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从教十多年,曾一直以为,只要教好了语文书上的一篇篇课文,就算教好了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然而,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令人沮丧:不爱读书的,到学毕业仍然不爱读书;成绩差的,无论你如何“负责”地订正他多少错题,几年过去,他还是令你头疼的“差生”,甚至更加不爱学习;无论你多么认真地备课,把课讲得如何精彩,那部分学习困难的孩子依然读不懂试卷上的短文……

面对种种糟糕状况,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一、探索寻症结

经过苦苦的阅读探寻后,一本熟悉的书里,一系列曾经一闪而过的论述,突然像一声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孩子学习困难,不是语文书读的遍数不够,也不是练习题做得太少,根本的症结在于——不会阅读和阅读的书籍太少!

我何尝不知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但突然间,我发现,自己的“知”、“行”严重脱节,就像“南辕北辙”里那个楚国人一样可笑:嘴上高喊着要孩子们大量阅读,可实际行动却在背道而驰——一篇平常只需两三分钟就能读完的课文,却翻来覆去学两三课时;读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孩子们要花整整一学期;白天,孩子在学校读语文书,晚上回家,仍然是翻着语文书做种种习题……课外阅读,变成了“后娘生的孩子——可有可无”。

“大量阅读”,需要的是拿出行动,留出时间,让孩子们能读、乐读!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又告诉我:人的一生有许多敏感期:感官的敏感期在0-6岁,秩序的敏感期在2-4岁,语言的敏感期在3-6岁,阅读、文化敏感期在4.5-9岁……把握住了这些“敏感期”,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错失了“敏感期”,就只能事倍功半了。

我豁然开朗了:为什么在高年级学生中,我费尽心思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效果却不佳?原来,错过阅读培养的“敏感期”,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大胆描构想

症结找到了,但“大量阅读”又如何实施呢?我开始了构想——构想一:抓住“敏感期”。

努力在9岁以前让孩子进入“自由阅读”的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孩子必须在8岁以前多

认字,尽早达到2500个以上,这样,才可能尽早进入“大量阅读”的状态。

如何解决识字量问题?我想起了旧时私塾的做法:每天诵读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韵文或诗词。一本《千字文》,不用一个月,孩子便可将它背得滚瓜烂熟,在背熟的同时,则可认识900多的汉字。一两年时间便可认识大量汉字。我何不尝试一下古人的做法?

构想二:腾出时间读。

有了大量的识字基础,接下来就是要让孩子有时间“大量阅读”。

怎么办?可不可以缩短课本学习时间,控制作业量,留出时间,省出精力,让孩子们能课内和课外都“大量阅读”?

构想三:找到好书读。

如果有了时间,孩子们又读些什么呢?如何找到对他们最好最合适的书?

可不可以从“经典”入手?比如,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再如各类经典诗歌,《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古代诗词,以及现代中外名家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所写的适合孩子们背诵的名篇;还有各种儿童文学经典,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

构想四:好书如何读。

我想,国学经典和诗歌经典语言精练,富有韵律,但孩子们理

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部分阅读可以放在课内;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则可以安排在课外。课内读了相对艰深的国学经典,课外再读通俗易懂的儿童文学经典,相对就会比较容易了。

三、实践验构想

(一)“提前识字”,解决阅读敏感期“识字量”的问题。

2010年,我接到一年级新班。第一学期,我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学完了汉语拼音,认完了语文书上的400个生字。接下来的几个学期,我都只用半学期时间,就把语文课本上的阅读内容全部教完,认完上面的字之后,课堂上的时间,我就让孩子们读起了《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增广贤文》,诵读过程中,我将其间常用的生字打印下来,让学生粘在书上,以每日10-14个汉字的进度识字。两年下来,4本语文书加几本传统启蒙经典上增加的生字,孩子们的识字量基本达到2500个以上。阅读的障碍基本扫清。

也许有人会说:光语文书上的字,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何况还增加了识字量,学生能记住吗?实践证明,因为不断地有书读,常用字在阅读的书中不断出现,见面的次数多了,“生字”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熟字”。

(二)“快速课堂”,解决“腾出时间读”问题。

从一年级下期开始,按照每天一课的阅读速度,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课文。写字教学则按两天一课的进度,只保证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教完就行。

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教学时我做了舍弃:舍弃给生字组词的环节,

舍弃理解词语的环节,也不翻来覆去体会重点词句。只要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就行,至于那些含义深刻的文章和词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之后慢慢感悟。

两年下来,对于课文的教学,我形成了“一读二问三背诵”的“课堂三部曲”:一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问,设计几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背诵,课文短小,就全文背诵;课文较长,就选择重点段落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力,又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这样一来,备课、教学变简单了,更重要的是,一学期可以腾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

(三)课“内外兼修”,解决“好书如何读”的问题。

一是“课内经典领读”。一年级下册的后半期,我让孩子们读起了《弟子规》。每天读一节,共两句,读准字音,大致理解意思后,要求当堂背诵;读完当天的两句弟子规,再读后面的与之相关的小故事;最后认认从中挑选出来的10来个常用字。少数慢孩子背不得,则降低要求:只要古诗会读、生字会认就行。二年级上期的后半期,我和孩子们读起了《唐诗三百首》。我以每天2-3首的进度学习,读完一首,问两三个问题,简单理解一下,就当堂背诵;然后认认古诗里的生字。二年级下册,读完课本,我们开始读《声律启蒙》。每天读一节,一节的内容相当于三首古诗,每一节都有一些典故,在读准字音后,我会讲讲里面涉及的一些小故事;同样要求背诵,识字。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