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上)
一、简答题
1、简述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2、概述《氓》的主题。
3、简析《氓》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
4、概括《黍离》的主题及“黍离之悲’’的意义。
5、简析《黍离》中反诘句的运用及作用。
6、概括《无衣》的主题。
7、简析《无衣》在艺术手法上的巧妙之处。
8、概括《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主题。
9、简析《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议论、劝诫进行说理的技巧。
10、简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怎么说退秦师的。
11、简析《烛之武退秦师》中是怎样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
12、简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排比、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13、概括《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的主题。
14、简述《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是怎样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
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的四个学生的志向各是什么?
16、简述《论语》在记言中记事的特点。
17、概括《天时不如地利章》的中心论点。
18、简析孟子的论证艺术。
19、概括《养生主》的主题。
20、简析庄子用寓言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21、简析《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
22、简析《山鬼》的景物描写和形象描写。
23、简析《风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4、说明项羽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及其影响。
25、简析《鸿门宴》的艺术特点。
26、概括《陌上桑》的主题。
27简柝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夸张、渲染、排比等艺术手法在《陌上桑》中的运用。
28、概括《十五从军征》的主题。
29、简析叙事、对话、白描等艺术手法在《十五从军征》中的运用。
30、概括《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31、分析《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寓意。
32、概括《短歌行》的主题。
33、简析《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34、概括《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主题。
35、简析《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艺术特色。
36、概括《燕歌行》的主题。
37、概括《饮马长城窟行》的主题。
38、简析《饮马长城窟行》的艺术特点。
39、简析《咏怀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创性。
40、概括《咏史》的主题。
41、简析对左思“其雄在才,其志在高”的评价的含义。
42、概括《饮酒》(其五)的主题。
43、简析《饮酒》(其五)的艺术成就。
44、概括《读(山海经)》的主题。
45、概括《桃花源记》的主题。
46、简析“桃花源”的寓意。
47、简析《代出自蓟北门行》粗犷豪放的风格。
48、简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用典特色。
49、简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50、简析《别赋》的艺术成就。
51、简析《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工丽自然的艺术特点。
52、简析《与朱元思书》这篇写景骈文四字句运用的独特成就。
53、简述《西洲曲》中少女的情感变化过程。
54、简述《西洲曲》的艺术特点。
55、概括《敕勒歌》的主题。
56、简析《敕勒歌》的艺术特点。
57、简述笔记小说的艺术特征。
58、概括《三王墓》的主题。
59、简析《三王墓》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特点。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答:在《诗经》的许多诗篇中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如《关雎》的开篇就以“关关雎鸠”起兴,同时也是比,以雌雄鸠鸟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既纯朴自然又形象贴切。
又如《氓》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同时用以比喻女子由色美到色衰的变化,更暗喻了夫妻的感情由浓厚到冷落。
正是这些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诗经》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表现手法。
2、答:《氓》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一对男女婚变的故事。
诗中通过女主人公的口吻,倾诉了自己的一段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
这里有她的悔,有她的恨,更有她决心绝裂的态度。
3、答:《氓》是一首叙事诗,但带有极浓厚的抒情色彩。
它不仅在事件叙述时以感情起伏为依据,而且情感推动着事件的发展,触及着人物的内心,从心灵深处表现人物的思想。
