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益生芽孢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益生芽孢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50
2019 年第 40 卷第 19 期 总第 592 期
SILIAO GONGYE
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枯草芽孢杆菌对饲喂黄曲霉毒 素的肉鸡具有保护作用的结论。宋文静等[33]研究表 明,在肉鸭日粮中添加益生芽孢杆菌制剂可以有效 降低黄曲霉毒素在肝脏、肌肉组织中的残留。Barati 等[34]研究发现使用益生芽孢杆菌+乳杆菌+酿酒酵母 细胞壁制成的混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控制黄曲霉毒素 对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这种制剂通过 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抗营养作用,同时改善蛋白质合 成过程,增加抗体产生和对绵羊血红细胞注射的反 应,从而提出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的混合物控制黄 曲霉毒素对雏鸡的影响,改善免疫功能和生化途径 的方法。大量的研究发现了益生芽孢杆菌在体内对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能力及其对黄曲霉毒素对机体造 成的不良影响的消除,为进一步将益生芽孢杆菌开 发成为防止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微生态制剂奠定 了基础。 3 益生芽孢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可能机制
益生芽孢杆菌在体外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可 以利用来减少农产品中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滋生及 黄曲霉毒素的残留,以提升食品及畜禽饲料的安全 性。RAO 等[24]以香豆素作为唯一碳源,分离出 7 种在 液体培养基中使黄曲霉毒素降解 70%以上的菌株, 其中一菌株降解率甚至达到了 94.7%,经 16SrRNA 测 序鉴定出该菌株属于地衣芽孢杆菌。Farzaneh 等[25] 报道了从开心果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 UTBSP1 对 黄曲霉毒素降解率可以达到 95%。Gao 等[26]从鱼的 肠道中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 ANSB060,该菌株对黄 曲霉毒素 B1、M1 和 G1 降解率分别为 81.5%、60%和 80.7%,此外,他们所分离的菌株可以抑制病原体的 生 长 并 抵 抗 模 拟 肠 道 环 境 中 的 不 利 条 件 。 Petch⁃ kongkaew 等[27]将分别从泰国北部的大豆和新鲜豆豉 分离出来的 23 株芽孢杆菌与一株产黄曲霉毒素的 菌株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大多数芽孢杆菌均可以抑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真菌毒素是一类在食品中常见的有毒物质,其危害程度极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肝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后果。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生物降解方法。

食品中真菌毒素来源广泛,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它们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繁殖,会产生并释放出各种毒素。

针对不同的真菌毒素,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一种常见的生物降解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

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以及真菌等。

它们通常具有潜在的降解真菌毒素的能力,可以将毒素分解成无毒的代谢物。

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

目前,很多研究都聚焦于产生能够高效降解真菌毒素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性,将真菌毒素分解为更稳定的化合物或无毒代谢物。

其中,酵母是一个被广泛研究和利用的微生物。

例如,一种酵母菌酿造的黄酒中就发现了一种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能力的代谢产物。

此外,一些细菌也被发现具有真菌毒素降解的能力,如肠道中的乳杆菌。

除了微生物,一些植物也被发现具有真菌毒素的降解能力。

例如,一些花生藤、椰子纤维和食品中的大蒜等植物具有吸附和分解真菌毒素的效果。

这为开发植物源性的降解剂提供了可能。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研究降解真菌毒素的方法。

他们通过检测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或植物的基因,并将其引入到其他物种中。

这些转基因物种通过自身的代谢能力,有效地降解真菌毒素。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其安全性。

此外,一些物理方法也被应用于真菌毒素的降解。

例如,紫外线和高温处理可以明显减少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然而,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旨在开发出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处理方法,以保障公众健康。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真菌毒素的降解机理,以便更好地开发对策。

霉菌毒素生物降解

霉菌毒素生物降解

霉菌毒素生物降解霉菌毒素是霉菌(如曲霉、黄曲霉、青霉等)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存在于食品、饲料以及环境中。

霉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因此降解霉菌毒素的方法变得非常重要。

生物降解是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方法,在降解霉菌毒素中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旁证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方法和机制。

1. 张田书等人在《霉菌毒素生物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介绍了霉菌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文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霉菌毒素降解菌株和其降解机制。

例如,Bacillus spp.能够通过分泌抗菌物质和降解酶来降解霉菌毒素。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了降解菌株的降解效率。

2. 李少辉等人在《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探讨了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方法。

文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降解菌株,如Aspergillus niger、Trichoderma harzianum等,以及它们的降解机制。

研究表明,降解菌株能够通过龙胆酸脱氢酶和谷酰胺酶等酶的作用,降解霉菌毒素。

3. 郑斌燕等人在《一个专门降解黄曲霉菌素的重组酶基因在新菌株中的表达》一文中介绍了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一个能够降解黄曲霉菌素的新菌株。

