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地区院校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论文
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
校园公关理论版125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文/郭晶晶 杨雪(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丹阳..212300)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加强对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目前,我国高度关注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
在当下,必须要立足于新时代,深入研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分析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机遇与现状,顺应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关键词:高校 青年 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的发展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因此,高校青年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现状,探讨了在新时代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高校青年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要想有效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强化高校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只有高校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认同了,才能使他们将来的信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位置,有效的激发高校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
2.有利于高校坚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各种社会的思潮以及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
接着探讨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强此类教育的意义。
文章列举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此类教育的策略。
通过探讨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施方式,强调了加强此类教育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高校教育、新形势、加强、教育意义、问题、策略、提升实施、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高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已经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高校教育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方面,更在于塑造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文化底蕴、有民族认同的新时代青年。
这也使得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变得尤为重要。
1.2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思考
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思考[摘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是教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意义途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民族问题,自觉地做党的民族政策的践行者,从而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方面谈一下看法。
一、充分认识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机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冷战之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想和活动趋于活跃,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
西方敌对势力为遏制中国的发展,采用“西化”和“分化”的手段,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频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也开始向内地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进行经商、就业、旅游等活动;内地许多高校也开始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
在不同民族的交流中,如何实现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策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之,在当前民族问题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高校着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他们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问题的特征和规律,抵制各种错误的民族观。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在新世纪、新时期,需要认真重温、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在各民族学生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从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
标签:民族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包括: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论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理论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
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
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
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标签: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们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人生信仰时呈现出一些颇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甚至产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奉西方思潮的一些错误思想;信仰不坚定、易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有时信,有时不信;信仰出现盲目性,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往往是以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建立在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追求新潮和一时的好奇心使然;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严重等等。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同流行病一样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染,如少数青年大学生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有去信仰的意义。
例如,利益动机不断上升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动机,33.3%的大学生选择入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还有29.4%的大学生选择“在党的队伍中才能取得个人发展的更好前途”[1]。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引导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传统的理论教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浅谈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
确 的 民族 观
我 国是一个多 民族 国家 , 国情特殊 , 社情 复杂 , 我党据 此正确 制定 了民族区域 自治的 民族政策。通 过对 大学生进行学 习马克思 主义 民族 观教育 , 以帮助 大学生认识并理解 民族 区域 自治政策 可
文化知识丰富 、 综合素 质高是大学生群体 的特点 , 既是 日后社
会发展 的中坚 力量 , 也是 维护 和促进 民族 团结 的重要 推 动力量 。 如何加 强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教育 , 者认 为主要有 以下途 笔
实施 的背景及其特点 , 使大学生能够响应 国家的正确号召 , 深入 贯 彻落实党 的民族政策 , 维护 中华 民族 的大发展 、 大繁荣 。
二 、 强 大 学 生 马 克思 主义 民族 观 教 育 的 途 径 加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 民族问题 上的基本 反映 ,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的重要组成 部分 。马 克思主义 民族观 是经过实践检 验的科学进步 的民族观 , 是鉴别正谬 民族 观 的根本 途 径 。要 帮 助 大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民 族 观 , 清 各 类 非 认 马克 思主义 民族 思想的荒谬观 点 , 就必 须对大学生进行 马克思 主 义民族观 教育 。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在面对 民族事务及 民族 问题 时, 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 和民族意识 。近年来在 西化 、 分化 、 宗派 势力 的影 响下 , 民族冲突时有 发生 , 在改革开 放关键期 利益 分化 、 矛盾 突显 的时期 , 民族之 间的贫富 的差 距、 念的差异 , 观 也一 定程
试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马克思 主义 民族 观是无 产 阶级政党 对 民族和 民族 问题 的基 本 认 识 和 观点 , 表 对 民族 和 民族 代
问题发展 规律 的科 学把 握 , 我 们 以马 克 思 主义 是 世 界观 观察 和处 理 民族 问题 、 定 和 实施 民族 政 制
策 的理论 基础 和指 导思想 。马克思 主义 民族 观的 核 心是坚 持各 民族 一 律 平 等 和 团结 互 助 , 持 各 坚 族人 民的共 同利 益高 于一 切 的基本准 则 。马克 思 主义 民族 观主要 内容 如下 : 1 .民族是 一个 历史 范 畴 。 社 会 发展 到 一 定 是 历 史 阶段 的产物 马克 思 主义 认 为 , 民族 不是 自有人 类 之 日起 就 有 的 , 是 在 一 定 的历 史 发 展 阶 段 形 成 的 稳 而 定 的人们 共 同体 。 斯 大 林 在 马克 思 、 格 斯 、 恩 列 宁 关 于 民族 概 念 有 关 论 述 和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 第
民族 高等 院校是 党和 国家 为解决 中 国民族 问
一
题、 培养少数 民族 干部 和 各 类 高民族 观 的基 本 内涵
立的 , 在我 国高等 教育 体系 中 占有 特殊 地位 , 长期
以来发 挥着 不可替 代 的重要作 用 。 民族 院校 培养 的大学 生是 推动 我 国少数 民族 和 民 族地 区经 济 、
族 高校 少数 民族 学 生集 中的 特 点 , 与我 争夺 青年 。 民族 高校 要 进 一 步 强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民 族 观 教 育 工 作 , 富 丰 教 育 内容 、 新 教 育 形 式 , 强 教 育 的 针 对 性 和 实效 性 , 实 肩 负起 促 进 民 族 团结 、 护 国 家 统 一 和 社 会 稳 定 创 增 切 维
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将奔赴祖国四面八方,进入社会各个岗位,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的农民教育思想:继往开来首先,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使农民教育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下,邓小平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把物质文明建设作为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以此农民教育便获得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就如他所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4](P146)亦即在其视野之下,唯有先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物质利益后,农民教育才能获得必需的物质基础,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尊重农民的意愿是对农民教育的人文情愫。
