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病变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与骨髓病变的关系及病理学表现

骨质疏松与骨髓病变的关系及病理学表现

骨质疏松与骨髓病变的关系及病理学表现一、骨质疏松和骨髓病变的概述骨质疏松和骨髓病变都是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骨质疏松是指骨骼组织的质量和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骨骼强度下降,易于发生骨折。

而骨髓病变则指骨髓内不同细胞系的异常增殖或异常分化,并伴随着骨髓内其他组织异常的病变。

二、骨质疏松与骨髓病变的关联1. 共同的病因因素骨质疏松和骨髓病变在一些病因因素上存在相似之处。

例如,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髓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雌激素在骨髓中有调控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同时也能抑制成骨细胞吸收骨骼的功能。

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会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髓病变的发生。

2. 骨质疏松对骨髓病变的影响骨质疏松对骨髓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骨质疏松造成的骨组织破坏和骨质减少,会导致骨髓腔的扩大和骨髓腔内压力的降低。

这种改变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分布和增殖。

此外,骨质疏松还可能导致骨髓内的脂肪细胞增多,进一步干扰造血功能。

3. 骨髓病变对骨质疏松的影响骨髓病变也可以对骨质疏松产生影响。

一些骨髓病变会引起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TNF-α、IL-1等,进而抑制骨形成和促进骨吸收,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此外,某些骨髓病变还可以通过骨髓间质细胞异常增生或异常分化,破坏骨骼结构,间接导致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与骨髓病变的病理学表现1. 骨质疏松的病理学表现骨质疏松的病理学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骨密度减低: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减低是骨质疏松的主要特征之一。

•骨小梁破坏:骨小梁的连续破坏和骨小梁稀疏是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之一。

•骨质脆弱:骨质疏松使骨组织质量降低,骨质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2. 骨髓病变的病理学表现骨髓病变的病理学表现根据不同的细胞系有所不同:•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内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造成细胞分化异常,伴随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异常。

•骨髓纤维化:骨髓间质纤维化,造成骨髓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干扰正常造血。

血液内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

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MDS分为5个类型,即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1)RA及RAS以贫血为主,呈慢性过程。

病情可长期变化不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及65个月),RAS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2)RAEB及RAEB-T则常有全血细胞减少,明显贫血、出血和(或)感染,可伴有肝、脾大。

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及5个月)。

多在短期内转变成急性白血病(分别占40%及60%)。

有的患者虽未发展成白血病,但可因感染、出血而死亡。

(3)CMML以贫血为主,可伴感染或出血,常有脾大。

血中单核细胞常增多,骨髓有病态造血,Ph染色体阴性,bcr/abl基因阴性可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区别。

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

30%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2.辅助检查(1)血常规和骨髓象:患者血常规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

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患者可增生减低。

血常规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

(2)细胞遗传学异常:近4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者有-5,5q-,-7q,三体8,20q+等。

(3)病理学改变: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间区出现3~5个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细胞的簇集。

此外,还可出现处于同一阶段的幼红细胞岛或原红细胞的造血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

(4)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常表现为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

集簇集落比值增大,预示向白血病转化。

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导言: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骨髓增生异常病变,常见于老年人,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其他类似疾病有时难以鉴别。

本文旨在探讨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1. 骨髓纤维化的概述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的疾病,主要特点为骨髓间质纤维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和脾脏肿大。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等有关。

2. 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倾向、贫血、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和脾脏肿大等。

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关节痛、负法、皮肤潮红等症状。

3. 鉴别诊断方法3.1 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纤维化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骨髓可见到纤维组织明显增生,骨髓细胞减少。

3.2 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脾脏肿大情况,腹部CT有助于明确脾脏大小和肝脏受累情况。

•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骨髓纤维化导致的骨质疏松和骨骼异常情况。

3.3 免疫学检查•免疫固定电泳:有助于排除其他浆细胞病或免疫相关性疾病。

4. 鉴别诊断与相关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通过骨髓形态学检查及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需排除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早期表现与骨髓纤维化类似,需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和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进行鉴别。

5. 诊断注意事项1.全面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嗜好和职业史等。

2.结合体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防诊断遗漏或误诊。

结语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

希望本文所述方法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有所帮助。

病态骨髓细胞的特点

病态骨髓细胞的特点

病态骨髓细胞的特点
病态骨髓细胞是指在骨髓中出现异常形态或功能的细胞,通常与骨髓异常增生或白血病相关。

以下是病态骨髓细胞的一些特点:
1. 异常形态:病态骨髓细胞在形态上常常与正常骨髓细胞有明显的差异。

它们可能表现出大小、形状、染色性质、核仁数目等不正常的特征。

2. 异常核形态:病态骨髓细胞的细胞核通常会显示出异常的形态,如核裂缝、核突起、核分裂异常等。

3. 异常细胞器:病态骨髓细胞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也可能呈现出异常的结构或数量。

