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自然_生态美学问题视野中的先秦儒家思想

天道与自然_生态美学问题视野中的先秦儒家思想
天道与自然_生态美学问题视野中的先秦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王茜(1977 ),女,山东济南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天道与自然

生态美学问题视野中的先秦儒家思想

王 茜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怎样把 自然!的概念从自然科学层面提升到人文精神领域、怎样把对生态科学规律的类比式借

用转变成哲学本体论和艺术本体论领域里的专门研究,是当前生态美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三个角

度出发论述先秦儒家思想就此问题带给我们的启发:结合先秦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讨论生态文化建设中

的信仰问题,从先秦儒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入手思考生态美学的价值基础,思考孔子的诗教理论对生态美学和

生态艺术本体论的启示。这三个角度都涉及到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天道而行人事的先秦儒家

思想则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美学 儒家 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生态美学可以吸取利用的丰富理论资源,但是传统思想与生态理论无论在语境、视角、方法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别,所以对传统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将其整和进生态文化理论的语境和研究思路里,是生态美学发展的一个关键任务。本文尝试从当代生态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出发解读先秦儒家思想:结合先秦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讨论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信仰问题,从先秦儒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入手思考生态美学的价值立场,思考孔子的诗教理论对生态人格培育的启示。

一 天!与生态文化中的精神信仰

在谈及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时,曾繁仁先生认为生态美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是难点之一。 当代许多生态理论家本身是神学家,而且在生态学之中灌注了某些神学内容,产生一系列生态神学理论,生态美学研究也深受这些理论影响。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基督教神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神学的有价值资源,以丰富生态美学内涵。同时,也应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探索基督教神学和生态美学的关系。!?在西方理论界,对于基督教神学与生态文化的关系观点各异,有人认为基督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直接作俑者,有人则认为基督教的超越精神、悲剧意识和终极关怀精神对生态美学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态神学已成为生态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支柱之一,生态文化研究者围绕基督教展开的论争,实质上是西方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中展开的一次文化观念的自我反思,是其理论嬗变链条中一个自然而必然的环节。在神学信仰不占主流的中国,基督教与生态美学的关系似乎并不足以构成理论论争的核心,可是,这个论题却关涉到了生态文化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信仰,恢复人类对生命的敬畏无疑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当西方人试图从宗教传统中寻找一种能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信仰力量时,中国文化应该向自己的传统溯源还是另寻它路?围绕信仰问题来思考先秦儒家与生态美学的关系,打开了一个阐释传统文化的视角。

天人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命题。在2002年召开的儒学与生态问题的会议上,有学者提出, 中国儒学的天人和一思想可以成为当代生态伦理的重要资源,但为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而导#

128#

致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急需找回的是对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和秩序的敬畏,即找回对?终极实在%的体认和敬畏。!&有的学者又持相反意见,自然作为化育万物,包育万有又无限复杂的?存在之大全%,是绝对自足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为它负责??人只能为地球的生态平衡负责!,所以儒家为天地立心!那样的说法难免有圣人的心灵膨胀!(之嫌,儒家对天!的理解还不够超越,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认识也不够充分,不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以儒学需要从基督教中借鉴对上帝的敬畏精神。

儒家是否真的过分抬高了人!在天人关系中的地位,因此无法从中培养出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认知和对自然的足够敬畏呢?笔者以为,儒家对待天!态度从先秦到宋明经历了一个转变,先秦时代对天!的理解对当代生态文化研究中的信仰问题似乎更有启发。

西周以前的天!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格神,天命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力量与人对立。从周开始,人的主动性逐渐提高,天虽然依旧保持了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和一些神秘意味,但已经不再是与人的对立面,而变成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体会的生生之德,渗透于万物的生命流转中,人能够通过道德境界的提升向它靠拢,即以德配天!,)易传?正是这种天人观的代表。在此后的儒家学说里,人的能动性逐渐提高,从重人事的孔子到)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人之间的严格边界已经开始模糊了。从先秦儒学经孟子再到宋明理学和心学,儒家终于将人的道德本体提高到宇宙论的高度,张载的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朱熹的天地本吾一体!,都认定人的道德心与天道同构同体。

