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合集下载

第四节有氧耐力素质

第四节有氧耐力素质

(一)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的吸氧能力。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活动吸进肺,与 肺循环毛细血管之间进行交换,心脏的泵 血功能保持有效的“通气/血流比值”, 肺通气量越大,吸人体内的氧就越多,呼 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可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 因此,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方法, 增强呼吸机能就能提高有氧耐力。
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 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 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 率越高.
种类:
短距离间歇训练 中距离间歇训练 长距离间歇训练
四)低氧环境与训练
低氧环境分为低压低氧环境和常压低氧环 境。
低氧训练: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 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范畴仅限于HiHi、 HiLo、HiHiLo、LoHi和IHT。
3.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1)评定有氧耐力
用个体乳酸阈时的跑速作为评定运动员有氧耐 力的指标,乳酸阈值越高(强度或速度),有氧能 力就越强。由于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 它与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体积、氧化酶活 性以及毛细血管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可 用乳酸阈评定运动能力和训练强度。
(2)制定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
波动范围: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观 和准确地反映机 体有氧工作能力 的高低
递增强度负荷运动时血乳酸的测定
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运动强度的增大,氧供应不足,肌糖原在无氧条 件下分解供能产生乳酸,肌乳酸由肌细胞扩散入 血,导致血乳酸浓度增高。
在运动中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流人肝脏的血液 减少,降低了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从而导致 血乳酸浓度急剧堆积。
③训练水平的影响
训练可以改善代谢能力,使乳酸阈值较大幅度 的提高。其原因是遗传因素限制了最大摄氧量 的提高幅度,而乳酸阈值主要与外周代谢因素 的关系更密切。

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

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

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人体从事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都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而人体进行锻炼也是为了提高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各种身体机能.人体的运动能力可以现现在肌肉力量、运动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人们若想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生理机能,就必须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发展运动能力的方法。

一、力量及其锻炼的方法力量是人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人体的各种活动,包括体育锻炼几乎都是由肌肉收缩克服阻力产生的。

力量被认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肌肉力量在人体生命活动和体育锻炼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1.肌肉何积。

肌肉体积与肌肉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肌肉体积的大小可用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来表示,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体积就越大,肌肉力量也就越大,而且这种关系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在提供肌肉力量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肌肉体积的增加。

影响肌肉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单个肌纤维的直径,二是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

体育锻炼,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力量练习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的代谢,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肌肉蛋白质的含量,通过增加单个肌纤维的直径而使肌肉体积增加,也可以通过增加肌纤维的数量,使肌肉体积增加。

2.肌纤维类型。

骨骼肌的肌纤维可分为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两种类型,白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量大,红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量小。

肌肉中肌纤维类型的比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肌肉中白肌纤维的比例越大,肌肉收缩力量也就越大。

力量和速度练习可以增加肌肉中白肌纤维比例。

3.神经调节。

肌肉收缩力量,除决定于肌肉本身的形状、机能特点外,还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有关。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调节肌肉力量:一种是通过发放强而集中的兴奋,动员尽量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以增大肌肉力量,有些人在肌肉最大收缩时也仅能动员60%的肌纤维参与收缩,而有些人则可动员80%以上的肌纤维参与收缩,显然在共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者的肌肉力量更大;二是通过增加神经中枢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增加肌肉力量,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7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下面哪种感觉与人体的平衡能力关系不大:A.位觉B.本体感受C.视觉D.触觉和压觉2.协调性是人体多项身体素质或机能与运动技能结合的综合表现,其生理学基础涉及到哪些系统或器官机能水平和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A.感知觉、骨骼肌和内脏器官的协调作用B.感知觉、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C.感知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D.骨骼肌、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3.在运动后的恢复期,各器官的功能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机体所消耗的氧量可称之为: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C.摄氧量D.需氧量4.人体通常每平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上,在最大用力条件下能产生多大的肌力:A.1~2kgB.3~8kgC.10~15kgD.16~20kg5.肌肉工作所表现的各种能力称为身体素质,其中哪种素质通常称为基础素质:A.力量B.速度C.灵敏D.柔韧6.负荷训练可引起肌肉肥大,其机制主要与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C.肌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7.一次大负荷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最明显的练习方法是:A.等张练习B.等长练习C.等速练习D.超等长练习8.速度素质主要的供能系统是:A.乳酸能系统B.ATP-CP系统C.有氧系统D.无氧供能系统9.通过适当的负荷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得到明显的增长,其主要的原因是:A.肌肉中肌糖原贮备量增多B.肌肉中收缩蛋白含量增多C.肌肉中ATP贮量增多D.肌肉中调节蛋白含量增多10.短跑运动员骨骼肌中,哪一种酶的活性最高:A.乳酸脱氢酶B.琥珀酸脱氢酸C.苹果酸脱氢酶D.丙酮酸脱氢酶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长跑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每分需氧量()、总需氧量多。

