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复习题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第二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地形与地面特性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冰雪覆盖与气候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论述气候形成的机制、辐射因子、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海陆分布、地形、冰雪覆盖等)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何影响。

【名词解释】

气候因子、气候反馈机制、天文气候、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陆风、季风、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山谷风、焚风、雪线

雪线:指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的高度。

厄尔尼诺: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

现象。

南方涛动: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个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

常年增高(降低)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增高),

两者气压变化有“跷跷板”现象。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

焚风: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热干风。

【填空】

1、近代气候学将那些能够影响气候而本身不受气候影响的因子称为外部因子,如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大陆漂移、火山活动等;将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内部因子。

2、气候系统的属性包括热力属性、动力属才性、水分属性、静力属性。

3、使气候系统振幅增大的反馈过程称为正反馈;对气候系统的变化有阻尼作用的反馈过程称为负反馈。

4、气候形成何变化的因子可归结为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人类活动的影响。

5、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差额可表示为R=(Q+q)(1-a)+q-F ;地面的

能量平衡方程可表示为R+LE+Q+A=0 。

6、海-气的相互作用可概括为:海洋提供给大气大量的潜热和显热,成为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和维持;而大气环流又推动海水流动,产生风生洋流。暖洋流沿岸多云和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沙漠。

7、大气环流对热量的输送包括平均经圈环流输送和大型涡旋输送。

8、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SST)出现异常高位相(增暖)时,南方涛动指数SOI却出现异常低位相(塔希堤岛气压与达尔文气压值减小)。

9、海洋和大陆的热力性质不同,增温和冷却也不同。海洋具有热惰性,大陆具有热敏性。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夏季,海洋是冷源,大陆是热源。海陆气温的差异,在冬季以高纬度最突出,在夏季以副热带纬度最显著。

10、陆地雾以辐射冷却形成为主,海洋上以平流冷却形成为主。大陆沿海地区多平流辐射雾。

11、大陆上多对流雨、地形雨降水,海洋上多锋面雨和气旋雨降水。

12、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其它原因包括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广大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等。

13、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显著差异在于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14、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且春温低于秋温(如凡伦西亚T4月

16、现代地球冰雪圈中,面积最大的成分是永冻土,南极冰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原。

17、冰雪覆盖不仅又使空气致冷的作用,还有致干的作用。

18、小气候指的是 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面

局地气候 。

19、青藏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首先在于 使我国冬夏对流层

的季风厚度增大 ,还在于 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 。

20、山谷风是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

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 ;海陆风是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

【问答题】

1、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有何特点?

2、简述全球能量平衡模式。

3、试论述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4、什么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5、试论述海陆分布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6、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7、试论述青藏高原对气温的影响。

8、中小地形对气温有何影响?

9、地形与降水的关系如何?

10、冰雪覆盖对气温的影响如何?冰雪覆盖致冷的原因有哪些?

11、举例说明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1、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有何特点?

答:(1)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全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能渐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仅及赤道的40%。这种能量的不均衡分布,必然导致地表各纬度带的气温产生差异。地球上之所以有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的分异,与天文辐射的不均衡分布有密切关系。

(2)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25︒N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太阳位于或近似位于天顶的时间比较短 ,而在回归线附近的时间比较长。赤道上终年昼夜长短均等 ,而在20︒~25︒纬度带上,夏季白昼时间比赤道长 ,这是 热赤道 北移(就北半球而言)的一个原因 。又由于夏季白昼长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长 ,所以由热带向极地所受到的天文辐射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的程度也趋于和缓 ,表现在高低纬度间气温和气压的水平梯度也是夏季较小。

(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每天白昼长度都迅速递减,所以天文辐射量也迅速递减下去,到极点为零。表现在高低纬度间气温和气压的水平梯度也是冬季比较大。

(4)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有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在两极和赤道附近,天文辐射的水平梯度都较小,而以中纬度约在45︒~55︒间水平梯度最大,所以在中纬度,环绕整个地球,相应可有温度水平梯度很大的锋带和急流现象。 (5)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表现在气温的年较差上是高纬度大,低纬度小。在赤道附近(约在南北纬15︒间),天文辐射日总量有两个最高点,时间在春分和秋分。在纬度15︒以上,天文辐射日总量由两个最高点逐渐合为一个。在回归线及较高纬度地带,最高点出现在夏至日(北半球)。辐射年变化的振幅是纬度愈高愈大,从季节来讲,则是南北半球完全相反。 (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在极夜期间,天文辐射为零。在一年内一定时期中,到达极地的天文辐射量大于赤道。在夏至日,北极天文辐射能大于赤道0.368倍 ,南极夏至日(12月22日)天文辐射量比北极夏至日(6月22日)大 。这说明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日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日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的日总量又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总量。这是日地距离有差异的缘故。

2、试论述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答: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之间和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使各地气候不仅受地的太阳辐射和地理条件的作用,而且还受其他地方的影响,并因此引起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在不同纬度的不同环流形势下,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

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环流

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大气热量及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