地是古代战争集中发生的区域,这是文明扩散与辐射的一种基本形式。
据英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富勒研究,从远古时代一直到勒班陀之战(1581年)为止的战争,多数都是在地中海地区和西南亚进行的。
(4) 地中海这根纽带,把爱琴海、尼罗海、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以至恒河等除中国以外所有文明发源地的战争历史,融合在包括欧洲全部、非洲北部以及亚洲大部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上。
特洛伊和斯巴达之间的特洛伊战争(约公元前1100年),联系了爱琴海和小亚细亚;埃及法老和赫梯国王争夺叙利亚的卡迭什之战(约公元前1294年),开始了尼罗河与西亚的联系;以两河流域为中心战场的亚述战争 (约公元前1200—前1032年),连结了中亚和欧洲;希腊波斯(公元前500—前448年),开始了中亚和爱琴海的交往;亚历山大大帝征战亚洲(公元前329—前327年),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战争舞台扩展到恒河流域;3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公元前218—前202年、公元前149—前146年),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和北非。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https://img.taocdn.com/s3/m/f492b0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f.png)
2023-11-05CATALOGUE 目录•新闻事业的产生•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新闻事业的影响和作用•结论01新闻事业的产生在古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信息。
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信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书信、公告、报纸等书面形式传播新闻。
19世纪中叶,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03古代新闻传播方式0201早期报业在19世纪初,一些商业性的报纸开始出现,它们以刊登新闻为主,商业广告为辅。
通讯社19世纪30年代,一些通讯社如哈瓦斯通讯社和路透社等开始出现,它们通过电报传递新闻。
近代新闻事业的萌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报纸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报纸的印刷速度和发行量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广播电视的出现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直观。
网络媒体的兴起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02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近代西方新闻事业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手抄小报,标志着新闻事业的诞生。
16世纪末,随着印刷术的普及,近代报纸开始广泛发行。
西方新闻事业的起源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新闻事业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多种新闻媒介形式。
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西方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报开始在中国出现。
这些报纸主要是由外国人创办和经营的,其目的是为了向中国推销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外报的影响外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信息传播方式。
同时,外报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些外报也带有一定的文化侵略和殖民主义色彩。
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外国新闻事业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新闻采编技术和发行经验,逐渐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
二十世纪新闻界十二件大事
![二十世纪新闻界十二件大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5d2aa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7.png)
二十世纪新闻界十二件大事二十世纪新闻界十二件大事张允若一、西方国家报团的出现和报业垄断的发展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西方国家陆续出现了报业集团。
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在19世纪80年代已见雏形,20世纪初拥有的报纸达20多家。
英国的北岩报团形成于本世纪初,当时控有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几家全国性报刊和多种地方性报刊。
随着报团数量的增多、实力的扩展,欧美各国先后开始了报业垄断化进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基本形成了报业垄断的格局。
二次大战以后,报业垄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至20世纪末,美国的日报80%以上为报团控制,英国的报业为10来家报团所左右,日本五大报系控制的日报发行量占全国日报发行量的52%,其他西方国家情况与此相类似。
经过一个世纪的兼并集中,西方国家多数城市只剩下一家日报或一个报业主办的日报,独立于报团之外的报纸已很难创办或立足。
二、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诞生、发展和解体1917年十月革命后,以《真理报》(创办于1912年)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报纸公开出版,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又陆续创办了一批中央和地方报纸,形成了社会主义报业体系。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报业体系,是同资本主义报业完全不同的新型报业。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苏联报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当时的体制也存在着过于集权、过于封闭的弊端,给社会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985年起,苏联新闻界试图进行改革,但终因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而失败,以后这个报业体系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解体。
如今原苏联的几家大报(包括《真理报》、《消息报》、《劳动报》、《共青团真理报》、《红星报》等)经过改换体制后依然在出版,许多进步记者仍在为探索社会改革的新途径而努力。
三、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正式运行的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 电台开播,这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广播的问世,是许多科学家和无线电爱好者经过几十年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e325c68069dc5022abea000a.png)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第八章 20世纪新闻传播观念的变迁
![第八章 20世纪新闻传播观念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7c8ef3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7.png)
外国新闻传播史
21
三大阶层历史作用的差异
