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异同

合集下载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r——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r——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r——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王英楠【摘要】《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6(000)031【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诗经·氓》;汉乐府;弃妇形象【作者】王英楠【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六中学 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从《诗经》到汉乐府时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弃妇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笔者试以《诗经·氓》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将二者中的弃妇形象作对比,从诗中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爱情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被弃的态度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激情是爱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诗经》时代,妇女在爱情上还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吟唱热烈爱情的诗篇比比皆是。

《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及被弃的那种决绝的态度正是激情燃烧的真实流露。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涕泣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对爱情执著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决定是违背礼教的,可是这个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率真、执著的女子却不顾后果,毅然决然地维护她神圣纯洁的爱情,冒着危险,冲破了礼教的罗网,私下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相同的感情_不同的表现_诗经_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

相同的感情_不同的表现_诗经_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

第22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ol .22,No .22007年6月J.of Xuzhou Educati on College Jun .,2007相同的感情,不同的表现———《诗经》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3赵志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8)[摘 要] 《诗经》和汉乐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先河,其中情诗占有相当部分。

文章从这两大版块情诗所处的社会背景、情诗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以及情诗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其内在的差异。

[关键词] 诗经;汉乐府;情诗;比较[中图分类号] I 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7)02-0090-02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源头。

305篇诗歌中,情诗就占了78篇之多。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离骚》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现存乐府诗 夏、商度,服四制》载:而察焉。

”“贞”字在易经中也频繁出现,如在《易・师》中:“贞,正也”,《易・恒》亦云:“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周代出现的贞节观念,已具有了后来婚姻规范中所要求的女子要恪守妇道、从一而终等原则,可以说,西周时期是束缚女性的封建道德观念的萌芽期。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原则在当时只是一种道德理想。

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男女情欲的合理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男女幽会、私奔之事屡有发生,“仲春之间,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限制相当宽松的。

正基于此,《诗经》中的情诗有大量诗篇反映出来画面迥然于后世,其中有表现男女两情相悦的《静女・邶风》中“静女其姝(美好),俟(等待)我于城隅,薆(隐藏)而不见,搔首踟蹰”的俏皮、幽默的场面;有《卫风・木风》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相互衷情场面;有《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调情场景;有《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约会场面;更有《郑风・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灢灢。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诗经》和两汉乐府诗中的婚姻爱情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采风运动的一些成果[1],她们多来源于民间歌谣,作者都来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她们的一些共同点。

在很多方面,她们又呈现出各自的风貌,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分类,先从内容上把握他们的异同;继而,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别;最后,又从形象和句式方面进一步阐述她们的区别,以求更全面的把握她们,了解她们,深刻体会她们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意义和原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它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多数已不可考。

它反映的内容很丰富,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婚姻爱情诗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

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它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虽然保存有限,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内容,先对她们作整体的感受和了解;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异,了解其内在的特征;最后,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句式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