当人的道德心被抬到至高无上地位时,谁能为人心立法?这是心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今天的生态文化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凭借道德自律能否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抑或要维系文明机体的健康,就必须有一个不能被人类文化世界完全整和进自身以内的、更加超越的他者!存在?在先秦儒家的天人理论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他者!,就是与人既相分又相和,作为一种既能够引导人事却又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而存在的天!。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天。它有时是生命存在发展的自然规律,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有时是道德的来源,是至高道德境界的象征,子曰:?天生德与予,桓魑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有时又表现为不能为人无法企及的命运力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孔子的天既与人之德相通,又有着人不可完全把握的一面,保留了对超越性存在的体悟,只是孔子对这不可把握的一面却常常悬搁不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侍人,焉能侍鬼!,对史巫用)易?占卜祸福的做法也抱着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的态度。然而悬置不论不等于否认其存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不等于孔子从不思考关于性和天道的问题。在)论语?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感喟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经矣。!()论语#述而?)孔子心中的圣!包含着难以企及的理想意味,只是对圣!的理解已经由敬畏外部力量更多地向培育内在的道德自律精神转变了。

先秦儒家每言及命,多从?自下而上%的人的观点来谈?知命%与?畏命%,换言之,多从人类的情操上来谈心理活动;很少如西周的?自上而下%或由外至内的观点,这即是说不言?降命%与?受命%了。!,可见出先秦儒家对超越性存在的理解,不是基督教里是凌驾于世界之上的上帝,但也没有象后世儒学那样把天道完全包容在人心里。它意识到天命的超越,但是没有将它当作与人类相对的异己者,而是保留了天人沟通的充分可能空间;它看重人事,但同时能对人自身的有限性和以德配天的艰巨性保持了足够清醒的认识。天人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关系,不是前者对后者的绝对超越和后者以前者为参照的自我否定,也不是人与天比肩同高。

这样的天作为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亲切而玄妙,内在且超越,与基督教凌驾于人世之上的上帝相比,它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信仰方式,可以从中培养出中国人的生命敬畏意识。

#

#

129

二先秦儒家的自然观与生态美学的价值论基础

生态中心主义!是深生态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它的的基本立场是把生态圈而不是人类作为价值中心。把人看作一切生命的主宰者,以人为中心对万物采取单一的价值衡量标准是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那么把生态圈作为价值中心又是否可行?价值!原本就是包含着关系范畴的文化判断活动,如何能够脱离人类文化语境而论证自然独立的审美价值、伦理地位和存在意义?

正如任何物种的活动都必定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不可能以别的物种或自然界为中心一样,人类的生存发展从一开始也必定天然地以自己为中心???人类中心论%是一种包含人类合理生存发展要求的、人的存在论与人学价值论统一的价值观念,它形成于人类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人只能象人一样,从人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这一点无可否认。那么,要使自然摆脱仅仅作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存在者的身份,就得充分发掘自然世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发掘自然世界对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自我意识形成、文化身份塑造等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对自然的单一的功利性使用关系。

)礼记#月令?中这样描述先秦时代人类使用自然的原则。(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履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毋卵,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返,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命野虞无伐桑柘。??(孟夏之月)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是月也,天子饮,用礼乐。??!.)礼记#月令?,使用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与宗教、战争、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对冬藏夏长的基本自然规律的尊重建立在对兵戎、祭祀、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生命普遍规律的整体性理解上。

物质生产活动何以能与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先秦儒家的理论里包含着两个层面的自然:一是有形而上意义的天,它是被心灵体验和领到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本体,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日月运行、寒暑消长、草木枯荣都是它的外显形式;二是纯粹物理意义的自然,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自然,是实践活动的对象。基于前一种天的存在,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就不再是对待一个没有生机的物理世界,而是面对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天道的分享者、承载者和体现者,宗教、政治等社会文化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这就是对自然之道的共同遵循。

有人批评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儒家对自然采取的行动都仅仅从有利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考虑,儒家也明确承认过天生百物,人为贵!。但人为贵!的意思不是人可以任意处置自然,而是与百物相比,只有人具备领悟天道并按天道进行自然的道德修炼和实践行动的能力,如果说物理自然是自在的存在者,那么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自在、自觉又自由的存在者,比人或百物更珍贵却是作为自然精神的天!。那个感慨着逝者如斯夫!的孔子和坚持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修?)的孔子,那个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孔子和伤人乎,不问马!的孔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统一起来。