研究人员将来自不同菌株的降解相关基因组合起来,构建了一条新的降解途径。

结果表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菌株能够更高效地降解黄曲霉菌素。

4. 黄秀丽等人在《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综述了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文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降解菌株,如Aspergillus niger、Bacillus spp.等,以及它们的降解机制。

研究人员还探讨了一些可能影响降解效率的因素,如温度、酸碱度和微生物菌株的选取等。

5. 王琳等人在《天然产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介绍了一些天然产物在降解黄曲霉毒素中的应用。

文中介绍了一些天然产物,如脱镁羊膜素、木糖醇、二肽胍等,以及它们在降解黄曲霉毒素中的作用机制。

AFB1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条件优化及降解产物毒性评估

AFB1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条件优化及降解产物毒性评估

AFB1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条件优化及降解产物毒性评估作者:邓盾唐嘉虹王永飞马现永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2年第03期邓盾(1985-),博士,副研究员,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微生物降解养殖环境有害物质研究工作,在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养殖臭气生物防控及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7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南方农业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SCI收录12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担任全国饲料行业质量安全监督专家,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河源市、清远市和南雄市农村科技特派员。

摘要:【目的】从土壤样品中筛选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菌株,并研究其对AFB1的降解性质及抑制黄曲霉菌能力,评估其作为微生物降解AFB1制剂的潜力,为进一步开发AFB1脱毒剂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筛选出1株高效的AFB1降解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得知菌株所属种属,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确定菌株降解AFB1的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该菌株降解AFB1的效率,共培养分析其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最后利用SOS显色反应评估菌株对AFB1的脱毒效果。

【结果】通过液相色谱检测,获得1株菌株GDAAS003对AFB1的降解率相对较高,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链霉菌Streptomyces cerasinus SR3-134(LC128347.1)的相似性高达100%,菌株降解AFB1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可能为胞外酶。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HUANG Wei;YIN Haicheng;WANG Le【摘要】黄曲霉毒素B1是由寄生曲霉、黄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具有极强的致畸、致癌等毒性,不仅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也给食品和饲料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消除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依然是目前学者迫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相比理化法消除黄曲霉毒素B1的缺点和局限,生物法降解具有安全、高效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使其成为更具有潜力的解毒方法.本文主要对生物吸附作用和生物酶解作用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及降解产物的结构分析进行了论述.【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7-11,15)【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微生物;吸附作用;酶解作用【作者】HUANG Wei;YIN Haicheng;WANG Le【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黄曲霉毒素B1(AFB1)主要由两大类丝状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一种二呋喃香豆素(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Abrar等,2013)。

因其在紫外照射下会产生蓝色荧光而得名。

AFB1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最稳定的毒素,其基本毒性单位为二呋喃环,尤其是氧杂萘邻酮的结构具有极强的致畸和致癌作用,常规的高温和强酸条件难以将其降解,只有在温度为268~269℃、pH 1.0~3.0时少量降解,但对于碱性溶液抵抗力较弱,pH 9.0~10.0条件下迅速分解。

此外,AFB1易溶于甲醇、氯仿、乙腈、丙酮等,但不溶于水。

黄曲霉对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小麦等具有很强的侵染性,可以发生在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果实储藏、运输等过程。

这些被黄曲霉侵染的作物果实如被加工成动物饲料,不仅不能被消除,反而还会被放大,甚至进一步对动物及其产品造成二次污染(Oruc 等,2006)。

可见,AFB1的污染不仅是食品、饲料工业而且是动物产品加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方法及菌剂的研究

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方法及菌剂的研究

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方法及菌剂的研究摘要:花生是全球重要的油料和食品作物之一,但花生生产中常受到黄曲霉菌毒素的污染和侵害,严重影响花生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处理的方法来控制花生黄曲霉菌毒素的污染,但这些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成本高、残留等。

因此,研究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方法及菌剂已成为花生生产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综述了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方法及菌剂的研究进展,包括药剂、生防剂、化学改性剂、生物技术等方面,同时也探讨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实现更有效的花生黄曲霉菌毒素的生物防控。

关键词:花生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控、菌剂、生防剂、化学改性剂、生物技术Abstract:Peanu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il and food cropsin the world, but it is often contaminated and threatened by aflatoxin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flavu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peanut products. At present, the main method to control the contamination of aflatoxin isby chemical treatment, but these methods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high cost and residue.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and agents of peanut aflatoxi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peanut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and agents for peanut aflatoxin, including drugs, biocontrol agents, chemical modification agents, and biotechnology, and also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trend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eanut aflatoxin.Keywords: peanut aflatoxin,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biocontrol agents, chemical modification agents, biotechnology.引言: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油料作物,在全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645-647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文·献·综·述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孙玲玉,柴同杰*(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与动物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38)THE REASERCH PROGRESS OF THE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SUN Ling-yu,CHAI Tong-jie*(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yersity,Tai,an271038,China)Key words:Aflatoxin;food and feed;degradation of aflatoxin;microorganism摘要:黄曲霉毒素B1具有强毒性、强致畸性和强致突变性,是危害最大的真菌毒素之一。

