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

在国学学术发展史中,儒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先

秦诸子学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是诸子中创立早而影响大的一个学派。两汉时期,儒学以经学的形

式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一度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到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以老庄思想

为骨架的玄学的浸润与改造。隋唐时期,儒学则受到佛教的全面冲击,儒家经典虽然也得到重视

与研究,但再也难看到汉代经学大一统的繁盛局面了。

中国学术发展到唐宋之交,诸多因素导致了一场深刻的学术思想大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学术形态,这就是“理学”。就学术思想而言,理学的主旨就是要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回归先秦儒学。

正如薛明扬所说,理学的学术思想变更旨在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在儒学内部,要扬弃和超越汉唐

时期的经学形态;其二在对抗外来思想文化方面,要否定和超越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价值。[1]要实

现这样重大的思想转型,理学是以掀起讨论“道、理、气、心性”等哲学命题的学术思潮来进行的。理学也称“道学”,萌芽于唐末,形成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绵延于元明两代,清中叶之后

逐渐衰落,其影响经久而深远,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一、道学思潮的初兴

儒学自东汉末年衰落后,在佛、道昌盛的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日见消沉,除了社会历史方面

的原因外,儒学在学理上缺乏像佛道两家那样缜密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认识论、宇宙论等方面缺

乏理论的体系性,因此要战胜佛道而重树儒学权威,就必须在理论建构上多下功夫,这就是理学(道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唐代前期的儒家学者治经学,还是沿用汉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重在对典籍的训诂和校正,章句

之学仍旧盛行。唐中叶,啖助、赵匡、陆淳等的“春秋学派”打破“疏不破注”的成规,开始舍

传而求经的本义。中晚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佛道两家发起挑战,力图用新的解读方式来振兴儒学的权威地位。韩愈(768-824)首倡儒家道统论,推尊孔子,排

斥佛道,他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道德虚而仁义实,道德出自仁义,实行仁义

才是道德的实际内容,由此列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个实存

的儒家道统。李翱(772—841)在《复性书》中论“性情”与圣人之关系,认为性善而情恶,需

要通过消除情欲来恢复善性,强调修身,极重视小戴《礼记》的《中庸》篇。这些思想,为理学

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的战乱,分裂割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北宋王朝重建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需要重申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需

要重建儒家的礼制、纲常和伦理规范,儒学的复兴可谓势在必然。于是,宋初掀起一场声势浩大

的儒学运动,进而形成理学(道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与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并立的经

学三大派之一。这段时期的学术,强调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以明

道为己任,追问内圣外王的方法,被称为“道学”,清代学者则称之为“宋学”,是与以训诂考

证为特色的“汉学”相异的学派,使儒学逐渐从训诂之学走向义理之学。“道学”以探求义理、

讲求致用为特征,把“理”作为宇宙的最高范畴,因此又被称为“理学”。理学在消化吸收外来

的佛学和本土道教精髓的基础上,对佛道二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形成强劲的儒家学术思潮。理

学在北宋兴起,在南宋时期全面展开,出现了朱熹这样的集大成者,到明代继续发展并出现了风

行天下的王阳明心学。

宋初道学的兴起,是政治变革与学术思想互动、教化与师道并行所带来的成果。范仲淹、欧阳

修发起“庆历新政”,王安石推动“熙宁变法”,宋初学术轨迹发生较大的转向。王应麟《困学

纪闻》卷八引陆游论述当时疑经风气道:“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

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

《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在排佛道破旧制的同时,宋儒强

调重拾道统,回归孔孟,疑古辨伪,探求经学义理,抨击华丽空洞的骈体文,倡导典雅平实的散

体古文,以复兴儒学为己任。

范仲淹(989-1052)以行政手段“复古劝学”,大兴学校以行教化。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聚集在其旗帜之下,形成复兴儒学的强大势力。这批庆历(1041-1048)学者所提倡

的儒学,远不只是汉唐章句训诂之学,他们为儒学的衰微感到愤慨,既强调“通经学古”,又严

厉批判汉唐以来儒家经学的弊端。范仲淹对《春秋》“三传”不满,对汉唐注疏亦多否定,积极

倡导儒学的致用,以儒家“制礼作乐”思想来反对当时因循保守的士风,用以改革弊政。宋初古

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1007-1073)是“古文八大家”之一,力排佛道而兴儒学,强调从义理上

探求儒学经典的本义,抨击唐人《五经正义》征引谶纬之书,撰《易童子问》怀疑易传的作者,

著《毛诗本义》攻汉儒毛苌、郑玄之失,撰《进士策问》对《周礼》的真伪及能否施行进行质疑,主持修撰《新五代史》《新唐书》,突出强调儒家的名节和廉耻。胡瑗(993-1059)博通五经而

长于《易》,为《易》学中“义理”一派的开创者,程颐的《伊川易传》明显受到他的影响,他

撰《周易口义》以取代王弼注和孔颖达疏,撰《洪范口义》以批评伪孔《传》。孙复(992-1057)提倡道统,排斥佛道,抨击科举时文,以《春秋》学闻名于世,著《春秋尊王发微》,弃“三传”而凭主观畅抒胸臆,痛斥汉唐各家注疏,进而提出要广召天下鸿儒硕老重注六经。另外,石介、李觏、周尧卿、刘颜、士建中、陈襄等一批当时学者,无一不具有反传统经学的学术取向。之后,王安石(1021-1086)撰行《三经新义》,重新训释《诗》《书》《周官》的经义,成为

宋代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传注经学的标志性著作,由此推行“以经术造士”的思想,形成道学思潮

的高涨期影响力很大的“新学”,其主要成员有王雱、吕慧卿、蔡卞、常秩、陆佃、蹇序辰、邓

洵武、王令、龚原、许允成、沈括、王子韶、章悙、陈祥道等一大批人。理论兴趣上,王安石转

向“道德性命”这一“明体”层面的问题,其“新学”的巨大影响力导致探求义理为导向的宋学

从此成为北宋的学术主流。

这批道学思潮的先驱人物,政治上励精图治、革新除弊,以实用为主,重视人事,主张有为,

强调功利;思想学术上主张振兴儒学,排斥佛道二教,否定章句训诂之学,并开始注意对儒经中

义理成分的阐述及发挥。在文学领域,他们否定浮华空洞的骈体文,倡言“文所以明道”的古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