4. 异常染色体:某些病态骨髓细胞可能在核型分析中显示出异常的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如非整倍体、染色体缺失、染色体易位等。

5. 异常功能:病态骨髓细胞的功能通常也与正常骨髓细胞不同。

它们可能表现出不正常的增殖、分化、调控、细胞凋亡等功能。

总之,病态骨髓细胞的特点主要包括形态异常、核形态异常、细胞器异常、染色体异常以及功能异常。

这些特点对于骨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骨髓源性神经元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评估

骨髓源性神经元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评估

骨髓源性神经元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评估骨髓源性神经元病变(MND)是一种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上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或两者同时受累。

临床特征包括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和痉挛性麻痹。

本文将详细介绍MND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评估。

一、临床表现1. 上运动神经元受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神经原性肌肉萎缩和轻度痉挛。

肌肉无力通常从一个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开始,然后向其他部位扩散。

肢体瘫痪和肌阵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晚期表现。

2. 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并且肌张力减低。

它通常从一个肢体开始,然后向其他部位扩散。

在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晚期,肌肉萎缩和无力进一步加重。

3.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表现为肌无力、肌肉萎缩和肌张力增高。

这种病变进展迅速,常在几年内导致瘫痪和呼吸障碍。

4. 神经病变部位MND可影响肌肉的许多部位,包括四肢、面部、呼吸肌和舌头。

患者可能表现出困难的言语、吞咽和呼吸,并可能需要气管切开和人工呼吸机的支持。

二、神经影像学评估1.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的信息。

MRI对于确定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程度以及确定病变的类型和位置非常有用。

2. 神经肌肉电图(EMG)EMG是测量肌肉神经信号的电信号。

它可以确定是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以及确定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的存在。

3. 脑脊液检查检查脑脊液可以确定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存在。

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是MND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标志。

4. 造影剂成像凭借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成像质量,磁共振造影剂成像、X线断层摄影、CT扫描等技术,可有效帮助医生在早期、准确地确定MND 的病变区域。

结论MND是一种临床症状复杂的疾病,其神经重建病变对全身的影响非常广泛。

有时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被识别。

神经影像学评估与临床评估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医生及时明确诊断,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降低疾病损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骨髓病变的MRI表现及影响因素

骨髓病变的MRI表现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骨髓病变 mri表现骨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水和脂肪组织。

mri是靠氢质子共振成像,对脂肪和水极其敏感,可以用来检查骨髓组织内脂肪和水量的相对变化。

mr成像可清楚显示骨髓的信号,用来诊断骨髓病变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1、2],可以早期诊断骨髓肿瘤,指导肿瘤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监测肿瘤复发。

为了正确解释mri上骨髓信号变化,区别正常骨髓和病变,了解骨髓的正常组成及影响骨髓mri信号的因素,以及不同部位和年龄骨髓成分的变化非常重要。

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分析。

编辑。

1 正常骨髓的组成正常骨髓由骨小梁、纤维组织网、骨髓细胞及其间充填的脂肪组织组成。

大体观察,根据所含成分的不同,将骨髓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

在成人髂骨翼,大约50%~60%为红骨髓。

红骨髓中60%为造血细胞,40%为脂肪细胞。

其化学组成中,脂肪占40%~60%,水占30%~40%,蛋白质占10%~20%。

而黄骨髓几乎全部为脂肪细胞(95%)。

化学组成中,脂肪占80%,水占15%,蛋白质占5%。

2 骨髓的转化人体在出生时,所有骨骼骨髓均为红骨髓。

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逐渐向黄骨髓转化。

转化顺序是从周围骨呈对称性、向心性指向中轴骨。

转化完成时间大约需20年。

在出生后的前10年,骨髓的转化主要在长骨,自骨干向干骺端推进。

在第2个10年,除了近侧干骺端有少量红骨髓外,长骨骨髓几乎全部为黄骨髓取代。

在20岁以后,骨髓的分布已达到成年状态,红骨髓只存在于中轴骨和肱骨、股骨近侧干骺端。

在正常成人骨髓中,一旦机体有造血功能的需要,黄骨髓可以再转化为红骨髓。

大量抽烟、长跑、肥胖及妇女中年期等,都可以刺激骨髓再转化。

慢性贫血也可以导致弥漫性的红骨髓异常增生[3],在mri上和弥漫性骨髓病变不易鉴别[4]。

骨髓的再转化顺序和原转化顺序正好相反,即自中轴骨向周围骨推进。

在长骨则先从近侧干骺端开始,然后再自远侧干骨端向骨干推进。

因扁骨终生含有红骨髓,再转化速度最快。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疾病,其特点是骨髓腔内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引起骨组织的坏死和破坏。