一、基本概况《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约有八十多首,她们主要保存在《国风》中,另外,《雅》中也有一小部分。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桧风、陈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豳风全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2]。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就主要分布在这些风中,而又郑风最多。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4.期刊论文 严俊 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诠释——中西古代爱情诗及婚姻制度的对比研究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8,""(5)
中西古代爱情诗在所表达的情感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此背景上形成的不同的婚姻制度和 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指出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此背景上形成的不同的婚姻制度的造成的,从而为从新的角度欣赏中西方 古代爱情诗提供参考.
【5】5黄霖.《2州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l}18万北方方数音据乐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刘文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2009,""(1) 0次
参考文献:
【1】黄仕忠.Ⅸ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若唏,翟纲绪.袁明仁.高华.Ⅸ先秦诗歌鉴赏辞典》【M].陕西:陕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J#- 【3】吕晴飞.李观鼎.刘方成.《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 和平出版社.1990年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一)《诗经》中的弃盘1诗 《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弃妇涛篇当属《氓》以及《邶风》 中的《谷风》。《氓》从女事人公【Ⅱl忆的角度抒写r从议婚、迎 娶.■岁为妇到被弃的全过程。这里的女f并不是一味的谴责负 心汉。悲叹的只是“士之耽兮,犹ur说也。女之耽兮,/fiur说 也。”她也不想维持这种痛苦的家庭生活.所以她最后毅然决 然地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谷风》篇的写法却是以 抒情为主,在富易妻的原¨j0上这首诗与《氓》篇是相心的.但与 《氓》的女丰角毅然决然扯断情丝/f;同。这酋涛的女主角性格懦 弱。对丈夫始终抱着一片痴心.直到被赶出家门.她手里还攥着 那根丈夫扯断的情丝,苦苦哀求丈夫凹心转意.悲子交加。令人 叹息.因此,《谷风》中的“弃妇情结”尤为深厚。所谓“妇人 为夫所弃。故作此涛,以叙其悲怨之情”。 总体而沦,《涛经》中的弃妇诗对负心男子的直接的道德谴 责意味非常的淡薄。自怨自艾的成分多,二怨天尤人;对负心人的 痴念胝倒决绝的念头。她们是真正的痴心,痴痴怀恋往昔的共同 生活,渴望破镜震圆。 (二)汉乐府中的弃盘1诗 再来看一下汉乐府中女性对待恋爱中的男子变心的态度。

《诗经·国风》中的情诗和南朝乐府之比较

《诗经·国风》中的情诗和南朝乐府之比较

述 两 者 有诸 多共 性 , 更 有 着 诸 多 的不 同 之处 。 但
下面 试对此 作 比较 , 以见教 于方 家 。


“ 奔之诗 已不 翅七 之五 ” 足见 情诗 所 占 比重 淫 ,

产 生 的社 会背 景不 相类 似
之 大 ; 、 郑 皆 为女 惑 男 之语 ” 说 明 这 些情 诗 的 二 “ ,
维普资讯
5 2
殷 都 学 刊
20 06矩
《 经・ 诗 国风 》 中的 情诗 和 南 朝 乐 府之 比较
郑 群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扬 州 250 ) 扬 江 2 0 2
摘 要 :诗 经 ・ 《 国风 》 南朝 乐府 民歌 是 中 国诗 歌 史上 的 两 朵 奇 葩 , 和 它们 的 繁 荣 说 明 古 老 的 中 国 也 曾经 有 过
峰。
有 。 [( 芜 先 生 更 是 直 言 “中 国 缺 少 情 ”] 舒 N
诗” ]s) 样 的论 断 是 失 之 偏 颇 的。 中 国 人 由 [( g这 r
于长期 的封 建 礼 教 的 约束 , 民个 性 相对 含 蓄 内 国 敛, 不像 西 方 人那 样 大 力 歌颂 爱 情 , 此 , 因 虽然 中 国是 一个 诗 的 国度 , 情 诗 确 实 不 是很 发 达 。 中 但
《 诗经》 生 于西 周 至 春秋 中期 , 产 虽然 说 周 公
制礼 是在西 周早 期 , 就 是 说 “ 母 之 命 , 妁 之 也 父 媒
主 人公 多为女 性 , 诉的 是女 性 的心声 ; 、 郑人 倾 三 “
几 于荡然 无 复 羞愧 悔 悟 之 萌 ” 说 明 这 些 情 诗 热 ,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一、弃妇现象所谓“弃妇”,就是指缔结了婚姻,而又因为种种原因被男方抛弃并离开男方家的女子。

可以这么说,中国诗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以哀婉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一个个妇女的悲剧。

翻开一部部文学作品,我们总能不期而遇一个个女子的长吁短叹。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其中弃妇诗尤为人所关注;与先秦时代相隔不是太远的汉代,其反映民风民情的汉乐府中也同样有弃妇诗,这说明,“弃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被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共同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在面对不幸时,往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

之所以产生弃妇现象,这应和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分不开。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式,男子拥有经济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妇女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另外,宗法礼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

