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膨胀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当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发行纸币要以贵金属作后盾,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增加并不能代表国家财富的增加。
西方经济学家: 物价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家: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
一般认同的是: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的上涨。
所谓一般商品与劳务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包涵着下列三层内容:
其一,所有商品与劳务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
其二,这种物价总水平呈持续上涨状态,而不是仅指一两个月的物价上升,通常以年为通货膨胀的计量时间单位;
其三,这种持续上涨状态包括公开的及各种隐蔽的不同形式。
现代货币理论还表明,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仅仅通过纸币发行的途径,更大程度上是通过信用的扩张与派生存款的创造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在信用程度很高的现代经济社会中,由于通过电脑网络来实现“电子货币”的划拨转账,以及各种可开列支票的存款工具所占比重的增多,使得作为现金的纸币在货币流通中所占比重更趋缩小。这样,即便纸币发行过多,也只构成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一个部分。
二、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又称“通货膨胀的度量”,指可以表达通货膨胀程度的一种相对数。由于通货膨胀总与物价上涨相连,故通过计量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可以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在市场经济起步早的国家,通常将物价上涨率视为通货膨胀率,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数指标也即为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有三个:一是消费物价指数;二是批发物价指数;三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通货膨胀测定指标是消费物价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此外还有批发物价指数。
我国为了对物价变动趋势及影响的跟踪研究方便,统计部门除了定期公布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外,还公布国营商业零售物价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居民生活费用物价指数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
消费物价指数,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国消费品与劳务价格变动幅度并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相对数。这是选择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和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主要反映与居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变动幅度。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所选择的商品的范围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由原来的325种提高为现在的500多种商品。
批发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测定指标的一种,根据商品批发价格变动资料所编制,反映不同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
批发价格是商品进入零售,形成零售价格之前,由中间商或批发企业所订,其水平决定于出厂价格或收购价格,对零售价格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批发价格指数比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更广泛的物价变动代表性。批发物价指数既可按全部商品综合编制,也可按不同部门或各类商品分别编制,但不包括劳务价格。批发物价指数的优点在于对商品流通比较敏感。其缺陷在于统计范围狭窄,所以许多国家没有将批发物价指数列为测定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通货膨胀测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可以全面反映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变动,因而统计范围更广,更适合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这一指数的缺点在于资料不易收集,公布次数受限制(通常每年一次),因此客观上难以迅速反映物价变动幅度与走势。因此,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
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衡量一般以消费价格总指数表示,称为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本期物价总水平-基期物价水平)/本期物价总水平×100%
三、通货膨胀类型
可从两个角度来分类:
(一)根据年物价上涨率的不同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年物价上涨率在5-10%之间为温和通货膨胀,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情况下,价格比
较长期地以一个稳定的,较低的比率上涨。以瑞典为例,从1954年到1967年的13年间价格总共上涨64%,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9%。每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货币的购买力损失不多,人们并不急于把货币抛出去购买商品;
在两位数以上、三位数以下(10%-99%)为奔腾式通货膨胀,这时经济会发生严重的扭曲,货币的购买力迅速下降,货币的真实购买力降到-50%或-100%,人们除了最必需者以外不持有货币而是囤积商品。
在三位数以上的为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失去控制,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如德国1920年-1923年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 ,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为100亿。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已买不到一片口香糖了。我国1949年5月同1937年6月相比,纸币的发行额增加了1768亿倍。同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138,842亿倍。1949年5月10日,国民党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钞票面额为60亿元,堪称世界之最。这张60亿元的钞票在上海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大约是77粒大米。
隐性通货膨胀:政府对价格直接管制,使通货膨胀不能为物价所反映,购物排队、配额、黑市交易猖狂,一旦消除价格管制,物价立刻普遍上涨,转为公开的通货膨胀。
(二)从通货膨胀的原因来分类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
需求拉上型:在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家想方设法降价倾销商品;当供不应求时,人人都想得到商品,需求旺盛但是商品有限,从而带动价格上涨。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大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成本推动型:在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时因成本因素而推动的价格上涨。典型的成本推动型有三种:
A.工资推动:如工会要求给工人增加工资,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从而提高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企业为了维持原来的利润水平,必然要提高商品的价格。例如1982年,美国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失业率接近10%,而工资增加5%。
B.利润推动: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怎样造成的?是一些企业为了增加利润,不采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途径,而是利用提高产品价格,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更多利润。但是这种方式增加利润不一定成功,因为企业利润增加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会相应提出增加要素报酬的要求,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生产资料的供应者提高生产资料的价格,这样反而增加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C.商品推动:当能源、原料等价格大幅度上涨时,生产成本增加,引起通货膨胀。如北美、西欧等国20C70S曾因世界石油价格剧增,原料价格高涨发生了一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种也叫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由于个别关键性的商品的供求比例失调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