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介绍

合集下载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敷脐疗法是把药物敷贴在脐部的一种特定的敷贴疗法。

中医敷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敷药、涂药的记载,开脐疗之先河。

到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都有关于脐疗方法的丰富记载。

1.敷脐疗法的原理脐是神气通行出人门户,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吸收营养,而脐中之穴是神厥。

神阙在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是经气汇海,五脏六腑之本,该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主-一身之阴,足阳明胃经、冲脉挟脐而行,督脉贯脐中央,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故脐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经八脉有着天然的联系,“脐通百脉"之说是有着充足的依据的,故敷脐有治百病作用;胎儿之脐在.腹部又是最后闭合,出生后此处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而且脐下腹膜之中还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静脉相吻合,并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

因而敷脐之药,其有效成份很容易通过动静脉的血液循环、经气运行而达全身。

脐中形成凹窝,便于药物存放,也易被吸收渗透。

2.脐疗的适应范围将药物敷置于脐部,常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气喘、胃痛、腹痛、眩晕盗汗厌食、呕吐、便秘、泄泻、尿闭、水肿、淋证、遗精、遗尿、阳痿阴挺、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头而五官疾患如口腔溃疡等各科病症。

3.脐疗给药方法脐部给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剂型有丸、散、青、丹、饼、糊等,如丁桂散、暖脐膏等。

脐疗-般用选定的药物研成细末,或作散剂填脐用,或用各种水、酒、醋、蜜等液态调和剂,调做膏剂敷贴脐部,或用新鲜湿润药物直接捣如泥状,置于脐中,然后用胶布或纱布、塑料纸等覆盖固定,以免药物脱落。

如对胶布过敏,则可用绷带绕腰腹固定。

根据病情或数小时撤去,或每1~2天,或3~5天换药--次。

4.脐疗的注意事项(1)严格脐部消毒,预防感染。

-般可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涂擦脐部,进行常规消毒。

(2)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寒。

9.什么是敷脐疗法?

9.什么是敷脐疗法?

9.什么是敷脐疗法?敷脐疗法,是指将药物经加工后贴敷于肚脐中,使病情得到缓解乃至痊愈的方法。

肚脐是人体胚胎时期从母体吸取营养的惟一通道,虽然出生后已经闭合,但此处仍具有较强的通透性,能够较好地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其他治疗信息,而起到治疗作用。

脐疗的作用机理大致为以下三点:穴位作用脐为神阙,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通过任、冲、督、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

神阙穴的主治病症非常广泛,如《医宗金鉴》言神阙穴能“主治百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神阙穴能通全身,故刺激神阙穴就能对全身起调节作用,从而治疗全身的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刺激神阙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促使其恢复正常。

如有报道认为,神阙穴有抗炎、灭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隔盐灸神阙穴,确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提高小鼠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

又如,灸脐有兴奋大脑、强心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可治晕厥、昏迷、休克}药物敷脐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治各种虚汗、神经性呕吐等症;刺激神阙可调节内分泌紊乱,又可治阳痿、不孕等病;拔火罐可治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提示刺激神阙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过敏反应,等等。

药物作用将药物敷于脐窝来防治疾病,属于皮肤给药途径的范畴。

对于药物经皮肤吸收,清·徐大椿日:“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理瀹骈文》则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又说:“昔人治黄疸,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饭盖之。

则知由脐而人,无异于人口中。

”脐联系着全身经脉,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可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已证明: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

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有脂肪组织;表皮又可分为五层,最外层为角质层。

民间疗法—敷脐

民间疗法—敷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民间疗法—敷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2.敷脐疗法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