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饲料等严重危害消费者和动物的健康,给相关行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方法而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食品与饲料;生物降解;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8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24(2012)04-0645-0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25%受真菌毒素污染而不能食用,其中受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为严重。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853 ~ 862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李雨薇 , 吕家硕 , 于一凡 , 刘晓晖 , 刘成珍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黄曲霉毒素是由多种曲霉属真菌产生的强致癌物,在多种恶劣环境中有极高的稳定性,该毒素分布广泛,与人类和动物接触可能性较大,因此也被认为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饮食风险因素之一。

此外,在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加之某些降解技术可能会破坏营养物质的结构,从而降低产品质量。

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给全球卫生体系和食品工业造成了巨大负担。

尽管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未能找出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法解决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问题,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成为当代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致毒机理、常用的降解方法及其优缺点,系统总结了生物法和新型纳米材料在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使用生物技术手段和新型纳米材料降解黄曲霉毒素有着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和高效性,因而未来可将黄曲霉毒素新型降解方法的研究聚焦于此,期望为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开发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提供助力。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致毒机理;降解方法;生物安全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096中图分类号:Q949.32,TS205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LI Yuwei , LYU Jiashuo , YU Yifan , LIU Xiaohui , LIU Chengz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Qingdao University , Shandong Qingdao 266071, ChinaAbstract :Aflatoxins (AFTs ) are potent carcinogens produced by multiple strains of the Aspergillus genus , which show extremely high stability in different harsh environments , so it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etary risk factor for hu­mans and animals. Furthermore , other toxic materials may also be generated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AFTs , and the degra­dation methods might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nutrients , and then decreas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ultimately. The contaminationof aflatoxins places a huge burden on global health systems and the food industr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egrade afla­toxins , there is still no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flatoxins pollution perfectly , so searching for a technology which can eradi­cate aflatoxins effectively and safely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or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In this article , we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 of aflatoxin toxicity and reviewed several methods of AFTs degradation. We also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iques , in whic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sing biological methods and nanomaterials to remove AFTs was recaptitulated systematically. At present , the use of biotechnological means and nanomaterials to degrade aflatoxins has com­mendable biosafety and efficiency , so the generation of new degradation techniques in the future might revolve around this. There­fore ,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support researchers to develop new degradation methods of AFTs.Key words :aflatoxin ; toxicity mechanism ; degradation method ; biosecurity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s ,相对分子质量312~346 kD )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集蜂曲霉以及某些曲霉亚种等多种真菌所产生的一类无色无味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可诱导发生致癌、致毒和致畸形作用[1]。

