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增强体质_到_促进健康_从_全民健身计划_到_全民健康计划_的理论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增强体质”与“促进健康” 要搞清增强体质与促进健康的区别,首先要从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出发。 (一)体质的概念 关于“体质”,目前我国体育界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全国体育 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给“体质”的定义是:“人体的质量。 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 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几个方面”[1]。 《实用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 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 对稳定的特征”[2],其包含的范畴概括起来有: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 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5 个方面。两种观点最大的分歧是:“心理因素”是否属于体质的范畴,对 这一问题目前存在一定争议,在此不做深入探讨。再来看实际工作中对 “体质”概念的操作化,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将体质测试内容分为 “形态、机能、体能”三大类。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体质包括:形态结构、生 理机能、体能、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概念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 是医学模式的变化而演变和发展的。其中对人类健康观念影响深远是 生物医学模式,16 世纪中叶,许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分类研究了人体结 构和各种生命现象,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以人的躯体结构和功能完好 作为健康的唯一标志,这种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 这种医学模式只看到人的生物性,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将健康 单纯的理解为“无病、无伤、无残就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狭隘健 康观,在相当长时间里占据人们的思维领域。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 剧,导致人口集中、环境恶化、社会压力增大,心理、社会等因素开始威 胁人的健康。1970 年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突出了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作用。目前比较认同的健康概念是世界卫生 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 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WHO 提出的这一定 义,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是积极的健康观念。 (三)“增强体质”与“促进健康”的区别 与体育界对“体质”的理解相对应,“增强体质”主要从三个方面着 手:1.促使体格健壮。通过体育运动促进生长发育使形态、机能更加完 善;2.全面发展体能。体能的发展主要通过发展身体素质实现,而且体 能的发展往往与提高有机体机能的过程是一致的,例如通过发展耐力
三、我国在“促进健康”方面存在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促进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门 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卫生、体育、教育等部门在资源的利用 上缺乏整合。 卫生部门方面。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重点正从以‘疾病治疗’向 以‘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健康促进’为重点的转变”[5]。2005 年,卫生 部起草制定了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确立的总目 标为:“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 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围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倡 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 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 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6]虽然在策略和措施中强调“加强多部 门协调,发挥各级健康教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大众媒体的作用”[6]。 但在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并没有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将 体育Baidu Nhomakorabea动纳入其中,没有提到利用体育资源为促进健康服务。 体育部门方面。体育部门长期以来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己任,致力 于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但由于自身资源配置的限制,很难有效的实现 促进健康。虽然全民健身计划要求各行业、系统的参与,但主要局限于 开展体育活动,却没有利用其他行业部门在相关专业人才等资源上的 优势。例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是政府运用科 学的方法,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的资源加以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 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解决了以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价 发展体育运动效果的问题,从而为衡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果和体 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人民日报》2000 年 04 月 07 日第 10 版)为了加强对国 民体质测定的实施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国民体 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点构成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但是,目前国民体质监 测工作只注重总体情况的统计分析,却忽视了对公民个体体质状况的 评价。体育部门组织到基层对群众进行体质测试,测试结束收回数据统 计分析国民体质总体状况,而公民对自身体质如何、怎样改进却知之甚 少。各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都是由同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组建,而且一 系列工作都是由体育部门独立完成,体育部门相关专业人员不足,很难 保证测试的科学化、经常化。从而导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绩工程 (衡量地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果和 体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公民得到的实惠却不 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且测试结果也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 认可,不能作为衡量国民健康状况的依据。如果卫生部门参与这项工作 的话,与基层卫生机构合作组织实施国民体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给出 体质评价结论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通过信息网络,搭建一个国民健康 信息平台,这样就可以使公众对体质测试的认可度大大提高。而且,这 样的测试结果将有利于针对个人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科学指导健 身,真正实现“健身个性化、科学化”。另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 “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 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 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 健身实践的转化。”而目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立的体育科研所,基本 上都是从事为高水平竞技服务的研究,针对运动与大众健康的研究较 少,相对投入也很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体育体制使竞技体育处于 绝对优势,从而导致了这种资源配置偏差。如果有卫生部门相关机构的 参与,完全可以利用其在科研、人才等资源上的优势,为全民健身提供 更多理论、技术支持,而且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是实现“促进健康”的必要途径。 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教育只是传播医学卫生知识的手段,又叫“卫生 教育”或“卫生宣传工作”,主要由卫生部门承担。在现今的“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 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 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7],健康教育成为连接宣传健康知识和 建立健康行为的桥梁,核心是树立人们正确的健康观,必须为人们提供 改变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 们自觉的去应用这些知识和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的高 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社会 适应和生活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对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医院、学校等 公共卫生和教育组织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国民缺少获得健康知识