12.力量训练的超负荷原则,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而是指不断超过本人()的负荷。

第十三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十三章 有氧运动能力
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过量氧耗在运动后恢复期中,为了偿还运 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 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的消耗的氧量。
• 在进行低强度的运动中,运动开始后由于吸氧量满足 不了需氧量,此时ATP,CP分解供能,并由此而形成 氧亏。继续运动式吸氧量逐渐增加满足于需氧量,虽 形成稳定状态,但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 而机体的吸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水平。
在运动强度小的状态下,机体所需要的氧和所 摄取的氧保持一致的状态,才能够使这种运动 状态持续较长时间。运动时需氧量是随着运动 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并受到运动持续的时间 影响。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虽然每分钟 需氧量少,但每分钟需氧量却大。反之,运动 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钟需氧量少, 可是总需氧量却大。
三,乳酸阈
1)乳酸阈是指在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 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但随着 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会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 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乳酸 于是反映人体的代谢功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 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最大摄氧量反应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反应人
二)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 2,遗传因素 • 3,年龄,种族,性别因素 • 4,训练因素
二,有氧耐力及生理基础 • 一)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
作的能力。(糖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在 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运动中,最大摄氧量 不易出现。
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 际所利用


的百分比,既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其值愈高。有氧工 作能力愈强:反之 相反。

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以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有氧耐力是指进行长时间、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时,身体能够持续供应足够的氧气和能量,延缓疲劳的能力。

有氧耐力是运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血管健康、代谢功能和身体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了解其生理学基础可以更好地指导训练方法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氧耐力与心血管系统紧密相关。

当运动开始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给工作肌肉,这就需要心脏提高输出量,将氧气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脏的舒张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力和心脏的泵血能力。

此外,有氧运动还可以促进心肌血管的扩张,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有氧耐力的提升还与呼吸系统有关。

在有氧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的扩张能力,增加肺泡表面积,促进气体交换。

此外,有氧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呼吸肌肉的协调性,使呼吸更加顺畅。

有氧耐力的提升还与代谢系统密切相关。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率,增加脂肪的氧化分解,减少脂肪的储存。

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线粒体数量和功能,提高脂肪酸的运输和利用能力。

此外,有氧运动还可以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提高糖原在运动中的利用率,延缓糖原的耗竭。

有氧耐力的提升还与肌肉系统紧密相关。

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肌红蛋白和线粒体数量,提高肌肉的氧气利用能力。

此外,有氧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耐力纤维数量,提高肌肉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相互作用。

通过长期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加肺的吸氧能力,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强肌肉的氧气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身体的有氧耐力。

儿童体适能训练之耐力素质

儿童体适能训练之耐力素质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与生理学基础1.概念耐力素质是指人体保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可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耐力、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按照器官的影响可分为呼吸和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全身耐力等;按供能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照工作环境,可分为高温工作耐力、低温工作耐力和低压工作耐力等。

2.发展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发展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是相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靠糖原和脂肪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

这种有氧耐力可以通过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反映出来。

第一,呼吸器官的机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空气中的氧,首先是经过呼吸器官而弥散人血液的,人体的最大摄氧量一方面由于呼吸肌的力量发展。

肺活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肺泡的通透性好,与血液进行氧气交换的能力提高。

通过身体运动均可以提高这些机能;第二,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提高,血红蛋白有结合氧、携带氧的能力,可以将结合的氧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肌肉及其他组织。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提高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

提高机体有氧耐力的能力;第三,肌肉中的糖原、脂肪在酶的作用下利用氧进行代谢的能力。

经常从事身体运动,糖和脂肪可以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旺盛的有氧代谢,同时必须影响最大吸氧量;第四,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在单位时间内血液循环的量愈多,运输氧的任务就完成得愈好,有氧耐力的运动能力就越强。

