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系统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结构图:
1.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出《灵枢.经别》。
指从十二经脉分出,走向胸腹、头面的重要支脉。
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2.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经络分类名。
指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
出《灵枢.经筋》。
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称“经筋”。
十二经筋指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阴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和手少阳经筋。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阳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筋分布在肢体内侧。
不同的是都从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躯干,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阳之筋上走头面,阴之筋进入腹腔,且都不入内脏。
经筋的病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
经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经筋的分布,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尽相同。
3.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篇》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体机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近现代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穴位敷贴法等,均以皮部理论为指导。
4.十二经脉
4.1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
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面而定的。
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少阴、厥阴、太阴。
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
5.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经络分类名词,简称奇经。
奇经八脉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
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
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6络脉
络脉,从经脉分出遍布全身的细小分支脉络。
络是网络的意思。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6.1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经络分类名。
又称十五别络、十五络。
出《灵枢.经脉》。
指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上任脉的络脉(身前)、督脉的络脉(身后)和脾之大络(身侧),共十五络。
各络脉均有一络穴。
又《难经.二十六难》中无任脉络、督脉络,有阳蹻络和阴蹻络。
十二经的络脉起着沟通表里和加强经脉与体表联系的作用,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有通调气血和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6.2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
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6.3孙络,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