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分析
近五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从整体上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倡导学以致用;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地理教学关注学生树立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试题仍然强调地理知识运用、地理信息获取、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表述等能力的考查。
因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
同时,还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1.选择题全部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全卷选择题分成3—4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于考生答题。
2.主干知识抽样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基本从试卷中消失,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河流、水资源利用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考查,人文地理突出人口、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区位理论的考查,区域地理突出区域定位、区域特征、产业转移及可持续发展观的考查。
这些考点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皆为教材的原知识或原知识的深化拓展,是平时训练题的变通创新,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工农业业区位、大气运动、水文条件、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历年高考题目中均有体现。
试题贴近生活,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是对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推理性更强。
3.地理图表是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试题从地图或材料切入,涉及到区域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等,尤其等值线图常考不衰,以等高线地形图居多,等值线题因其类型多、善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创新性和梯度性,体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所以一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来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或阐述,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
4.选材关注热点和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开篇第一组选择题,即以当年热点事件切入,非选择题也贴近生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考题目同样关注社会现实。
5.开放性试题成为非选择题的主流方向,它能够培养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此类开放性试题解题规律是正方观点论证其优势,反方观点论证其劣势。
在论证时要特别关注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发展观。
6.选考题目稳中有变,更加突出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同必考题目相似,选考题目继承了主干知识抽样考查的传统与2011年高考选考题问题设计不同,2012年高考选考题的问题设计,由一问变成两问,但是2013、2014和2015年又回归成每题一问。
7.地理高考试卷的变化趋势。
选择题考点趋于分散,以减少单道选择题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得分率。
新增地理原理示意图,注重考查考生读图及灵活运用地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注重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运用;学科特点鲜明,揭示学科内涵试题在保持形式与结构、题型与题量和难度设置方面稳定的同时,能够注重选取反映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
材料分析题的题组小题数量减少,单个分值加大,答案更简短,且在设问词的设置上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拿分。
开放灵活,注重“地”与“理”的结合与问题探究;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强调推理能力的考查。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
与防治
2011年试题序号1-5、11、37 6-10、36 42 43 44 分值20+18 24+28 10 10 10
考查知识点1-2、工业区位因素分
析、工业联系与工业地
域
3-5、农业区位因素分
析、中国农业问题
11题、交通运输
37、(1)地理事物分布
特征描述(2)区位因
素分析6-8、等高线地形图
的综合判读
9、10题、青藏铁
路沿线水文特征
36、(1)气候特征
描述、水资源短缺
原因分析(2)人类
活动(建坝)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3)水资源短缺解
决措施
旅游发展条
件评价
地质灾害
发生原因
分析
湿地的生
态效益
2012年试题序号1-3、8-9、36 4-7、10-11、37 42 43 44 分值20+22 24+24 10 10 10
考查知识点1-3、中国农业及其不
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
点
8-9、工业的相关知识
及区位产业调整的变
化特点
36、工业的区位因素和
工业集聚4-5、河流流量的变
化特点及其成因
6-7、以城市的分布
为载体考查气温的
比较和区域定位的
知识
10-11、等高线图的
判读
37、世界气候的分
布和成因以及农业
用水水源
旅游资源分
布和保护措
施
自然灾害
的类型及
防范措施
水资源的
利用与保
护
2013 试题序号1-3、7-8、37 4-6、9-11、36 42 43 44 分值20+24 24+22 10 10 10
考查知识点1-3、农业区位因素及
其变化
7-8、人口数量变化和
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37、河流中的鱼类迁徙
洄游、人类对自然地理
事物——鱼类分布的
改造及其影响,鱼类的
加工工业区位因素。
4-6、气候和自然带
9-11、天气状况以
及等压线的应用
36、气候中的气温、
天气特征和空气质
量(与我国北方冬
季多雾霾相关)等
自然地理要素
旅游资源的
特性及其开
发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实
现旅游活动
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
洪灾发生
的原因及
其防治措
施
分析矿产
开发过程
中可能产
生的环境
问题及其
防治措
施,与自
然灾害有
相似之处
2014 试题序号
分值
考查知识点2015 试题序号
分值
考查知识点
1.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
“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
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2.解题: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
解题的能力要求是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3.答题: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
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
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
2016年高考知识要点--地理科
单元节次考点考频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
图
1. 地球仪中频
2. 地图三要素中频
3.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高频
第二节地球的宇
宙环境和地球的圈
层结构
4. 宇宙的特征高频
5.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中频
6.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
7. 地球的圈层结构中频第三节地球自转
及其地理意义
8. 地球自转的特点中频
9.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高频第四节地球公转
及其地理意义
10. 地球的公转中频
1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高频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运动12大气的受热过程低频
13. 热力环流中频
14.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频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5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中频
16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高频
17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高频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8 锋面系统高频
19 高低压系统高频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20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过之中高频
21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高频
22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高频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
合理利用
23 自然界的水循环高频
24 水资源及合理利用高频
第二节大规模的
海水运动
25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高频
26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频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
形态力量27 内力作用高频
28 外力作用高频
29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高频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30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高频
31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高频
第三节河流地貌
的发育32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高频
3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频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3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频