(2)发展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在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也称无氧运动。

第一,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提高。

经常从事速度性运动者,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无氧酵解能力。

这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生理因素;第二,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

碳酸氢钠是体内重要的缓冲物质动生理学称“碳贮备”.经常锻炼身体者的碳贮备,比一般人增多10%有较强的缓冲乳酸的能力;第三,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力能力提高。

习题集 第十三章

习题集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学习要求掌握:1、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3、评价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指标和方法。

4、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1、各种身体素质的分类。

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3、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4、柔韧、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1、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2、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3、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4、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内容精要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

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活动时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

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一)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二)按照肌肉力量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划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

(三)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示方法不同可将其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四)根据力量与运动项目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辅助性力量、专项力量。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是指垂直通过某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它是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肌纤维的直径和肌纤维的排列方向。

通常情况下,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产生的力量也越大。

2.肌肉结缔组织:肌肉结缔组织是肌肉的弹性成分,主要包括肌纤维膜、韧带和肌腱三个部分。

结缔组织不仅能产生一定的弹力,而且具有传递肌肉收缩力量的作用。

3.肌肉长度:肌肉长度是指肌肉两端肌腱之间的长度。

在自然状态下肌肉的长度越长,所含的肌小节越多,故肌肉产生的力量越大。

此外,肌纤维的初长度也影响着肌肉的最大肌力。

通常肌肉在收缩前先做离心收缩而使其初长度增加,从而产生较大的肌肉收缩力量。

《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四) -答案

《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四) -答案

2019年《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四)(100分)注意:考生须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氧热价【参考答案】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2.最大通气量【参考答案】以适宜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

3.射血分数【参考答案】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身射血分数。

4.运动后过量氧耗【参考答案】机体的摄氧量由能量代谢率决定,尽管运动结束后多数肌肉已停止活动,由于能量代谢率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机体的摄氧量也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这种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5.赛前状态【参考答案】赛前状态是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可以提高)(2)肌纤维类型(不大)(3)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4)中枢激活(可以提高)(5)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可以提高)(6)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可以提高)(7)年龄与性别(8)体重2.简述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特点?【参考答案】(1)身体素质的自然生长儿童少年各项素质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现象,称为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在不同年龄段,各项身体素质的增长速度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

在青春发育期(男15岁、女12岁左右)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速度快且幅度大。

在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开始减慢,直到25岁左右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即已结束。

若不进行训练,身体素质一般不再进一步提高。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身体素质的发育有一定的阶段性。

浅析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浅析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浅析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作者:黄祥富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进行分析,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事半功倍地完成训练任务。

关键词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供能中图分类号:Q4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世界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运动成绩突飞猛进,世界纪录不断攀新,其主要原因归功于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中长距离跑和游泳项目上,我国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为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能仅仅盲从国外“经验”,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有目的地吸收并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训练途径。

下面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国际体坛流行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训练的有关问题。

1 耐力的分类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工作的能力。

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可划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耐力、一般耐力;按参与工作的器官系统可分为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全身耐力;按供能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我们一般所探讨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范畴内的耐力均指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2 运动供能的生理学机制人体运动靠运动器官实现的,关节是枢扭,骨骼是杠杆,肌肉是动力来源,因此,没有肌肉的收缩也就不会产生运动,然而肌肉归缩必须依靠体内贮存的能源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推动,这里包括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2.1直接供能物质:atp和cp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并逐级释放能量,这部分能量直接供给肌肉收缩。

由于三磷酸腺苷在肌肉中贮存极少,如大腿每公斤肌肉中只有4—5毫克,仅供大腿肌肉0.06秒的归缩能量,其再合成则需要另一种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它可以分解为磷酸(p)和肌酸(c),同时释放出能量。

所放出的能量可供三磷酸腺苷的再合成。

Atp—adp+p+能(其它能源物质释放的能)2.2间接供能:糖元、脂肪磷酸肌酸在肌肉中贮存数量也不多,可供给5—7千卡的能,极限运动只能维持4—5秒,肌肉收缩最先参与的供能物质就是磷酸肌酸,后续运动所需能源来自间接能源,糖元、脂肪等。