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

“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2.3.常用药物和剂型: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驱虫积:乌梅、槟榔等;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理气:陈皮、木香等;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补虚:人参、黄芪等;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泻实:大黄、巴豆等;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
1感 冒 : 芥 2克 , . 荆 防风 2克 , 羌活 1 8克 , 白适 量 。前 葱
收的通道 , 尤其是一些高分子物质 , 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 结 构有一定的差异 , 而使药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样。 二 、 脐 疗 渣 的 特点 敷
1搠作简 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中药敷 脐疗 法可根 据 不 同疾病 需要 ,取 一 定量 的 鲜 药
种 方法 。肚脐 为神 阙所 在 。 任脉 由此通 过 , 与督 脉 命 门对 且
3适应 证广 .
临床 实践及 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
应; 由于任 、 二 脉 统领 全 身 经络 之 气 血运 行 , 督 联络 五 脏 六 病 如 月经 不调 、 经 、 痛 产后 尿 潴 留等 , 儿疾病 如 疳 积 、 尿 小 遗
敬 脐 疗 藩 作 用 祝 理
可以补 内治 之 不及 。 敷脐 疗 法是 中医学 外治 法的 一种 , 它利 用各 种 治疗 手 治 疗作 用发挥 尤为 突 出, 4注意 事项 . 段 作 用于脐 部 , 通过 经络 以调 整人 体脏 腑 气血 功 能 , 而达 从 到扶 正 祛邪 、 整 阴阳 、 调 治愈 疾病 的 目的。几 千年 的 历 史与
Xl ANG CUNYI SHENG
o 张俊龙
敷脐 疗 法是将 配好 的 药物敷 于患 者 的肚脐 上 ,并盖 上 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 害, 且患者和 家属易于接 受和掌握 , 安
塑料薄膜和纱布 , 然后 用胶布固定( 古代的方法是 , 盖上树 全 可靠 。
叶或菜叶, 然后用布条捆扎)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 目的的一 ,
内服 或 注射 药物 ,有时会 因药物 的毒 副 作 用或是 对 药 物 的过敏 难 以及 时消 除而造 成 负面影 响 ,甚 至可 导致 出现

脐疗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脐疗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脐疗的操作方法有哪些脐疗(也称为脐部治疗或脐部按摩)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脐部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机能,促进健康。

脐疗被认为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包括消化问题、呼吸问题、疼痛、失眠、焦虑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脐疗操作方法。

1. 脐部按摩:脐部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脐疗方法。

首先可以在脐眼周围涂抹一些温热的植物油,然后用手指按摩脐眼周围的穴位。

可以顺时针和逆时针进行按摩,每次5-10分钟,可以缓解腹部不适、改善睡眠质量等。

2. 脐贴敷:脐贴敷是将药物贴在脐眼处,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脐贴包括薄荷油脐贴、艾叶脐贴、姜片脐贴等。

脐贴敷通常在睡前使用,可以帮助舒缓身体不适、改善睡眠质量。

3. 脐灸:脐灸是一种利用艾叶或其他草药进行熏灸的脐疗方法。

可以使用艾叶制成的脐灸条贴在脐眼上进行热熏,也可以使用专门的脐灸盒进行脐部热敷。

脐灸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温暖脐部,有助于调理身体机能。

4. 脐部拔罐:脐部拔罐是一种通过负压将脐部皮肤吸起来,以促进血液循环的脐疗方法。

可以使用专门的脐部拔罐器具,也可以使用传统的玻璃拔罐进行操作。

脐部拔罐有助于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适用于各种疼痛和不适症状。

5. 脐部针灸:脐部针灸是将针(如银针、金针、不锈钢针等)插入脐部的穴位进行治疗。

脐部有着丰富的经络和穴位,通过脐部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舒缓身体不适等。

总的来说,脐疗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的特点,临床证实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有一定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脐疗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不可盲目操作。

同时,脐疗也不应替代传统的医学治疗,如有疾病应及时就医。

什么是敷脐疗法_敷脐疗法的作用和功效

什么是敷脐疗法_敷脐疗法的作用和功效

什么是敷脐疗法_敷脐疗法的作用和功效敷脐疗法也被称为脐疗,是把合适的药物放入脐中,用胶布固定,让身体吸收药效,以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敷脐疗法具体有哪些内容呢?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敷脐疗法的操作方法1.根据病情选定方药。

2.将选定的药物研细末,或作散剂用,或用调和剂调匀作膏剂用。

如为新鲜湿润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3. 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然后用脐布或纱布垫敷盖固定。

4.根据病情,或l-2天换药二次,或3-5天换药1次。

敷脐疗法要辩证施治肝肾阴虚型:耳鸣、目眩、腰膝萎软、五心烦热、肋下隐痛、潮热盗汗、舌淡红、少苔无津、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

脾肾阳虚型: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弱懒言、少食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宜治温甚健脾。

气虚血淤型:面色白少华。

气弱懒言、心悸、气短、常自汗出、四肢不温。

腹部硬结疼痛拒按;周身困痛,肝脾肿大,脾齿血,肌肤甲错或便血、尿血、舌淡脉细或舌紫脉涩,治以益气活血逐淤。

邪毒肺型:咳嗽咯血,胸闷作痛、咽干发热、恶寒、四肢困痛、舌质红,少苔或紫暗、脉细数或涩,治以养阳益肺兼清邪毒。

肝气犯胃型: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肋闷痛或刺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或细弦细,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脾胃虚弱型:面色光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饮食稍有不慎,既而呕吐,时作时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质淡濡细弱。

