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教学中两种最基本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现如今教育界把思政教学的地位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迎合这种形势,需要充分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思政教学中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思政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模式的特点以及运用,从而探讨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是增强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结合;途径

思政教学作为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其两种最基本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逐渐改变,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纯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时代的需要。基于此,我们需要探讨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的途径,使两种教育模式协力配合,优势互补。运用新的教育模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政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思政教学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1.1思政教学中的显性教育

在我国,显性教育在思政教学的模式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显性教育是公开的有组织的,如谈话、座谈、讨论学习、开会等有系统教育体系的,向教育者表明教育目标的,这种手段就是显性教育。显性教育因为教育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而在思政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把思政教学的目标明确化、外显化,这使得受教育真很容易明白思政教学的目的,受教育的同时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向教育目的靠拢。二是使教育主体客体固定化、主次化,这种明显的分层手段使得受教育者对思政教学的流程一目了然,对于受教育的主次分得很清楚。三是使教育形式公开化、强制化,这种措施限制了受教育者懒惰和拖沓的思想,强制性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效果。四是令教育内容整体化、系统化,把思政教学的内容整合起来,规划成系统,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接

受和吸收。五是教育行为快捷化、直接化,受教育者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最多的信息,明显节省了受教育的时间,提高了受教育的效率。

但是,思政教学的显性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局限性,从课程内容上看:只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不重视实践问题;只注重道德理想教育,忽视基本文明素养。从道德教育方法上看,集体灌输是显性教育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这会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限制受教育者发挥其主动性,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怀疑心理。显然,现今社会流行的显性教育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这势必会导致对现实关注的缺乏,不利于受教育者培养社会关系以及社交能力,更限制了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和锻炼处理矛盾的能力。所以,单纯的显性教育很难完成思政教学。综上所述,根据时代需求,单纯的显性教育已经不能完成思政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2思政教学中的隐性教育

近年来,收到国外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界兴起了教育模式改革的浪潮。中国的教育模式逐渐侧向隐性化,学者们对于隐性思政教育的研究日益重视。所谓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潜性课程理论,将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且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教育方式。相对于显性教育的直接化来说,隐形思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形式,内隐于受教育者所在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等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根据隐形教育的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应用广泛。一是令教育主题客体之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增加了教育模式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二是使教育载体多样性、广泛性,提高了受教育者接收信息的积极性,让教育者更主动的去接收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效率。三是让教育内容更具隐蔽性、渗透性,这种手段会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有效的信息,并且内化为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四是使教育形式更加具备丰富性、灵活性,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吸引力,受教育者更加愿意接收教育信息。五是令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有效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后会在头脑中对教育信息保存更长时间,长时期内对受教育者进行着影响。隐性教育是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模式。正是基于隐

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才使得隐性教育倍受关注【1】。

显性教育重在理论和政策的宣传和解说,具有强制的成分,直接的说教使教育显得枯燥乏味,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心理。隐性教育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创设的教育情景愉悦性弥补了显性教育直白说教的不足,而显性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整体的可控性又弥补了隐性教育的随意性和隐含性的不足。因此,时代在呼唤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

2.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的途径探索

2.1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融合式教育模式。

隐性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渗透教育,同时,渗透教育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它指的是巧妙地借住文学、语言、艺术、科技等“媒介”将教育目的隐含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气氛和心情中感受和领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受到深刻的启发和领悟。首先,在显性道德课程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的渗透。要改进显性思政教学中直白的大面积灌输的缺点,就要注重思政教学中的隐形渗透,在不影响教学的整体性、理论性、知识性的前提下,更注重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授课方法、价值观念、等隐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受教育才会乐意并主动地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才能收到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2】。其次,在人文社会科科学教学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的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将思政教学渗透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这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们吸收了有价值的道德观点。对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再次,在专业课程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渗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者应该在专业教学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可以使受教育者发现新的视角,从而更标准的把握和固化他们的道德观。在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学渗透的方法,不仅挖掘了知识本身蕴含的隐性教育的营养,更能使受教育者在专业和素质方面一举两得。

2.2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经历,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角色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