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自古以来,爱情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不二主题,随着时代和人们意识的发展对于爱情的观念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分析也越来越透彻。中国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人们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但是仍有许多作者冲破束缚,在文学作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夏商、先秦、汉魏、隋唐、宋元到明清,都有许多爱情作品大放异彩,流传至今。尤其在明清,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出现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与清朝曹雪芹《红楼梦》,这两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作品的璀璨之作,两部作品对于爱情的描写打破了传统束缚,影响非凡,意义重大。

《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由生到死,死而又生的超越生死的爱情,《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悲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爱情去鞭挞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表现对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但由于两部作品的作者汤显祖和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两部作品体现的爱情观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作品主题中体现的“情”、作品情节中的“情”的描写和作品主人公爱情理想不同,比较两者的爱情观,从而深入的探析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爱情观。

一、从两部作品中“情”的探析谈作者的爱情观

(一)从作品主题中体现的“情”之比较

汤显祖一生写了四部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部。此剧演述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对“情”的描写,讴歌人本性中所具有的真实感情,展示现实社会人的真实感情与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汤显祖受到了李贽的‘童心说’的启发,将其发展为‘情’的概念和价值观。《牡丹亭》的创作主题就是由‘情’出发,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①《牡丹亭》的主题是对人性中“情“的肯定和对这种生

死之恋的一往情深。汤显祖有意把“情”与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对立起来,通过杜丽娘对爱情超越生死的不顾一切的斗争,最终“情”战胜了。可见,他把“情”放在了多高的位置。

《牡丹亭》中的“情”包含了肯定人欲否定天理、张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一面。作品的主题通过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不顾生死最终圆满的结局来表现。《牡丹亭》中最终爱情和婚姻得到完满结合,这是“情”的力量让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不得不妥协,是人欲占胜天理,个性冲破束缚。汤显祖对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的批评是猛烈的,对宋明理学扼杀人性天伦的残酷可谓是痛心疾首。但《牡丹亭》中让柳梦梅中状元,与杜丽娘奉圣旨完婚的团圆结局,让戏剧的冲突得到平衡,消解了汤显祖内心的困惑与矛盾,既无可奈何,也别无选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的“情”是大胆的、张扬的,但同时面对的对手太强大,太根深蒂固了,《牡丹亭》结局最终是妥协、折衷的。从根本上说汤显祖的“情”的落脚点还是建立在传统礼教、封建礼仪和传统的价值伦理之上的,因此这种胜利是不彻底的。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虽说是康乾盛世,但是,两千年多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基础的孔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性,在巩固封建统治等方面已经是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自明朝起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进展缓慢,但却是新生的力量。新的思想也不断的兴起,像曹雪芹这样的人清晰的看到了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后,受到新的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封建叛逆者的形象。

和《牡丹亭》一样,《红楼梦》虽然也是写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曹雪芹的“情”与汤显祖的情显然不同。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新的个性解放的激荡,包含着更多的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向。他在对传统理想和传统伦理的怀疑、绝望和批判的同时,建构了自己的自我价值,他将终极关怀投向了爱。《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可说明《牡丹亭》对宝黛心灵的触动。“脂砚斋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情‘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曹雪芹的悲情意识‘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些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②《红楼梦》中大观园中

无数美丽的女子的青春、爱情、生命、自由和幸福,全部被“贾府”这样代表性的封建家庭葬送,被传统专制文化的反人性灭人欲的思想扼杀,《红楼梦》中的“情”不是悲情就是苦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呼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匮缺的品质——自由与爱。《红楼梦》中的“情”是自由与平等的,男女平等,没有上下尊卑的礼制,没有贫富之分,宝玉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博爱精神,人人平等、自由观念的萌芽。《红楼梦》中写的是儿女之真情,明确指出了杀死黛玉,杀死晴霁,杀死那些美丽女子的是封建理教。这是比《牡丹亭》中表现出的爱情观进步的地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针对“理”来谈情,曹雪芹不仅继承了这个观点,而且还写了男女之真情。《红楼梦》歌颂的是纯洁的爱情,痛批了一切封建专制体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出了传统文化缺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肯定,对新的人生的价值的追求。宝玉的“疯”“傻”“痴”“呆”,其主要意义正在这里。宝玉所反抗的,不仅仅是家庭包办婚姻,传统的人生,而是扼杀个性自由的传统伦理文化和传统的反人性的专制体制,是比《牡丹亭》的反抗更彻底的。

(二)、从作品主人公爱情情节的描写来解析

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所谓“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因情而情,因梦而生,死而复生”勇敢地追求梦中人,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写杜丽娘战胜了死亡以至复活追求自由的婚姻,在追求的过程中,情与欲有结合,在那个对妇女进行“贞德”规范,大立贞节牌坊,鼓吹节义教道,迫使妇女严守礼法,从一而终的时代,有着极大的叛逆性,可以说是“情”对“理”的大反抗。

杜丽娘、柳梦梅二人的爱恋源于丽娘的一场春梦,既然在梦中,就少了许多现实的羁绊,杜丽娘的思想和作为不受任何现实的束缚,杜丽娘的爱情是自我青春意识的觉醒,由内而外萌生的,因此才会一发而不可拾,继而才会为实现这理想中的爱情而展开一场出生入死的斗争。

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则不然,宝黛的爱情是经过相互了解后建立起来的,是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关系。“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红楼梦》以前的爱情故事,在情节发展中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牡丹亭》也不例外,而《红楼梦》突破了封建‘男女之大防’,描写了宝黛爱情的萌动、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