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起源的假说与认知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起源的假说与认知语言学
摘要:简述了语言起源研究历史中的几种假说,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语言起源;进化;假说;认知语言学。
一、语言起源研究的历史
人类语言起源一直是语言学、人类学甚至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理论界长期探索的未解之谜。对于语言起源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的渊源,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并确立更科学的语言研究方法。
(一)语言起源研究的几种假说
1、神授说。代表有柏拉图( Plato)的《克拉底鲁篇》(Cratylus)中的诸神定名的假说和《圣经》中的上帝让亚当命名的猜想。该假说的错误不在它看似有多么荒唐无稽(断然下此定义是危险的) ,而在于它混淆了物质世界原本与人类解释物质世界并因此改变世界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人类各群落由于对世界解释不同,所以各有自己信奉的神或超自然力,各有各的社会体制,而且这些体制居然都得以延续和发展。但语言的起源只能有一个,不会因为解释不同,这种起源就会改变。自然的确赋予人类以发音器官,但这并不等于原始人类能用语言交流,更不能认为人类语言最初就完美无缺。
2、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声响(动物的叫声)的模仿,代表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和海岱尔(Herder) 。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没有一种语言能用语音符号将动或自然噪音(如风声、狗叫等)描述精确,否则,无论是英语、汉语、还是阿拉伯语或冰岛语,形容风声、狗叫等的摹拟词都应相同。第二,鹦鹉虽然能模仿人说话,但它绝不能与人类语言相提并论。
3、呼号说。认为语言起源于早期人类生理感官或群体意识而发出的叫喊声。主要观点有“感叹说”( Pooh2pooh theory)和“劳动呼号说”(Yo2he2ho theory) 。感叹说认为语言是始于早期人类经受痛楚、高兴、愤怒等时发出的呼喊;劳动呼号说认为语言起始于原始人类在合作劳动中的号子。然而所有动物和人都能感受疼痛、愉悦。然而,猴子经受痛苦时呻吟或狮子在快乐时欢笑,两者情况都未有助于它们发展语言。为何只有早期人类因为同样的经历会发展成语言呢? 其次,如果合作或劳动产生语言,那么,当一群狼追吃一只兔子时叫不叫合作? 叫不叫劳动? 最后一点,早期人类若能在一起合作劳动,说明他们在那之前就已经有了语言,否则跟群狼追吃兔子(属于动物非意识活动)没什么区别。
4、手语说。该假说由法国人孔狄拉克(Condillac)提出,后经休斯(Hewes)等人发展。他们认为在人类有声语言系统出现之前存在着一段用手语交流的阶段,手语的运用为有声语言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准备。虽然,手语说的进步性表现在它对于前几种假设的批判,它观察到了语言并不是人类交际的惟一手段,它承认“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承认语言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生理器官基础。但这种理论并没有回答关键的问题,即从手语到有声语言的过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手语说也并没有从实质上回答这个问题。
(二)新视角的起源说
20世纪中期以来,以乔姆斯基(Chomsky)的普遍语法(UG)和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的提出为契机,随着人类学、考古学、解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
学科的新发展,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兴起,对于进一步了解人类智能的奥秘,揭示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进一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结合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并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紧密联系。其发端是以皮亚杰(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建构理论,其成熟的标志是1989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以及随后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出发、研究潜藏在言语行为下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特点,与以往只注重对语言形式和组织规律的描写和解释的形式语言学不同,着重考察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认知基础与人类智能的关系,认为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其他的认知领域密切相关,语言是心理、生理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产生又是以我们的自身体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语言的生理基础、心理机制等多个角度展开了对语言结构、语义等各个方面的全新研究。当代认知语言学不同于皮亚杰的经验建构理论。以雷科夫(Lakoff) 、约翰逊( Johnson)和兰格克(Langacker)等人为代表的当代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体验哲学( Embodied Philosophy) ,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认知的前提和对象,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是人与外部世界和他人互动的产物,是人对外在现实和自身经验的理性过程,概念和意义来自于人们对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优势来源于无休止的对于环境自身的体验。认知活动不仅包括概括、推理、演绎、类化、理解、记忆等心智活动,还包括我们的感知动觉系统( sensorimotor system) , 它是人类认知的系统。而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也同样离不开我们的体验感知和主客体的互动。人类对于世界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概念的形成、语法的建构并不是客观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由我们的体验所决定的。雷科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人脑和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也就是说,语言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的认知,应该有具体的感知体验作为其基础的,并在不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得以产生和发展,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语言符号反映人类感知和体验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A].束定芳.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甘世安,杨嵘.从信号到符号——认知语言学对人类语言起源的诠释[A].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甘世安,杨静.人类语言归一假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