全诗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更加动人心魄。
4、答:《黍离》写一个行役者在途中,见到故国被颠覆,宗庙宫室化为废墟,心中涌起无限忧愁和悲叹。
此意常为后人所用。
以“黍离之悲”或“黍离之叹”表达对故国、故家、故园败落的忧伤,隐含着一种沉重的忧乡思国的深情。
5、答:《黍离》的中心,是重复咏叹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用反诘句式,加重主人公愤懑已极的心绪。
诗中对这种深重的哀伤,采取了形象的描绘:“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通过迟顿不前的步子,如痴如醉的情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忧愁是如此深重、持久。
结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句,又用反诘,使人感到在层层重压之下,哀伤一下子喷薄而出,化为反抗的呼声,使忧国思乡之情达到顶峰,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6、答:《无衣》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战歌,诗中通过两个战士临战前夕的一场对话,表现愤激慷慨,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国人民骁勇好战的无畏性格。
7、答:《无衣》全诗共三章,章章起句响亮,气盖全篇,震撼心灵!始终洋溢着一种召唤力量。
第二句在“同袍”、“同泽”、“同裳”的变化中,不仅写尽了战士间的手足亲情,而且,由外衣到内衣,由上衣到下裳的变化,使这种友情、亲情逐层加深,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内在精神。
这种写法既纯粹又巧妙,它通过战士内心世界的剖析,来显示这支队伍战无不胜的力量,也歌颂了正义战争和英雄主义的爱国精神。
它如反击的战鼓,似进军的号角,反映了秦风的典型风格。
钟嵘评之“有吞六国气象”,是有史以来最好、最短、最能鼓舞出征者的诗篇,被誉为边塞诗之祖。
8、答:《召公谏厉王弭谤》通过周厉王不肯听从召公的劝说,坚持用高压政策止息民众的批评意见,最终被推翻,落得被流放的可悲下场的史实,告诫历代统治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9、答:《召公谏厉王弭谤》主要记叙了召公与厉王就“弭谤”问题的两段对话,代表了《国语》的记言特色。
首先,召公以“民不堪命”劝诫厉王。
在厉王采用高压政策“弭谤”之后,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弭谤”的严重性;“川壅溃,伤人必多。
”接着对“为川者”和“为民者”加以论议,说明“导”与“宣”才是正确的方法。
然后又列举公卿、瞽、史等以各种方式向国君进谏,借古说今,劝诫厉王倾听民意。
而后又以各种资用生成的议论来说明“国人谤王”是自然之理。
最后,以“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警告厉王,“弭谤”的结果只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这篇作品在语言技巧上,有比喻、议论,有恳切的劝诫,有严峻的警告,逻辑性强,富于文采,很有说服力。
10、答:烛之武在郑国危亡之际,善于利用矛盾瓦解秦晋联盟。
烛之武首先向秦伯说明,郑国已是将亡之国,无抗争之意。
再说郑亡无益于秦,却有利于晋。
因秦、郑不是邻国,秦不能越国以“鄙远”。
三说郑亡有害于秦。
因晋得郑地后会更强大,今后必危及秦国。
四说保全郑国有利于秦,可供其困乏。
最后列举事实,说明晋国贪得无厌,不守信用,亡郑于前,必阙秦于后。
这段话紧扣秦晋矛盾,晓之以利害,层层分析,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以致秦伯马上心服退兵。
11、答: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文金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人物的各自性格。
这段对话使用了两个回环抑扬之笔:一句是“臣之壮,犹不如人”;第二句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前者,谦恭地说自己不如人,是反语,写自己志满壮年,未得重用,暗指郑文公不识人,对郑文公提出尖锐的批评,其中蕴涵着愤慨不平。
这种方法,貌似委婉,实则更有力量;后者说自己年事已高,更加昏聩无能,断然拒绝为郑文公效此死力,使行文为之一顿,造成一种使人心惊的戏剧效果。
郑文公的回答也很中肯,首先批评自己不识英杰的过错,并以国家将亡,匹夫受害的危机感来劝说烛之武。
在富有冲突力量的对话中,表现了二人的性格特征。
这便是语言的动作性所形成的戏剧效果。
12、答: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多次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使人物的性格、形象、音容、情貌,乃至心理活动更加鲜明生动,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富有戏剧性。
在苏秦开始用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时,首先连用四个排比称颂秦国西、北、南、东四境内地势险固、物产丰富,说明秦国已具备称霸的条件,而秦王也以三个排比句表示时机不成熟而予以婉拒,其中“毛羽”一句又是比喻。
主客双方各执一词,语句都很有气势。
在此说无效之后,苏秦又连用八个“伐”句的排比暗喻秦如称霸必以武力征服天下,这段侧面游说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口若悬河、铺张夸饰的谈吐和风格。
当苏秦通过发愤苦读,再以合纵之策劝说赵王成功后,文章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苏秦昔日的窘困和今天的辉煌,并进一步用了“关不通”、“决于苏秦”及连续五个“未”的排比兼夸张句式将苏秦的辉煌业绩称颂得淋漓尽致。
最后对苏秦父母,兄嫂郊迎的夸张描写更使人物的性格、心态表露无遗。
13、答:《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通过唐且在秦廷上以口若悬河的辩才、舍生忘死的正气勇慑秦王的义举,颂扬了战国时期策士的侠义勇武精神。