”《史记?外戚世家序》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一方面,担负着人类繁衍使命的婚姻受到统治者重视,另一方面,正因为婚姻被作为礼之根本,社会也才会对夫妇双方提出严格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大多只会由女子承受。

作为女子,婚姻又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女子生活更是悲惨。

本文试着分析汉乐府和《诗经》中遭弃的女子,并作出比较,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女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探究她们不幸命运的根源,发掘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以及独特个性,表达对她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带着玩味的态度去研究她们的苦与痛。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弃妇”既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其相通的共性,亦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方面的一脉相承之处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艺术特色的最大的继承我们都知道《诗经》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是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只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的民歌都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民歌到近代的民歌创作,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以其为出发点。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由《诗经》国风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无论是从体裁上、内容描写上,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运用上,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着后世诗人走向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因此,它的许多诗篇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体裁都很相似,体现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内容上的继承。

《诗经》民歌中有许多描写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作品。

人类自从有了阶级之分便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于是从《诗经国风》的《魏风伐檀》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伐木奴隶悲惨的生活画面,《豳风七月》里劳动人民无冬无夏地劳作,仍过着衣食不得温饱、房屋不得抵御风寒的苦难生活。

到了汉代,封建统治正式确立并加以巩固,封建君主不仅从肉体上还从精神上双重地压迫着劳动人民。

对此,汉乐府民歌都有反应,而且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更加彻底,描写的事情也更加具体。

《病妇行》描述了在残酷的剥削下妻子死亡、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燕歌行》表现了流宕在他乡的破产农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

而《平陵东》则揭露了官府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暴枉法,他们敲骨吸髓地剥削还不够,竟然绑架勒索,逼得善良的百姓只好卖牛赎人。

除此之外,无论是汉乐府民歌还是《诗经》民歌,都有许多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的作品。

诗经与汉乐府

诗经与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扬。

从思想内容上看,都反映了现实生活——劳动人民受压迫和剥削的悲惨遭遇,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对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讽刺、揭露和批判,劳动人民对战争和徭役的不满。

从艺术特色上看,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独特的叙事性。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在艺术上都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在特质上,诗经的音乐性、散文性、韵律的自然性以及艺术手法的原始性在汉乐府中都得到了再现,从表达形式上看,都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色。

诗经虽以四言为主,仍然根据需要穿插二言、三言、五言等;而汉乐府更是突破了四言格式,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步发展为五言,比四言更具有美感、内容更丰富。

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大胆而自然的爱慕之情,没有什么礼教的约束,而汉乐府则因为汉代男尊女卑观念的确立表现出对女性的道德束缚;诗经中的爱情更浪漫美好,而汉乐府的爱情则是不如人意的现实。

总之,汉乐府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精神、抒发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情感等内容,同时也突破了诗经民歌言志抒情的传统而走向社会批判的道路,人本思想尤其是家庭关系内容显著增强,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1.诗经与汉乐府的异同,从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

2.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经典语句赏析。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汉乐府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据《汉书。