素质,可以提高有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肌肉工作的持久力;3. 提高有机体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改善有机体体温调节的机能,提 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提高造 血机能,因而提高了对病毒、病菌的抵抗力。
可见,体育界所倡导的“增强体质”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通过体育 运动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的完善,全面发展体能的同时促进生理机能及 适应能力的提高,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开展体育活动展开。但增强体质 只是从生物学角度促进健康的一种手段,而“促进健康”需要从“身体、 心理、社会”三维的角度考虑,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需要整合卫 生、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的优势资源,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综合 的系统工程。
— 271 —
科技信息
音体美
变不良生活习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一级预防对策,达到减少过早 死亡和缩短需护理时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4]。
发达国家制定的这种健康计划,内涵已获得极大的扩展,将行为和 心理健康纳入其工作目标,强调身体活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计划对体 育活动作了定量化规定,要求每人每天必须从事的体育活动时间,每人 每天必须需要消耗的热量等,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类健康的重要 性等,计划涉及很多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是众多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密 切合作的产物。
二、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及发达国家在“促进健康”方面的发展经验 (一)卫生、体育等部门及相关组织相互协作促进健康已成为发展 趋势 国际健康促进运动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下的一个全球性促进 健康事业发展的运动,对国际健康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国际大 众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十分重视 通过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推动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80 年代末,世界卫生 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及其他体育组织在大众体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 作。1994 年在乌拉圭篷塔丹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主题是 “体育为人人—— —健康为人人”,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发表联合 申明,承诺两个组织在推动国际大众体育方面开展合作;同年,世界卫 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在德国科隆联合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 育活动”国际会议,并建立了“体育为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虽然个人健康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但政府必须采 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和体育环境。 1997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 —体育为健康” 为主题的非正式会议。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相关大众体育组织纳入“国 际健康促进运动”之中,体育、卫生等相关组织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 要力量,体育、卫生等部门和相关组织共同参与“促进健康”已成为发展 趋势。 (二)发达国家相关发展经验 政府干预全民健康,在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影 响下,1979 年,美国政府健康与社会福利部发表了《健康公民:促进健康 / 预防疾病的卫生局长报告》。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于 1989 年颁布了 “健康公民 2000 年”计划。为了制定目标体系,美国健康与社会福利部 于 1986 年建立筹划指导委员会,邀请了 157 个全国性的健康组织与所 有各州与地区的政府健康机构,加入目标体系的运作班子,筹划指导委 员会又与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和美国健康、娱乐、体育、与舞蹈协会 合作,在全国召开大规模的讨论会。经过 7000 多次的集体修改,于 1989 年颁布了长达 700 多页的“健康公民 2000 年”计划。计划涉及 22 个主 要领域:“体育运动;营养;吸烟;酗酒及其它药物中毒;心理健康与心理 障碍;计划生育;暴力和粗鲁行为;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意外伤害事 故;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健康;食品与药物安全;口腔健康;妇幼保健; 心脏病及突发性疾病;癌症;糖尿病与慢性病;艾滋病毒感染;性病;免 疫系统与传染病;临床预防服务”[3]。此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益,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健康计划的样板。 日本面向新世纪也制定了健康战略:“21 世纪国民健康增进运动”, 它共有 9 个方面组成,即“营养与饮食、身体活动与运动、休养与心理健 康、吸烟、饮酒、牙齿卫生、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4]。其特点是: “首次提出全民健康运动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强调个人健康观,以增进 个人健康为目的的健康对策,提出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共 同参与‘日本 21 世纪国民健康增进运动’计划;强调社会相关机构相互 协作,改善为实现‘健康日本 21’计划所需的环境条件,明确指出媒体的 宣传、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居民中高危险人群的把握、老人保健机构 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协助等等,都是实现该计划的重要环节;力图通过改
科技信息
音体美
从“增强体质”到“促进健康”
—— —从“全民健身计划”到“全民健康计划”的理论探讨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张万秋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工作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群众体育工作也悄悄地 将目标转移为“促进健康”。本文从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增强体质”与“促进健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体育部门以推行《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等一系列工程来“促进健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国外相关发展经验,建议将“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为“全民健康计 划”,整合体育、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优势资源共同推广实施。 [关键词]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康计划