真正创造历史的,只是极少数的优秀分子。
“因为这少数人,他们实在是具有最多的民族意 志和毅力的。” 而那些下流分子对历史只会起破 坏性的作用。至于广大的中间阶层,则永远不会 变成重要,永远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他们 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多数绝对不能代替 ‘人’,”“多数常是愚蠢的政策和儒弱的政策 的拥护者,合了一百个愚夫,也不能成为一个聪 明人。”
希特勒宣称:“在将来,对于一切使我们 已经患病的同胞之心灵发生败坏影响的集 会或演讲,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要想法予以 破坏,必要时当诉诸武力。”
外国新闻传播史
16
1933年纳粹强迫反对派洗刷墙上反对纳粹的口号
外国新闻传播史
17
外国新闻传播史
18
希特勒宣传使命的功利意识是非常明显的。为了 宣传的目的,他完全可以将道德的、政治的评价 另置一边。虽然他用来表述宣传概念的词句,如 启迪文明、伟大理想、主义、高尚的目的、英俊、 崇高、庄严等,是冠冕堂皇的,但是其内在的实 质内容则恰恰相反。他非常重视宣传的作用,与 其它资产阶级政治领袖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 希特勒把宣传工作置于纳粹的一切组织工作之上, 并以此作为扩张政治势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他 本人作为纳粹党魁又是一个成功的宣传家。这正 是纳粹党崛起的重要原因。
外国新闻传播史
10
宣传的三大使命
1、表明党的态度
表明党的态度,以“新的理想”,“新 的主义”,“新的世界观”去打破现状。 在他看来,对于一个社会政治组织来说, “新的伟大理想的缺乏,常常是战斗力缺 乏的表现,”一个运动,“如果不能为这 样高尚的理想和目的奋斗,一定不能奋斗 到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传播业——以黑幕揭发运动为例的研究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传播业——以黑幕揭发运动为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3a428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2.png)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api tal N ormal University2009年增刊(Social Sciences Edi tion)世界历史研究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传播业以黑幕揭发运动为例的研究苏辉摘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美国曾出现第一次大的新闻报道揭丑浪潮。
其杂志新闻界发起了一场揭发当时社会弊病的社会运动,史称黑幕揭发运动。
黑幕揭发时期新闻媒体的大众化是推动黑幕揭发运动得以进行的外部因素。
其发展过程经历了19世纪80年代报业新式新闻事业的出现,到90年代以煽情闻名的黄色新闻年代,直至90年代末20世纪初黑幕揭发时代黑幕揭发新闻的兴起。
黑幕揭发者通过一系列黑幕揭发作品对美国的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劳工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黑暗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揭露,在社会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推进了进步主义运动的深入。
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之下,当权者不得不加强立法,规范司法与行政。
然而,媒介所传播的精英文化意识无疑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美国媒体对政府的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捍卫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
舆论监督对社会变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探讨该问题对我国社会变革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黑幕揭发;新闻;舆论;文化中图分类号:G 2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增刊-0174-05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苏辉,女,湖南衡阳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6年4月发表的演说中,将当时专门揭露各种腐败现象的一批记者、作家和批评家冠以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专门盯住卑鄙堕落之物不放的黑幕揭发者(muckraker)之名。
这些黑幕揭发者欣然接受这一称呼,以大众化杂志为阵地,通过深入调查,专门发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纪实文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黑幕揭发运动(the M uckraking M o ve ment)。
第十二章 20世纪的战争与新闻传播
![第十二章 20世纪的战争与新闻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3904eabb14e852458fb57c4.png)
战争爆发后,纳粹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报业的 控制,并规定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实行一城 一报制,其他大城市的报纸相互合并
通过这一措施,民营及地方报纸势力进一步 削弱,纳粹垄断报业的规模却迅速膨胀起来
1944年,公司拥有的报纸达350家,占同 年全国报纸发行量的82.5%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报纸数目锐减。1934 年报纸总数1200家,仅为魏玛共和国时期 的四分之一,到1945年减至1000家。
德国共产党的《红旗报》等报刊被迫转入地 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出版。德国共产党 秘密油印多种报纸和传单,进行反法西斯宣 传
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 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 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 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1、建立法西斯垄断报业
1933年2月28日,纳粹党在制造了“国会 纵火案”后,颁布“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 宣布停止执行魏玛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
3、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行为
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也 叫《新闻记者法》),该法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 将编辑人员详列清册,宣传部长接见后始可任用
总编对报纸内容全面负责,不得出现危害德国国防、 经济、教育及国家荣誉的报道
记者具备的条件: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专业教育; 祖籍为雅利安人从未与其他种族通婚
平衡的加剧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
宣战 ——导火索
轴心国
主要作战国
国 人物 家
职务
政党
德 希特勒 德意志第三帝 纳粹党 国元首兼德国 总理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89135a48d7c1c709a1452c.png)
(4)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
美苏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海洋权主张。
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
