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是指具备一定的补给、储存和更新条件的地下水资源 供给保障作用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补给源和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 能力。 4.3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Groundwater Eco-environmental Function,记作 GEF)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 良性维持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 改变。 4.4 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Groundwater Geo-environmental Function,记作 GGF)
水环境关联性(B2C6)是自然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与地下水系统关联性的 简称,它是指地下水对地表湿地或湖泊环境质量的作用状况。具体指标,可 包括:
(1)水环境矿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6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陆表 湖泊或湿地含盐量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氮磷指变与地下水关联度(B2C6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陆表湖 泊或湿地含氮磷量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6.4.7 植被环境维持性
(1)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B3C10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地下水质 量(矿化度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泉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3C10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泉流量状 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3)绿洲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7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人工绿 洲(覆盖率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6.4.8 土地环境关联性
30
土地环境关联性(B3C8)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土地质量状况变化的作用状 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1)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4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土地沙 化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资源调节性(B1C3)是指地下水位对降水、补给和开采的响应状况。具 体指标,可包括:
(1)水位变差补给比(B1C3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补给 量与对应年均水位变差之比值。
(2)水位变差开采比(B1C3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开采 量与对应年均水位变差之比值。
(1)补储更新率(B1C2D1 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补给资源模数与储存资源 模数之比值。
(2)补给可用率(B1C2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补给资源模数与可利用资 源模数之比值。
(3)补采平衡率(B1C2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补给量与 对应年均开采量之比值。
(4)降水补给率(B1C2D4)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降水量与 对应年均补给量之比值。 6.4.3 资源调节性
给资源的模数与研究区平均补给资源模数之比值。 (3)储存资源占有率(B1C1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地下水储存资源模
数与研究区平均储存资源模数之比值。 (4)可利用资源占有率(B1C1D4)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地下水可利用资
源模数与研究区平均可利用资源模数之比值。 6.4.2 资源再生性
资源再生性(B1C2)是指地下水资源补给与更新能力的状况。具体指标, 可包括:
系统目标层( A)
系统Ai
功能准则层(B)
资源功能 B1
生态功能 B2
地质环境 功能B3
属性指标层 (C)
资源占有性C1
资源调节性 C3
景观环境维持性C5
植被环境维持性C7
地质环境稳定性C9
资源再生性C2
资源可用性 C4
水环境关联性C6
土地环境关联性C8
系统衰变性C10
B1C1D1 B1C1D2 B1C1D3 B1C1D4 B1C2D1 B1C2D2 B1C2D3 B1C2D4 B1C3D1 B1C3D2 B1C3D3 B1C4D1 B1C4D2 B1C4D3 B1C4D4 B2C5D1 B2C5D2 B2C6D1 B2C6D2 B2C7D1 B2C7D2 B2C7D3 B2C8D1 B2C8D2 B2C8D3 B3C9D1 B3C9D2 B3C10D1 B3C10D2 B3C10D3
植被环境维持性(B3C7)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生态系统生存和发 展的作用状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1)草场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7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草场(覆 盖率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天植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7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天然植 被(覆盖率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其所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具 有支撑或保护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 应的改变。
5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意义
5.1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 环境功能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 境的重要基础。
景观环境维持性(B2C5)是水文景观环境维持性的简称,它是指地下水 对地表湿地或湖泊环境或独特水文地质景观(如月牙泉等)维持的作用状况。 具体指标,可包括:
(1)湖沼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B2C5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湖沼环 境(水深或面积)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景变指数与地下水关联度(B2C5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独特水 文地质景观变化指标(面积或泉流量)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6.4.6 水环境关联性
本技术要求仅是针对“GWFS”更好地应用而制定,主要服务于正在开展 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工 作内容及评价标准、所需资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与步骤, 以及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要素指标层 (D)
