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病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病变(BMD)MRI表现

BMD比较复杂,病变繁多,误诊率高,诊断常遇到很大困惑,而专业书论述很少。

BMD.MR手段比其它优越,阳性率高于CT,ECT,活检。它能显示分子水平生物学改变,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肿瘤性、代谢性、感染性、水肿、坏死等病变及疗效监测。

Ⅰ.正常骨髓

一、概况

骨髓系统是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仅次于肌肉、骨、脂肪、重量约3000g(女性稍低),其细胞成分具体分为: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包括粒、淋、单核、浆细胞4组)及巨核细胞系(产生血小板)。为各系不同发育阶段的红C,白C,网状C及脂肪C。制造红C,白C,血小板,为机体提供O2,免疫和凝血作用。白C系:红C系=3:1(贫血时红C系可超过白系)。

二、骨髓转换

骨髓是一个动力器官,生后终身在持续变化,亦即有造血功能的红髓不断变为无造血功能但有造血潜力的黄髓,这叫骨髓转换。红、黄骨髓有不同的结构成分:

红骨髓:水40%、脂肪40%、蛋白质等20%、有丰富的血窦系统。

黄骨髓:水15%、脂肪80%、蛋白质等5%、血窦被毛细血管、小静脉及薄层静脉代替。

骨髓转换是一个生理过程,有一定程序规律,可归纳为二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全身性转换模式:见于长骨,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生后5岁就开始,25岁就基本完成。由长骨→中轴骨。长骨转换先后程序:骨干-骨骺-远干骺-近干骺。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但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这种转换是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

第二种模式----局部性转换模式: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

第二种模式Ricci提出三型四分法,国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型六分法。

Ⅰa:椎体中间出现水平带状脂肪浸润(规则或不规则),这种类型很年轻就出现(40岁以内)。b:在上基础上,脂肪带上下还有散在小灶性浸润。

Ⅱ:椎体后部椎基底v周围出现三角形脂肪浸润〔40岁以内〕。

Ⅲa:椎体弥漫<5mm之不清晰之灶性浸润.(20-60岁)。

b:椎体弥漫.>5mm较清楚之灶性浸润。

Ⅳ:椎体上下终板周围带状脂肪浸润(60岁以上)。

※掌握第二种模式尤其是第Ⅲ种类型很重要,不要误为病变。

三.正常骨髓MRI表现

1.成像序列:SE(尤其是T1)及STIR T2抑脂技术是最常用的。其它还有GRE,FS,或化学位移成像。(STIR T2:短时间反转回收T1=100ms,90%脂肪信号被抑制,所以,病变容易显示出来。

2.几个简便判断标准:

①椎体和髓核正常亮度比较:T1>椎间盘;T2<椎间盘(因为髓核含水量90-75%,水分高)。

②椎体和正常脊髓比较:高过者为高信号;低过者为低信号;等过者为等信号。

③T1椎体与肌肉比较:低者为红髓,高者为黄髓。

3.红、黄髓信号

红髓T1中或轻高信号(低于肌肉,低于黄髓),T2中高信号(低于皮下脂肪,高过黄髓)。黄髓T1高信号(类似皮下脂肪),T2中低信号(低于皮下脂肪)。

两种骨髓信号差异,T1比T2明显,不同的组织成分产生不同的信号,因此随着个体情况不同,信号强弱有一定的差异,骨髓MRI信号实际上是多种成分信号的总和。

4.骨髓与几种组织成分信号强度比较

T1 (白→黑):脂肪>黄髓>红髓>水肿>囊肿>钙化

T2 (白→黑):出血>囊肿>水肿>脂肪>红、黄髓>钙化

STIR T2(白→黑):出血>囊肿>水肿>红、黄髓>脂肪>钙化

5.补充(出血演变过程CT、MRI规律)

HBO2含氧血红蛋白(<24h超急)→DHB缺氧血红蛋白(3-4天急)→MHB正铁血红蛋(8-30天亚急)→含铁血黄素沉着(>1月,慢)。

四个阶段CT、MRI密度、信号高低如下:

CI:高—高—等低—低

T1:略低—等-高-低

T2:高-低-高-低

出血因不同部位其演变时间长短可不同(盆腔比脑慢),同样血肿变化时间亦有差异(从周围开始向中心演变),因此会呈现不同信号改变。

Ⅱ.异常骨髓

骨髓病变种类多,复杂,MRI检查最大优越性是敏感性高,比其他影像手段优,但缺点是缺乏特异性。所以,要结合临床、化验、X线等其他手段综合分析。

一、MRI观察内容:

1、部位:红髓、黄髓抑或红黄髓。(肿瘤性病变好发在红髓,缺血性病变好发在黄髓,代谢性病变红、黄髓受犯机会相等)。

2、数目大小:单骨局限,单骨多发抑多骨多发,单骨弥漫抑多骨弥漫。

3、形态:反映BM组织学浸润有三种类型

①局灶型――常见于转移瘤

②弥漫型――最典型为急白及逆转换病变。

③斑驳型――由无数小病灶组成融合,如多发骨髓瘤(MM)。

4、信号高低及均匀性: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①T1低、T2等,高――见于肿瘤性病变(白血病、淋巴瘤、MM、转移)、逆转换病变(贫血,真性红C增高症)。骨髓水肿(TOH、TBMES、RSD)。

②T1低、T2低――见于骨髓纤维化、成骨转移瘤、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

③T1等、T2等――见于含脂肪多的病变(高雪氏病)。

④T1高、T2等――脂肪浸润病变(再障、放疗及化疗后)。

※为正确诊断,必须全面搜集MRI信息:病变单发抑多发及分布特点,病灶的部位、形态信息高低,增强情况,骨旁软组织改变,并结合X光片、CT及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二、骨髓病变病理生理学分类(V ogler氏):

1.骨髓替代或浸润(replacement,infiltration这泛指异常组织取代正常BM,包括各种各样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