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骨髓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骨骼中,但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

骨髓炎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准确判断是否患有骨髓炎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观察和检查结果。

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诊断标准,但其中四条是广泛接受且被认为较为准确的骨髓炎诊断指标。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活动受限、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周,并逐渐加重。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也会随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

此外,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髓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骼的变化情况。

在骨髓炎患者中,影像学常常显示骨骼破坏、骨髓腔扩大、骨膜下积液等特征。

这些特征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实验室检查也是骨髓炎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

此外,细菌培养和荚膜附着试验也能帮助确认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并指导后续治疗。

最后,组织学检查是确诊骨髓炎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骨髓或组织活检标本的检查,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骨髓空泡形成以及坏死组织等病理改变。

这种检查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较为侵入性,但对于诊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鉴于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炎。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文章将通过详细介绍这四条诊断标准,以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骨髓炎这一严重疾病。

骨髓病变的磁共振成像

骨髓病变的磁共振成像
转换。 胎儿 出生后全 部骨髓 腔 为红 髓 , 后逐 渐 开始 生 由红 骨髓 向黄 骨髓 转化 , 并接一 定规律进 行 , 首先 在
含量 发生 改 变 时 , 引起MR 上 信 号 的改 变 , 会 I 据此
可做 出骨髓疾 病 的诊断 。 目前 , 用较Leabharlann 多的检查方法 使 主要有 以下几 种
红骨 髓 集 中在 中轴 骨 及 四肢长 骨 的近 端 , 其余 部 位 骨髓 主 要为 黄骨 髓 , 红黄 髓 间 的这 种 平衡 随 年龄 但
列T wI 目前 用 于骨 髓 成 像 的 最 基 本 、 是 最常 规 的
方法 , 它能够 区分红 骨髓和黄 骨髓 , 还可 观察因驰豫 时 间或脂 / 比例 变化 引起 的骨 髓 信号 改变 常规 水
从而 决定它 信号的高低 。 正常 骨髓富 含脂肪 和水 , 质 子 含量 丰富 , 两种质子 化学结 构不 同 , 且 因而其驰 豫 时 间也不 同 , 水分 子 为 长T 和 长 T , 而脂 肪 分 子 为
短T 和较 长T , MRI 信号相 反 , 构成MR 区分红 骨 I 髓 和黄骨髓 的基础 。当骨髓 病变 使其 中脂 肪和水 的
增 长发 生缓慢 的变化 , 即黄髓 比例逐 渐增加 , 红髓 比 例减少 ~。这种 生理性转 换也有 个 体差异 , 经常运 动的成人 骨髓转换 比较慢 : 严重 吸烟 者 , 特别是 过度 肥 胖且吸 烟较 多的女性 , 骨髓转 换 也较慢 , 至可 出 甚 现 逆转 换 。在 男 陆和女 性 又有 区别 , 究 显示腰 椎 研 T 值 随年 龄 增 加 而 缩 短 , 5 但 O岁 上 女性 显著 高 于男性 。 是 为女性绝 经后雌激 素 减少 , 这 导致 不同 程 度骨质 疏 松 , 而削 弱 了骨 髓与 骨 小 粱交 界处 的 进 磁化效应 使T 值 延长 _ j 垒身 不 同的骨胳 , 3。 其骨 髓 转 化的形式 也不 一样 , 的地 方是 宏 观形态 , 枕骨 有 如 斜坡 的骨转换 ; 的地方是微 观 的形式 , 有 如股骨 及骨 盆 的骨髓 转换 。 成年 以后 , 身体 因某 种疾病而 需要 若 增加造血 功 能 , 则黄 骨髓可 反转换为 红骨 髓 , 但反转 换正 好相 反 于骨髓 的转换 , 由中轴 骨 向 四肢 骨进 多 展 , 由脊椎 骨开始 , 先 其次为胸 骨 、 骨 , 骨与肋骨 肋 殷 几乎 同时发 生 , 最后胫 骨也可 以发生 转换 [ J ] 。熟悉 正常 骨髓 的转 换方 式及 个体 差 异 , 是正 确 判定 骨髓 病 变 的基 础 。 2 骨髓 的MRI 扫描 技术 磁共 振 成 像主 要根 据 组织 内质 子 含量 的不 同 ,