同年,在美苏等国推动下,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幕,拟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期长达10年。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立即宣称对公约中的第十一部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不满。
该部分规定,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资源规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一权利。
还规定海底资源开采者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深海采矿技术,并要求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到1982年,与会国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该公约,但美、英、法、德四国反对。
——摘编自苗蓿蕾《美国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行为。
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第二部分“盟国的权力”中关于“与日本政府的关系”规定,“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其权力,但以能圆满地推行美国的政策为度”。
美军进占日本之初,由于对日作战刚刚取得最后胜利,推行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
材料二《波茨坦公告》第十一条对日本赔偿问题的原则是:“日本将被准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对处理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路透社外国新闻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合肥学院.docx
![路透社外国新闻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合肥学院.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d3dd5c4227916888586d7c7.png)
课程名称:外国新闻史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 / 3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适应专业: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口的: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和研究外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的课程。
其任务在于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今后能更好地从事新闻实践或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建设屮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
主要内容:外国新闻史是高等学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主要涵盖17・20世纪外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重点是国外近百年来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共分绪论、人类新闻传播的发轲期、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19世纪(一):政党报刊、19世纪(二): 四方自由主义报业(商业报刊一廉价报刊时期)、19世纪(三):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四):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20世纪(一):电子媒介之广播篇、20世纪(二):电子媒介之电视篇、20世纪(二):电子媒介之网络篇、20 世纪(三人电子媒介之手机篇,共十二章。
教材和重要参考书:一、课程教材: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 •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
3、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十三章 20世纪的新闻传播思潮
![第十三章 20世纪的新闻传播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02a7c71b55270722192ef7aa.png)
3、是反对人情味。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所谓人情 味,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意味,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报刊 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为实现其革命的目的,就应该 旗帜鲜乐的内容,于煽动民众、鼓舞士气,不仅无益反而 有害。
第二节 社会责任理论
➢ 一、理论来源 ➢ 二、两种自由理论的比较 ➢ 三、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媒介的要求 ➢ 四、评价 ➢ 五、社会责任理论的评价
一、理论来源
面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弊病和危机,传统的 自由 主义理论根本无能为力。为了寻找出路,新闻界内外逐步 提出了新闻媒介的道德和责任问题。及至20世纪40年代, 美国和英国先后进行了两次有关新闻事业的调查活动。在 美国,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对 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调查分析。从1947年起 陆续出版了一个总报告(题为《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 )和六个分报告。在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就报业垄断情 况进行了调查,事后提出的某些改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 补充和支持了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 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
④ 自由主义理论把政府看成是新闻自由的敌人;社会责任理论则主张 政府不能只允许自由,它还必须促进自由。
⑤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自由是一项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社会责任理论 则主张自由是一项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
⑥ 自由主义理论主张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 人们的目标在于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
(2)它开出的治疗自由报业疾患的药方,不对症 ,一些为它所深恶痛绝的现象,如报刊为大商业 效劳、被广告户控制等在社会责任理论盛行的时 代,愈演愈烈。说到底,这是由社会责任理论的 阶级性所决定的。
红星照耀中国1到12篇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1到12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74eb2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c.png)
红星照耀中国1到12篇读书笔记篇一翻开《红星照耀中国》,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时光之门。
埃德加·斯诺用他敏锐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第一章里,斯诺初到陕北,眼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可谁能想到,这里孕育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他笔下的毛泽东,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是一个穿着补丁衣服,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的普通人。