宜治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治疗痛经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各50克,细辛10克,樟脑适量。

用法:先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水煎2次,煎液浓缩为糊状,混入溶于95%酒精适量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适量备用。

于月经前3天取药粉5克,用黄酒调成稀糊状,外敷肚脐上,再用胶布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月经后3天取下。

每月1次,连续使用,直至痊愈为止。

治疗月经不调失笑散20克,当归、赤芍、木香、白芍各15克,红花10克,益母草、山楂各20克,姜汁、黄酒适量。

脐疗法_精品文档

脐疗法_精品文档

脐疗法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脐注疗法或者脐贴疗法。

它基于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力和身体的健康与人体的脐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脐疗法通过刺激脐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虽然脐疗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但是它在一些人群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脐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医理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历史记载,脐疗法最早是由古代医师发现并使用的,他们观察到人体脐部的特殊性质,并认为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脐疗法在中国的中医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

脐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脏腑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多条经络贯通全身,而所有的经络都汇集到脐部。

脐部被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根,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和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和平衡。

同时,脐疗法也与中医的脏腑学说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脐部有关联,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脐疗法在实践中有多种方法和技术,最常见的是使用脐贴或者脐注来刺激脐部。

脐贴是一种由草药制成的贴片,可以直接贴在脐部,通过药物的渗透来刺激脐部。

脐注则是通过在脐部注射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刺激脐部外,脐疗法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按摩、针灸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脐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根据中医理论,脐疗法可以对多个系统和器官产生影响,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中医传统的观念中,脐部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胃痛、腹泻等。

此外,脐疗法也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如经期不调、子宫肌瘤等。

虽然脐疗法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脐疗法的效果是基于理论而非科学证据,缺乏临床研究的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脐疗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中药脐敷减肥

中药脐敷减肥

中药脐敷减肥
中药脐敷减肥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脐部敷贴中药药膏或药粉,以达
到减肥瘦身的目的。

这种方法源自于中医药理论,认为脐部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与脏腑经络相通,通过脐部敷贴中药,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体内湿气和寒气,从而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脐敷减肥的原理和方法。

首先,中药脐敷减肥的原理是基于中医药理论。

中医认为脐部是人体的重要穴
位之一,它与脏腑经络相通,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通过在脐部敷贴中药,可以渗透皮肤,直接作用于脏腑经络,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体内湿气和寒气,从而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其次,中药脐敷减肥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药
膏或药粉,如草药、薏米、红花、桂皮等,然后将中药敷贴于脐部,用胶布或纱布固定。

每天坚持敷贴,每次30分钟至1小时,可以在早晚空腹时进行。

同时,配
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效果更佳。

最后,中药脐敷减肥需要注意的是坚持和配合。

中药脐敷减肥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情,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

同时,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可以加速减肥瘦身的效果。

此外,敷贴中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避免过敏或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脐敷减肥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

通过在脐部敷贴中药,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体内湿气和寒气,从而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脐敷减肥需要坚持和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大家在进行中药脐敷减肥时,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达到健康瘦身的目的。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

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

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

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

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

(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

(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

(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

(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

(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

(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

【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

(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

(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

(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

敷脐疗法简介

敷脐疗法简介

敷脐疗法简介“敷脐疗法”简介中医脐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为广大劳动人民喜施乐用。

敷脐疗法定义敷脐疗法又称“脐疗”,是将药物放在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或者用药液涂抹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治疗眩晕、盗汗、便秘、尿闭、遗精、阳痿、阴挺、痛经等病证。

脐为任脉要穴神阙穴所在,又为冲脉循环之处,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江海。

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

药物敷脐后,一方面药物的气味被吸收,通过气血运行而达到病所。

另一方面,通过局部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特殊作用。

药物经脐部皮肤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体循环,分布到全身组织。

“脐疗”有以下特点(1)进入体循环之前不经胃肠道、肝脏,可免除肝脏首过消除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提高了生物利用度;(2)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维持恒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3)持续缓释,延长了作用时间;(4)药物途径脏器少,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5)数日换药1次,改善了病人的适应性,不必频繁给药,容易为患者接受和长期坚持;(6)对精神病人、儿童等一些不能配合用药的病人也适用。

脐疗局部用药,药气离子直达病所,疗效迅速、安全简便、经济,所以脐疗具有无痛苦、低风险、少毒害、易操作等优点,在临床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功效显著。

