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智慧物流的兴起
IBM于2009年提出,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先进、互联和智能三大特征的供应链,通过感应器、RFID标签、制动器、GPS 和其它设备及系统生成实时信息的"智慧供应链"概念,紧接着"智慧物流"的概念由此延伸而出。与智能物流,强调构建一个虚拟的物流动态信息化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不同,"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创造更丰富社会价值的综合内涵。
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持续强调,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两项政策都从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中国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陆续出台。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智慧物流理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话、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物流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运作,实现物流供应链从上游供应商企业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尤其是物联网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大力推动物流业的革命性发展,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具体体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
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例如: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通过安全的RFID标签,可实现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和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和通关效率,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 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目前,在医药领域、农业领域、制造领域,产品追溯体系都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有很多成功案例。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有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
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上开展拣选作业、出入库由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制造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智慧供应链。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EDI技术、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采购需求计划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生产供应全流程可追溯;构建数据交换平台、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财务管理和结算系统、物流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运作,实现整体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
(三)我国智慧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化运作、物流作业智能化、物流供应链智慧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智慧物流起步较晚,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物流企业智慧化程度低,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落后,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智慧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智慧物流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智慧物流业设计商务、交通、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领域,业务管理涉及发改委、交通部、工信部等众多行政管理部门。目前,我国智慧物流业管理体制尚不能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造成
我国智慧物流建设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智慧物流管理责任不清晰,急需建立协调多部门资源的智慧物流专业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种资源,确保智慧物流建设的顺畅运营。
2、物流企业智慧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物流系统。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管理混乱,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难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显得很吃力,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和资金,管理层对信息技术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引进了相关智慧物流技术,配套基础设备也跟不上,导致企业效益没有明显提高。
3、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不健全。智慧物流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标准化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使物流企业与客户、分包方、供应商更便于沟通和服务,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而我国由于缺乏信息的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接口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导致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很不完善,物流信息化业务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跟不上物流信息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