这种接地气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革命领袖最真实的一面。
第二章到第五章,斯诺详细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壮举。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特别是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时,用树皮充饥、用草根解渴的场景,简直让人心疼得不行。
但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红军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第六章到第八章,斯诺把镜头对准了陕北苏区。
他详细记录了红军如何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土地改革。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描写了一个叫"王老汉"的农民,从最初对红军心存疑虑,到后来主动送儿子参军的故事。
这种转变,真实反映了共产党赢得民心的过程。
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斯诺重点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
他描写了八路军如何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如何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
特别是平型关大捷的描写,让人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的。
斯诺笔下的朱德,是个朴实无华的军事家。
他描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种菜、喂猪的场景,让人看到了一个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军形象。
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正是共产党能够赢得民心的关键。
读完整本书,最让人感慨的是共产党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无论是面对国民党围剿,还是抗击日本侵略者,共产党人始终能够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斯诺的采访方式也很有意思。
他不是简单地听领导讲话,而是深入基层,和普通战士、农民交谈。
这种接地气的采访方式,让他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革命根据地的方方面面。
书中最打动人的,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国成功的宣传战 温斯顿中校 传单宣传战 北岩勋爵的宣传策略 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宣传 提出问题而不轻下结论 营造适于宣传的心理环境 大胆发表不利新闻以赢取信任 (1918年宣传德国的尸体榨油厂用人油制造肥皂) “像是事实的谎言,有时会收到比事实更能抓住听 众之心的效果。”
三、其他国家的宣传战 美国 公共新闻委员会 “这是一个单纯的宣传机构,一个做推销生意的大 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业。” “动员了全世界的舆论” “它发布的六千果条消息中,几乎没有一条在事实 上面引起过责难。公共新闻委员会的诚实,在一 个主要国家发布官方战争消息的历史上恐怕是无 出其右的” “即使有作用,也绝对不要说假话。不然的话,被 盖上虚伪的烙印,作为宣传家的命运也就完了。”
售价的降低使报纸的发行量大幅度增长 到20年代中期,《东京日日新闻》的日发行 量达到60万份以上,《邮便报知新闻》和 《时事新报》也达到40多万份 《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日发行量突 破了百万大关,一举确立了日本全国性报纸 的“双雄”地位
编辑制度的变化
采取综合编辑制 在此之前,报纸的政治、经济、社会版被明 确划分开来,社会版有独立的一页。各版记 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采写,内容经常重复、雷 同,缺乏统一的规划 鉴于此,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 总编辑部,实行综合编辑制度,对新闻报道 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经营方式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 量刊登广告。与先前零散的、少量的广告 相比,此时报纸广告的内容和范围都有了 明显的扩大,所占的篇幅更多了,表现形 式也日益多元化 与此相应,广告费也在不断增加,各报为 争夺广告生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报纸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报纸发行地有直属销售店;在外地有多种 报纸的销售店,也有和各报签订合同的特约 综合销售店 报纸之间为扩大销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那 些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报纸纷纷降低售价、 扩大发行,一些小型报纸则由于实力不足而 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1933年7月,纳粹政府在反犹太人运动中, 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 斯泰因报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 营 埃耶出版社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许多出版社, 成为一家庞大的纳粹报业康采恩 原三大报团之一的胡根贝格报团因属雅利安 人所有兵支持希特勒政府而被保留下来,经 过改造后,成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第十二章 20世纪的战争与新闻传播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新闻传播 战争准备:法西斯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同盟国的新闻政策 战时轴心国的新闻宣传 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海湾战争期间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新闻 传播
一、交战国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新闻检查制度 1917年 惩治间谍法 凡制造假报道或错误言论,破坏陆海军的军 事行动,以及企图引起武装部队不忠或妨 碍征兵的,均处以重大罚款或监禁。
战争爆发后,纳粹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报业的 控制,并规定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实行一城 一报制,其他大城市的报纸相互合并 通过这一措施,民营及地方报纸势力进一步 削弱,纳粹垄断报业的规模却迅速膨胀起来
二、日本的新闻管制
一战后的报业—— “白虹贯日”事件 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 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 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 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 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 “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并对《朝日新闻》 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 被判刑,导致社长和总编辑被迫辞职,从此,日本 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
国民党 共产党