骨髓转换及骨髓病变MR-强永乾

骨髓转换及骨髓病变MR-强永乾
骨髓转换及骨髓病变MR
强永乾
骨髓转换
骨髓组成
• 正常骨髓三种主要成分:骨髓组织、脂肪细胞及骨小梁; • 骨髓组织与脂肪细胞相互比例关系随年龄增大及人体对血的需
求而改变; • 红骨髓:40%水+40%脂肪+20%蛋白+富含静脉窦系统的血管网; • 黄骨髓:15%水+80%脂肪+5%蛋白+稀少静脉窦血管网;
骨髓转换与成人骨髓分布
Kricun ME. Skeletal Radiol 1985; 14:10–19
中轴骨骨髓转换 (颅骨+椎体+骨盆)
颅骨骨髓转换
• 颅骨20岁以前即可完成转化; • 颅骨骨髓转换3种信号分类及分布特点: • 10岁以内,骨髓呈低信号,主要反映了红骨髓的特点; • 20-30岁,额骨与枕骨均匀一致的高信号,顶骨片状低信号; • 大于30岁,整个颅骨均匀高信号,主要反映了黄骨髓的特点;
11岁
42岁
70岁
脊椎骨髓信号
• I型:均匀低信号,椎体中央带状高信号,20岁以前; • II型:局灶周边型,终板及椎角高信号; • IIIa型:模糊弥漫点状不均匀型,弥漫点片状高信号,40岁
以后; • IIIb型:清晰弥漫片状不均匀型,40岁以后;
Ricci C,etal. Radiology,1990.
股骨骨髓转化
6岁
20岁
40岁
60岁
小结
• MR是目前唯一能区别红骨髓和黄骨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骨髓转换与年龄有关系,不同年龄红黄骨髓分布存在差异; • 红骨髓转变为黄骨髓从外周向中轴骨对称性转换; • 认识骨髓信号特点及随年龄转换的规律是识别病变的基础;
骨髓病变MR
骨髓逆转换

骨髓炎诊断标准

骨髓炎诊断标准

骨髓炎诊断标准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髓感染性疾病,常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骨髓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红肿、发热、关节功能障碍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骨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可以显示骨骼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膜下新骨形成等。

CT和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髓和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体液的实验室检查对于骨髓炎的诊断也非常重要。

血常规检查可以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升高也提示炎症的存在。

骨髓穿刺液的培养和病原学检查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对于抗生素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四、病原学检查。

骨髓炎的病原体通常是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骨髓穿刺液、血培养等方式获得病原体,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情况。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核素骨扫描、PET-CT等辅助检查也可以对骨髓炎的诊断提供帮助。

核素骨扫描可以显示骨骼的代谢情况,PET-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活动情况。

六、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综合判断出骨髓炎的诊断。

诊断标准应包括病原学证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证据,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骨髓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以确定诊断标准,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骨髓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
三、临床表现
FAB分型 主要症状
病情进展
RA
以贫血为主
缓慢
RAS
以贫血为主
缓慢
RAEB
以全血细胞减少 快 为主,易发生贫 血、出血、感染, 脾大
RAEB-t
以全血细胞减少 快 为主,易发生贫 血、出血、感染, 脾大
CMML
以贫血为主,可 快 有感染、出血, 脾大常见
中位生存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一、概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
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 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 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 疾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FAB分型和WHO分型及临床表现
分型
外周血
骨髓
RA
原始细胞<1%
原始细胞<5%
RAS
原始细胞<1%
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 细胞> 全髓有核细胞15%
输红细胞、血小板;防治感染;长期输血者应使用 除铁治疗
雄激素(司坦唑醇、11-酸睾酮等) 造血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 胞生成素EPO)
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对5q-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免疫 抑制剂可用于部分低位组 MDS
5-氮杂-2‘-脱氧胞苷能逆转MDS抑癌基因启动子DNA 甲基化,改变基因表达
蒽环类抗生素+阿糖胞苷联合化疗,部分患者能获得 一段缓解期
可使用全反式维A酸、骨化三醇1,25(OH)2D3。 G-CSF+EPO也有诱导分化作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唯一能治 愈MDS的疗法
• MDS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是一个 除外性诊断。