霉菌毒素毒性及其降解的研究进展

霉菌毒素毒性及其降解的研究进展
毒 菌毒 春毒 性 &共 降评的嘶 琵道 展
郭成 志 袁 慧★
40 2 1 18) ( 南农 业大学 动物 医学 院 ,湖南 长沙 湖
摘 要: 霉菌广泛存在 于谷物 、 饲料以及 食品 中, 次级代谢产物——霉 菌毒素给动 物以及人类的健康 带来 其
了极大的威胁。本文综述 了近 几年 来霉菌及其毒 素的研 究情况 , 包括动物霉菌毒素 中毒 机理和清除霉菌毒 素方 法, 为霉菌毒素研 究者提供最新的参考 资料 。 关键词 : 霉菌毒素 毒性 降解
繁殖 ,为研究该类霉菌的生长以及抗霉菌剂提供 物【 。 霉菌毒素有利于霉菌的种群繁殖 , 但不是霉菌 了理 论基 础 。 同时 , 有性 繁殖还 能够 增强 霉菌 的耐 生 长 过程 所 必须 需要 的物 质,而且 霉 菌 毒素 产 生
受 力 , s obae 最新 研 究 表 明 , J h H u rkn等 o 丝霉 菌 属 易受 到 外 界 环境 等 因素 , 括 p 温 度 、 度 、 包 H、 湿 营
(ysc l y setbl) 拟 青 霉 ( ac o ye 养 条件 和种 群 间的关 系等 。 B soha s p c is m a i P ei m c s l 一般 而 言 , 同一种霉 菌
vr t )的有 性生 殖可 以产生 抵抗 高 温 的孢 子, ai i oi 所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 以产生不 同的次级代谢产
霉 菌 是广 泛 存 在 的一 类 多 细 胞 真 菌微 生物 , . 间被霉菌感染的几率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才能 田 生 长速 度 、 播 速度都 很 快 , 传 主要 通过 种子 或者 孢 保 证养 殖业 的 良好 发展 。 子 繁殖 ,多数种 类具 有无 性 繁殖 和有 性繁 殖两 种 方 式 。目前 , 某些 霉 菌的繁 殖方式 还存 在疑 问 。一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菌丝体提 取 物 I 1- 能 够 降 解 花 生 油 中 的 黄 曲 % *# 3 霉毒 素 & 这 种 活 性 物 质 的 解 毒 作 用 效 率 高 ! 温度 " % # % 水分以及时间等对其解毒 H" $ &$ * N# +. M 降 解 过 程 是 酶 促 反 应& 考 虑 到 酶 反应的效应表 明 ! 促反应必须在水的 存 在 下 发 生 反 应 ! 该研究小组选 择了谷壳培养法将 解 毒 酶 固 定 化 ! 从而解决了酶制 剂在含水量低的环境下难以作用的难题 & 上述 ! 种 真菌的解毒作用源于细胞内提取物 ! 一般情况下 ! 微 生物胞内物质产量 极 低 ! 且由于操作过程需要破碎 真菌细胞或菌丝 体 ! 程 序 繁 琐! 容 易 破 坏 酶 的 活 性! 因此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 " 细菌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中国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营 养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对细菌 ! " " +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的 资 助 下 ! 生物降解黄曲霉毒 素 及 其 降 解 机 理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取得很大进展 & 首先是创建了香豆素培养基初步筛选微生物的 方法 ! 利用香豆素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化 学 结 构 上 的 相 似 性! 假设能够降解 香 豆 素 的 菌 有 可 能 降 解 黄 曲 霉 毒 素 & 该方法 可 以 减 少 操 作 人 员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的 接 触! 操作过程安全 ! 准 确 性 高!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计 成 赵丽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 # ' ( 摘 要 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 每年给食品工业 饲料工业和畜牧 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 陷 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 安全 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 内 外 黄 曲 霉 毒 素 生 物 降 解 的 研 究 作 一 综 述 同时对生物降解 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生物降解 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了4 1种加 拿 大啤酒 中烟 曲霉毒 素 的情 况 。其 中个 样 品 中的烟 曲霉 毒素 B 超 过 2 g L 。 n/ 、烟 曲霉毒 素 m
B 超过 7 n/ L 而大多数样 品中的烟曲霉毒素含 .g , 6 m 量 极低 。Fec (94 的研 究 表 明 , lsh等 19 ) 在葡 萄 汁 的 乙醇发酵 过 程 中 , 端孢 菌 素可 以被 部分 转 化为毒 单
2 霉 菌毒 素 的微 生物脱 毒 微 生 物脱 毒 法 是 利 用一 些特 定 的微 生 物 或它
们 产 生 的酶来 降解 霉 变饲 料 中 的霉菌 毒素 , 这些 将
微 生 物加 入饲 料 当 中 , 而实 现霉 菌毒 素 的温 和 降 从
解 , 免 高温 、 酸 、 碱 等易 破坏 营养成 分 的环 境 避 强 强 和条 件 , 到 去 除霉菌 毒 素 的 目的 , 过程 中 , 达 此 无需
褚 曲霉 毒素 )肾毒性 ( 曲霉毒 素 )肝毒 性 ( 曲霉 、 褚 、 黄
[ 收稿 日, 2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 新 团队发展计 划(R- I
T 5) 助。 O5 5 资
种样 品 中发现 微 量 的黄 曲霉 毒素 , 研究 者 还分 析
毒性 , 这些有潜在 毒性 的霉菌 中又有 5 %左 右可 以产 生 有毒物质 。年均气 温较高 的国家 和地 区这一 问题 尤 其严重 , 而我国正处 于亚热带地 区 , 各地 区的种植
毒素 )皮 肤毒性 ( 端孢霉 烯 ) 神经 毒性 ( 角碱 ) 、 单 及 麦 等, 另外还 有些具有细胞 毒 眭( 侯然然 等 ,07 。 20 )
究 了使 用玉 米 赤霉烯 酮 污染 的玉米 发 酵生产 酒精 ,
结 果发 现获 得 的酒精 中不 含有霉 菌 毒 素 , 发酵 剩 而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必须对粮食储备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严格测试,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以确保我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健康。

本文探讨了粮食储存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消除方法,希望为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基础。