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

《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

原生态的丧失:汉乐府与《诗经》婚恋诗的比较研究

原生态的丧失:汉乐府与《诗经》婚恋诗的比较研究
本上还 是保 持 了先 民 口头 文 学 的风采 , 汉乐 府 则 不 而
同, 呈现出来更多的是儒家“ 温柔敦厚 ” 的传统。但是 乐府诗 中也依 旧还有如《 上邪》 木兰辞》 《 等脍炙人 口 的作品, 又不得不让人联想起 《 诗经》 的部分诗作 。 中
本文即以汉乐府和《 诗经》 中的“ 婚恋诗” 为研究对象 , 比较二者之间在表达方式 、 情感 内容、 风格特征等方面 的差 异 , 主要集 中于 “ 生 态 ” 一话题 。 并 原 这
权, 思想开始走向专一 , 尊儒术的影响 , 独 经学兴起 , 文化的传播 , 楚 以及汉代 文人 自我意识 的初步觉醒 。
关键词 : 诗经 ; 汉乐府 ; 恋诗 婚 中图分类号 : 0 . 1 62 2 作者简介 : 王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4 2 1 )70 0 -3 17 -4 X(02 0 -0 70 凡( 9 1一) 女 , 17 , 湖北武汉人 , 讲师 , 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 学。 研
王 凡
( 口学院 文 学院 , 汉 4 0 1 ) 汉 武 3 2 2
摘 要 : 婚 恋诗” 就“ 来说 , 乐府与《 汉 诗经》 呈现 出较 大的 不同: 乐府逐渐 丧失 了《 经》中的原 生态 , 汉 诗 人的本真情 感部
分地被 外在 的道德教化替代 , 人性 的 自然美部 分地被 宗法伦理所取代。 乐府诗 中的“ 恋诗” 婚 平添 了一种在伦理 笼罩之
这种明显的继承性后面, 依然彰显着汉乐府对《 诗经》 的扬弃 , 下面以最具代表性的“ 婚恋诗” 为例。 “ 弃妇” 这个题材是《 诗经》 中的一大关键意象 , 如 《 卫风》 中就描写一位遭弃的女子 , 而汉乐府明显继承 了这一意象 , 白头吟》 《 山采蘼芜》 但就《 如《 、上 等, 卫 风 ・ 与《 山采蘼芜》 氓》 上 来说 , 两者又有很大 的不同, 与《 中那位“ 氓》 反是不思 , 已焉哉 ” 与之前愤恨而 亦 , 决绝的女子 比较 , 可见汉代女子在儒家影响下所形成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摘要:自古,诗歌创作离不开“爱情”话题。

《诗经》和汉乐府中有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这些诗歌虽然抒发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表现手法、语言方面、抒情方式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浅谈《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爱情诗差异正文:《尚书·虞书·舜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反映了诗歌不仅要表达人的意志,还要突出诗的意义。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诗”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在诗歌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无论是先秦两汉,亦或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爱情诗”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古人所写的“爱情诗”一般包括了“春归诗”、“相思诗”、“弃妇诗”等,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感情不尽相同,但是却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爱情。

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歌,而这些民歌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和男女爱情有关。

这些民歌最终汇编成集,也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题材广泛,有雄浑昂扬的周民族史诗,有政治讽喻和道的批评的怨刺诗,同时也有为征战生活吟唱的军旅诗歌……而在《诗经》众多的篇目中,“爱情诗”可算是一株奇葩,使《诗经》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诗经》中表现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诗篇数量较大,它们比较集中地保留在“风”这一部分中。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痴迷爱情、执著追求型这一类诗篇多描写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或抒发无限爱慕和追求,或抒发相思的绵长,或抒发离别的痛苦,诗歌中主人公热烈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着我们。

如《秦风·蒹葭》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如痴如醉的苦苦追求,诗歌中所呈现的那种望之不及、爱而不得的深深情意,几千年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这样痴迷,这样执着,这样的一往情深,换来的却是怅然乎有待而不至也。

同样,《周南·关雎》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动作行为刻画出一名痴情男子对爱情的执著,最终还是克己复礼,送给了心上人最美好的祝愿。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27卷 第5期2005年10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 ur nal of H uzhou T eachers CollegeV o l.27 No.5O ct.,2005诗经 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鄂川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 诗经 与汉乐府爱情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从女性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恋爱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至后汉,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关键词: 诗经 ;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5)05002003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诗歌中,爱情诗就有78篇之多。

诗经 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反映爱情生活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余冠英先生曾说: 凡属恋爱婚姻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悲欢离合,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

[1]而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 诗 、 骚 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现存汉乐府45首,其中表现男女之爱的诗约有十一、二篇,究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夫妻之间传达相互思念之情,二是女子对不幸婚姻的悲鸣,而后者占汉乐府爱情诗约90%。

