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

卞正东

(江南大学外语系, 214063)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从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目的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一些具体的佳译实例和一些翻译失误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译者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因素。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研究;交际翻译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1 ]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 的明示推理过程。[2 ]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对于这种情况,继费米尔(H. J . Vermeer) 之后,以莱斯(K. Reiss) 、诺德(C. Nord) 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容又符合目的语规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分类

笔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可从两大方面加以考察,

即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

1. 作者的目的

原作者目的性也称意图性,它是一种“态度”,是语篇作者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接应性,并借此达到一定的目的,诸如讽刺、逗乐、劝导、介绍某个操作的过程等。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应该充分领悟原作者的意图。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翻译选择。

掌握原作目的性对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尤其重要。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逻辑连贯。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时有意违反语言常规,

以至出现局部的不合逻辑、信息冗余、模棱两可等现象,同常规的语言产生鲜明对照。这些语言变异情况往往是作者意图的一部分,译者如果不加区分地对它们进行编辑,使之“简洁明了”,“逻辑连贯”,就会造成原作意图的扭曲和变形。例如,在雪莱《西风颂》中的“. . .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 I bleed !. . . ”

王佐良先生译为“我跌在人生的棘树上,我血流遍体”,对遍体两字的使用值得商榷,因为不只是身体在流血,心里也在流血。据此,译成“血流”两字足矣,译为“血流遍体”反有画蛇添足之嫌。究其原因恐怕是考虑到整节的韵式,其实是因形害意。这里“bleed”实为虚指,江枫先生将其译为“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 我在流血”,译语的模糊性使原句的隐含意义得以保留。[3 ] 又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thing in trousers ? 她不是发誓此后再也不相信穿裤子的家伙了吗? 当然,“穿裤子的家伙”可联想到男人,但译文却不说“男人”,而说“穿裤子的家伙”,正是文字的俏皮之处,表现出原文一种对男人的鄙夷态度;若译为“她不是发誓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了吗?”不但说话人的特殊态度表现不出来,文字也平淡无奇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自然也无从表现。因此原文隐晦,译文也还它隐晦。所以说上述原译文译得好,属老到、传神的译文。[4 ]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意图性,

合理地接受它。如果理解中产生隔阂,应努力打破这种隔阂,这是忠实原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及写作技巧。如果原作的意图性不能保留,那么,译作就是不忠实的,而且是不可接受的。

语言不仅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浸淫着绚丽的文化色彩,而且还通过修辞、语体等手段向读者暗递着美妙的“弦外之音”。原文若是散发着阵阵幽香的灿烂山花,那么,信息的传达只是“绘其形”,而未能“留其香”。直译是忠实深层结构的传达且不忘表层结构风格再现的方法。[5 ] 英国当代作家HectorHugh Munro 的短篇小说Mrs. Packletide’s Tiger 中的贵夫人Mrs. Packletide 精神空乏,出于对Loona Bimberton 的妒忌,不远万里,去印度狩猎老虎,结果英国各大报的头版都刊登了她与自己射死的老虎的合影,风头出尽。后来,其雇来的女伴Mebbin 以她射死诱猎物山羊,而吓死那只垂死老虎的丑闻为资本,巧妙地讹诈了女主人而获得不义之财———一幢周末别墅。对此别墅的描写,作者有一段读似寻常闲笔其实发噱逗人的文字:Louisa Mebbin’s pretty weekend cottage , gay in summer time wi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