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进入细胞间质,再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将药物分子弥散而进入血液循环。

而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屏障功能最弱,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

另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部穿头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二发挥作用。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
敷臍療法是將配好的藥物敷于患者的肚臍上,并蓋上塑料薄膜和紗布,然后用膠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蓋上樹葉或菜葉,然后用布條捆扎),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肚臍為神闕所在,任脈由此通過,且與督脈命門對應;由于任督二脈統領全身經絡之氣血運行,聯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過調整任督二脈功能而治療全身疾病。
本法簡便易行,無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1.溫補壯陽,固精止遺。
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龍骨各5g,共研細末混勻,以少許人乳調敷于臍上,固定5-7天除去。
用于治療陽痿,一般用藥一次見效,3-5次可痊愈。
2.溫腎壯陽,固攝止遺。
蔥白4-8根,雄黃1-3g(視年齡大小增減),于晚上臨睡前敷于臍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
7.止痛。
生鹽5g,嚼溶敷于臍上。
治小兒腹痛。
8.發表散寒。
蔥白,蘇葉,薄荷各適量,共搗爛如泥,敷于臍上,固定。
治小兒感冒。
9.潤腸通便。
大黃3g,食鹽4g,共搗為細末,填于臍上,固定。
治小兒便秘。
10.清熱化濕。
黃連2g,吳茱萸1g,共研細末,填于臍上,固定。
治小兒口瘡(鵝口瘡)。
用于治療小兒遺尿。
3.固攝斂汗,提升固脫。
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細末,開水調潤;或用五倍子5g,食醋調潤,敷于臍上,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治療小兒盜汗,小兒遺尿,成人夜間多尿,小兒腹瀉,脫肛,男子遺精及婦女子宮脫垂。
4.溫中散寒,收斂止瀉。
酒餅一個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吳萸6g,炒焦為末以食醋調成餅:
或川椒末5g(黑白均
田螺6個(去殼取肉),生蔥白5根,冰片6g,共搗爛如泥,敷于臍上,固定。

中医外治法之脐疗

中医外治法之脐疗
民间疗法中也有将特定中 药煎煮后灌入脐部,通过 皮肤吸收达到治疗效果的 方法。
脐疗的科研成果
成果一
一项研究表明,脐疗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 治疗,能够更快速地缓解症状。
成果二
另一项研究显示,脐疗对于缓解成人慢性腹痛、腹胀等症状具有显 著效果,且操作简便、副作用小。
成果三
科研表明,脐疗在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方面也有 一定治疗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敷贴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物敷于肚脐上,用纱 布或胶布固定,保持药物在肚脐上 留置一段时间,以达到治疗目的。
灸脐法
艾灸
隔盐灸
用艾条或艾炷在肚脐周围施灸,可以 起到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将食盐研细炒热后置于肚脐上,再在 盐上施灸,可以起到温中散寒、降逆 止呕的作用。
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薄片,用针扎孔,置于 肚脐上,再在生姜上施灸,可以起到 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停止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脐疗后应注意保持宝宝肚脐周 围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脐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按时 按量使用药物和敷料。
禁忌事项
对于过敏体质的宝宝,应谨慎使用脐 疗,如需使用应先进行过敏测试。
对于患有皮肤破损、炎症、感染等疾 病的宝宝,也应禁止或慎用脐疗。
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血液 系统疾病的宝宝,应禁止使用脐疗。
对于患有高热、急性炎症、活动性结 核、严重水肿及出血倾向的宝宝,也 应禁止使用脐疗。
05
脐疗的案例与实践
临床应用案例
案例一
某患儿因脾胃不和导致腹泻,采 用脐疗方法,选取中药敷于神阙 穴,经过一周治疗,腹泻症状明
显改善。
案例二
某成年女性因痛经问题,采用脐 疗方法,选取中药敷于神阙穴, 经过一个月治疗,痛经症状得到

脐疗调经养五脏

脐疗调经养五脏
灸脐法:利用药物(如艾叶)的燃烧,熏灸脐部,常用的有艾条灸和 艾炷隔物灸(隔物可选用盐、附子、姜、蒜、麝香等),每次灸3~5炷。 此法有温中、回阳、镇痛等功效,适用于五更泻、慢性腹泻、痛经等。
熨脐法:将药物炒热直接敷在肚脐上,或用药末作饼烘热敷 在肚脐上,或者单用热物置于脐部,凭借药物作用和热能渗透 相结合以养生治病。熨脐次数以病症缓解或消除为度。此法 更适用于寒性病症,如寒性腹痛、小便不通等。
脐部拔罐法:在脐部使用闪罐方法,每日1次,连续3 次。该法可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散风邪的作用,常 用于治疗尊麻疹。由于对技术手法要求较高,脐部拔罐最好 让专业医生操作。
脐疗具体选药及治法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施治 ,I 次数与疗程各有差异。脐疗法操作简便,用药量少,尤其 I
适用于老年人及打针吃药困难的人群。