1952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82 年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1 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 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务院 1995 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在这样一系列指导思想和政策法规的影响下,体育部门一直围绕“增强 体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 意识也不断加强。2002 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 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 疗卫生体系”,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2006 年,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制定 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群体司制定的《“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 展规划》都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未来 的群众体育工作将以“促进健康”为宗旨。“促进健康”与以往的“增强体 质”究竟有何区别?现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及相关措施能否有效实现 “促进健康”?这些问题将关系到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走向,关系到全面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2010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 工程也将结束,如何规划未来的群众体育工作也成为当前必须明确的 问题。
三、我国在“促进健康”方面存在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促进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门 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卫生、体育、教育等部门在资源的利用 上缺乏整合。 卫生部门方面。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重点正从以‘疾病治疗’向 以‘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健康促进’为重点的转变”[5]。2005 年,卫生 部起草制定了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确立的总目 标为:“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 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围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倡 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 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 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6]虽然在策略和措施中强调“加强多部 门协调,发挥各级健康教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大众媒体的作用”[6]。 但在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并没有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将 体育Baidu Nhomakorabea动纳入其中,没有提到利用体育资源为促进健康服务。 体育部门方面。体育部门长期以来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己任,致力 于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但由于自身资源配置的限制,很难有效的实现 促进健康。虽然全民健身计划要求各行业、系统的参与,但主要局限于 开展体育活动,却没有利用其他行业部门在相关专业人才等资源上的 优势。例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是政府运用科 学的方法,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的资源加以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 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解决了以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价 发展体育运动效果的问题,从而为衡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果和体 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人民日报》2000 年 04 月 07 日第 10 版)为了加强对国 民体质测定的实施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国民体 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点构成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但是,目前国民体质监 测工作只注重总体情况的统计分析,却忽视了对公民个体体质状况的 评价。体育部门组织到基层对群众进行体质测试,测试结束收回数据统 计分析国民体质总体状况,而公民对自身体质如何、怎样改进却知之甚 少。各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都是由同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组建,而且一 系列工作都是由体育部门独立完成,体育部门相关专业人员不足,很难 保证测试的科学化、经常化。从而导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绩工程 (衡量地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果和 体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公民得到的实惠却不 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且测试结果也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 认可,不能作为衡量国民健康状况的依据。如果卫生部门参与这项工作 的话,与基层卫生机构合作组织实施国民体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给出 体质评价结论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通过信息网络,搭建一个国民健康 信息平台,这样就可以使公众对体质测试的认可度大大提高。而且,这 样的测试结果将有利于针对个人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科学指导健 身,真正实现“健身个性化、科学化”。另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 “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 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 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 健身实践的转化。”而目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立的体育科研所,基本 上都是从事为高水平竞技服务的研究,针对运动与大众健康的研究较 少,相对投入也很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体育体制使竞技体育处于 绝对优势,从而导致了这种资源配置偏差。如果有卫生部门相关机构的 参与,完全可以利用其在科研、人才等资源上的优势,为全民健身提供 更多理论、技术支持,而且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是实现“促进健康”的必要途径。 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教育只是传播医学卫生知识的手段,又叫“卫生 教育”或“卫生宣传工作”,主要由卫生部门承担。在现今的“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 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 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7],健康教育成为连接宣传健康知识和 建立健康行为的桥梁,核心是树立人们正确的健康观,必须为人们提供 改变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 们自觉的去应用这些知识和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的高 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社会 适应和生活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对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医院、学校等 公共卫生和教育组织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国民缺少获得健康知识
素质,可以提高有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肌肉工作的持久力;3. 提高有机体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改善有机体体温调节的机能,提 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提高造 血机能,因而提高了对病毒、病菌的抵抗力。