骨髓转换及骨髓病变MR-强永乾

骨髓转换及骨髓病变MR-强永乾
高信号,多见于40岁以后;
骨盆骨髓信号
I型
II型
Ricci C,etal. Radiology,1990.
15岁
25岁
40岁
60岁
外周骨髓转化
(肱骨+股骨)
肱骨骨髓信号
生后3个月开始红骨髓转换黄骨髓,顺序如下: • 近侧骨骺-骨干-远侧干骺端-近侧干骺端; • 近端骨骺和骨干---6岁前完成; • 近侧干骺端6-10岁红黄骨髓混杂不均匀中等信号; • 15岁后除近侧干骺端存在红骨髓外,其他部位均转换完成; • 成人1/3近侧骨端完全由黄骨髓构成;
11岁
42岁
70岁
脊椎骨髓信号
• I型:均匀低信号,椎体中央带状高信号,20岁以前; • II型:局灶周边型,终板及椎角高信号; • IIIa型:模糊弥漫点状不均匀型,弥漫点片状高信号,40岁
以后; • IIIb型:清晰弥漫片状不均匀型,40岁以后;
Ricci C,etal. Radiology,1990.
股骨骨髓转化
6岁
20岁
40岁
60岁
小结
• MR是目前唯一能区别红骨髓和黄骨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骨髓转换与年龄有关系,不同年龄红黄骨髓分布存在差异; • 红骨髓转变为黄骨髓从外周向中轴骨对称性转换; • 认识骨髓信号特点及随年龄转换的规律是识别病变的基础;
骨髓病变MR
骨髓逆转换
骨髓逆转换(黄骨髓-红骨髓)
女,21岁,贫血
35岁,男性,地中海贫血,骨髓逆转换
Laurie A,etal.AJNR Am J Neuroradiol 23:248–254,2002
骨髓浸润
51岁,女性,乳腺癌骨转移瘤
50岁,男,肺癌骨转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

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和祖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导致无效造血和恶性转化的风险增加。

其主要特点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

MDS发病率约10/10万~12/10万人口,多累及中老年,50岁以上的病例占50%~70%,男女比例为2:1。

MDS30%~60%转化为白血病。

除白血病外,死亡原因多为感染、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

专家推测,基因突变是由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的。

染色体异常会使恶性细胞克隆增生。

业界公认,诱变剂,如病毒、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辐射(放疗)、工业反应剂(如苯、聚乙烯)和环境污染,可引起染色体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一样,是由异常造血干细胞衍生的恶性克隆引起的"克隆性疾病"。

髓系细胞主要累及,使骨髓粒、红色和巨三系细胞无效病态造血,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最常见的是慢性进行性贫血症状。

包括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呼吸急促,老年贫血常加重原有的慢性心肺疾病。

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可以降低患者的抵抗力,表现为反复感染和发烧。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会导致皮肤瘀伤、鼻出血、牙龈出血和内脏出血。

少数患者可能有关节肿胀和疼痛、发烧、皮肤血管炎等症状,主要伴有自己的抗体,类似于风湿病。

MDS一般病情缓慢,少数病情急剧。

一般从发病到白血病,一年内约50%%以上。

贫血患者占900。

%.常为中度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

发烧占50%%原因不明发热占10%~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肛门和泌尿系为主。

出血占20%%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和颅内出血。

骨髓病变MRI诊断

骨髓病变MRI诊断

骨髓转化模式


(二)局部性转换模式 : 红骨髓分布区内出现局灶性黄骨髓,表现为局 灶 性不均匀转化。而且随年龄增长有逐渐明显的 趋 势。 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 性脂肪沉积。MRI上表现为斑点、斑片状或节段 状高信号。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 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 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 (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 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
II型
脊柱椎体的MRI表糊的弥漫性点 状高信号,点状影为数 毫米甚至更小。 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 人。
IIIa型
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



④IIIb型: 椎体呈边缘清楚的弥漫性斑 片状高信号、斑片影约0.51.5cm大小。 也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

椎体总体信号 在不同年龄 中的表现: 腰椎矢状面 T1WI: A:14岁 B:32岁 C:44岁 D:66岁 A-C为男性 D为女性
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


②在微观上,椎体的骨髓 转换一般遵循“局部转化 模式”,因此其局部信号 具有不均匀性和局灶性升 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椎 体出现带状、斑片或三角 状脂肪性高信号,造成椎 体信号不均匀。 大约60%以上的椎体具有 此种改变,其发生率伴随 着年龄而升高,且大多分 布于椎体周边、基底静脉 周围及终板下区。
骨髓病变MRI诊断
骨髓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
骨髓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 正常骨髓封闭于骨髓腔内,约 占体重的4-6%,呈胶冻样或 海绵样。按其功能与成份可分 为黄骨髓和红骨髓。
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以造 血组织为主,造血作用
骨髓成分
黄骨髓:位于骨髓腔内,以脂肪 组织为主,贮存营养

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办法

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办法

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办法引言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骨髓中恶性细胞的异常增殖。