肚脐是神阙穴所在之处,它与人体的任脉、督脉、冲 脉、带脉及十二经脉关系密切,与五脏六腑相通。古代医代Biblioteka 金 刚调中

学常借用肚脐来防病治病,这种疗法称为脐疗,距今已有
国 中 医

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脐疗的具体方法是:把药物直接敷贴 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
科 学 院

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目前,这也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 种中医外治疗法。肚脐处表皮角质层薄,脐下无脂肪组
医 学 实

织,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连,使得其渗透性强,有利于 药物的快速吸收。
验 中 心 副

临床上,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需要和药物适用情况,脐


疗方法主要分为敷脐、滴脐、灸脐、熨脐、脐部拔罐等。

敷脐法:用药末或生药捣研后,兑入酒、姜汁、植物油,直接敷于肚 脐上。一般每次敷2〜6小时,每日1次。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

1.敷脐疗法, 是指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剂型填敷于脐部, 通过脐部吸收药物, 作用于经络, 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其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作用迅速, 疗效可靠。

因此,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2.敷脐疗法的作用机理——敷脐疗法利用药物敷贴脐部, 通过脐部受药物的刺激和吸收, 激发经络之气, 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敷脐疗法的理论基础——脐部, 中医称之为神阙穴, 神者, 变化莫测; 阙者,要处也。

祖国医学把脐看作是先天之结带、后天之气舍、人体之根本, 并认为脐与诸经百脉相通。

足阳明、冲脉皆挟脐, 而督脉贯脐中央; 任脉通肺以系脐带;冲、督、任皆始于气冲, 气冲起于胃脉, 一源而分三歧。

督行背, 任行腹, 冲脉起于肾下, 出于气街, 挟脐上行至胸中, 上颃颡、渗诸阳、灌诸精, 下行入足, 渗三阴,灌诸络, 为十二经之海, 主血。

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

所以脐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溢蓄经脉气血之功, 敷脐疗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创立的。

4.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敷脐疗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5. 敷脐疗法的功能主治——敷脐疗法通过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 可以作用于全身, 产生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 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 如内科的感冒头痛、咳嗽气喘、呕吐腹泻、自汗盗汗, 儿科的痘疹、惊风、夜啼、遗尿、小儿腹泻,妇科的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产后诸病等等, 都可应用敷脐疗法进行治疗。

此外, 敷脐疗法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 用于养生保。

参考文献:[ 1] 李宗一. 敷脐疗法[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81-85.[ 2] 黄敏. 中药敷脐疗法刍议[ J] . 中医外治杂志, 2006, 15( 2) : 59- 60.[ 3] 杨长森. 针灸治疗学[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4- 17.。

脐疗法,找到肚脐中隐藏的秘密

脐疗法,找到肚脐中隐藏的秘密

脐疗法,找到肚脐中隐藏的秘密“脐疗是指通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或重点在脐部进行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它是中医内病外治领域古老的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的历史悠久。

而脐疗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亦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二病方》对脐疗就有记载。

药物敷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中医学十分重视肚脐部位,称它为“神阙”。

《道藏》一书对此作如下解释:“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以示显贵。

”古人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名“神阙”,它也属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取“如门之阙,神通先天”之意,名为神阙。

根据中医理论,神阙穴隶属任脉,任脉与冲脉相交会。

与督脉相表里。

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见脐通百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密切相连,具有调节输布全身气血的功能。

脐疗是在脐部运用艾灸、药物贴敷等方法,通过药物在脐部的吸收和传导,发挥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脐疗治病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据传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

这种外治方法对虚损证、痛经、胃脘痛、肠麻痹、腹泻、感冒、痔疮、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等多种病症疗效显著。

月经不调者取失笑散(五灵脂、蒲黄)、益母草、山楂各20克,当归、赤芍、木香、白芍各15克,红花10克,诸药研末过筛后备用。

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姜汁、黄酒适量调成稀糊状,分别填于肚脐内,外用纱布、胶带固定,每天换药1次。

