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敷脐疗法的特点
1 操作简便
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
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
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
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④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或用鸡屎填于脐中(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治小儿夜啼之症。
7.止痛。生盐5g,嚼溶敷于脐上。治小儿腹痛。
8. 发表散寒。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感冒。
9. 润肠通便。大黄3g,食盐4g,共捣为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便秘。
10.清热化湿。黄连2g,吴茱萸1g,共研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口疮(鹅口疮)。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
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柿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药敷贴肚脐后,所出现的全身温热、出汗、气流窜动、身体轻松有力等反应则是营卫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激活的佳兆
脐疗原理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及中医气功理论都认为,胎儿出生后,一点真元之气聚集脐下,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地,以脐为中心,有直径10厘米大小的两个对持相抱的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使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因此,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下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