它包括多种类型的肿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纤维化等。

这些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病变类型密切相关。

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全身乏力、骨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然而,这些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临床症状往往不能单独用于鉴别诊断。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确诊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骨髓细胞分类和染色体分析来确定病变类型。

例如,在MDS中,骨髓检查通常会显示异常的造血细胞分布和形态,以及染色体异常。

而在AML中,骨髓检查可能呈现为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和幼稚细胞。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可以确定病变类型。

例如,在AML中,FLT3-ITD和NPM1突变是常见的突变,其检测可以用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治疗办法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治疗办法多样化,具体取决于病变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抗癌药物治疗抗癌药物治疗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骨髓移植对于某些高危和晚期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骨髓移植可以替换患者的异常骨髓造血系统,并提供正常造血干细胞,从而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靶向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在AML中,已经开发出了多种靶向药物,如FLT3抑制剂和IDH抑制剂。

支持治疗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支持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与诊断要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与诊断要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与诊断要点引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简称MDS)是一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异常、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及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MDS可以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AML)。

鉴于MDS的病理表现与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与诊断要点。

病理表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髓细胞增生异常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增生异常主要表现为增生幼稚的髓系细胞,伴有破骨细胞和红系细胞增多。

骨髓片中可见髓母细胞和原始髓细胞增生明显,而成熟骨髓细胞相对减少。

2. 血细胞形态学异常MDS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异常主要表现在外周血涂片的血细胞形态学改变上。

常见的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包括:红细胞形态改变,如巨大红细胞、核裂变等;白细胞形态改变,如原始细胞增多、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等;血小板形态改变,如明显巨大或小于正常血小板大小等。

3. 骨髓纤维化MDS患者的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其特点是骨髓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

骨髓纤维化程度可根据Collagen复杂系统分级。

4. 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结构改变、部分缺失、染色单体失配和染色体单体增加等。

诊断要点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准确诊断,以下几个要点是关键:1. 综合临床资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等。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造血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2. 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是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包括血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和活检等。

3. 骨髓形态学分析骨髓形态学分析是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键步骤。

通过骨髓穿刺和活检样本的镜检,结合血液学检查结果,观察骨髓细胞增生的异常和血细胞形态学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病变(BMD)MRI表现BMD比较复杂,病变繁多,误诊率高,诊断常遇到很大困惑,而专业书论述很少。

BMD.MR手段比其它优越,阳性率高于CT,ECT,活检。

它能显示分子水平生物学改变,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肿瘤性、代谢性、感染性、水肿、坏死等病变及疗效监测。

Ⅰ.正常骨髓一、概况骨髓系统是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仅次于肌肉、骨、脂肪、重量约3000g(女性稍低),其细胞成分具体分为: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包括粒、淋、单核、浆细胞4组)及巨核细胞系(产生血小板)。

为各系不同发育阶段的红C,白C,网状C及脂肪C。

制造红C,白C,血小板,为机体提供O2,免疫和凝血作用。

白C系:红C系=3:1(贫血时红C系可超过白系)。

二、骨髓转换骨髓是一个动力器官,生后终身在持续变化,亦即有造血功能的红髓不断变为无造血功能但有造血潜力的黄髓,这叫骨髓转换。

红、黄骨髓有不同的结构成分:红骨髓:水40%、脂肪40%、蛋白质等20%、有丰富的血窦系统。

黄骨髓:水15%、脂肪80%、蛋白质等5%、血窦被毛细血管、小静脉及薄层静脉代替。

骨髓转换是一个生理过程,有一定程序规律,可归纳为二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全身性转换模式:见于长骨,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