图 1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示意图
28
6.4.1 资源占有性 资源占有性(B1C1)是指评价分区的各种地下水资源量在相应系统中占
有的状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1)区外补给资源占有率(B1C1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人为从域外调
入补给资源的模数与研究区平均补给资源模数之比值。 (2)区内补给资源占有率(B1C1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从域内获取补
GWI-D5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 年 06 月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2006 版)
1 前言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地下水功能评 价 专 题 研 究 ” 建 立 的 “ 地 下 水 功 能 评 价 与 区 划 方 法 ” ( 记 作 GWFS , 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s)的应用,主导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 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弥补以往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评价而对地下水的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重视不够的问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 目标下国家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 功能”整体的最佳效益而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5.2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科学规划、 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
5.3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完善或调整监测网络和科学管理体系的科学依据 之一。
6 评价对Baidu Nhomakorabea、类型与模式
6.1 评价对象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对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其
中包括由驱动因子(记作 D)群、状态因子(记作 S)群和响应因子(记作 R)群,它们组成地下水功能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体系。
(4)年均沉降量与年均开采量(B3C9D4)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研 究期平均年沉降量与年均开采量。
(5)累计沉降量与同期水位降幅(B3C9D5)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 研究期累计沉降量与累计水位降幅之比。 6.4.10 地下水系统衰变性
地下水系统衰变性(B4C10)是指地下水变化对其系统补给、更新或质 量等的作用状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驱动因子”是指驱动地下水系统变化的影响因子。例如降水量变化、地 表水径流变化、开采地下水和土地利用等。
“状态因子”是指描述地下水系统状态的因子。例如地下水水位、水量和 水质等性状。
27
“响应因子”是指由于地下水系统状态变化而引起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环 境等方面变化的因子。 6.2 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关联度(B3C9D1)是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地面沉降 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累计开采量与弹性释水系数(B3C9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 研究期累计开采量与开采层弹性释水系数之比。
(3)水位埋深与弹性释水系数(B3C9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头 埋深与开采层弹性释水系数之比。
(2)可用储量模数(B1C4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单位面积上可动用 地下水储存资源量。
(3)资源质量指数(B1C4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地下水质量等级, 一般分为 I、II、III、IV 和 V 级水。
(4)资源开采程度(B1C4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 年均可利用量 与对应实际开采量之比值。 6.4.5 景观环境维持性
(2)土地盐渍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8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土地 盐渍化(程度)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幅之间关联程度。
(3)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B2C8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土地质 量(综合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幅之间关联程度。 6.4.9 地质环境稳定性
地质环境稳定性(B4C9)是指地下水变化对地质环境稳定性的作用状况。 具体指标,可包括:
地下水功能,包括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 进的互动关系,存在固有的内在规律。无论哪一个功能被过度利用,都会引 起其它功能的相应变化。 6.3 评价模式 6.3.1 目标功能评价 地下水的目标功能评价是指选择地下水系统中某一功能作为研究目标 (对象),系统地表征它在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带的状况和分布特 征,集中反映地下水某一功能的区位特征。 6.3.2 主导功能评价 地下水的主导功能评价是将所有地下水功能都作为研究目标(对象), 综合反映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带优势功能和脆弱功能的区位特征。 6.4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及相应属性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由系统 A 层、功能 B 层、属性 C 层和要素指标 D 层构成。在应用中,A、B 和 C 层保持不变,D 层可根据工作区研究程度和 资料实际情况,适度增减。D 层指标偏多,增加评价工作量;D 层指标偏少, 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中,属性及指标层(见图 1)各项物理意义如下。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原区第 四系地下水系统。
3 引用标准
GB 50027-2001 GB 15218-94 GB/T 14848-93 GB/T 14167-93 SL/T 238-1999 SL 286-2003 GWI-D5(2004)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水文地质术语 水资源评价导则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3)水位变差降水比(B1C3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降水 量与对应年均水位变差之比值。 6.4.4 资源可用性
资源可用性(B1C4)是指地下水资源可被合理利用能力的状况。具体指 标,可包括:
29
(1)可采资源模数(B1C4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单位面积上地下水 可开采资源量。
4 术语与基本概念
4.1 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 Function)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
26