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

1.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 最标大摄氧量主要受遗传的影响,乳酸阈主要受训练的影响;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机能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代谢能力.
2. 制度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 用度乳酸阈强度训练即能使心肺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又能使
无氧供能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有效地提高有氧能力.
3. 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 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 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
的指标。
2.制 定 有 氧 耐 力 训 练 的 适 宜 强 度
精选课件ppt
25
制定训练强度
利用乳酸阈作为制定训练强度的指标是 有效的,因为利用个体乳酸阈水平为基 准进行训练,可抑制肌组织中代谢性酸 中毒的早现。研究表明,乳酸阈时的血 乳酸浓度可维持30分钟而不增加,优秀 运动员甚至可达50分钟。因此,在田径、 游泳等周期性项目中,利用个体乳酸阈 值安排训练强度已被广泛利用。
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
精选课件ppt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 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
2、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 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3、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 力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 本过程。
精选课件ppt
2
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 工作的能力 (糖、脂肪等有氧氧化 供能)。有氧运动能力不仅与最大摄 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 氧量水平的能力有关。
精选课件ppt
38
在50%~80%VO2max的范围内,肺通气与运动 负荷的增加呈线性关系。但在进行GXT时,随着 运动负荷的增加,将会出现一个临界点,在这 一运动强度以后肺通气出现相对的迅猛增加。 这一运动强度的临界点被称为通气阈。通气阈 被用作一个可以反映乳酸阈的无创伤性的指标, 同时也用来预计运动能力。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论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论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论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1)生理学基础
①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

硏究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

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

②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

③代谢功能。

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

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④神经系统的调控。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

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⑤激素的作用。

(2)训练方法:
①持续训练:长时间、低强度的进行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

目前普遍认为运动强度在80%-90%最大摄氧量最合适。

②间歇训练:指在一次练习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用积极性休息的方法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训练的方法。

③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高原训练是使人体处于高原低氧低压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人体内的功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

低氧训练是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的方法。

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

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

绪论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四、简答题: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伸性,弹性和粘滞性三个物理特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两大生理特性,兴奋性是电变化过程,收缩性是机械变化过程。

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条件是什么?引起神经——肌肉兴奋需要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和刺激时间。

4、强度时间曲线有什么意义?强度——时间曲线的意义在于说明引起组织兴奋强度再大也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或刺激时间再长也不能小于一定的刺激强度。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静息电位是细胞膜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其特征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动作电位是细胞膜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电位波动,其特征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6、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

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局部为外负内正,而周围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水平,这样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引起电流,电流沿神经干传导。

7、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神经冲动传至三联管外引起终池Ca++释放,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肌纤蛋白抑制,肌纤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收缩过程开始,这种Ca++将兴奋与收缩结合的过程称为收缩兴奋耦联。

8、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有何区别?不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有波峰曲线,而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每次在收缩期内肌肉保持续缩短状态,收缩曲线为一条直线,没有波峰可见。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通过氧气的供应,使肌肉能够持续地进行运动的能力。

有氧耐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状况,还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肺功能、肌肉代谢和神经控制三个方面。

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的重要基础。

在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中,心肺系统需要不断地向肌肉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物带回肺部和肝脏进行处理。

心肺系统的功能越强,就能够更好地满足肌肉的需求,从而提高有氧耐力。

肌肉代谢是有氧耐力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在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中,肌肉需要不断地进行能量代谢,以维持运动的持续进行。

有氧代谢主要依赖于氧气的供应,通过氧化糖原和脂肪酸来产生能量。

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越强,就能够更好地利用氧气,从而提高有氧耐力。

神经控制也是有氧耐力的重要基础。

在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中,神经系统需要不断地向肌肉发送指令,以维持运动的持续进行。

神经系统的功能越强,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肌肉的运动,从而提高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肺功能、肌肉代谢和神经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有氧耐力,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

2016真题运动生理学

2016真题运动生理学

2016真题运动生理学声明:本题目解析由高分师兄、师姐编写,不代表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有哪些?请选择几种生理指标来确定大、中、小强度运动的范围。

(20分)一、指标(1)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2)运动后血乳酸量:在无氧代谢功能为主的运动中,随着强度的增加,血液中乳酸含量也相应提高,由于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评价指标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血乳酸含量作为运动强度的评价指标有很大的优势。