由直观自然而体会自然之道,由领会自然之道而从事社会生产和物质生产活动,人、物理自然、超越的自然之道就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对待自然的方式显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天道比人道更重要;但这也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因为它所尊崇的自然显然是被人类的心灵精神化、抽象化、反思过的存在,而不是物理学或者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因为常常忽视对自然的这种层次划分,所以当前的生态文化研究在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上总是难以达成共识。生态文化并不需要人人都用一双诗人的眼睛看自然,但却要求人们充分理解宇宙中存在着某种作为生命主宰的本原力量,这种本原力量不仅限于物理原理或者生态圈法则,更是对于包括人类精神在内的一切存在都普遍发生作用的力量。它#

#

130

是驱动人类进行物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始因和原动力,物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给我们打开一扇理解它的窗户,但是在现代文明却恰恰忘记了这个最初的开端,将物理学或者生态学这种科学研究自身当作了至高真理。

当然,先秦儒家只是指出了人和自然界一样分享了共同的精神源头,并没有对人和自然如何分享这一源头进行更细致的阐述,人类的生命,特别是意识和精神的部分怎样与自然以同一个更超越的生命源始为基础深深地渗透纠缠在一起,这就为生态文化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三孔子的诗教理论与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本体论

生态和谐不仅是指人和自然的和谐,还是对人类健康精神状态的一种定义,符合生态精神的人格和心灵状态是情感与理性、道德与审美的和谐,既顺应生命天性,又在此基础上提升生命的境界。对于如何培育这种人格,孔子的诗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出于对生命自然天性的充分理解,孔子把艺术教化当作人格修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艺术完成人道的锻炼,最后实现的审美与道德、人文与自然结合的理想人生境界,正是一种富有生态精神的生存境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是人格培育的起点和终点,道德规范学习是人格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诗可以兴、观、群、怨,察人情之得失,考风俗之盛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学诗是为了获得知识,以及完成人生中的道德人伦职责,但孔子讲诗的方式却是以充分体察诗境中的自然人性为基础的,学诗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强记道德教条,而是要学习者具备举一反三,对实际生活情境体察揣度,行止从容的能力,人格培养就是在这种以诗涵养性情的活动中自然完成的。孔子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透彻的了解。)关雎?之改,)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也。!/这些从民间歌谣中采集而来的作品,是农夫、士兵、恋人、女子在日常生活感物而发、触景生情的咏怀,真挚自然的情感中又暗含着最质朴的道德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0情!是人道之始,义!是对原生态的情提升陶然的结果。孔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敏锐地看到了原生自然的情感活动中隐含着的道德感质朴样态,然后将其自然而然地引申发挥出来。

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 用现象学的观点解释,情是人与物、心灵与世界彼此开启生发的状态,是同时包容着主体和对象的意向性活动,心性必须在受物、情、习的作用中而成就一真实的人心、人性。! 能把这种意向性活动最充分呈现的途径便就艺术。作为对生命体验的形象传达,艺术既不受先在概念或教条束缚,也不同于原始的欲望冲动,它传递着一个勃郁待发的心灵在其所触及到的事物上盘桓而形成的情感涌动、生机勃勃的境界。越纯粹的艺术越能够保持这种人与事、心与物相互作用的缘发!状态,)诗经?中的不少篇章都展示出了这种情思饱满、天真灵动的生命境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正是对这种境域的恰当描述。

道德熏陶必定要从情中自然申发,最后再融冶进人情。)诗经?作为教化的第一步,是因为孔子充分意识到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从生命根源处流淌出来的东西。只有深切体会为了了诗篇中人情,向道德方向的引申才能自然而然的,不至于使道德和情感对立起来。孔子从道德层面对)诗经?做了很多发挥。比如,)葛覃?讲女子出嫁后的喜悦以及归宁前的迫切情,孔子理解为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 )汉广?讲追慕心爱的女子而不可得,孔子则从中理解到了行于其当行,止于其当止的知!的精神。)木瓜?是男女赠答之辞,孔子理解为有藏愿而未达!。其中也不排除有牵强之处,但从整体上看,道德意义的引申并没有完全背离)诗经?中真纯深厚的情思,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的人道终于得以实现。在这样的教化活动中,情感和理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和谐。