从 诗经 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笔者试从爱情诗中女性主人公形象的不同特色、男女在爱情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理性因素增强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一、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诗经 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时期,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小农经济形式使人们仅仅局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中,但男女在劳动和生活中,平等友爱,互信互助。

对爱、自由与正义的崇奉,是一部 诗经 最为突出的主题。

[2] 诗经 中的爱情诗,基调健康、积极,带有强烈的个性自主意识,主观抒情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静女 的女主人公活泼、诙谐,设 小计 对心上人加以考验,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竟急得小伙子 搔首踟躇 ,这和李白 长干行 中那个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的少妇简直是天壤之别。

零落心自知——《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内容之对比

零落心自知——《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内容之对比
古典文学
零落心 自知
— —
《 经》 诗 与汉 乐府 中弃妇诗 内容之 对比
严 晓博
( 中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 0 1 ) 10 2
摘要 : 与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 婚姻 弃妇诗作为《 经》 诗 与汉乐府爱情诗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 时代环境的影响 . 在 这两者中表现 出了各 自鲜明的特 色。本文试从诗歌的题材 内容方
1同 : 不改的痴情伤 千年
无论是《 诗经》 还是汉乐府诗歌 , 其弃妇诗中都蕴含着浓浓的 愁思悲情。 从那些女子或幽怨或激愤的悲叹 中。 我们可以窥探到在 男权社会里女性所处 的灾难境地。总观《 诗经》 与汉乐府中的弃妇 诗, 都表现出了被弃女子的两种状态 :

是面对被弃现实的哀怨悲思。 诗经・ 从《 邶风・ 谷风》 德音 中“
面入 手对二者 ̄; 对比. t - i - 探究其异 同, 更深刻理性的看待从诗 经时
了这样一个 顷谦恭 的女子 , 当她被弃后与前夫在山林间偶遇时 , 竟然还会恭恭敬敬的“ 长跪” 问之 , 没有一丝怒言相对的神情 , 新 “ 人从 门入 , 故人从罔去” 的诗句里 , 流露出的不仅是委屈与无奈 , 更 有对“ 故夫” 的深深眷恋。与以上二者相比,诗经 ・ ・ 《 郑风 遵大路 以 乎更动人 I , 二 诗中没有对甜蜜往事 的追 , 艘 没有对背弃爱情的责 难. 女子隋急之下在路边的哭诉哀求却重重撞击在我们心上, 与其 夫的冷酷薄情形成鲜明对照 。 显得更为凄 怆。 然而 . 无论是哀怨自怜还是希冀犹存 , 这些女子都 因痴而爱 、 因情而伤 . 她们的纯真善 良让人 I , J 、 她们的临风吟唱让后人不得 、 疼 不慨叹 : 怎一个“ 字了得 1 悲”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大量写爱情的诗句,那么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对爱情的描写又有哪些异同呢?首先我们先看看不同之处。

一、《诗经》描写爱情是以抒情为主流的,且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过程委婉曲折,波澜起伏。

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

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发表时间:2019-03-07T11:23:24.1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作者:刘芳君[导读] 诗经作为古代第一篇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熟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而汉乐府诗是则是在继承了诗经之后,在其基础上开创自我,成为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的经典之作。

两者在其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非(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摘要:诗经作为古代第一篇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熟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而汉乐府诗是则是在继承了诗经之后,在其基础上开创自我,成为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的经典之作。

两者在其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

了解了这些之后,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其艺术成就,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内容比较;艺术特色;文学成就诗经与汉乐府都是通过许多人共同收集、整理、编辑而成。

但是诗经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最早的诗歌有产生于西周初期的,最晚的诗歌有产生于春秋中期的,前后大概共五百多年。

作者既有贵族,也有平民。

而其内容搜集整理主要与“采诗”制度、周王朝的“制作礼乐”、献诗有关。

汉武帝时期,乐府本是指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歌的一个机构,而后其整理搜集的诗歌也成为人们所说的“乐府诗”。

而汉乐府是指汉朝的乐府诗歌,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人创作的乐府诗,另一个是汉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所以一般来说汉乐府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