(3)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存在于骨骼肌细胞的胞浆中,在运动强度较大且时间较长的运动过程中,由于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使本来存在于肌细胞内的肌酸激酶通过肌细胞膜进入血液,使得血液中的肌酸激酶的含量升高。

(4)乳酸脱氢酶: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内的乳酸脱氢酶有不同的构型,与血液中的肌酸激酶含量变化一样,本来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一旦出现在血液中,就表明骨骼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升高或者是运动强度过大。

二、强度范围(1)心率评价运动强度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大心率公式是:HRmax(最大心率)=220-年龄,正常人的安静心率一般在60~100次/min之间。

在运动过程中,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最大心率来计算运动强度:低强度运动区:60%~70% HRmax中强度运动区:70%~80% HRmax高强度运动区:80%~90% HRmax(2)运动后血乳酸含量评定运动强度正常人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保持在l一2mM;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血乳酸一般不超过4mM;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血乳酸可达15 mM以上;而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血乳酸在4mM左右。

短时间、剧烈运动,如1~3min全力跑时,血乳酸浓度可达到15mmol/L;短时间、间歇运动时,血乳酸浓度最高可达32mmol/L;周期性项目以低强度训练后血乳酸在4mmol/L,以中等负荷强度训练后血乳酸在8~10mmol/L,以大强度负荷运动时,血乳酸在12mmol/L。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是指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对氧气的利用能力,也就是身体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能够持续供应能量的能力。

有氧耐力不仅是运动员们重要的竞技因素,还是普通人保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涉及心肺系统、肌肉系统、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

心肺系统是产生运动耐力的重要系统之一。

在运动时,身体需要大量氧气来进行能量代谢,心肺系统就负责供应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包括肌肉、骨骼等。

人的肺在运动时要比正常情况下呼吸快、深,以增加氧气摄入量。

同时,心脏也要承受更高的负荷,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使氧气能够更快输送到身体各处。

除了心肺系统,肌肉系统也是产生运动耐力的重要部分。

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肌肉需要不断地产生能量,由于肌肉不能直接利用氧气形式的能量来进行运动,因此肌肉需要利用体内储备的糖原、脂肪等来进行能量代谢。

同时,肌肉在运动中不断产生废物,如乳酸等,而有氧耐力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氧气供应,减少乳酸的积累,延缓肌肉疲劳,提高体力和耐力。

能量代谢也是产生运动耐力的重要方面。

在有氧运动中,身体主要依靠氧气来进行葡萄糖、脂肪等能量物质的代谢,从而产生ATP(三磷酸腺苷)等能量形式,供给身体运动所需的能量。

通过有氧训练,身体可以逐渐提高能量代谢的效率,从而增强身体的有氧耐力。

在有氧训练中,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都非常关键。

适当加强运动的强度可以促进心肺系统、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提高有氧耐力。

而过度运动会增加对肌肉、心肺等系统的负荷,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进行有氧训练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并逐步加强训练强度和时间。

综上所述,有氧耐力是身体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持续供应能量的能力,其中涉及心肺系统、肌肉系统、能量代谢等多个生理学基础。

通过适当的有氧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有氧耐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运动。

1.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

1.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

1.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①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实际上是有氧耐力。

主要依赖的是氧运输系统,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高原训练实际上是利用高原缺氧环境来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反应。

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增加,线粒体的增多,23-DPG及氧化酶活性上升,从而提高血液运氧能力和机体利用氧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耐力。

②然而高原缺氧还会引起肌肉血流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低下,血红细胞增加造成血液粘性上升,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最大摄氧量低下等一些不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反应。

③高原训练是否有效则是有赖于上述两方面的平衡。

当有利反应大于不利反应时,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悔平原后的运动能力,反之,运动能力不能提高,甚至下降。

2.最大摄氧量和无氧域(乳酸阈)之间的区别与关系(有氧耐力)①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引起乳酸堆积时所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②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

最大摄氧量反映的是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③乳酸阈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许多的研究表明,通过系统训练能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可能性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而乳酸阈受遗传因素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乳酸阈。

·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的有氧能力在实践中意义将更大。

3.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成下列五个阶段:运动前的赛前状态、运动刚开始的进入工作状态、运动过程中的稳定状态、临近运动结束时的疲劳和运动结束后的恢复。