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的审美境界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朱熹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言其志,则又不过即

#

#

131

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无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境界相比,曾点气象更进一层,因为后者虽然已经在人与天地之间表现出了亲近之心,但仍然在对自然事物进行道德观审,前者却超越了自然与人世的隔阂,情感与理性的隔阂,只剩下一片与天道同体的悠游之心。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纯净自然的情感世界,这是人文的理想境界,也是自然的生命世界,它是生命最完满的和谐。这种境界孔子很少谈及,也许与他对天道的理解相关,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人道之施行孜孜不倦地努力,从人道到天道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也许永远无法跨越,心怀超越之情而投身人间之事,孔子的道德教化才拥有深邃敞开的境界和理想的品格。

孔子论诗的方式对于符合生态理想的人格塑造具有启发意义。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探索艺术在生态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生态艺术,是否能突破只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单一主题,深入到人与生命世界的更深层关系中去,先秦儒家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杜维明:)儒家与生态?,)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邓球柏:)白话帛书周易?,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40页。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页。

?赖大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基础?,)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版,第6期。

.黄立平主编:)四书五经?,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41 243页。

/ !朱渊青,廖名春:)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0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第174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

132

#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作者:罗小平 选题缘起: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2] 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8594824.html,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作者:张亚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 自行车旅游是一项集休闲、娱乐、竞争、交友、时尚为一体,男女老少皆宜开展的户外有氧运动,它既环保又节省交通费,既方便快捷又无污染,是近年来新兴崛起的一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本文从美学角度展现了自行车旅游的独特魅力,认为这种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的旅游方式,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旅游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大众旅游的热潮。大众旅游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和群众性的审美休闲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醒目的位置。为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自行车旅游“逐渐产生了。 自行车旅游(又称“骑游“),是以自行车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以获得骑行过程中的体验和乐趣为重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是自驾游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民众环保意识的日益高涨,骑游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经济、时尚的旅游方式,作为人们释放激情、融入自然的最佳选择而被日渐推崇,选择燃烧脂肪而不是燃烧汽油的出行方式,逐步开始流行,各地政府也开始广泛宣传并大力推行骑游。有着“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自行车旅游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们追求“新“、“奇“、“美“的感受,所以自行车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贯穿于整个自行车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因此,自行车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该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也正是因为其在人们游览活动中它包含了人类由生理到心理等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适应了个体自身追求的自身价值全面实现的欲求。 (1)好动。生命在于运动,万物皆动的特征培养了人类好动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原始艺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之一。有人把旅游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因为这种活动的确对人的肌体来说有其特殊的舒筋活血,放松身体的功能,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环境日益规范化、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人的本质好动的身体被固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好动的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他们便试图通过旅游活动来得到补偿,于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旅游的风气逐渐盛行。而自行车旅游不但能使人们饱览祖国的秀丽山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磨炼人的愈志,增强体质,因此在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李庆本 2013-04-07 09:2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8年5 期 内容提要: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中外对话 作者简介: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3) 由于我国生态美学基本上是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与国外生态美学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以至于有许多研究者对国外是否存在生态美学尚有疑问。我们了解较多的是国外的环境美学,而对于国外生态美学则所知甚少,即使有一点介绍,也仍存在着很多盲点。对于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方法,特别是国外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国外生态美学的综合研究,了解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和完善我国生态美学的构建。 一、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和发展