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简称“资源 功能”,下同)、生态环境维持功能(简称“生态功能”,下同)和地质环境稳 定功能(简称“地质环境功能”,下同)。 4.2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Groundwater Resource-function,记作 GRF)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 良性维持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 改变。 4.4 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Groundwater Geo-environmental Function,记作 GGF)
水环境关联性(B2C6)是自然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与地下水系统关联性的 简称,它是指地下水对地表湿地或湖泊环境质量的作用状况。具体指标,可 包括:
(1)水环境矿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6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陆表 湖泊或湿地含盐量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氮磷指变与地下水关联度(B2C6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陆表湖 泊或湿地含氮磷量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6.4.7 植被环境维持性
(1)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B3C10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地下水质 量(矿化度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泉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3C10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泉流量状 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3)绿洲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7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人工绿 洲(覆盖率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6.4.8 土地环境关联性
30
土地环境关联性(B3C8)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土地质量状况变化的作用状 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1)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4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土地沙 化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资源调节性(B1C3)是指地下水位对降水、补给和开采的响应状况。具 体指标,可包括:
(1)水位变差补给比(B1C3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补给 量与对应年均水位变差之比值。
(2)水位变差开采比(B1C3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开采 量与对应年均水位变差之比值。
(1)补储更新率(B1C2D1 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补给资源模数与储存资源 模数之比值。
(2)补给可用率(B1C2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补给资源模数与可利用资 源模数之比值。
(3)补采平衡率(B1C2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补给量与 对应年均开采量之比值。
(4)降水补给率(B1C2D4)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降水量与 对应年均补给量之比值。 6.4.3 资源调节性
给资源的模数与研究区平均补给资源模数之比值。 (3)储存资源占有率(B1C1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地下水储存资源模
数与研究区平均储存资源模数之比值。 (4)可利用资源占有率(B1C1D4)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地下水可利用资
源模数与研究区平均可利用资源模数之比值。 6.4.2 资源再生性
资源再生性(B1C2)是指地下水资源补给与更新能力的状况。具体指标, 可包括:
系统目标层( A)
系统Ai
功能准则层(B)
资源功能 B1
生态功能 B2
地质环境 功能B3
属性指标层 (C)
资源占有性C1
资源调节性 C3
景观环境维持性C5
植被环境维持性C7
地质环境稳定性C9
资源再生性C2
资源可用性 C4
水环境关联性C6
土地环境关联性C8
系统衰变性C10
B1C1D1 B1C1D2 B1C1D3 B1C1D4 B1C2D1 B1C2D2 B1C2D3 B1C2D4 B1C3D1 B1C3D2 B1C3D3 B1C4D1 B1C4D2 B1C4D3 B1C4D4 B2C5D1 B2C5D2 B2C6D1 B2C6D2 B2C7D1 B2C7D2 B2C7D3 B2C8D1 B2C8D2 B2C8D3 B3C9D1 B3C9D2 B3C10D1 B3C10D2 B3C10D3
植被环境维持性(B3C7)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生态系统生存和发 展的作用状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1)草场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7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草场(覆 盖率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天植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7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天然植 被(覆盖率或其他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其所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具 有支撑或保护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 应的改变。
5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意义
5.1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 环境功能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 境的重要基础。
景观环境维持性(B2C5)是水文景观环境维持性的简称,它是指地下水 对地表湿地或湖泊环境或独特水文地质景观(如月牙泉等)维持的作用状况。 具体指标,可包括:
(1)湖沼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B2C5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湖沼环 境(水深或面积)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景变指数与地下水关联度(B2C5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独特水 文地质景观变化指标(面积或泉流量)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6.4.6 水环境关联性
本技术要求仅是针对“GWFS”更好地应用而制定,主要服务于正在开展 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工 作内容及评价标准、所需资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与步骤, 以及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要素指标层 (D)
图 1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示意图
28
6.4.1 资源占有性 资源占有性(B1C1)是指评价分区的各种地下水资源量在相应系统中占
