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本- 收益分析 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第21卷 第3期
高教发展与评估
H igher Educati on D evelopm en t and Evaluati on
M ay 2005V o l .21 N o.3
文章编号:167228742(2005)03-0035-03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作者简介:宋利芳(19642),男,浙江余姚人,副教授,硕士。
宋利芳,刘 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形成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把教育投资作为经济行为来考察时,它同其他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同样存在着成本和收益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进而揭示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关键词:教育成本;教育收益;发展中国家中图分类号:G 47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 he investm en t in educati on is no t on ly the m o st i m po rtan t w ay fo r the fo r m a 2ti on of hum an cap ital ,bu t also a key facto r fo r the p rom o ti on of econom ic developm en t .W hen the investm en t in educati on is view ed as a k ind of econom ic behavi o r ,there are p rob 2lem s abou t co st and benefit in the investm en t ,ju st like in any o ther cap ital investm en t .T herefo re ,it is necessary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co st 2benefit in educati on ,thu s revealing the i m p licati on s fo r the po licies in the develop ing coun tries .
Key words :educati on co sts ;educati on benefits ;develop ing coun tries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当把教育投资作为经济行为来考察时,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教育投资同其他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同样存在着成本和收益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进而揭示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1 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
1.1 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包括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教育的个人成本,是指学生为了学习由个人
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间接成本,它由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教育的直接个人成本包括:学杂费、书本等学习用品费、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额外的吃、穿、住费用,即学生因就学在吃、穿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在校住宿学生的住宿费用。
文娱体育费用,即学生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支出的费用。
教育的间接个人成本也称为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是指学生在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继续就学所放弃的劳动收入。
教育的社会成本是指由社会支付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
社会间接成本包括社会所放弃的收入、免税成本、潜在的租金和折旧费。
1.2 教育收益
5
3
教育的收益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教育的收益按其收益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育的个人收益,按其是否以货币的形式获得,又可以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教育的直接个人收益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收入是最低的,受教育越多的人,收入水平越高。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收入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到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
这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收入水平。
③文盲在年龄很小时就挣得收入,但起点收入很低。
随着教育级别的提高,获得最初收入的年龄就不断变大,但起点收入也在增加。
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受过较多教育的人与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具有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另一种收益。
由于这种收益并不是直接表现为货币收入,所以它是教育的一种间接收益。
②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
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市场知识和商品知识,因而就有可能在商品选购方面实现支出的节省,或者在支出相等的情况下得到更大的满足。
③较健康的身体。
受教育程度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
未受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由于缺乏保健知识,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和安全知识,相对来说,患病、受伤或致残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此外,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学校的体育课教给了他们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的体魄更加健壮。
这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就有可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
④世代影响。
所谓世代影响,是指一代人以后才能感觉到的潜在的教育收益,即由父母的受教育增量所引起的他们的子女的受教育增量。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完成较高教育水平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也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而教育自己的子女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可以对子女的文化学习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教育的社会收益也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收益。
在归因于教育的国民收入增量中,扣除受教育者个人因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而多得的个人收入,余下的就是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
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集中体现在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而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③教育可以加强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④教育可以促进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自然力的应用。
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和道德上的收益。
政治上的收益是指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能力,更为自觉地去运用社会政治民主所赋予的每个人的权利。
道德上的收益,是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风范,即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树立人们的道德信念,坚定人们的道德意志,并不断校正人们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 PV和内部收益率I RR来进行的,从中了解某一教育决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教育的收益与成本都是预期的,因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估算某级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时,必须对该级教育的未来年份的收益与成本进行贴现,然后把收益的贴现值与成本的贴现值进行比较,得出该级教育的净现值。
如果某级教育n年的全部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的贴现值分别用公式表示为:
V=
E t
(1+r)t
G=
C t
(1+r)t
其中,V—n年的全部预期收入;G—n年的全部预期成本;E t—t年的收入;C t—t年的成本;r—贴现率,一般用利率表示,即教育的机会成本;t—计算年份。
那么,该级教育的净现值可用公式表示为:
N PV=E
t-C t
(1+r)t
