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七章 品德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品德心理

[内容简介]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能都很重要。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探讨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本章重点: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思想转化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品德不良的特征及其原因、品德不良的矫正等。

本章难点: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二、品德心理结构

三、品德发展理论四、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一节品德及其发展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个体以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为依据在一系列的行动中表现出那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即为个体品德。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因此道德是一种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支配他们行动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尤其是民族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就必须适应现实生活,协调个人与社会(含群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发展、完善自我品德。

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即以社会观念形式概括反映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即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形成稳定道德品质意识的过程和结果。可见,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总之,品德和道德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既有紧密联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区别的一面。心理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研究社会道德,心理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二、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

三、品德发展理论

在品德发展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有关品德发展的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他认为,发展心理学应着重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他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和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也研究了儿童公正观念以及对成人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从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中,他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在皮亚杰的研究中,贯穿着几个基本观点: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⑤从他律到自律。皮亚杰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