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使用火 炮、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进行阵地战之外, 还利用报刊和通讯社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必不 可少的作用 法西斯国家利用广播发动了“空中电波战”, 反法西斯阵营则面对法西斯的电波攻势展开 反击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战后的一种国际现象,首先在德、 意、日等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比较浓重的帝国主义 国家兴起,并先后在这些国家由法西斯分子掌握了 政权,建立法西斯集权制。 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特征:对内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 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 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 争、争霸世界为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为了服务于法西斯政权内外政策的需要,德国、日 本、意大利均于战前建立了法西斯的新闻管理体制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报纸数目锐减。1934 年报纸总数1200家,仅为魏玛共和国时期 的四分之一,到1945年减至1000家。 德国共产党的《红旗报》等报刊被迫转入地 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出版。德国共产党 秘密油印多种报纸和传单,进行反法西斯宣 传 这一时期,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成 为全国头号大报
主要作战国
轴心国
国 家 德 人物 希特勒 职务 政党
意 日
德意志第三帝 纳粹党 国元首兼德国 总理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国首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 相 党 裕仁 日本天皇 大本营· 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美
英
罗斯福 总统
丘吉尔 首相
民主党
保守党
中 苏
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 斯大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技术手段的变化
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首先从美国进 口高速轮转印刷机,使四页报纸的印刷速度 达到每小时27000份 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进的印刷设 备,有的报社还装置了自动折叠机,更新了 照相版的印刷技术 从20年代起,日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 用纸,并开始使用自动铅字铸造机铸造各种 型号的铅字
1933年9月,希特勒又成立了帝国文化局, 由戈培尔任主席,下设7个帝国报业管理处, 分管文学、广播、戏剧、音乐、电影、美术 及报业。其中报业管理处由“全德报纸发行 人协会”、“全德记者公会”以及另外12个 报业团体组织而成 该处拥有对记者的处分权,也有权开除记者
在宣传部、帝国文化局以及帝国报业管理处 的控制下,新闻媒介已无自由可言。 每天早晨,柏林各大报的编辑、记者都要聚 集在宣传部大楼里,由部长及其助手告诉他 们:“什么新闻该发布,什么新闻要扣下, 新闻如何写,标题如何做,当天需要什么样 的社论等为了防止误解,除口头训示外,每 天还有一篇书面指示,对于地方上的报纸, 则通过电波或信件发布指示 这样,一切新闻宣传活动便都掌握在纳粹政 府的手中了
一、德国的新闻管制
1933年,希特勒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 上台,担任政府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 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 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 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1、建立法西斯垄断报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33年2月28日,纳粹党在制造了“国会 纵火案”后,颁布“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 宣布停止执行魏玛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 纳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封闭了50多家共产党 报纸和130种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并大肆逮 捕共产党员
《编辑人法》细则中还规定,反从事马克思 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上有“有害”行 为而有证据者,一律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 负责报业管理及印刷技术方面的事务,不得 干涉新闻言论。过去发行人所拥有的权力, 完全被宣传部取代了 《编辑人法》不但把犹太人远远排除在新闻 活动之外,同时还将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变成 了统治当局政治意志的执行者
1933年3月,设立国 家宣传部,负责对报刊、 广播、电视进行集中控 制,戈培尔任部长,统 管宣传文化事务
从此,宣传部每天都要举行记者招待会,由 戈培尔或他的助手发布各种具体的无以复加 的指示 3月18日,戈培尔发表了关于新闻界任务的 讲话,他说:“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 新闻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指 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声称为国 家的报刊,先生们,你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 理想的状况:新闻界被组织的那么好,以至 于它在政府的手里可以说是可以随意演奏的 一架钢琴,是能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 为重要、极为有意义的工具。”
3、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行为
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也 叫《新闻记者法》),该法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 将编辑人员详列清册,宣传部长接见后始可任用 总编对报纸内容全面负责,不得出现危害德国国防、 经济、教育及国家荣誉的报道 记者具备的条件: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专业教育; 祖籍为雅利安人从未与其他种族通婚 记者资格审查权属地方新闻协会会长,决定权属国 家宣传部
第二节 战争准备:法西斯对新闻媒 介的控制
总体特点:更主动利用新闻传播工具 更严厉的新闻传播控制 更激烈的新闻宣传战
二战前的世界格局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 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 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 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 瓜分世界的体系。
社会版的编辑方针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会 版以采访和报道警察局新闻为主,报道面窄, 分量也较轻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 都成了社会版报道的对象,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提及,这使社会 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报纸还增加了地方版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 善,通讯员遍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