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
潍城区西园小学范文娟
摘要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小学生违反课堂教学规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妨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学生、教师、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分析时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我们可以从预防和干预两个方面探讨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以改善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对策
引言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在课堂上,不仅学困生有问题行为,学优生也有。这些问题行为主要变现为轻度的问题行为,但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如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妨碍学生自身以及其他同学的发展。因此寻找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成为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小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遵守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干扰课堂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探究课堂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之前,先要明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一)问题行为的定义
探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问题行为。“行为是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生理与心理的活动,即行为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活动。”1对于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
1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4
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发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2但国内学者由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一样,为问题行为下的定义也不一样,如孙煌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3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4综上所述:问题行为是指在某种时空状态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适当的行为。5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国内学者有以下解释:周润智认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由于小学生发生的影响正常进行的一切举止和言行。6施良方、崔允潡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7孙璐、叶珊认为,课堂问
2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 [M]章光支,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87
3孙煌明.试探儿童的问题行为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4):23
4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105
5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4
6周润智.学生课堂行为归因分析[N].光明日报,1993-06-24
7施良方,崔允潡.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0
题行为是学生在师生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学习或教学的问题行为。8阴山燕、赵慧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9
综合以上学者的论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小学生违反课堂教学规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些行为是那些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师认为阻止或威胁到学习活动的学生行为,它破坏了课堂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大多数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一般都是一种“本不应该出现,但是学生故意让它出现”的行为。这样产生的“问题”通常包括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破坏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或违反纪律、对抗教师和学校的合理要求等。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所要做的除了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上避免问题的发生。
(一)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
8孙璐,叶珊.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33
9阴山燕,赵慧.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升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7
有密切联系,造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便是学生个体因素。
1、寻求注意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宝贝,几乎都已习惯于得到完善的关怀、注意和照顾。因此,当他们刚进入学校团体时,也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赞赏。为此,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表现出教师期望的行为来,从而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但当这种表现机会被剥夺或失去时,即每次上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或课堂上协助老师的
学生都不是他时,或是老师本来常提问他,但在几次出错之后老师就再也不找他时,会使他转而以其他较不合宜的方式来“获得注意”。
2、认知发展能力失衡
皮亚杰认为,到了11-15岁,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超出了感知具体事物,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进入了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学生需要更加生动、形象的例子、材料或操作活动来理解某一个问题时,教师却想当然地以晦涩、抽象的讲授
代之;在学生已经开始有能力理解某些抽象概念,需要通过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时,教师却一位地灌输,让整个课堂变得索然无味,那么这时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自然在所难免。10
3、遭遇挫折
当小学生没有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时,会形成内心的挫折感。挫折感易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引起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并通过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常常只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而有一部分学生将面临挫折的威胁。如果学生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就可能会产生外向性的攻击性问题行为;若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则可能产生内向性的退缩行为。11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当小学生面临挫折时,常会不知所措,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不安,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会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
(二)教师的因素
10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0
11李莹.论“课堂问题行为”[J].江西,教育科研,200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