14、答:当唐且来到威严的秦廷后,秦王先发制人,将秦国仗势欺人的行为,反说成弱国瞧不起强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唐且的回答威严中透着果断:祖先之地,别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不能抉!言辞柔中带刚,表现了纵横家难以压倒的气势。
因此,激起无言以对的秦王的恼怒。
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唐且则从容镇静地以“士之怒”应对:“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从而突出了士的侠义勇武,威风震慑了秦王。
最后仍以对话结尾。
在神
情沮丧、长跪恭维的秦王面前,树立着一个高大、威严的士的形象。
本文通过充满机锋,富有动作性的对话,塑造了生动鲜明的策士形象。
15、答: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到大国威胁并经常遭到侵略、灾荒的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经过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穿上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去春游,在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土迎风乘凉,兴尽时唱着歌回来。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那些制度和礼仪之类的事,等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去完成。
公西华的志向是: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16、答:《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些记录下来的话语,皆简短、凝炼,富有哲理,成为发人深思的格言。
《论语》也偶尔在记言中用极简洁贴切的词语对环境、事件、情态加以描写,形成一个极有情趣的记事片段,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情致。
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在子路言志时,用了“率尔”二字,就刻划出子路好勇猛而少谦逊的个性。
当曾皙言志时,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短短九个字,就把曾皙从容稳健、悠然自得的情态刻划得维妙维肖。
在曾皙表明自己的志向后,以“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表明了孔子自己的志向。
其中仅用“喟然叹”三字,就把孔子因学说不能行于世而周游列国,却到处碰壁而产生消极避世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
17、答:《天时不如地利章》中心论点是:在两个国家发生激烈的战争时,获胜的条件有三个方面:一为天时;二为地利;三为人和。
这三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是:地利比天时重要,人和又比地利重要,人和起决定性作用。
18、答:善于论辩,是孟子文章的重要特征。
孟子的论文,气势磅礴,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咄咄逼人,显示出一种雄健而明快的风格。
孟子论证的方法不抽象,不空洞,通过比喻、设事、对比,寓推理于其中,使推理具体形象,效果直截了当。
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就充分展示了孟子雄辩善驳的论证特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接着以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论证论点的正确。
论证之后又加以引申:其一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奚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个引申推论,内涵深广,
超过了中心论点的范围,是中心论点的深层发挥。
既说明了中心论点,又增加了立论的力量,显示了高超的论证艺术。
19、答:《养生主》的主题是:通过疱丁解牛这则寓言,以解牛的刀比喻世人,以所解之牛比喻人世,以解牛的具体情景比喻人的处世经验,说明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处理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20、答:使用寓言进行说理是庄子散文的重要特色。
庄子常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深刻的道理。
如在《养生主》中,庄子以解牛的刀比喻世人,以所解之牛比喻人世,以解牛的具体情景比喻人的处世经验,从而说明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处理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庄子的寓言构筑得极为生动,排比夸张中带有超常的渲染,如用“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写疱丁解牛的过程之美,使寓言的说理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无需多言,道理自明,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自然、轻松。
21、答:《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诗中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世界。
如诗人写他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22、答:《山鬼》塑造了一个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基础;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的艺术形象:她以薜荔为衣,女罗为带,香木为车,赤豹为驾,饮山泉,栖古柏,遗世独立,充满自然气息。
她又痴情专一,孤独悲伤,俨然一位人间不幸的少女。
