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走近作者

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

相关背景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

与范仲淹同时登用。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

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文意感知

本篇着重表示仰慕求见之情,阐明作为一个文学家,其本身的胸襟修养、生活经历和文章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独到的见解。作者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然后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最后再由

欧阳公自然地引出韩琦,委婉地表达了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表现

”,译为“

同“

1

见.

乎其文

.动乎其言而

2

同“

九年矣

有.

.辙生十

二、古今异义

1.故决然舍去

..

古义:

离开家乡

舍弃

今义:

2.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

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3.出.则方叔、召虎 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古义: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

4.且夫人..

之学也 古义:“且”和“夫”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今义:妻子

5.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古义:以……为 今义:认为

6.然后..

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三、一词多义

1.过⎩⎪⎨⎪⎧ 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超过

②过秦、汉之故都经过,路过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过错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⑤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看望

2.发⎩⎪⎨⎪⎧

①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兵侵犯②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子吴起列传》)把箭射出去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④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兴起,产生

3.幸⎩⎪⎨⎪⎧ ①然幸得赐归待选幸运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以……为幸运③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宠幸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皇帝到某处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幸亏,幸而

4.然⎩⎪⎨⎪⎧ ①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②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其大志.

且夫人之学也,不 向慕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开阔胸襟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

广.

看尽

②然后可以

而无憾者矣

尽.

天下之大观,

喜欢

乐.

③非其所

五、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于斗升之禄”作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而辙也未之见焉。(“之见”应为“见之”)

3.定语后置句

(1)听其议论之宏辩。(“宏辩”作定语,后置)

(2)观其容貌之秀伟。(“秀伟”作定语,后置)

1.文章虽意在求见,却以论养“浩然之气”对写文章的作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地大谈加强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为文之道,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善文爱才的

韩太尉的兴趣和重视,同意接见自己。

2.作者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贤士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作者这一做法的?

明确:(1)增多见识,以养气,以作文。(2)为文离不开养气,作者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贤士是为开拓胸襟、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即养气。作

为学生,作文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作者“养气”的方法也是我们积累知识、搜集素材的方法。我们虽不能像作者那样为养气作文而特意去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积累。3.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

召虎”目的是什么?明确:一方面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

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4.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明确:(1)是“气”。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

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2)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5.结合第二段,分析作者认为养气哪种途径更重要。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在第二段中,作者联系自己的实际,深入检讨了自己在养气方面的不足,然后写自己为开阔视野,而

开始游历天下,既看到了名山大川,京城之壮丽,又见到了俊伟的人物,这些都紧扣“丰富外在阅历”这一养气

方式而展开,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丰富外在阅历”更为重要。这样写,作者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使文章的宗旨逐步醒豁

起来,同时,也使求见的愿望的提出显得水到渠成,不亢不卑,不媚不谗。

写法鉴赏

1.纡徐曲折,饶有余味

作者先就文章与养气关系说起,中叙自己为了养气治文已游览了名山大川,拜见了京华人物,独以未见韩琦

为憾。最后才点明主旨,方吐求见之语。起笔远,推进缓,一波三折,然后委婉见旨。

2.奇气灌注,盛气逼人

信中提及孟子、司马迁,明为取譬,实是取之,暗以自许。作者游历的是名山大川,愿结交的是欧阳修、韩

琦等,既赞誉了对方,又显示出自己的胸襟博伟、意气英迈。而作者求见,不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养气治文,自占高标。所以虽是求见求教,但意气无所屈抑,于从容含蕴中,充溢着一股疏宕之气。

素材挖掘

苏辙的游历与求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代文学家苏辙,年少时读过很多书,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但是他觉得这些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他

的志气,所以他十九岁的时候,决心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借以认识天地的广大。他经过秦汉故都,游过终南山、嵩山、华山,又到过黄河。后来,他来到首都,认识了欧阳修。又与他的门人贤士大夫交游,然后

才认识到天下的好文章都聚集在这里。游历大开眼界,使他的心胸更宽广了。

[应用角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古代文人学子的要求,认为只有读了万卷书和走了万里路,才可得到书本

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这是可贵的经验之谈,也值得今人效法。不读书,你就无从学到先人留下的知识。而行万里路,是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你只有走到大千世界中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你由自己的狭小一隅到广阔天地中时,你会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使你的身心得到陶冶,你会更热爱人生。

本材料可应用于与“学与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