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PPT讲稿 (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交感传出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受心壁及胸腔内血管 的低压压力感受器(也称为心肺压力感受器)的 调节。当心脏充盈压增加,这些感受器信号发放 增加而导致交感传出被抑制,反之,当充盈压降 低时由于这些感受器信号发放的频率下降而交感 兴奋。
目前一般认为VVS的发生是由于交感神经异常激动 而导致迷走神经的过度反应。从仰卧到直立的体 位改变时或长时间站立是VVS的最常见诱因,约 有300ml~800ml的血液由胸腔流向四肢,由于 下肢静脉池过度淤血(容量增加300~800ml), 回心血量明显减少(26%~30%),心室充盈不 足心排出量下降,立刻会导致心室充盈量和平均 动脉血压的下降。
②腺苷(adenosine):腺苷激活A1受体对心脏产生负性 变时、负性变力、负性传导效应而导致心脏抑制,同时 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直接作用以及抑制节前神经递质释放 使外周阻力血管扩张。在心血管系统内发挥着一种重要 的抗肾上腺素能效应,能减弱儿茶酚胺类物质所致的心 肌代谢及收缩增强反应,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有研究 发现HUTT阳性患者晕厥时腺苷水平增加,并且腺苷水 平越高症状出现越早、心率越慢。外源性腺苷或三磷酸 腺苷可诱发易患者发作VVS,而腺苷拮抗剂可预防倾斜 诱发晕厥。
④ 其它血管活性分子 人们发现除上述活性分子 外,VVS患者发作时还出现血浆内皮素、β-内 啡肽、一氧化氮、加压素水平的升高,而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反应迟钝、甘丙肽释放 缺乏。 综上所述,神经递质分子和心血管活性分子 或者单独或者协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中起 到重要作用。
结果大脑误认为是高血压等病理情况,由此使副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而交感神经活性减弱(“矛盾 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减低,迷走神经活性增 强),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或)心率 减慢,心排出量减少,大脑骤然缺血,发生晕厥, 此即经典的Bezold-Jarisch反射。
2、 神经递质及血管活性分子的作用 虽然目前普遍接受的观念是VVS的发生由神经
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支 配调节心脏及血管完成的。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 存在着压力感觉器(baroreceptor),血压升高后 这些部位的血管物理性扩张产生的传入信号经迷 走神经和舌咽神经汇聚到脑干的孤束核,从而抑 制了交感传出而增加迷走传出。反之,当动脉压 下降,血管壁的张力下降,则会引起交感传出增 加而迷走传出降低。动脉压力感受器(为高压感 受器)逐跳(beat by beat)调节着交感及迷走 神经的张力性兴奋发放。
血管迷走性晕厥课件
概述
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作的短暂的意识丧 失,同时伴有肌张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种 至几分钟自行恢复;近似晕厥(near syncope)或 先兆晕厥(pre-syncope)指一过性黑矇、头晕、 肌张力丧失或减低,但不伴意识丧失。
晕厥作为一个症状,可由各种疾病引起,常见有: 神经介导的晕厥,心源性晕厥,神经源性晕厥及 其他不明原因者。神经介导的晕厥约占36%~ 62%,心源性占10%~30%,神经源性占1%, 大约有13%~31%的患者晕厥原因不明。
晕厥常常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自行恢复,其实质是 脑血流量的暂时减少。通常心脏供血暂停3秒钟 以上可发生先兆晕厥, 5秒钟以上发生晕厥,超 过10秒钟则发生抽搐。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 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以及心率减慢, 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低灌注而缺氧,表现为 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 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发病机制
虽然提出血管迷走性晕厥这一诊断已近80年,但 至今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 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患者自 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而不能对长 时间的直立体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偿反应。
1、 Bezold-Jarisch反射 人体血压的生理性调节是通过传入神经将相关
在敏感个体,可能会诱发或自发出现这一容量的 变化而无法适应。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局部的压 力下降,使这些部位的压力感觉器的传入神经兴 奋性降低,神经中枢的交感传出信号增强,使心 脏收缩增强,而此时心脏充盈不足而使心室过度 收缩,通过牵拉、心脏快速的收缩或扩张,激活 了左心室后下壁机械感受器C纤维产生的兴奋传 至脑干,
③ 5-羟色胺(serotonin,5hydroxytroptophan,5-HT):5-羟色胺是广 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分子。 脑干孤束核、下丘脑神经交叉区含有大量5-羟 色胺能神经元,参与心血管调节。动物实验表明, 将5-羟色胺经侧脑室注入脑内,可引起交感神 经兴奋性降低、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若直接将 5-羟色胺注入孤束核,则产生迷走神经兴奋而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心率减慢。
为适应这变化,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的减少脑血管运动中枢的传入信号,使机 体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脑 血管自动调节保证脑血流供应。人类在进化过程 中形成了对直立姿势精细的自主适应,从而减少 由于体位的大幅度变化所导致的脑灌注压和血管 内容量的改变。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收缩压下 降小于7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小于 40mmHg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症状。
反射异常引起,但是Fitzpatrick等研究发现在接 受心脏移植而未进行心脏神经植入术的患者进行 直立倾斜试验时也会发生VVS,这提示除了 Bezold-Jarisch反射机制外,尚存在其他触发机 制。
①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许多研究发现 VVS发生前和发生时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变化明显 提示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变 在VV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多数研究发现VVS 患者在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 HUTT)诱发晕厥前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 高而去甲肾上腺素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显著变化,因而有人推 测肾上腺素异常分泌可引起心脏收缩性增强,并 经β2受体介导外周血管扩张,导致严重低血压 而发生V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