关键词:粮食储藏;黄曲霉毒素;检测;去除研究前言在粮食储存过程中,由于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食物经常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在已知的100多种基本毒素中,黄曲霉毒素是最稳定和毒性最强的,即使浓度非常低,也可能危及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突变、致癌和致畸。

对不同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局限性和危害进行分析和比较,突出了国内外黄曲霉毒素检测和处置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目的是对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黄曲霉毒素概述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尖曲霉、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无色无味,毒性很强。

检测到20多种黄曲霉毒素,但其物理化学性质相似。

根据紫外线照射下的颜色,它们可分为两大类:b组和g组。

b组刺激蓝色荧光,g组刺激黄色-绿色荧光。

百分之五十的黄曲霉毒素只能产生b组黄曲霉毒素,几乎所有黄曲霉毒素都能产生b组和g组黄曲霉毒素。

如果你吃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就会呕吐、发热,危及生命。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认识和健康研究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中对黄曲霉毒素中毒技术的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大。

2储粮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1粮油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粮食和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这是一种经证实的黄曲霉毒素定量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提取、净化、分流和使用屏幕上的光探测器测量来处理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检测、灵敏度高、能够同时分离多种黄曲霉毒素等优点,可以对大量样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一种黄曲霉毒素B1柱前分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2.2牛奶和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如果动物不能及时发现食物干燥现象,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并通过牛奶将其排出体外,会以奶制品为主要食物,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霉菌毒素生物降解

霉菌毒素生物降解

霉菌毒素生物降解
霉菌毒素是一类由霉菌产生的化合物,具有毒性。

人体摄入霉菌毒素后,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降低霉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科学家们研究并开发了各种方法来进行霉菌毒素的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微生物降解:某些微生物具有分解霉菌毒素的能力,可以将霉菌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代谢产物。

例如,一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分解黄曲霉毒素,如Bacillus spp.和Aspergillus versicolor等。

2. 酶的利用: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催化和加速化学反应。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开发酶,可以利用酶来降解霉菌毒素。

例如,利用特定的酶可以将黄曲霉毒素降解为无毒的代谢产物。

3. 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法,如高温处理、辐射处理和高压处理等,可以降解霉菌毒素。

这些物理处理方法可以改变霉菌毒素的分子结构,使其失去毒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霉菌毒素具有不同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效果。

此外,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效果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
考虑多个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来进行霉菌毒素的生物降解。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产物。

已经鉴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常见的主要有AFB1, AFB2, AFG1和AFG2(构造见图1),在污染的农产品和食物中最常见的是AFB1。

另外,AFB1的代产物黄曲霉毒素M1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黄曲霉毒素,但黄曲霉毒素M1通常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如牛奶和尿液〕。

图1 四种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式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易溶于乙腈、甲醇、氯仿、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1]。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比拟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的酯环,生成易溶于水的香豆素盐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100℃下,20h也不被破坏,只有在268℃以上的高温下才裂解,故一般的烹调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影响[2]。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尤其是在开展中地区,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由于贮存方式不当,这些农产品容易累积黄曲霉毒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AFB1是被公认的到目前为止致癌力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在体主要分布在肝脏,人体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患肝癌[3]。

最短在24周就可以出现肝脏坏死、癌变、结肠癌、胃癌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同时,黄曲霉毒素对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肾脏,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作用己被证实[4]。

AF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三聚氰胺的416倍。

此外,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是二甲基业硝胺的70倍,苯并芘〔BHC〕的10000倍[5-6]。

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每年世界上约有25%的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花生、坚果、香料和谷物更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三种主要霉菌毒素的危害与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三种主要霉菌毒素的危害与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三种主要霉菌毒素的危害与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龙淼;董双;任艳苗;何润霞;张燚;何剑斌【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4(035)004【摘要】霉菌毒素是畜牧业生产中常见的污染物,其污染严重、范围广、不易控制,与此同时,霉菌毒素的高毒性和高致癌性也影响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业、饲料工业等多产业的发展,这不仅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还给人类健康带来隐患.因此,研究其对人的健康和动物生产性能影响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而采取有效防控和处理食品、饲料中各种霉菌毒素的污染更是当务之急.因此,有必要对黄曲霉毒素(AFTs)、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这3种霉菌毒素的概况、危害、脱毒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为今后该3种毒素的防毒、控毒研究提供参考.【总页数】4页(P106-109)【作者】龙淼;董双;任艳苗;何润霞;张燚;何剑斌【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112;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吉林省东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东丰136300;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7【相关文献】1.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剂的研究进展 [J], 吴延兵;丁立人2.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J], 赵必迁;周安国3.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J], 赵必迁;周安国4.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脱霉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J], 张玉光;谭立允;李文波;王立宁5.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脱霉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J], 张玉光;谭立允;李文波;王立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32 .4 氨 基 氮 .
液体深 层 发酵溶 磷检 测方 法 ,进行 固体 发酵 可溶 性 磷 含量 的检测 ,单位 为 mgk一 ・g。
【 参 考 文 献 】
依据 固体发 酵 工艺 和培 养基 配方 的不 同 ,参考 液体深层 发酵 氨基 氮检 测方 法 ,进行 氨基 氮含 量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微生 物脱 毒法 是利 用一 些特定 的微 生物 或其 产 生 的酶来 降解 霉变 饲料 中的霉 菌 毒素 ,将这 些微 生 物加入 饲料 中 ,实 现霉菌 毒 素 的温 和 降解 ,避免 高
逝 些 些 船 船 些 ・,姑 些 些 逝 船 些 船 些 些 些