一可以说,诗经和汉乐府是我们文学史的璀璨银河中两颗非常明亮的巨星,而之所以这么说,与其内容密不可分。

不同于那些内容空虚,情感匮乏,读来枯燥无味的苍白之作,诗经与汉乐府有血有肉,有着非常充实丰富的内容。

异代同悲——《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诗之比

异代同悲——《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诗之比
诗歌。
地 位 的下 移趋 势 ,原 因在于 :Ⅸ 》 中的女 主人 公在 被弃之 后 有 委屈 、有 不 氓
满 ,甚至还 遭 到不公 平 的待 遇 ,被兄 弟 “ 睚其 笑 矣” ,但她 毕 竟还 不 至于 走 上 绝 路 ,还 有活 下去 的不得不 最终 走向奔 赴黄 泉的道 路 ,因为 她面对 的不仅 仅是 “ 其笑矣 的 嘎 哥 哥 ,而是带 有 功利 与 男权性 质 的 “ 长 ” 家 ,等待 她 的只有 永 久的 解脱— — 死亡 。从这 两个 弃妇 的相 同遭遇 、不 同下场 可 以得 出结 论 :周代 妇女 在 被弃 后 的命 运要 略 “ ” 于汉 代 女 。 优
无 礼节 ,举动 自专 由 ,汉代 以 “ ”治 天下 ,不顺 父母 ,不事姑 舅 ,显然 ) 孝 是 会被 婆 婆厌 弃 的 。
不论 兰芝 被 弃 的原 因 究竟 如何 ,都改 变 不了 一个 事实 :在 汉代 妇女 根 本无 法左右 自己的命运 ,尽 管夫 妻间有 着笃 厚的 感情基础 ,尽 管兰 芝本 身是 那样 的优 秀 、完美 ,可是还 是 无法 摆脱 被弃 的命 运 ,无法 捍卫 自己的爱 情 。
社 会和 个 人是 相互 联 系 ,相 互制 约 的。社 会 可 以改 变个 人 ,个 人也 能 改变社 会。在古 代社 会 中,礼法 较现今 相 比要严 密、正 统得 多 ,对 女性 的束 缚 也是 愈演愈 烈。 与 《 诗经 》产 生的西 周相 比 ,乐府 民歌 盛行 时期 的汉代 礼 法 制度 则更 为详 尽 、周到 。在 不 同社会 制度 下 ,妇女 却遭 到 了相 同的待 遇 , 经 历着 可悲 的命 运。 “ 妇诗 ” 不仅能 够 深刻地 反映 出 当时 的社 会现 实 ,而 弃 且在 描写 妇女悲惨 命运 的 同时 ,能 够充 分地表 现 出我 国古 代劳动 妇女 的种种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是周、汉两代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爱情诗歌萌芽和发展的阶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先秦至汉代民众的爱情生活状态。

对两大文本中的爱情诗篇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两大文本本身,丰富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探寻先秦两汉社会的文化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重在认识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能够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就《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的比较研究有进一步的发现与创新。

第一章主要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主题进行比较论述,在对《诗经》爱情诗主题进行详细分类的基础上,将汉乐府爱情诗的主题内容与《诗经》进行比较,主要分为恋爱主题和失恋主题两部分。

另外,还简单论及了《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所体现的爱情观的不同,作为主题类型区别的依据。