闭经者可用柴胡、香附各100克,益母草200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0克,以黄酒调成稀稠状,敷于肚脐内,外以纱布、胶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介绍中医养生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

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敷脐疗法的特点1 操作简便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

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

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

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

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

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

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

④ 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

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民间绝技:敷脐五十法

民间绝技:敷脐五十法

民间绝技:敷脐五十法肚脐治疗五十法,是在三十年临床中从多方面收集起来的实效经验,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显著,且不受地域及习俗的影响,特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Hilum therapy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内科1、气血凝滞,寒结不通,心胃气痛:用鲜吴萸叶、鲜桔叶、石菖蒲、小茴香根各等分,共捣如泥加白酒适量烧热熨脐上,冷则重炒,反复敷熨,效果良好。

2、高烧不省人事:活蟾蜍一只(癞蛤蟆)先在清水内淘净,后用白酒二两将蟾蜍洗净,再用快刀将腹剖开,对准脐眼速敷之,高烧即退,神自清醒。

3、胃脘痛:桔子叶、吴萸叶、香薷叶若干,葱白三十根,共捣如泥敷脐中。

得腹鸣、矢气即愈。

4、谷丙转氨酶升高:用瓜蒂、秦艽各10克,青黛、紫草、黄柏、丹参、黄芩各30克,铜绿15克,冰片6克,麝香1克,共研细粉。

每用2克放脐中,用胶布固定,二日换一次,三次后转氨酶即可下降。

5、癃闭、前列腺肥大:用独头蒜一个去皮,大栀子三个,食盐少许,共捣烂贴脐,胶布固定。

效佳。

6、前列腺肥大:艾叶60克,石菖蒲30克,共捣绒,炒热布包熨脐上。

数次症解。

7、胃下垂: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如泥,敷脐外以膏药固定,每天早、中、晚加热熨一次,第四天换药一次。

一般敷六次即愈。

孕妇、吐血者忌用。

8、遗尿证: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二次去渣,然后熬成膏状。

另用硫磺50克,白矾10克,研细合膏成饼,烘干研细装瓶备用。

用时取粉0.2克敷脐上,再盖一块薄纸片,胶布固定,3~7天换药,二次即愈。

9、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白矾、食盐各10克,共研细,用纸圈围脐周,填药在内,滴水于药上,小便即通。

10、热结膀胱,小便不通:鲜青蒿200~300克捣烂敷脐,纱布或塑料覆盖胶布固定,待排尿后即可去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敷脐疗法介绍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

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敷脐疗法的特点1 操作简便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

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

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

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

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

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

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

④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

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

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

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

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

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

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

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

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

或用鸡屎填于脐中(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治小儿夜啼之症。

7.止痛。

生盐5g,嚼溶敷于脐上。

治小儿腹痛。

8. 发表散寒。

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

治小儿感冒。

9. 润肠通便。

大黄3g,食盐4g,共捣为细末,填于脐上,固定。

治小儿便秘。

10.清热化湿。

黄连2g,吴茱萸1g,共研细末,填于脐上,固定。

治小儿口疮(鹅口疮)。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

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

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

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柿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

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

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

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

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

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

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

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

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药敷贴肚脐后,所出现的全身温热、出汗、气流窜动、身体轻松有力等反应则是营卫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激活的佳兆脐疗原理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属人身至要之处。

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

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

现代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

历代医家及中医气功理论都认为,胎儿出生后,一点真元之气聚集脐下,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地,以脐为中心,有直径10厘米大小的两个对持相抱的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使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

因此,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

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

在脐下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

"这里所说的营卫之气:相当于机体内的能量;熏者:热量温煦之源地;散者:布散发散之意;肓膜: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

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的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热之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回阳救逆、和中理肠、行气消肿、散结通滞、强肾健骨、活血通经、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

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学家吴师机深有体会的说"则知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也,切药可逐日变换。

"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

经临床观察,敷脐疗法中不同剂型的敷脐中药敷脐能达腠理,通经脉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

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

外治大师吴师机说“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中药敷脐和内治疗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

神阙穴(脐)位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脉循环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

因此中药敷脐将药物敷于皮肤,能达到腠里之中,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渗入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外治专家吴师机说“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一类中药的促透作用。

吴震西报道,麝香、冰片、肉桂等一类芳香、气味俱厚的中药不仅能通经活络,而且还有促透作用。

离体动物实验表明,这一类药物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养生保健肚脐文章肚脐常被养生家誉为保健养生“要塞”。

《厘正按摩要术》中说:“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曰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