2 霉菌 毒素 的微 生物 脱毒
基金项 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R O 5 ) I T 5 5 作者简介 :赵必迁(9 3 ) 1 8一 ,男 ,四川荥经人 ,硕士 ,主要从 事饲料加工与动物 营养 方面的T作 。 通讯作者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 mal hu Iu O @yhn - i :zo 1 o 2 a0 dg
霉 菌 毒素可 以对 动物 引起 一 系列 严 重 的生 理 和
两种 形 式 繁 衍 后 代 ,条件 不 适 宜 时往 往 由孢 子 形 式 繁 衍 。霉 菌 毒 素 由中 温霉 菌产 生 ,相 对 细 菌 而 言 ,霉 菌对 湿 度 、p 的要 求较 低 。 当霉菌 处 于 干 H
燥 、低 温 或 处 于 与 其 他 霉 菌 竞 争 的应 激 情 况 时 ,
cop rs Rh mohlc s Roya rsou, .o ta iu, . ze以及 4株 未鉴 定 l r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s parasiticus)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点,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55)020【总页数】5页(P5172-5176)【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微生物;脱毒方式【作者】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6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最早发现于1960年,当时在英国,大量火鸡因喂食发霉的花生饼粕而死亡,1961年科学家从花生饼粕中培养分离出一种霉菌,经鉴定其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后来证实是该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导致了火鸡突发性死亡[1]。

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深入研究。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真菌产生的一类高毒性的次生代谢物[2]。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级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谷物与饲料原料中。

畜禽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引发疾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毒素仍然具有高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状。
要: 各种 霉 菌毒 素 可以作 为一种 污 染物 广泛存 在 于动物 饲料 中。本 文 针对 饲料 中
霉 菌毒 素 的危 害和去 除方 法进 行 了介 绍 , 着重概述 了霉 菌毒 素 的微 生物脱 毒 法 的研 究现 并
关键词 : 霉菌毒素 ; 生物; 微 脱毒
1 e vlp n rgeso corai tx ct no ctxni ed 1 e met ors f rogns De i ai f h De o P Mi ms o f o i Myooi F e n
种霉菌可以产生多达数百种霉菌毒素。常见的 霉菌毒素有 : 曲霉毒素 (ft i ) 赭曲霉毒 黄 aa x s 、 l on 素 A oh t i A 、 (cr o n )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 i o ax t h— r c
t cns 、 h ee) 玉米 赤 霉 烯 酮 (erlnn ) 伏 马 菌 e zaa oe 、 e 素 (u oin ) ( 剑宏 ,07 。 fm ns s等 徐 i 20 ) 霉 菌毒 素可 以对 动 物 引起 一 系 列严 重 的生 理和生 物 毒 害 , 致癌 性 ( 曲霉 毒素 、 曲 霉 如 黄 褚 毒 素和伏 马 霉 素 ) 致 突 变性 ( 曲霉 毒 素 和 柄 、 黄
具有 细胞毒性 ( 然然 ,0 7 。 侯 2 0 )
霉 菌及 细菌 ) 以将 玉米赤 霉烯 酮转 化为 Q一玉 可 米赤 霉烯 醇及 B一玉 米赤霉 烯醇 , 这种 转 化 尚 但
霉菌 毒素 是在 结 构 上差 异 巨大 的一 类 小分 子 量化 合 物 , 由微 生物 经 过 次生 代谢 过 程产 生 ,
时, 会产 生霉 菌毒素 。由于霉 菌生长有 一定 的地 域性 , 导致 不 同 区域 占优 势 的霉 菌 毒 素 种 类 不 同 。产 毒素 菌并 非在 所 有 适 于生 长 的 温度 条 件 下 都能产 生 毒 素 。一 种 霉 菌 可 以产 生 多种 不 同 的霉菌 毒 素 , 相反 , 同 的霉 菌 可 以产 生一 种 相 不 同的霉菌 毒素 。饲 料 中常见 的产 毒 素霉 菌 主 要 有: 曲霉属 (segls 、 apriu) 青霉属 (eilu 、 l pn iim)镰 c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张高娜*,张建梅,谷巍(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安271000)摘要:霉菌毒素(mycotoxin)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强致癌性,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就畜牧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几种霉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及生物脱毒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霉菌毒素;微生物;生物降解;毒性机理Research Progress on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the mycotoxinZhang Gao-na Zhang Jian-mei Gu Wei(Bora Lee Shandong to bio-engineering Co., Ltd.,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 Mycotoxin are 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highly toxic and carcinogenic,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livestock production process of several common species of mycotoxins, toxic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detoxification of reviewed.Key words: mycotoxin; microorganism; biodegradation; toxic mechanism1.引言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子量在几百到几千道尔顿,没有抗性,但有热稳定性,不因加热而被破坏。