第二章意在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

从《诗经》到汉乐府,爱情诗的主题与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有显著的不同,《诗经》到汉乐府中女性形象的变迁简单地概括为“自然的女儿”到“矫饰的女性”,而男性形象则多由情意缱绻的男子变为薄情寡义的负心汉,这一转变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男权意识的强化和对女性人格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就《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的艺术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爱情诗篇作为这两部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在叙事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造诣,又有着先后的创新与发展,代表了中国早期爱情诗的最高成就,为后代文学在艺术方面提供了很多借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结语部分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歌特征的比较总结,将《诗经》到汉乐府爱情诗歌的各种变化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变迁。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关键渴:婚姻爱情涛弃妇诗比较
前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涛经》,其总体呈现出一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
实主义风格。继《诗经》之后,在我国诗歌发展长河中焕发异彩 的是汉乐府,从“自孝武立乐府而采风谣,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簿厚 云”来看,汉乐府乃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的直接传承。而两部 巨著在婚恋、爱情诗的内容及文学艺术方面,又体现出了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节,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有一个个的富有情趣和特色的生活片 断。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 诗。不但其规模是空前的,而且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 情节起伏跌宕,在叙事手法上体现了高超的技巧。特别是它为我 们成功地塑造.r刘兰芝、焦仲卿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女子对爱情追求之比较 (一)女子对爱情的渴望
是指单纯的照片放大到满页,如:相册 18 寸,洗出的照片也是 18 寸,就叫满版,要是 18 寸的相册帖上 11 寸的相片就叫非满版。一般大 册现在都是满版,至于娘家册也建议大家争取谈成满版,不然,仅 7 寸 相片入册,真不如折换成底片了,将来自己找个数码冲印店去,印个 7 寸的才 1 块钱。
跨页: 如果数码设计好了以后,18 寸相册上洗 18*2 那么大的照片,弄成 一整面都是,就是跨页。 圣经册: 圣经相册又称(热烫金相册)比普通相册贵一倍,是以后相册发展的 必然趋势。一般影楼是无法自己制作的,它是把整版的照片利用热/烫金 工艺跟加厚内页压制在一起。整体感强,无接缝,页边缘跟内页成为一 体,不会因为时间长而脱开,不宜变形,既美观又漂亮。圣经册全是满 版的,所以针对它来讲什么满版之类的话本身就是 js 的欺诈。 一体成型册: 是最高级的相册,好像有的地方也叫水晶册,照片和相册一起制成, 质地比较硬,几乎是塑料质地的。普通相册是纸质的,每页都有包边, 照片是用双面胶贴上去的,结实程度确实不如一体成型的。 水晶相册: 相册的封面,封底。上面有一层亚克力材料,可以用自己的整版相 片做,效果光亮,不易变型,可擦洗,需要较高的工艺,需要注意的是, 除去封面,封底外,内页的制作工艺是什么,是一体成型的,还是手工 表裱的,谈单时一定要注意,成本,质量差很多的! 水晶 PK 拉米那: 水晶比较时尚,但是大的照片会有时间长,易变形的缺点。油画比 较传统,但是工艺比较成熟,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一,先说说水晶,拉米那得相同和不同。 1,外观形式类似,均采用无边框设计,背板为木质,厚度约一指, 简洁大方,符合现代流行趋势和审美观点,大小随意,摆放自如,7 寸 -40 寸均可。10 寸以下附有支架,可方便摆放于桌面。大幅可悬挂在墙 体。 2,表面视觉表现不同,水晶表面反射外部光源。如同镜面,晶莹 剔透表现细腻。拉米那表面磨砂处理,不反光,近看略粗糙,远观富有 质感,有油画风格。 3,制作工艺不同,水晶一般用专业机器制造,用化学工艺使照片 和背板永久结合在一体,永不分离,拉米那一般手工制作,用物理方法 使照片和背板结合一起,再边缘加固。 第二,家中放大照片从视觉上考虑不推荐水晶,因为它做大后反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异同论【摘要】爱情被称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爱情婚姻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其后的汉乐府民歌中,爱情这一主题显得别具光辉,有其各自的特色,如内容题材的异同、艺术特色的异同、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等。

它们所表现出的爱情主题,直接影响了华夏文学创作的主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汉乐府爱情诗;爱情;婚姻;婚爱观爱情婚姻被视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例。

司马迁说:“《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竞争。

……可不慎与?”司马迁已意识到婚姻爱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在《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问题上,余冠英先生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汉以后的《诗经》,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有现实性的文学珠玉。