欧洲有人将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Miroslav Klivar)称为“生态美学”的首倡者,但由于克里瓦本人采用捷克语写作,他的研究成果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北美许多学者更愿意将生态美学的起源追溯到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年出版的《沙郡年记》(A 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在本书中,利奥波德提出了Conservation Aesthetic的概念(我国有人翻译为“环保美学”),虽然这个词不同于后来的Ecological Aesthetics(生态美学),但却包含着生态美学的主要价值观念,以至于美国生态美学家高博斯特(Paul Gobster)在1996年明确指出:“有关美学的想法——已有人将它称为‘生态美学’——大多源于奥尔多?利奥波德,这在他的《沙郡年记》中达到顶峰。”[1] 当然,国外生态美学的真正开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美国学者理查德?E?切努维斯和保罗?H?高博斯特(Richard E. Chenoweth and Paul H. Gobster, 1990)的《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Nature and Ec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Landscape),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景观审美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高博斯特又连续发表了《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森林美学、生物多样性、感知适应性》、《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审美》、《〈森林与景观:生态、可持续性与美学〉导言》等多篇重要论文,他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外颇有影响力的生态美学家。 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美学研究在亚欧美洲许多国家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美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以下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结构。第一,保罗?H?高博斯特(2007)等人的《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有何关系》,促希?I?科瓦克斯(Zsuzsi I. Kovacs, 2006)等人的《美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态学的》等文本,研究生态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梳理以生态审美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範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範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範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第31卷第4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一一一一一2010年7月V o l.31,N o.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一一一一一一J u n.2010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英]邱于芸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 B21T N) 摘一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三‘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三 关键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6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一1007-4074(2010)04-0004-06 作者简介:邱于芸,女,台湾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三 一一‘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从事写作后的第十年,在这之前他已完成了一百多篇的小说,并已经成为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任教北大中文系三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动荡与不安之中,军阀割据,外强威胁,现代化与商业涌入,还有国府当局针对知识分子的大加挞伐,让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国民性提出怀疑,企盼在纷乱当中为中国的未来找一条出路三基于对当时整个大时代背景的理解,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文化的语境(D i s c o u r s e),作为理解沈从文与其作品的研究参考三本文的目的并非逐一列出有关‘边城“研究的各派别在方法与细节上的差异,但综观而言,这些研究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萃取内容为主来探讨三这种处理方式中最普遍与直接的手法是将‘边城“(或者是沈从文其他主题类似的作品)视为是以五四运动精神所检验出的地域主义文学或是乡土文学代表作,是一篇带有社会/政治倾向,提倡乌托邦,反现代性的写实小说杰作三若进一步从五四话语延伸出来,学者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其中的阶级性问题,或运用当时时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析男女爱情与现代婚姻观念的本质上差异三如此一来,‘边城“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被简化成对沈从文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探讨三姑且不论它是被理解成前卫或保守?被褒或被贬?甚至正确或者是错误?这些冲突往往只显示了学者们的政治偏好或倾向,导致陷入目的论的迷思,并远离了文本本身三然而,第二类是以文体为主来探讨它三从表现技法上,因为它的唯美,沈从文也被誉为"文体家 ,而‘边城“中所用的技法也被视为中国山水 画三①还有评论家更直接指出:‘边城“里面的人物是白描,对湘西风俗民情的表现是典型的风俗画等三但是这种只着重表现技法与形式的研究方法并不算完整,应当还可以延 ?①收稿日期:2009-05-28 使用绘画艺术语汇来谈论‘边城“的论述很多,在此特别举出部分:李建吾(刘西渭): 他不分析,他画画三这里是山 水,是小县城,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三 汪曾祺: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三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三 ‘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三司马长风: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二轻妙而空灵三 王润华: 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边城与中国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虽然前者用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现媒介三整本边城几乎都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小说人物,只是点缀山水间的小点而已三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 一 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1] 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生态美学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其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态美学恰恰就是产生在后现代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目前,学术界在后现代问题上分歧颇多,一时难以统一,甚至连概念的内涵都难一致。我首先想讲明自己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看法。 我认为,所谓“后现代”是指“现代”之后,而不是现代的“后半期”。但现代与后现代两者又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现代”之后,现代与后现代特性共存。这种情况需要持续漫长的融合与过渡时期。而从“后现代”的内容来看又不仅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更是对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建设与重构。实质上,“后现代”可以说是对“现代”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的重点恰恰就集中于人的生存状态之上。“现代性”的极度扩张导致人的生存状态不可遏止的恶化,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后现代则着重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这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正是从扭转人类生存状态恶化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善这一时代课题出发,生态美学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走到学术与社会的前沿,显现其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正是从这样的立足点上,我们来思考生态美学的产生。 第一,现代化弊端的充分暴露及其对人的生存的巨大威胁,呼唤新的存在论美学出现。近200多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但由于现代化常常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伴随,因而可以说现代化的发展也就是剥削与侵略的加剧。而作为现代化支柱的市场经济与工业化本身又因其固有的缺陷,导致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与工具理性统治的严重问题。由此导致地球南北之间,社会内部贫富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特别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因掠夺与侵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不仅制造了核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