因物理和化学的去毒方法存在一些弊端,故生物降解法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环保的方法倍受畜牧生产者的关注。

霉菌种类繁多,其有毒代谢物也具有多样性,现已知的霉菌毒素就有200多种。

本文就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及生物脱毒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2. 霉菌毒素的种类、结构特征和产生条件2.1霉菌毒素的种类霉菌毒素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特别是曲霉菌、镰刀霉、青霉菌、链格孢菌等真菌产生。

这些霉菌毒素是由几百种化学成分不同的有毒化合物组成,目前已发现有33属164种霉菌产生200多种霉菌毒素[1],其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单端孢霉烯、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菌素。

作者简介:张高娜(1984—),女,汉族,河南正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单胃动物营养、环境与生产通讯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山东泰安 271000作者邮箱:*****************.cn2.2霉菌毒素的结构特征霉菌毒素大致可分为三种结构:(1)刚性共面苯环结构,如黄曲霉毒素;(2)部分共面结构,如玉米赤霉烯酮和赫曲霉毒素;(3)没有共面的倍半萜烯结构,如呕吐毒素和T-2毒素。

在这三种结构中,第一种毒素最容易被吸附,第二种次之,第三种较难被吸附。

2.3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可通过种子或孢子两种形式繁衍后代。

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以种子形式繁衍;在条件不适宜时,以孢子形式繁衍。

一种霉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霉菌毒素,相反,不同的霉菌可以产生一种相同的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为:营养物质、氧气、水分和温度。

任何碳水化合物都可作为霉菌的营养来源。

在养殖生产中,动物饲料及其原料都是霉菌最佳的营养来源。

当空气中的含氧量在1%以上,湿度达75%时,霉菌就能从空气中摄取所需的氧气和水分进行生长。

霉菌及其孢子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

3 霉菌毒素的毒性机理3.1抑制蛋白质、DNA 和RNA 的合成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能够抑制蛋白质、DNA 和RNA 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周期紊乱,使丙二醛的浓度增加。

此外,黄曲霉毒素还能直接作用于核酸合成酶,抑制mRNA 的合成,进一步抑制DNA 的合成。

研究表明,AFB1被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氧化成代谢物AFB1-8、9-环氧化合物,其与鸟嘌呤N7 共价结合,在目标细胞中形成AFB1-N7-鸟嘌呤化合物,从而使核苷酸上的G 被T 取代,DNA 被修复、损伤、突变,最后导致癌变[2]。

庄振宏[3]等(2010)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AFB1对小鼠肝脏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AFB1不仅使小鼠逐渐消瘦,肝脏组织出现病变,还能诱导或抑制肝脏部分蛋白的表达。

霍星华等[4](2008)研究认为,DON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不仅对生长较快的细胞有损伤作用,还对蛋白质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3.2改变细胞膜结构,诱导细胞凋亡有研究报道,肠道粘膜吸收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是霉菌毒素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和诱导了肠道细胞的凋亡。

梁梓森等[5](2009)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能显著抑制离体培养小鼠胸腺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能显著促进它们的凋亡。

霉菌毒素可通过改变一些抗氧化剂的浓度和抗氧化酶的活性,来诱发细胞的过氧化反应。

玉米赤霉烯酮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致毒机理可能是通过引发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形成脂质过氧化物(如MDA),而脂质过氧化作用最终能导致很多脂类分解产物的形成,其中一些产物能引起细胞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同时,氧自由基还能通过脂氢过氧化的分解产物引起细胞损伤[6]。

3.3竞争受体的结合位点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就是与雌激素竞争受体。

ZEN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与子宫内雌激素的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影响动物的生殖生理[7]。

3.4影响鞘脂的代谢伏马毒素的作用机制很复杂,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鞘氨醇N-酰基转移酶,打破血清、肝、肾中二氢鞘氨醇(Sa)与鞘氨醇(So)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鞘脂的代谢[8]。