”但是,它们中的爱情诗的发展,由于时代的不同,就必然会产生差异。

现将《诗经》和汉乐府的爱情诗比较如下:
一、内容题材方面
(1)《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谈情说爱的诗。

《诗经》中有幽期密会的《郑风·静女》;赠物定情的《卫风·木瓜》;打情骂俏的《郑风·溱洧》;真思挚想的《郑风·狡童》;坚贞不渝的《王风·大车》等,共14小类,有20多首。

汉乐府中有欢乐愉快的《江南》和坚贞
不渝的《上邪》等。

《诗经》时代,礼教禁锢未占统治地位,男女的婚姻爱情还很开放和自由,可以不受结婚六礼等的约束,在这种社
会风尚下,各地都有青年男女聚会择偶的民俗。

而到了汉代,因为当时宗法礼教制度的原因,此举被视为不耻,就再不能出现了。

(2)《诗经》与汉乐府中都有思妇诗:《诗经》中有《周南·卷耳》《卫风·柏兮》等;汉乐府中有《饮马长城窟行》《伤歌行》等。

战争频繁,兵役和徭役繁重,“内有怨妇,外有旷夫”是产生思妇诗的共同原因。

(3)《诗经》和汉乐府都有弃妇诗。

弃妇诗有:《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卫风·氓》等和汉乐府中的《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

(4)《诗经》中有贺婚诗和“悼亡诗”,如悼“亡妻”和“亡夫”的诗。

贺婚的诗如《周南·桃夭》、《唐风·绸缪》、《椒聊》等。

悼亡妻的诗如《邶风·绿衣》,悼亡夫的诗如《唐风·葛生》等,而汉乐府中则无。

(5)《诗经》中有反抗礼教的诗,《鄘风·柏舟》乃是一首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坚决反抗“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的诗。

汉乐府中只有《上邪》有点与《柏舟》相似。

(6)汉乐府中有一首反对逼婚的诗《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据理斥责使君,并用巧夸夫婿权势之大,吓退强梁的使君。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的变化,婚姻爱情诗也在变化。

这从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婚姻诗的内容题材比较中,就可见其一斑。

二、写作的艺术特色方面
(一)《诗经》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

首先,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如:爱情诗《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其次,抒发情感色方式是坦率的。

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碾转反侧。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赋”,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于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比”的修辞手法,是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以此起彼伏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形式上,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字词随便而意义相同,如《关雎》。

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陌百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起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了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如《上邪》。

总之,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三、《诗经》与汉乐府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1)《诗经》中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情感,表达直率,大胆而浪漫,描写男女恋爱明朗、爽快、泼辣、态度鲜明,绝无遮掩, 如《召南·镖有梅》,这首诗是一位待嫁的女子的咏唱。

描写了随着梅子的不断成熟,落地日多,她等待求婚者的心情也愈来愈急迫,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

(2)《诗经》中有的爱情诗与上述的大胆率直不同,有另一种风格,呈现出温文而雅。

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爱情的娴雅美好。

(3)汉乐府中的一些情爱诗表达情感含蓄而柔美。

如《江南》,在这首诗优美的小诗中,以“莲叶”之“莲”谐音哀怜的“怜”,以鱼戏莲叶隐喻男女之间的求爱。

(4)与柔美含蓄的《江南》不同的是《有所思》和《上邪》,这两首诗抒发爱情浓烈而直接。

如《上邪》一连举出五种不可能发
生的自然现象,表明她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坚贞爱情,情感表达直接、坚贞、爽直而热烈。

《诗经》和汉乐府同为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古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又云:“诗乐舞一体。

”诗可以咏诵、演奏、歌唱、伴舞。

而作为《诗经》的重中之重——爱情诗,更是熠熠生辉,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后人更是言必称“诗”。

汉乐府又被称为“汉以后的《诗经》。

”它“感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是汉乐府的渊源和基础,汉乐府是《诗经》的传承和发展。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对文化的积淀不同,它所孕育出的华夏文明更需后人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才会日新月异、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