生后5岁就开始,25岁就基本完成。

由长骨→中轴骨。

长骨转换先后程序:骨干-骨骺-远干骺-近干骺。

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

但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

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

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

这种转换是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

第二种模式----局部性转换模式: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

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

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

第二种模式Ricci提出三型四分法,国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型六分法。

Ⅰa:椎体中间出现水平带状脂肪浸润(规则或不规则),这种类型很年轻就出现(40岁以内)。

b:在上基础上,脂肪带上下还有散在小灶性浸润。

Ⅱ:椎体后部椎基底v周围出现三角形脂肪浸润〔40岁以内〕。

Ⅲa:椎体弥漫<5mm之不清晰之灶性浸润.(20-60岁)。

b:椎体弥漫.>5mm较清楚之灶性浸润。

Ⅳ:椎体上下终板周围带状脂肪浸润(60岁以上)。

※掌握第二种模式尤其是第Ⅲ种类型很重要,不要误为病变。

三.正常骨髓MRI表现1.成像序列:SE(尤其是T1)及STIR T2抑脂技术是最常用的。

其它还有GRE,FS,或化学位移成像。

(STIR T2:短时间反转回收T1=100ms,90%脂肪信号被抑制,所以,病变容易显示出来。

2.几个简便判断标准:①椎体和髓核正常亮度比较:T1>椎间盘;T2<椎间盘(因为髓核含水量90-75%,水分高)。

②椎体和正常脊髓比较:高过者为高信号;低过者为低信号;等过者为等信号。

③T1椎体与肌肉比较:低者为红髓,高者为黄髓。

3.红、黄髓信号红髓T1中或轻高信号(低于肌肉,低于黄髓),T2中高信号(低于皮下脂肪,高过黄髓)。

黄髓T1高信号(类似皮下脂肪),T2中低信号(低于皮下脂肪)。

两种骨髓信号差异,T1比T2明显,不同的组织成分产生不同的信号,因此随着个体情况不同,信号强弱有一定的差异,骨髓MRI信号实际上是多种成分信号的总和。

4.骨髓与几种组织成分信号强度比较T1 (白→黑):脂肪>黄髓>红髓>水肿>囊肿>钙化T2 (白→黑):出血>囊肿>水肿>脂肪>红、黄髓>钙化STIR T2(白→黑):出血>囊肿>水肿>红、黄髓>脂肪>钙化5.补充(出血演变过程CT、MRI规律)HBO2含氧血红蛋白(<24h超急)→DHB缺氧血红蛋白(3-4天急)→MHB正铁血红蛋(8-30天亚急)→含铁血黄素沉着(>1月,慢)。

四个阶段CT、MRI密度、信号高低如下:CI:高—高—等低—低T1:略低—等-高-低T2:高-低-高-低出血因不同部位其演变时间长短可不同(盆腔比脑慢),同样血肿变化时间亦有差异(从周围开始向中心演变),因此会呈现不同信号改变。

Ⅱ.异常骨髓骨髓病变种类多,复杂,MRI检查最大优越性是敏感性高,比其他影像手段优,但缺点是缺乏特异性。

所以,要结合临床、化验、X线等其他手段综合分析。

一、MRI观察内容:1、部位:红髓、黄髓抑或红黄髓。

(肿瘤性病变好发在红髓,缺血性病变好发在黄髓,代谢性病变红、黄髓受犯机会相等)。

2、数目大小:单骨局限,单骨多发抑多骨多发,单骨弥漫抑多骨弥漫。

3、形态:反映BM组织学浸润有三种类型①局灶型――常见于转移瘤②弥漫型――最典型为急白及逆转换病变。

③斑驳型――由无数小病灶组成融合,如多发骨髓瘤(MM)。

4、信号高低及均匀性: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①T1低、T2等,高――见于肿瘤性病变(白血病、淋巴瘤、MM、转移)、逆转换病变(贫血,真性红C增高症)。

骨髓水肿(TOH、TBMES、RSD)。

②T1低、T2低――见于骨髓纤维化、成骨转移瘤、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

③T1等、T2等――见于含脂肪多的病变(高雪氏病)。

④T1高、T2等――脂肪浸润病变(再障、放疗及化疗后)。

※为正确诊断,必须全面搜集MRI信息:病变单发抑多发及分布特点,病灶的部位、形态信息高低,增强情况,骨旁软组织改变,并结合X光片、CT及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二、骨髓病变病理生理学分类(V ogler氏):1.骨髓替代或浸润(replacement,infiltration这泛指异常组织取代正常BM,包括各种各样病变):l 肿瘤组织替代(白、淋、肉瘤、MM、转移)l 纤维组织替代(骨髓纤维化),非肿瘤异常C替代l 非肿瘤异常C替代l 含脑苷脂网状C替代(高雪氏)或组织C病l 炎症C替代(骨髓炎)l 脂肪C替代(放疗后、再障)2.骨髓逆转换(各类贫血、真性红C增多症)3.骨髓造血细胞缺乏(再障、放疗后、化疗后)4.骨髓水肿(TOH、TBMES、RSD等早期炎症,早期缺血)5.骨髓缺血坏死Ⅲ.具体病变一、白血病分类:按自然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按白细胞不同系列分淋巴性和非淋巴性(粒C、单核C)发病情况:急粒多见于成人,急淋多见于儿童(15岁下),慢粒多见于中年、慢淋多见于老年。