对于农民的意愿,邓小平则是给予了特别的人文关照,他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并让这种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是对农民群众意愿的充分尊重。
而这种尊重如今业已证明,这为农民教育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基础。
再次,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P274)。
显然,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推动。
为此,务必要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关于对农民教育问题的论述是把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进一步探索。
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关于农民教育理论的确立以及我国农民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的农民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作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1. 引言1.1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注重实践和社会变革,可以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和国家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有必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担当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现实。
青少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避免走入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意识形态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个体与集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
青少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青少年提供了解决个人困惑和困难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撑。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力量来战胜困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理论力量,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坚定的思想信仰和心灵支柱。
2.2 分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培养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172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时代、新特征使得民族工作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
[1]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就是重视物质力量的同时也比以前更加重视精神力量的运用。
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对于物质,意识对于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我国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剥削阶级的消亡,统治阶级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强调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非常重视国家的社会性。
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级段虽然它还具有阶级性,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的社会性,阶级性退却次要地位。
国家的社会性占主导地位,即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正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管是在本质上还是职能上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和全体中国公民利益的代表。
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精品论文】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padding:0px;font-size:14px;line-height:180%;clear:both;" align=left>论文摘要:青年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切实加强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
要把握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
抓准青年价值观变动的特点和规律,使中国青年担负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圣使命,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中国青年使命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历史的重要文明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不断加强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有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应对国际形势变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中国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加入全球化进程,使我国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
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在挑战中获胜,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的实践基础是建国来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实践。
一方面改革实践的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伴随时代发展的创新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健康发展需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中国青年一代的时代使命。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综述
( 二) 民族 高 校 推 进 马 克 思 主义 民族 观 教 育 的
现 实意义
第一 , 帮 助 民族 高 校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民族 观 。 对 民族高 校推 进马克 思 主义 民族观 教育 的研 究就 是 探索 怎样 用 马 克 思 主义 民族 观 教 育 武 装 学 生 的 头
力 和 国 内一些 民族 分裂 势力 企 图利用 民族 问题对 我
学意识 。少数 民族 大 学 生从 小生 活在 民族 地 区 , 宗
场 和基本 观 点 , 在 复 杂 的 国 际环 境 和 现 实 历 史 背 景 中, 帮助 民族 高校 学 生 更 好 地 掌 握 研 究 这 些 理论 的
族 团结是 社会 发 展 的前 提 。当前 , 一 些 国 家 和局 部 地 区发生 的社会 矛 盾 及 流血 冲 突事 件 , 大 都 与 民族 问题 有着很 大 程度 的关 联 。近 几 年 来 , 西 方 敌 对 势
题也 就是 社会 问题 , 民族 稳定 是社 会稳 定 的基 础 , 民
化 和发 展思 想 政 治教 育理 论 。 第二 , 深 化 民族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民族 观教 育 研 究 。通 过 系统 梳理 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 民族 、 民族 问 题
以及 党 的 民族 政策 和 民族理 论 等各个 方 面 的基本 立
第一 , 凸显 民族 高校 思想 政 治理论 教育 的主题 。 思 想 政 治教育 工 作 是 一 切 工 作 的 生命 线 , 马 克思 主 义政 治观 教 育 在 整 个 教 育 体 系 内容 中 占有 主 导 地 位 。 马克 思 主义 民族 观 教育 又是 政治 观教 育 的重要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 从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谈起的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谈起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现实人生价值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一些青年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其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空洞无用,排斥甚至拒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青年学生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笔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具体篇目,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立足实践,聚精会神做学问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升民族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JXH2011-42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院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应该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民族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各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
因此,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民族大学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的灌输和教育,使这些科学思想真正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加强这些基本理论的教育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观教育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正确观点,深入了解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一、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民族没有优劣贵贱之分,树立起各少数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观念,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大学生要做到相互尊重;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经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相对来说,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除了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以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思想观念保守、封建残余思想和迷信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固步自封观念和保守心理,扼杀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尽管我国政府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但这些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不过,这不是民族的优劣问题,而是各个民族发展的先后问题。
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8新课程研究2016.11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安达【摘 要】引导和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章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观的意义,评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创新研究——以内蒙古为例”(编号:N JSZ14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1-0568(2016)32-0028-0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民族问题都是关系 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大事。
