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红楼梦_的易学意蕴研究_郭孔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2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5No.2 2016年3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16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2-0007-08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2.002《红楼梦》的易学意蕴研究

郭孔生佟晓彤

摘要:《红楼梦》不但拥有精彩的文学形式,而且拥有深广的哲学意蕴。这部文学经典的哲学视角是《易经》理论中的太极视角,哲学基石是《易经》思想中的心物一元论,所讨论的哲学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珍惜生命、为情而生的存在问题,追求的哲学境界是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限自由、无限开阔的无极境界。

关键词:《红楼梦》;《易经》哲学;太极视角;哲学语言;哲学意蕴

作者简介:郭孔生,暨南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广州510632),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广州510925);佟晓彤,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广州510925)。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项目“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2015DYYB116);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红楼梦》的德育研究为例”(WHSZ15YB006)。

《红楼梦》是一部不但拥有非常精彩的文学形式,而且拥有非常深广的哲学意蕴的文学经典。在长期阅读的过程中,《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已经成为笔者生命中与众不同、不可或缺的一部文学圣经。

一、《红楼梦》哲学意蕴研究简述

以往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与文章多如牛毛,但是基于哲学视角对《红楼梦》进行深入探讨的却并不多。最早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艺术价值并真正使红学研究脱离旧红学猜谜式附会的红学家应是王国维。之后,自1986年起,俞平伯先生多次明确地为我们指明从文学与哲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方向。1995年,梅新林的《红楼梦哲学精神》是第一部从哲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专著。2006年,张兴德的《文学的哲学: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问世。到2009年又出现了刘再复的《红楼四书》(包括《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这是从悟性哲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解读《红楼梦》的四本专著。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学术研究论文方面,梅新林、张兴德、刘再复三人的研究论文占了总数的90%,其他的如王博、宋子俊、余永红、杜正堂、张晓琦等人都没有形成系列研究。

在这些研究当中,梅新林和宋子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易经》哲学中的阴阳理论;杜正堂则偏重对易象与原型的考察;张兴德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理论;刘再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悟性哲学理论,其中涉及了儒、道、释等中国哲学及基督教、叔本华哲学、尼采哲学、泛神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海德格尔哲学、荷尔德林哲学等西方哲学。系统地以《易经》哲学理论作为《红楼梦》研究哲学理论基础的论文与专著,笔者尚没有看到。

本文将紧扣《红楼梦》的文本与《易经》哲理的契合点,基于《易经》哲学的视角,拟对《红楼梦》的哲学视角、哲学基石、存在论问题、哲学境界、哲学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不过,《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哲学上的奇峰与高峰;《红楼

8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峰与高峰。这两座奇峰与高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杰作,堪称世界文化典籍的“珠穆朗玛峰”。因此将《红楼梦》与《易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一件较为浩大而艰辛的工程。梅新林曾说:“两者互观合释,更是奇上加奇,难上加难。”[1]本人学识谫陋,所以其中难免还会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观点或看法,敬请各位时贤不吝赐教。

二、《红楼梦》的哲学视角———太极视角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不但具有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意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小说。《红楼梦》深刻的哲学意蕴不但经得起普通读者的仔细咀嚼与把玩,而且经得起哲学家的研究与推敲。笔者认为,与其他小说相比,《红楼梦》的独特性就在于《红楼梦》拥有非常独特的哲学视角。

刘再复先生曾经指出:“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2]能称之为哲学,就一定具有某种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哲学视角,就是某种与众不同的观照宇宙、认识世界、审视人生的方法。哲学视角一旦发生变化,哲学的形态与内涵就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探究《红楼梦》的哲学意蕴,首先要弄清楚贯穿于《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的哲学视角。

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很强的思想性,但并不能说这些具有很强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就一定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例如,《三国演义》除了开篇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少含有哲学的韵味;《西游记》单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可以讨妖降魔,根本不需要蕴含具有理性光辉与哲学光芒的智慧;《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人欲”、呈现“人性”的长篇小说,它如一面镜子一样呈现着人生百态,虽是非常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却同样不具有哲学意蕴;《儒林外史》绝对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对社会与人生都有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但这种洞察与理解多是社会伦理方面的,并没有哲学层面的探索与反思……

一种思想是否具备哲学意蕴,重点要看这种思想有没有哲学视角,没有哲学视角的思想不可能具有哲学意蕴。一种带有哲学性的思想,一定具有独特的哲学视角。思想与哲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哲学视角往往带有一种独立的、永恒的价值,缺乏哲学视角的思想往往只具有时代性、当下性的价值,而不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哲学视角方面,《红楼梦》里有一个大观园,所以刘再复认为《红楼梦》的哲学视角是“大观视角”,并认为这种视角与《金刚经》的天眼、佛眼,庄子的道眼、大鹏之眼非常相似,其视野都具有无限开阔的特点。刘再复先生之所以会提出这种“大观视角”,是因为他认为《红楼梦》的哲学重心在于释,特别是禅宗,因而《红楼梦》的哲学精神是看破红尘的色空观念。笔者认为,《红楼梦》的哲学重心不是释,也不是禅,而是《易经》。这是因为,如果认为《红楼梦》的哲学重心是释,是禅,并通过这个重心看《红楼梦》,那么只能看到《红楼梦》哲学精神中看破红尘的色与空这一面,却很难看到《红楼梦》哲学精神中向往红尘中的美与情的另一面。因此,《红楼梦》的哲学视角如果用《易经》的“太极视角”来表达,应该更加准确、更加恰当。

《红楼梦》开篇便在《好了歌》中说:“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①这里要表达的是权力。在《红楼梦》四大家族中,权力最大的是王家,正所谓“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贾府之内最有实权的是王熙凤,贾府之外权力最大的是王子腾,可是,无论是王熙凤,还是王子腾,甚至是古今帝王,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现在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①引文出自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批点《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下不一一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