①②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叫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改善赛前状态的一种人为的痕迹效应,准备活动可以改善人体机能状态,能调整赛前状态,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还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素质,这四个字听上去就有点“高大上”,对吧?一听就知道和跑步、骑车、游泳这些运动息息相关,感觉是“锻炼达人”的专属名词。

它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能让你跑步不累、跑得久、甚至越跑越舒服的那个能力。

你看,不管你是不是运动员,能跑得不喘气,心跳也不至于飞速加快,应该算是一个小目标吧?有氧耐力素质,就是指你身体利用氧气的效率,简单点说,就是你能跑多远,跑多久,跑的时候又能多轻松。

这个能力呢,跟你的心脏、肺活量、血液循环这些都有关系。

简而言之,心脏打得“稳”、肺活量大,氧气输送给肌肉的效率就高,身体就能轻松应对长期运动,不容易累,跑得久。

哎,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感觉心脏变得“雄赳赳气昂昂”了呢?没错,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咱们心脏可不是个简单的肌肉器官,它是个“电力公司”,不停地给全身供氧。

它的工作就是保证每次心跳时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咱们的肌肉,这样才能保持长时间的运动。

如果心脏的效率差,跑个两三公里就开始喘得不行,心跳像打鼓似的,那可就不行了。

所以说呀,锻炼心脏,增强心肺功能,成为一名“长跑达人”就不是梦。

再说肺部,平时咱们说“呼吸不过来”,那种窒息感简直让人抓狂。

肺部的健康也是有氧耐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想,肺活量大了,吸进的氧气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能迅速排出,这样一来,运动时你才不会感觉到气喘吁吁。

就拿跑步举个例子,跑步时,氧气的供应能直接决定你的耐力。

肺活量大,氧气吸收速度快,那不就像给身体加了“燃料”吗?你跑得越久,消耗得越多,越需要供应更多的氧气。

到你就会发现,自己虽然在跑,但好像呼吸起来都比别人舒服多了,别提多自豪了!咱们还得聊聊血液循环系统。

这可是咱们身体的“运输队”,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个角落。

如果你的血液循环像“老式电风扇”一样,工作效率低,那你的氧气供应肯定不畅,运动时就容易出现“脱力”的情况。

可是如果血管畅通,血液流动顺畅,氧气和营养物质就像“闪电一样”送到肌肉,不仅能增加运动的耐力,还能减少运动后的疲劳感。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简答和论述1998年简答: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的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

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A、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

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是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

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凡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另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依靠糖、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

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关键因素。

而运动中氧的供应受多种因素制约,将影响有氧耐力提高。

1.心肺功能: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的活动吸进肺,并通过物理弥散作用与肺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交换,因此,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肺的容积、肺活量均大于非耐力专项运动员和无训练者,肺的通气机能和弥散能力也大于一般人,其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经肺换气后,氧弥散入血液,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并运输,因此,血液的载氧能力和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在运动训练中常观察到,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10%,往往会引起有氧能力降低和运动成绩下降。

要实现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除了要有一定的肺泡通气外,还必须有相应数量的肺部血液灌流量,后者又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由心脏输出的血量。

“通气/血流比”[H1:]在安静时一般无明显变化,但从安静状态转入最大强度运动时,其比值可明显增大,这是由于运动时人体增加肺通气的能力远远大于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结果导致机能无效腔(即未得到血液灌流的肺泡)大大增加。

因此,肺通气机能并非是限制有氧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心脏的泵血机能是限制最大有氧能力提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心输出量[H2:]受每搏输出量[H3:]和心率[H4:]的制约,许多研究已证明,运动训练对最高心率影响不大,甚至可以降低,所以最大负荷工作时心输出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每搏输出量造成的。

因此,增加心输出量的关键是每搏输出量,后者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及心腔容积的大小。

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在系统训练的影响下,使心脏的形态与机能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内腔扩张,心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表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以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

2.骨骼肌特点:当毛细血管血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H5:]密切相关。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的利用率(即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来衡量。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并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因此,有氧耐力的好坏不仅与心肺功能或氧运输系统有关,而且与氧的利用系统即肌纤维的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目前认为,心输出量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有氧能力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

3.神经调节能力:在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换。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各肌群(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内脏器官的活动(即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

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改善动力定型,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

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在长时间耐力
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

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可以从血浆中自由脂肪酸的含量来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