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扬中市实验小学常云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课新程改革也在蓬勃开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小学德育工作的不足: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而对学校德育工作则放在“第二位”,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空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教师的地位大大削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教师的角色,形成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
此外,不少学生道德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在认清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寻找学校、社会与生活中隐藏的德育资源,继承传统德育的优势,同时从德育自身因素来寻求发展,从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等方面来探索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的对策。
1、确立德育工作主体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所以,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主体位置,教师要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2、明确德育工作微观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在贯彻中共中央宏观目标的基础上,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工作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能与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可以改变完全由教师制定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参与制定的过程,征求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问题,共同确立德育主题,共同设计活动,使之能融合在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同时,师生应该要按时完成德育既定目标,并能通过以目标为尺度的测量和评价来判断德育工作的优劣得失。
3、强调德育内容科学合理。
(1)要具体明确,从细节入手。
我们的德育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必须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提出的要求要尽量直观、形象,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内容确定要遵循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的原则,能将内容分解成具体的细目,以小见大。如:在行为常规的养成教育上,可从教学生坐、立、行、走等细节上开始,通过勤学、文明、礼仪、卫生、健美、安全、节俭等具体的方面进行培养,利于执行,便于操作,真正让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上明晰自身努力的方向,争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
(2)要贴近实际,重实事求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得不承认,德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德育是“纯洁”的,教师只讲现实社会的“真、善、美”,不讲“假、恶、丑”,但当前,我们如果仍然坚持这种“完美型”教育,学生必然会在面对社会现实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为避免德育成为“低效劳动”、“无效劳动”甚至“负效劳动”,我们要强调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如:可以根据本区域、本校的特点,编制乡土读本,开发校本教材,利用学生身边熟识的人物、事件、案例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讲真话、看真事、辨真理,引导他们看清时代的主流,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批判能力、辨别能力。
(3)要知行统一,重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却是教育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教育的“质”的指标。从小重抓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能使良好的品德融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内在的素质。所以学校在出台诸多行为规范、守则的同时,要通过检查、反馈、评比等手段,将文字转化到行为的落实上去,由大队部、班集体负责指导和监督,实行量化的评分方法,对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行为进行管理,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倡导德育方式多样有效。
(1)重视学生内化自省。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倡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讲过:“一个一般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状态,按知、情、意、行这一品德形成的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德育过程中能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动,自然内化,自主反省,将德育目标变为学生自身的自觉需求,最终实现学生思想的优化。
(2)重视学生实践体验。
有句话说得好:“道德的根本是实践”,也就是说具体的行为活动才是德育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学生缺少体验,没有感受,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抽象的道理,明白说教背后的真谛,长此以往我们的德育就变得苍白而又无力。所以,以实践为载体,在体验中育人才是良方,因为实践性活动是促进德育理论转化为学生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