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决于贴现收益与贴现成本之间的关系。
如果贴现收益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
反之,投资就不值得进行。
因此,用净现值衡量教育投资
63
决策的判别标准是,如果某级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 PV≥0,说明该项目能取得大于或等于贴现率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证明其在经济上是可取的,即该项目可行。
反之,如果N PV<0,则项目不可取。
在选择方案时,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比较教育投资决策是否最优的另一个常用方法是计算内部收益率I RR,它是指贴现成本之和与贴现收益之和相等时的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可以通过下列方程求出:
E t (1+i)t =C
t
(1+i)t
或 E t-C t
(1+i)t
=0
这里i为内部收益率,即I RR。
内部收益率的经济含义:一项投资在这一贴现率下,当项目寿命周期结束时,其净收益(现值)恰好能将全部投资(现值)回收完毕。
内部收益率反映了项目总投资支出的实际盈利率。
在对教育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求出的内部收益率应与预定的标准投资收益率比较(即与净现值中的r比较),根据其差额的大小,作出对项目的取舍判断。
一般地,当I RR≥r时,说明该项目能取得大于或等于标准投资收益率(或目标收益率)的良好经济效益,可认为其在经济上是可取的。
反之,当I RR <r时,则认为该项目不可取。
在选择方案时,I RR 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3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亟需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如果从上述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看,它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以下三点政策含义:第一,在发展中国家,增加教育投资是合算的。
从教育投资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就增加了三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
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它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
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
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4.4%,与发达国家同年5.5%的比率相比,仅相差1.1个百分点。
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
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教育投资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
而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较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一般比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高。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继续大力增加教育投资。
第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
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教育问题之一就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投资偏好于高等教育。
有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各级教育每个学生平均支付的年教育费用的比例作了比较。
在美国、英国和新西兰这3个发达国家中,每年支付给每个受中等教育与受初等教育学生的教育费用之比是6.6∶1,受高等教育学生与受初等教育学生的教育费用比例为17.6∶1。
在马来西亚、印度、韩国、加纳、乌干达、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7个发展中国家,上述两类学生教育费用之比分别为11.9∶1和87.9∶1。
换言之,在发展中国家,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可以使88个适龄儿童接受一年的初等教育。
然而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中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而中学教育投资收益率又比大学教育投资收益率高。
与此相反,在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的高低顺序为大学、中学和小学。
因此,为了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率,发展中国家必须调整教育投资方向,相对放慢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教育的步伐。
同时,由于初等教育不仅是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自学和农村应用技术学习和交流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应当把大部分的教育预算用于发展初等教育。
第三,由私人来负担一部分或更大部分的教育费用有利于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则,促进社会的公平。
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供给往往是单一的政府财力支出,政府对(下转第41页)
73
流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在于培养的人数增多,更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并取得科研成果。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精英教育也许是要以很高的教育成本为代价的,而且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理念,不能因大众化教育而忽视精英教育,更不能让大众化冲击精英教育。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状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流大学里,之所以培养出一流的学者,代价是昂贵的,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与经济效益相联系的,生师比的不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一流大学和有竞争力的大学不在于“规模大”,而在于实力强。
也许我们要做的是不惜代价培养优秀学生,培养出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注 释:
① 张 驰.美国大学与学院的生师比和班级规模[J].
教育发展研究,2002,(1).
② 曲铭峰.从国际比较看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的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
[3] 刘 旭,叶巧先.高等教育效率的教育性标准[J].现
代大学教育,2003,(8).
[4] 闵维方.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
学教育评论,2003,(4).
[5] 潘 维.中国高等教育亟待“松绑”[J].中国改革,
2003,(8).
[6] 庞青山.高校合并的系统学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3,(4).
(收稿日期:2004211208;编辑:杨万柏)
(上接第37页) 大学和中学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实行免费或近似于免费就学,个人支出很少。
同时,个人终身的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而且学历差距所导置的未来收入差距又很悬殊,特别是那些完成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工资收入能够超过只受过部分或全部初等教育的工人工资的3至8倍。
由于收入水平如此显著地取决于正规学校教育的程度,加之在发展中国家大学和中学在校学生中,中上等收入家庭出生的学生占多数,而穷人因经济和其他的原因实际上被取消了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机会。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制事实上保持甚至加剧了不平等。
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平等在大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里,政府不仅支付所有的教育费用和学费,而且还以助学金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补助。
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高收入家庭,因此,用公共基金建立的高补贴的大学教育,实际上是穷人对富人以“免费”高等教育的名义进行补贴或者救济的一种形式。
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个人教育收益率比社会教育收益率要高得多。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由私人来负担一部分或更大部分的教育费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第六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 黄卫平,彭 刚.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3.
[3] 厉以宁.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阳:贵州人民
出版社,1995.
[4]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 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社,1992.
(收稿日期:2004212227;编辑:杨万柏)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