加之以细腻深婉的理刻划,使这个苦恋者的形象生动感人。
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十分精彩,如诗的最后,写夜晚来临时,雷声滚滚,风声大作,凄雨霏霏,猿声悲鸣,古木萧萧。
这些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山鬼所处的环境,也衬托了她的心境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3、答:《风赋》通过楚王与宋玉的问答,以“雄风”(大王之风)与“雌风”(庶民之风)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帝王与普通民众盼生活、地位、贵贱高下的差异。
其中有:两种风起止的对比:或起于青苹、奚谷、土囊、大山;或起于破街穷巷。
或入于高城深宫、玉堂罗帷:或入于瓦牖草房。
有两种风特征的对比:一者威武富贵;一者凄厉苦寒。
两种后果的对比:一是安享清逸,心旷神怡;一是中心惨怛,半死不活。
《风赋》通过两种风的对比,揭示了大王与庶民之间的极大差异和对立,潜露出揭露与批判的意识。
宋玉能早在两千多年前,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地位的差异、生活的悬殊、命运的悲欢,概括得如此分明,对比得如此强烈,确属振聋发聩之佳作。
故而,古人曾这样砰论:“时襄王骄奢,故宋玉作此赋以讽之。
”此评既有道理,也合乎事实。
由此可见,《风赋》的思想艺术价值确实很高,颇有揭露现实的力量。
24、答:项羽一生中有三件大事:一是巨鹿之战,他率军将秦军主力消灭,为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是他反秦事业的高峰,表现了他勇冠五诸侯的英雄行为和性格;二是鸿门宴,他没有利用优势和有利时机除掉最主要竞争对手刘邦,放虎归山。
这是他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集中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致命弱点,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三是垓下之围,此时项羽已是众叛亲离,英雄末路,表现了他的刚烈与悲剧性格。
25、答:《鸿门宴》的艺术特点是:
(1)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鸿门宴”上虽没有冲锋厮杀,但却比楚汉相争的任何一场战争更为激烈、重要。
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宴会上,刘邦的诡计多端、老谋深算,项羽的粗疏豪爽、刚愎自用,以及张良、范曾,乃至项伯、樊哙的性格特点都表现得十分鲜明,人物形象个个发须皆动,栩栩如生。
(2)通过对话、动作描写人物,让读者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察及人物的肺腑内衷。
如范曾的远见卓识并饶有心计;张良的忠贞品德和出众的韬略与才华;樊哙的粗猛忠直,刚烈勇武;以及项伯与曹无伤的背主不忠,甘作内奸。
26、答:《陌上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诗中叙述了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拒绝太守诱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不慕富贵,纯洁高尚的女子形象。
27、答:《陌上桑》叙述了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拒绝太守诱婚的故事。
诗中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铺排、夸张、渲染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不慕权势富贵,纯洁高尚的女子形象。
这首诗首先用正面铺叙的手法写出罗敷的服饰与采桑用具之美,而罗敷的容貌之美则是通过少年、耕者、锄者观罗敷时的种种表现,从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绝代姿容。
而这种对观者们“耒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侧面描写,远比运用正面夸饰罗敷如何美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强烈、高妙。
罗敷对其夫婿的盛赞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夫婿的尊严、华贵到官史、容貌等极力加以渲染;同时,有大量的夸张,如坐骑的华
丽、佩剑的昂贵;而后将夫婿的官职从十五岁到四十岁连用了四个排比句,用以表明夫婿青云直上,官运亨通。
最后以侧面描写“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赞美夫婿的与众不同。
至此,全诗陡然收束,给人留下无穷的艺术空间,寄不尽之意于言外,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内涵。
28、答:《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始归的老兵回乡后见到亲人无存、田园荒芜、生计无着的悲惨景象,控诉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9、答:《十五从军征》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叙事简洁,高度概括。
从十五岁从军到80岁始归,一个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经过65年的磨难,葬送了整个青春和全部壮年。
读者面前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兵,是一位出生入死的幸存者,饱经苦楚的侥幸生还人。
开头的十个字,写出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其中含着无尽的苦难和郁结多年的不平。
(2)对话含蓄而意味深长。
从家中人口到荒冢累累,在急切探询的语气中,有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对亲人的刻骨思念。
含蓄的答语,预示着有幸生还的老兵,在他日思夜想的乡土上,得到的将是人间最大的不幸!其中含着多少难诉的悲伤。
(3)朴素的白描。
狗洞中的兔子,梁上的野鸡,庭中的野谷。
井上的冬葵,表明了家园多少年的沉寂荒凉!