有研究者曾将不同浓度的伏马毒素添加到鸭子日粮中,研究其对神经酰胺合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伏马毒素B1抑制了神经酰胺合酶的活性,诱导鞘脂代谢的中断,且在低添加浓度时这种抑制作用就已表现出来。

3.5免疫损伤和大脑神经化学的改变霉菌毒素不仅能破坏或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还能影响大脑神经化学的改变。

最常见的症状是大脑局部性5-羟色胺浓度上升,导致动物行为发生变化。

4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4.1酵母发酵去除霉菌毒素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酵母发酵去除霉菌毒素的方法。

Bennet等[9]将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玉米用来发酵生产酒精,研究发现在所得的酒精中并没有霉菌毒素,而发酵剩余的酒糟中却仍然具有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有研究报道,一些微生物(酵母、霉菌、细菌)可将玉米赤霉烯酮转化为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

因为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仍然具有生殖毒性,所以这种转化并不能认为是一种脱毒过程[10]。

在某些情况下,酵母对霉菌毒素的影响可能与酵母细胞壁表面的葡甘聚糖有关。

酵母或酵母的细胞壁成份可作为霉菌毒素的吸附剂使用。

在酵母的细胞壁上有多糖、蛋白质和脂类,这些物质对毒素的吸附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等实现的。

酵母细胞壁对毒素的吸附能力要明显强于酵母的全成份,这说明酵母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对霉菌毒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有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可以在10min内吸附玉米赤霉烯酮达2.7mg/g。

此外,酵母在发酵过程也可能对霉菌毒素有直接的降解作用。

有人曾用3种不同的酵母菌株发酵添加了褚曲霉毒素A和伏马菌素B1和B2的基质,结果三种毒素分别下降了13%、28% 和17%。

4.2非产毒霉菌发酵去除霉菌毒素国外学者在研究韩国发酵豆制品时,发现在整个豆制品发酵过程中约有20种霉菌参与,其中优势菌为米曲霉、青霉、毛霉和根霉。

在块状发酵阶段(发酵的前3-4周),黄曲霉毒素B1和G1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在盐水浸泡发酵阶段,黄曲霉毒素则被迅速降解;在盐水浸泡发酵阶段2个月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降到最初的10%-20%,到第3个月时已被完全降解。

曲霉菌可以产生赭曲霉毒素A(OA),但也有一部分非产毒曲霉菌却可以降解OA。

有人曾对70株曲霉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一株A.japonicus 和两株A.niger 可以降解或部分降解OA。

在对A.niger CBS 120.49 株的研究中发现,它在液体培养基中分解OA 较慢,OA 可以在7d 内全部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赭曲霉毒素α。

赭曲霉毒素α的量在发酵前6d 逐渐增加,但在随后的10d培养中被进一步降解至痕量;而在固体培养中,OA 的降解速度要快得多,OA 含量可在2d 内降解到初含量(500ng/mL)的20% 以下,而5d 内OA 就可全部转化为赭曲霉毒素α。

有人也对根霉属的菌株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根霉属的菌株中并没有可以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但部分根霉菌株却可以降解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棒曲霉毒素。

4.3细菌降解霉菌毒素在许多研究中,发现细菌对霉菌毒素的脱毒作用,如黄杆菌属的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 可以去除玉米、花生、牛奶及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丁酸弧菌属的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可以降解包括OA在内的多种霉菌毒素。

此外,降解OA的细菌还有乳酸杆菌、链球菌及双岐杆菌]和不动杆菌属的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国外学者曾对黄杆菌属的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降解霉菌毒素B1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是活的黄杆菌细胞还是死的黄杆菌细胞均可吸收毒素。

活的黄杆菌细胞通过化学作用的方式降解霉菌毒素B1,而死的黄杆菌细胞则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去除部分霉菌毒素B1。

李志刚等[11](2003)研究证实,乳酸菌-黄曲霉素复合体无论是乳酸菌在存活状态还是灭活状态,与自由黄曲霉毒素的回复突变无显著差异。

黄曲霉毒素B1结合在乳酸菌细胞上,形成黄曲霉毒素B1-乳酸菌复合物,不仅能阻止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内的吸收,还更易排出体外,从而减少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中的量。

4.4与霉菌毒素脱毒有关的酶目前,有关霉菌毒素脱毒酶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已有人在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研究中,发现螺旋聚孢属中的C lonostachys rosea 可将玉米赤霉烯酮转化为另一种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而其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水解酶lactonohydrolase。

此外,还有研究者在2001年从Armillariellatabescens菌中分离出一种可以脱除黄曲霉毒素B1毒性的黄曲霉毒素脱毒酶Afeatoxin detoxifizy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