发病率:急粒>急淋>慢粒>慢淋。

临床:血像:RBC、血小板↓。

原始白C↑(数量可高或不高)。

骨髓:异常原始C>6%可疑,30%↑即可诊断。

病理:病变始于红髓,正常BM为白血病C所替代,病变发展可犯黄髓。

骨内压升高,骨小梁变细,哈伏管扩大,吸收破坏,皮质侵蚀穿破,骨膜顶起及增生反应。

急白比慢白改变明显。

骨改变儿童比成人明显(儿童为50-100%,成人为8-25%),儿童与成人骨髓成份分布不同,儿童骨改变发生率50-100%(不到5岁可高达100%),病变广泛累及长骨及中轴骨(尤其长骨)。

成人由于骨髓转换,骨改变8-25%(因黄髓脂肪为主,瘤C增殖有余地,所以,改变轻,不如儿童)。

累及部位儿童:长骨+中轴骨;成人:中轴骨。

X线:儿童:①骨质破坏主要在干骺部(尤其肱骨、胫骨近内侧)皮质侵蚀,多骨性,发展可累及整个骨干。

②白血病带:干骺部早期钙化带下数mm→cm之透亮带,可向骨干延伸(5岁下出现率高,有诊断价值)。

③骨膜增生:层状或多层状(可能有骨膜下出血)。

④椎体:疏松,压缩变形。

绿色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碧绿色与光紫质、胆绿蛋白、绿色过氧化酶有关,好犯眼眶,眼球突出,其它类似。

成人:主要在扁骨(头、脊、盆、肋),骨质疏松,局限或广泛不规则破坏。

MRI:*典型表现:多骨、均匀、弥漫一致性、长T1、长T2(尤其急性),STIR:信号明显升高。

一般表现:慢性可欠均匀。

淋巴性多呈斑点状(较多发骨髓瘤椒盐黑白点细)。

粒性可为较大斑片。

二.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主要发生在淋巴结,少数在结外淋巴组织,具有多中心和在淋巴网状组织内播散的特点。

淋巴网状组织的结构功能:这种组织由淋巴组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一些特殊网状C构成(包含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后者除淋巴结外,包含所有淋巴组织、脾、骨、粘膜、中枢N)。

淋巴网状组织分中枢淋巴器官及周围淋巴器官:①中枢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这分别是B、T 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场所。

胚胎时骨髓内淋巴定向性干C(Stem cell)在淋巴细胞生成素影响下→发育成淋巴母C→一方面在骨髓内受小分子多肽影响,分化成前B淋巴C→BC(不需抗原刺激)。

→另一方面进入胸腺,在胸腺素作用下分化成前T淋巴细胞→TC(不需抗原刺激)。

中枢淋巴器官功能是向周围淋巴器官输送成熟的B、T淋巴C。

②周围淋巴器官:分有包膜(脾、淋巴结)及无包膜(皮肤、粘膜上皮下),引流至各处淋巴结再到胸导管→血。

周围淋巴结的B、TC是中枢器官来的,这些C受抗原刺激才转化增殖执行免疫功能,所以周围淋巴器官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

恶性淋巴瘤依组织学结构分为:何杰金氏及非何杰金氏二类,其中又可分为许多亚型。

何杰金氏(HL)占全部淋巴瘤10-20%,绝大多数发生在淋巴结内,原发于结外者少见。

多见于30岁以下青少年。

骨髓侵犯5-15%(尸解40-78%),原发多于继发,原发好犯四肢骨,继发好犯中轴骨。

组织学诊断:见R-SC(Reed-sternberg大,胞浆多,双大核并列称镜影C)何杰金C(单核,其他与前者相似,亦称单核性R-SC,可有分裂像,可能是R-S细胞前身)。

非何杰金(NHL)占全部淋巴瘤2∕3以上,多数为BC,少数为TC。

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但亦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消化道、骨、中枢N),较何杰金多,好发于40-60岁,侵犯骨者部分为原发,多为继发(广泛播散转移及附近肿瘤蔓延侵犯)。

临床:一般都有淋巴结增大(颈、纵隔、腹股沟、腋窝),而HL何杰金更好侵犯肺门纵隔淋巴结(4/5)X线:分三型,多见中轴骨及股骨,有的很广泛,类似MM。

①溶骨型:(57%)骨质疏松,不规则斑片、鼠咬、皂泡状或整个消溶,常伴膨胀改变②成骨型:(10%)椎体象牙质为典型表现(HL多见)附件少犯③混合型:(33%)密度高低不均。

MRI:斑片、局灶或弥漫长T1、中长T2,均或不均,以斑片为主,+C升高,,STIR示低信号背景出现斑片状高信号。

※淋巴瘤MRI特征性表现:①骨外出现肿块,有包绕骨倾向,但皮质完整无缺(不像其他肿瘤必有骨皮质破坏,这反映淋巴瘤能穿越哈伏氏管,有穿越性的生长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