有的状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1)区外补给资源占有率(B1C1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人为从域外调
入补给资源的模数与研究区平均补给资源模数之比值。 (2)区内补给资源占有率(B1C1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从域内获取补
GWI-D5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 年 06 月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2006 版)
1 前言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地下水功能评 价 专 题 研 究 ” 建 立 的 “ 地 下 水 功 能 评 价 与 区 划 方 法 ” ( 记 作 GWFS , 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s)的应用,主导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 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弥补以往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评价而对地下水的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重视不够的问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 目标下国家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 功能”整体的最佳效益而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5.2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科学规划、 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
5.3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完善或调整监测网络和科学管理体系的科学依据 之一。
6 评价对Baidu Nhomakorabea、类型与模式
6.1 评价对象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对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其
中包括由驱动因子(记作 D)群、状态因子(记作 S)群和响应因子(记作 R)群,它们组成地下水功能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体系。
(4)年均沉降量与年均开采量(B3C9D4)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研 究期平均年沉降量与年均开采量。
(5)累计沉降量与同期水位降幅(B3C9D5)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 研究期累计沉降量与累计水位降幅之比。 6.4.10 地下水系统衰变性
地下水系统衰变性(B4C10)是指地下水变化对其系统补给、更新或质 量等的作用状况。具体指标,可包括:
“驱动因子”是指驱动地下水系统变化的影响因子。例如降水量变化、地 表水径流变化、开采地下水和土地利用等。
“状态因子”是指描述地下水系统状态的因子。例如地下水水位、水量和 水质等性状。
27
“响应因子”是指由于地下水系统状态变化而引起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环 境等方面变化的因子。 6.2 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关联度(B3C9D1)是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地面沉降 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化之间关联程度。
(2)累计开采量与弹性释水系数(B3C9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 研究期累计开采量与开采层弹性释水系数之比。
(3)水位埋深与弹性释水系数(B3C9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承压水头 埋深与开采层弹性释水系数之比。
(2)可用储量模数(B1C4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单位面积上可动用 地下水储存资源量。
(3)资源质量指数(B1C4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地下水质量等级, 一般分为 I、II、III、IV 和 V 级水。
(4)资源开采程度(B1C4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 年均可利用量 与对应实际开采量之比值。 6.4.5 景观环境维持性
(2)土地盐渍化与地下水关联度(B2C8D2)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土地 盐渍化(程度)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幅之间关联程度。
(3)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B2C8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土地质 量(综合指标)状况与同期地下水位变幅之间关联程度。 6.4.9 地质环境稳定性
地质环境稳定性(B4C9)是指地下水变化对地质环境稳定性的作用状况。 具体指标,可包括:
地下水功能,包括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 进的互动关系,存在固有的内在规律。无论哪一个功能被过度利用,都会引 起其它功能的相应变化。 6.3 评价模式 6.3.1 目标功能评价 地下水的目标功能评价是指选择地下水系统中某一功能作为研究目标 (对象),系统地表征它在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带的状况和分布特 征,集中反映地下水某一功能的区位特征。 6.3.2 主导功能评价 地下水的主导功能评价是将所有地下水功能都作为研究目标(对象), 综合反映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带优势功能和脆弱功能的区位特征。 6.4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及相应属性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由系统 A 层、功能 B 层、属性 C 层和要素指标 D 层构成。在应用中,A、B 和 C 层保持不变,D 层可根据工作区研究程度和 资料实际情况,适度增减。D 层指标偏多,增加评价工作量;D 层指标偏少, 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中,属性及指标层(见图 1)各项物理意义如下。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原区第 四系地下水系统。
3 引用标准
GB 50027-2001 GB 15218-94 GB/T 14848-93 GB/T 14167-93 SL/T 238-1999 SL 286-2003 GWI-D5(2004)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水文地质术语 水资源评价导则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3)水位变差降水比(B1C3D3)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近 5~12 年均降水 量与对应年均水位变差之比值。 6.4.4 资源可用性
资源可用性(B1C4)是指地下水资源可被合理利用能力的状况。具体指 标,可包括:
29
(1)可采资源模数(B1C4D1)是指被评价分区或单元的单位面积上地下水 可开采资源量。
4 术语与基本概念
4.1 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 Function)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
26
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简称“资源 功能”,下同)、生态环境维持功能(简称“生态功能”,下同)和地质环境稳 定功能(简称“地质环境功能”,下同)。 4.2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Groundwater Resource-function,记作 G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