高校大学生是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 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
因此,加大引导和加强高校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提高大学生分辨 是非的重要手段。
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 育已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_、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对实 现中国梦至关重要,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努力奋斗,但近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不 和谐的现象,而处在这个区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学业,还可能会对他们世界观的确立以及社会的 稳定造成影响。
因此,民族观教育应作为新时期内蒙古地 区高校大学生抓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筑牢各族 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引导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 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 世界观,有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自蒙古自治区已成立六十多年,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 导下,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 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是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中坚力量。在国 内"民族主义"狂飙突进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对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 的民族政策教育,对增强我国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具 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民族地区院校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民族地区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探讨了民族地区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重要性,指出了民族地区院校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院校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
理解”民族”的含义是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首先解决的问题,”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包括:什么是民族,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出,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民族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民族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服从于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的主要问题是阶级斗争,故而民族问题应服从于全世界的阶级斗争,只有阶级被彻底消灭,民族问题才有被彻底解决的可能性”[2]。
民族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重要性、普遍性等特点,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有联
邦权、自决权和民族区域自治。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开始传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为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出路。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主要集中于推翻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实现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
1981年,胡耀邦在讨论和解决新疆民族关系时提出了”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199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丰富和发展了”两个离不开”思想。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从12个方面总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创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二、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院校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利用多种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意识。
1.有利于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意识。
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加之自己已有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左右。
国际敌对势
力和反华势力利用其控制的国际舆论主导权,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企图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消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民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出了民族的实质。
加强对民族地区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充分的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其他民族,能够正确处理好民族间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相互交往。
2.有利于民族地区青少年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其灿烂的文化。
华夏文化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总称,并不单单指汉族文化,有些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对这方面认识不足,产生模糊,认为华夏文化仅指汉族文化,产生误区,这样就不利于民族的团结。
加大民族地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青少年明白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是包括各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们会以生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育中,青少年对自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对有这样的祖国和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3.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稳定。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交流传递越来越迅速,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正在用这一手段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尤其对青少年们产生的影响更大。
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让我们明白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面临的严峻形势。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两起事件中有不少青
少年参与。
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三、加强民族地区院校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措施
1.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出,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各民族不仅在政治上具有平等的权利,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具有和汉族平等的权利。
在宗教信仰方面,党的政策是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民族风俗,反对一切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让青少年们意识到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让其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各民族间应相互尊重。
教育中,教师要让青少年认清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形势,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封建残余思想等的影响,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正确的民族政策下,民族地区落后的面貌正在一天天改变。
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教学中不能忽视,更不能一笔带过,各民族只有平等团结,才能促进祖国的强大繁荣。
2.加大对民族优秀文化教育。
加大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之情。
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所在,她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们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教学中,要把儒家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青少年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
其次,要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少数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学中不能只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在课堂中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组织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让青少年们参与进来,深刻的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样,青少年们才能加大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能够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之情。
3.认清”三股势力”势力的本质。
“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
近年来,”三股势力”加大了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活动,对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产生了影响。
”三股势力”已经将目光转向了我们的青少年,试图影响我们的下一代达到他们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的解释了民族和宗教的本质,青少年们明白了民族和宗教的本质,就不会盲目的受到”三股势力”的影响。
青少年们明白了”三股势力”真正的本质,就不会盲从,就不会受到他们的蛊惑,自己就能和”三股势力”划清界限。
教学中,揭露”三股势力”的本质是必要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对维护我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6.
[2]孙焕玉.简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4):44.
[3]程凯.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影响
[j].理论探讨,2012,(1).
[4]吴大兵.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