(4)无言的动作,深含着无穷悲愤。
老兵草率备饭,却举目无亲,四顾茫茫,不禁泪落沾衣。
这个悲惨的画面是封建兵役造成的千古遗恨的深刻历史写照。
诗的结尾状不尽之情于言外、事外、物外。
于简洁朴素中含着无限的凄怆和悲凉,其高妙处,已达艺术之绝境。
30、答:《行行重行行》是写思妇与游子的离别之思,离别之苦,离别之怨,离别之愤,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妇女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和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不幸。
31、答:在《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以比兴的手法暗示物尚有情,何况于人,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成为接下来咏物、抒情、写意的组成部分。
这两句诗的内涵极为丰富,既写了离别的遥远:丈夫此时可能在朔北,也可能在南国;同时表达了离别的思念:无论远行的丈夫置身何地,无论天南地北,我都无限思念牵挂着你。
这两句诗中又充满希望:希望丈夫能像胡马、越鸟那样心怀故土,尽快回到自己身边。
同时这两句诗也饱含哀怨之情:鸟兽尚且怀恋故土,有情有义,而
终年在外游荡的夫君怎么竟不如马和鸟呢?怎么这么无情无义呢!总之,这两句诗寓意深厚,感情复杂,把思妇的思念、希望、哀怨等多种情感凝炼地浓缩在十字之中。
32、答:《短歌行》抒发了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和功业未就苦闷的慨叹,表达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33、答:《短歌行》是一首内涵极为厚重的抒情诗,全诗弥漫着渴慕贤才,悲世不治的思想,其中含着奋进拼搏的主体力量,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的呼唤,体现出文学的自觉精神。
它善用比喻,以“朝露”喻人生,以“明明如月”喻渴慕贤才之情,以“乌鹊南飞”喻贤才无所依托之态,使情感的表达生动形象。
它引用《诗经》的成句,化旧为新,又借鉴两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创造出一种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情真意切,撼摇人心的艺术境界,堪称曹操诗歌的代表作。
34、答:《让县自明本志令》叙述了个人平生事迹和志向,借古喻今表明自己对汉室忠心耿耿,从而驳斥了政敌对他有“代汉自立野心”的攻击,并明确表示让县而不让兵权,不幕虚名而受实祸,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精明决断和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于行别人不敢行的事的大无畏精神。
35、答: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有真实的思想,朴素动人的感情,摧人泪下的艺术力量,是曹操文章的代表作。
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含义就在这里。
本文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
(1)直抒胸臆,思想真实。
曹操在叙述平生所做的事、所抱的志向时,吐诉衷肠,曲折有致,深密委婉。
从举孝廉、做郡守到都尉、校尉、直至封侯,既是实事实说,又把自己志向的变化过程真实道出。
正是由于毫不隐讳,所以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他借古喻令。
用古代以大事小、不忘故主等事例说明自己忠于汉室,没有野心的表白同样使人信服。
(2)敢说敢行,不避隐私。
曹操在叙述自己位极人臣,意望已过之后,又陡然一顿,说出了令人惊惧的大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虽是实情实说,但胆子也确实太大了。
正由于曹操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才使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曹操不避隐私,敢将与妻妾的床第枕边的秘语公之于众的大胆举动同样令人洞其肺腑,看到一个鲜活跳动、不避隐私的灵魂。
(3)思虑严谨,不尚浮华。
曹操说明让县而不让兵权的一段文字,是针对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