可见,体育界所倡导的“增强体质”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通过体育 运动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的完善,全面发展体能的同时促进生理机能及 适应能力的提高,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开展体育活动展开。但增强体质 只是从生物学角度促进健康的一种手段,而“促进健康”需要从“身体、 心理、社会”三维的角度考虑,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需要整合卫 生、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的优势资源,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综合 的系统工程。
— 271 —
科技信息
音体美
变不良生活习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一级预防对策,达到减少过早 死亡和缩短需护理时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4]。
发达国家制定的这种健康计划,内涵已获得极大的扩展,将行为和 心理健康纳入其工作目标,强调身体活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计划对体 育活动作了定量化规定,要求每人每天必须从事的体育活动时间,每人 每天必须需要消耗的热量等,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类健康的重要 性等,计划涉及很多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是众多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密 切合作的产物。
二、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及发达国家在“促进健康”方面的发展经验 (一)卫生、体育等部门及相关组织相互协作促进健康已成为发展 趋势 国际健康促进运动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下的一个全球性促进 健康事业发展的运动,对国际健康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国际大 众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十分重视 通过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推动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80 年代末,世界卫生 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及其他体育组织在大众体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 作。1994 年在乌拉圭篷塔丹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主题是 “体育为人人—— —健康为人人”,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发表联合 申明,承诺两个组织在推动国际大众体育方面开展合作;同年,世界卫 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在德国科隆联合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 育活动”国际会议,并建立了“体育为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虽然个人健康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但政府必须采 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和体育环境。 1997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 —体育为健康” 为主题的非正式会议。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相关大众体育组织纳入“国 际健康促进运动”之中,体育、卫生等相关组织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 要力量,体育、卫生等部门和相关组织共同参与“促进健康”已成为发展 趋势。 (二)发达国家相关发展经验 政府干预全民健康,在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影 响下,1979 年,美国政府健康与社会福利部发表了《健康公民:促进健康 / 预防疾病的卫生局长报告》。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于 1989 年颁布了 “健康公民 2000 年”计划。为了制定目标体系,美国健康与社会福利部 于 1986 年建立筹划指导委员会,邀请了 157 个全国性的健康组织与所 有各州与地区的政府健康机构,加入目标体系的运作班子,筹划指导委 员会又与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和美国健康、娱乐、体育、与舞蹈协会 合作,在全国召开大规模的讨论会。经过 7000 多次的集体修改,于 1989 年颁布了长达 700 多页的“健康公民 2000 年”计划。计划涉及 22 个主 要领域:“体育运动;营养;吸烟;酗酒及其它药物中毒;心理健康与心理 障碍;计划生育;暴力和粗鲁行为;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意外伤害事 故;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健康;食品与药物安全;口腔健康;妇幼保健; 心脏病及突发性疾病;癌症;糖尿病与慢性病;艾滋病毒感染;性病;免 疫系统与传染病;临床预防服务”[3]。此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益,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健康计划的样板。 日本面向新世纪也制定了健康战略:“21 世纪国民健康增进运动”, 它共有 9 个方面组成,即“营养与饮食、身体活动与运动、休养与心理健 康、吸烟、饮酒、牙齿卫生、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4]。其特点是: “首次提出全民健康运动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强调个人健康观,以增进 个人健康为目的的健康对策,提出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共 同参与‘日本 21 世纪国民健康增进运动’计划;强调社会相关机构相互 协作,改善为实现‘健康日本 21’计划所需的环境条件,明确指出媒体的 宣传、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居民中高危险人群的把握、老人保健机构 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协助等等,都是实现该计划的重要环节;力图通过改
科技信息
音体美
从“增强体质”到“促进健康”
—— —从“全民健身计划”到“全民健康计划”的理论探讨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张万秋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工作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群众体育工作也悄悄地 将目标转移为“促进健康”。本文从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增强体质”与“促进健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体育部门以推行《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等一系列工程来“促进健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国外相关发展经验,建议将“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为“全民健康计 划”,整合体育、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优势资源共同推广实施。 [关键词]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康计划
1952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82 年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1 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 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务院 1995 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在这样一系列指导思想和政策法规的影响下,体育部门一直围绕“增强 体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 意识也不断加强。2002 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 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 疗卫生体系”,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2006 年,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制定 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群体司制定的《“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 展规划》都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未来 的群众体育工作将以“促进健康”为宗旨。“促进健康”与以往的“增强体 质”究竟有何区别?现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及相关措施能否有效实现 “促进健康”?这些问题将关系到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走向,关系到全面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2010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 工程也将结束,如何规划未来的群众体育工作也成为当前必须明确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