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新货币政策框架及传导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 (4)
1.1美国经验:反复尝试后最终选择联邦基准利率 (4)
1.2日本经验:由再贷款利率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变 (5)
2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7)
2.1中间目标:由调控货币供应量转向盯住公开市场利率 (7)
2.2政策工具: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的转变 (8)
2.3传导机制:由直接管控向间接引导转变 (9)
3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未来 (10)
3.1明确盯住短期利率的政策框架,完善利率走廊 (10)
3.2积极推进地方财政改革和国有企业“混改”,解决贷款人软约束 (11)
3.3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强化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 (11)
3.4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市场化水平,疏通政策利率跨市场传导 (11)
图表目录
图表1: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转型时间 (4)
图表2:日本利率自由化进程 (5)
图表3:使用直接工具的国家占比(%) (6)
图表4:被广泛报告的政策工具数量(种) (6)
图表5:当前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对比 (6)
图表6: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演变 (7)
图表7: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完善 (9)
图表8: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传导机制 (9)
图表9: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传导机制 (10)
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上调了MLF、OMO 、SLF的公开市场政策利率,引起了市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者提出“我们正处在一轮加息周期之中”(参见:《加息,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我们正处于新一轮加息之中:路径及影响》《加息周期买什么?》)。而在《上调利率不是加息?我们遇到了“假加息”》中,明确指出上调公开市场利率是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加息,是真加息,不是假加息,也不是变相加息。新华社文章也指出,“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在成形”。到底新货币政策框架为何物?
本文旨在借鉴发达国家货币当局经验,回顾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历程、现状,探讨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1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
一般而言,一国货币政策框架包括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政策工具三部分。其中,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中间目标则是央行为了实现其最终目标而选择的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要求其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并且与最终目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政策工具则是央行为实现中间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
在过去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整基础货币供应,辅之以直接利率管控等手段调整广义货币供应,使得其经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经济变量,以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如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企业融资结构也日渐多元化。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弱化,货币需求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以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政策利率能够越来越有效地传导到债券收益率、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框架开始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货币政策框架开始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从国际经验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转向盯住利率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介目标从M1、M2转向联邦基金利率、隔夜拆借利率等。这样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央行的政策意图传递到市场,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相对温和,因而受到大多数货币当局的青睐。
1.1美国经验:反复尝试后最终选择联邦基准利率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曾经出现多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换。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于1986年,通过逐步废除1933年“大萧条”后建立的以“Q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利率管制框架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是出现过多次调
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二战结束至1979年10月以前,美联储一直把利率作为其中介目标,其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2)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保罗·沃尔克当选美联储主席后,不再强调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而是以货币供应量(M1)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3)1982年10月至1987年10月,伴随着通胀被抑制,联储又重新转向平稳利率政策,而借入准备金成为联储判断银行资金紧张情况的主要指标及操作目标。4)1987年10月至今,1987年10月19日美股闪崩后,联储紧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随后重新转为盯住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水平。
在此之后,美联储主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等政策工具来调控。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临时采用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以及中短期借贷便利工具),但伴随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其货币政策也逐渐回归正常化,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依然是其主要政策工具。
1.2日本经验:由再贷款利率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变
日本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年,而真正开始推进金融机构负债端(存款利率)改革则是要等到20世纪90年代,到1991年,伴随着日本央行停止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初步完成,到1993-94年间,伴随着存款利率的自由化,最终日本实现了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而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亦出现频繁调整。1995年以前,再贴现利率是日本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在利率自由化以前,再贴现率也是日本商业银行设置存贷款利率的标准,基本上存贷款利率都是依再贴现利率加成后制定。日本央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直接对市场上的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而在利率自由化完成后,再贴现率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联动关系逐渐消失,这也是的日本央行开始寻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政策目标。从1995年开始则逐渐转向公开市场操作,隔夜拆解利率成为了日本央行引导市场利率的基准。
图表2:日本利率自由化进程
资料来源:WIND,方正证券
到21世纪初,全球各国货币当局都已不再使用直接工具(包括利率管制和数量限制),而更加依靠货币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政策工具信息系统资料库的数据显示,1998年有54%的发展中国家、27%的新兴市场国家和10%的发达国家采用直接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15%、18%和0%。另外一个方面,虽然发达国家央行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各种公开市场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