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中型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也各不相同。

大、中型水库具有是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鱼产力(千克/亩):富营养型水库:30~40,中营养型水库:20~30,贫营养型水库:15~20;放养密度(尾/亩):富营养型水库:110~140,中营养型水库:80~110,贫营养型水库: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35~40,中营养型水库:30~35,贫营养型水库:25~30;鳙鱼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0~55,中营养型水库:55~60,贫营养型水库: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15,中营养型水库:5~15,贫营养型水库: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至于作为主养鱼类的鲢和鳙之间的混养比例须根据同龄鱼的生长速度调整。若同龄鳙的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鲢,则鳙搭养比例适当增加;反之,鲢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增加。许多高产水库的渔业生产实践表明,大型水库鳙的放养比例一般以大于鲢为佳。

对于新建成的大、中型水库,由于大水初淹库区,水质较肥,青草、有机碎屑等饵料也较丰富,开始1~2年的鱼种放养量可高于该库正常放养量(根据营养类型的特征而定)的2~3倍。草鱼、鲤、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搭养比例也可提高到20%左右。新建水库由于鱼类区系尚未形成,没有或很少有凶猛鱼类,鱼种的放养规格也可适当降低,甚至放养夏花鱼种也可以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 (1)

二、放养对象的选择 (1)

三、鱼种放养规格 (3)

四、鱼种质量 (4)

五、鱼种放养密度 (5)

六、养殖周期 (8)

七、养殖生产管理 (8)

八、苗种来源与培育 (10)

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通过向这些水体投放鱼种进行鱼类养殖,当它们生长达到食用鱼规格时进行捕捞,以获得鱼产品,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鱼类的生长及其群体的生产量全部(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资源。根据人为干预的程度不同分为粗放式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两大类。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

粗放养殖的核心问题是“合理放养”。一个养殖水体的鱼产量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要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集中为“合理放养”。它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密度)和良好的鱼种规格(质量)等。虽然各种水体条件千差万别,然而合理放养的原理则是普遍适用的,只不过其技术重点视水体条件而有所不同而已。

二、放养对象的选择

1、放养对象和水体的要求一方面,放养对象对水体的基本要求是水体的物理化学性状适应放养对象的生存,而且水体的饵料基础能保障放养对象形成相当大的种群生物量。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水库、湖泊的生产能力和保证产品质量,水体对放养对象也有要求,主要包括放养对象对饵料的利用率高;生长迅速,个体较大,经济价值高;苗种容易获得;不掠食其他鱼类;容易捕捞。

2、适合水库、湖泊粗放养殖的鱼类目前我国水库、湖泊的放养对象主要有鲢、鳙、草鱼、团头鲂、青鱼、鲤、鲫、长春鳊、三角鲂、鲴类和鲮等温水性经济鱼类。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生产性能所确定的,也与我国内陆水体的饵料基础相适应。在合理的混养条件下,这些鱼类在食性和栖息水层方面有良好的互补性,而不是直接竞争,能较好地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达到充分发挥水体鱼产潜力的目的。

(1)主要放养鱼类的选择我国多数湖泊、水库的天然饵料主要由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和高等水生植物等组成,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有机碎屑和细菌构成水体中天然饵料的主要成分,所以主体放养鱼类首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其次是鲤、鲫,再者是草鱼。

(2)配养种类的选择

①配养品种的选择原则不与主养鱼类争饵料和栖息空间,尽可能利用水体天然饵料中的各种成分,如水草、底栖生物等;能在水体里自然繁殖或较容易人工繁殖;生长快,个体大,易捕捞。

②主要配养种类我国水库、湖泊主要配养品种有草食性中上层鱼类草鱼、鳊、鲂,以底栖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鲤、鲫、青鱼,腐屑食性的底层鱼类鲴类和鲮,北方养殖的香鱼以及适宜于草型湖泊放养的河蟹等。

(3)主养鱼类与配养鱼类的搭配

①水草丰富的湖泊以及水库建库初期旱草和水草资源丰富的水库可多放一些草鱼和其他草食性鱼类,水草资源减少后,减少放养量,或改放团头鲂、长春鳊、三角鲂,它们除了吃水草外,还吃植物种子和碎屑、杂草,其次还有藻类、浮游动物、昆虫、虾等。草鱼必须靠人工放养,鳊、鲂虽能在水库、湖泊产卵繁殖,但它们的体型高,容易上网,起捕率高,所以也必须年年投放。例如,安徽的天河湖,初冬放3.7 cm 团头鲂5.9万尾,第2年冬天起捕团头鲂3万吨,其中0.6 kg/尾的个体占17%,0.35~0.4 kg/尾的占70%,

0.15 kg/尾的占13%。

②底栖生物比较丰富的湖泊水库可以适当投放一些鲤、鲫。鲤、鲫的品种较多,建议放养银鲫、彭泽鲫、日本白鲫,建鲤、本地鲤等。鲤、鲫不需每年投放,因它们生长速度较慢,起捕率较低,可在水库、湖泊里自然繁殖。

③水库和湖泊均可放养细鳞鲴、黄尾密鲴、银鲴等。鲴类主要以腐殖质、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为食。鲴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比较简单易行,对自然繁殖要求不高,在水库易形成自然种群。0.15 kg的个体就可上市。鲴类生长快,种群生产力高,其中圆吻鲴生长最快,一般当年可达0.5 kg,最大可达4 kg,细鳞鲴最大可达3 kg。鲴类生殖期在4~6月,喜集群,易捕捞。缺点是上市规格小,刺多,不能久放,但宜腌制。

④其他搭配鱼类主要有鲮、罗非鱼、虹鳟、花鱼骨、鲟、鳜和南方鲇等。

3、放养比例放养比例指放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它是影响鱼产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内陆大型水体的主养鱼类一般为鲢、鳙,所以鲢、鳙的放养比例占总放养量的60%~80%或更高,鲤、鲫、鳊、草鱼占5%~15%,其他鱼类如鲴类等占5%。

(1)主养鱼类鲢、鳙之间的比例在水质较瘦的大型水体,鳙的放养量和生产量要比鲢高,这主要是因为:大型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较低,这就影响了主食浮游植物的鲢鱼的生长;浮游动物除了摄食浮游植物外,还摄食细菌、有机碎屑等,所以大型水体的浮游动物有可能多于浮游植物;鳙的滤食能力强,食浮游动物的饵料系数小,能量转换效率高,鱼体生长快。而在较肥的中小型水体的小型浮游生物数量大,这对鳃耙细密的鲢有利,而鳃耙稀疏的鳙的滤食效率就没有鲢高,因此在这种水体鲢的生长比鳙快,其放养量应适当提高,。

①大型水体和湖泊鲢、鳙放养比例一般为鲢占20%~40%、鳙占55%~65%。例如,浙江东风水库鲢、鳙的放养比例为30%︰70%;武汉东湖1973年前投放的鱼种是鲢多于鳙,而产量都是鳙高于鲢,也就是说鳙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1974年以后,调整放养比例为鲢占31.3%、鳙占68.7%,鲢、鳙的总产量得到提高。

②中小型初级生产力很高的水库和浅水湖泊,特别是接收城市污水或被化肥厂污染的水库、湖泊,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