3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高频
第
六
单
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
量变化及
其合理容
量
36 人口的自然增长高频
37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高频
38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高频
第二节人口的空
间变化
39 人口的迁移
高频
4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频
第
七
单
元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
及不同等
级城市的
服务功能
41 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高频
4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高频
4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高频第二节城市化
44 城市化
高频
45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高频
46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频
第
八
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
位选择
47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频
48 农业地域的形成高频
第二节典型的农
业地域类
型
49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频
50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频
第
九单
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
位选择
51 工业区位因素高频
52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高频
第二节工业地域
的形成及
工业区
53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高频
54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高频
55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高频
第
十
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
方式和布
局
56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中频
57 交通运输布局
高频
第二节交通运输
方式和布局变化的
影响
58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中频
59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高频
第十
一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60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低频
6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高频
第
十
二
单
元
地
理
环
境
与
区
域
发
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
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
62 区域的含义低频
63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
64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高频
第二节地理信息
技术在区
域地理环
境研究中
的应用
65 地理信息系统高频
66 遥感高频
67 全球定位系统高频
68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高频
第十三
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
的防治
—以我
69 荒漠化概念低频
70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中频
71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高频
国西北
地区为
例
7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高频
第二节森林的
开发与
保护—
以亚马
孙热带
雨林为
例73 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中频
74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高频
75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中频
76 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中频78 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频
第十四单元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
的开发—
以我国山
西省为例
79 能源的分类低频
80 资源开发条件中频
81 能源基地建设高频
82 能源的综合利用高频
83 环境保护与治理高频第二节流域的综
合开发—以美国田
纳西河流域为例
84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中频
85 流域的早期开发与后果中频
86 流域的综合开发高频
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
发展—以
我国东北
地区为例
87 地理条件高频
88 农业布局特点高频
89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高频
90 农业发展方向高频第二节区域工业
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
91对外开放的前沿中频
9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高频
93 问题与对策高频
第十六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
区域调配
———以
我国西气
东输为例
94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高频
95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中频
96 西气东输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97 产业转移高频
98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高频
99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
第第十七单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
概况
100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高频
101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高频
102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高频第二节世界主要
的区域
103 一个大洲------亚洲高频
104 五个地区高频
第三节世界主要
的国家
105 东亚-----日本高频
106 南亚------印度高频
107 欧洲的东部和北亚-----俄罗斯高频
108 大洋洲-----澳大利亚高频
109 北美-----美国高频
110 拉丁美洲-----巴西高频
第第十八单
元中国地理
第一节中国自然
地理111 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频112 我国的地形和地势高频113 中国的气候高频114 河流和湖泊高频115 中国的自然资源高频
第二节中国人文地理116 我国的人口和民族中频117 我国的工业和农业高频118 逐步改善的交通运输业高频
第三节中国地理分区119 四大区域的划分低频120 北方地区高频121 南方地区高频122 西北地区高频123 青藏地区高频124 典型的小尺度区域高频
选修
3旅游地理第一节现代旅游
及其作用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高频第二节旅游资源
2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多样性中频
3 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高频
4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意义高频第三节旅游景观
的欣赏
5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高频
6 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高频第四节旅游开发
与保护做一个合
格的现代游客
7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高频
8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频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节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
动
9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高频
10 世界主要灾害带的分布高频
11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高频
第二节中国的自
然灾害
12 中国的地质灾害高频
13 中国的洪水灾害高频
14 中国的气象灾害高频
15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高频第三节防灾与减
灾
16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高频
17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高频
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与环
境问题环境管理
及公众参与18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主要原因高频
19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中频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防治20 水污染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高频
21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中频
2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高频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3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频
24 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高频
25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高频
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26 森林及其保护高频
27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中频
28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高频
29 生物多样性保护高频
30 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高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