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主义哲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斯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

1.试论社会进步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社会形态更高级、更进步。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根本上说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一致的。第二,社会进步都是通过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实现的,所以每一次社会进步都使社会上升到更高更新的水平。第三,社会进步由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总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有时会有暂时的停滞,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因为:第一,既然是社会进步,就是在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走任何弯路是不可能的。第二,社会进步过程冲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阶级社会中的社会进步,还会遇到被社会进步所淘汰的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和破坏。(3)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中,前进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曲折性,因而前进、上升、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4)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胜利充满信心,不可为一时一地的曲折与困难而动摇信念,同时又要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经得起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个人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确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拐一方面,个人也必然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3)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飞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3·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所谓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2)在阶级社会,被压迫阶级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表现在:a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即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为社会形态的质变准备条件;b在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时,即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及反动上层建筑的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直接地表现为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功。

4.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

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

员的总和。(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任何时候,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

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分。他们不仅创造

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积

累生产经也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开发劳动

对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

产方式乃至整个杜会的发展。b人民群众是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通

过为直接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家、艺术家、

恩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

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人民

群众也直接地参与某些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社会量变时期,人民群众

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进

步,在社会形态更替的社会质变时期,人民

群众则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

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历史唯物主义关于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

点又称群众史观。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

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5·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

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

众负责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

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2)群众

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

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

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

6·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人

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2)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

生产关系究竞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并不

取决于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

私有制,也不在于它是实行单一所有制的生

产关系还是多种所有制生产关系并存,而在

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该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只要是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就是先

进的生产关系;只要是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就是落后

的生产关系。(3)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

众多、生产门类复杂的国家,生产力的实际

状况是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低。这将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

样的情况下,不搞公有制经济不行,只搞单

一的公有"制经济也不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一方面,

坚持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以保证我

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拐一方面,实行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平

衡的实际状况。具体就是,国有经济建立在

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生产

力的发展方向,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整个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

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

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应注意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

开放,发展"三资"企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

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是正确的。

7·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

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上层

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

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这一

规律告诉我们,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

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必须适合经济基

础发展的要求。如果上层建筑不能很好地适

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

基础服务,就必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对它进行改革与调整。(3)在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

既有在根本上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

一面,因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本原则,也有

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

础服务的一面,因而必须进行改革。具体地

说,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主要是:党政不

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效率低

下;干部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权力过分集

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缺乏有效

的监督机制等等。这种情况严重妨碍了社会

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通过政治体制

改革,革除弊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

目标,建立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试述“生产力标准”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

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

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

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

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

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

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

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

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

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

决定的。(2)生产力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

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

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

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

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

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

本尺度。(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

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

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

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它既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

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

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9.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主要

有以下含义: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

是一个结构、内容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技

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称"潜在的生产

力",属于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要素。b

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通过加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的、

现实的生产力。这主要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首先,通过教育和学习,科学技术可以转化

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使劳动者的素质和

能力得到提高;其次,通过发明和创造,科学

技术可以转化为劳动资料,从而提高劳动效

率;再次,通过开发和创造,科学技术可以拓

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并创造出新的劳

动对象,从而提高劳动对象的数量、质量和

利用率;最后,管理科学可以使生产力的要素

实现合理配置,使生产力的潜力得到有效而

充分发挥。总之,科学技术是作为智能性因

素,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和环节中

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现

代生产力及其实体性要素和科学技术之间的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

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

段和水平上,其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

不同的。在现代社会,它已是生产力中首要

的必要因素和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可以

说,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是由

科学技术进步所推动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

推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

的巨大杠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的理

论的一个重要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学

技术。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

在现代社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

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b发展科学技术必

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科学技术

只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使科学技术尽快

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高度重视科

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科学

技术的普及、应用、市场化以及教育事业的

发展等等,缩短科学向技术,技术向生产的

转化周期。

10.试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

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

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

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

说来,本民族的文化由于植根于本民族的土

壤之中,代表着本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倾

向,往往更具有巩固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

性,也更容易从历史上沿袭下来。因此,传

统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2)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申,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地对

待我们申华民族的传统文化:a文化是有继承

性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

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先

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没有对传统文化

的继承,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b传统文化

是有两重性的,必须正确对待,批判继承。

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

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社会长期发

展过程申逐步积累和保留下来,并对当时及

后来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有其积

极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

由于产生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今天而

言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

保守的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

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

新。反之,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继承和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的过程。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

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

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

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

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

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

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

断和推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

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3)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

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论中的辩证法。(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

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5)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

来,(6)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