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嵩山位于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活动的地区之一。

2000多年前,大禹曾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这里也是夏朝的活动中心。

嵩山和洛阳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现在属于郑州,但在古代是属于洛阳的。

在嵩阳书院正门上的对联为: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正是因为和洛阳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一直以来嵩山都是是中国宗教和文化的活动中心,并且还保留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里有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观星台;现存中原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中岳庙;宋朝时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等。

她也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可以说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正式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的内容主要有8处11项,包括观星台、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

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而被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改建为嵩阳书院,这也说明了三教在嵩山地区的融合。

宋代理学的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

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都在此讲学,宏扬儒家思想。

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

嵩阳书院建筑是中国北方书院建筑的代表和样板,通过建筑反映了儒家之道。

它以讲堂为中心,前祠后楼,体现了儒家讲学、藏书、供祭“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

建筑群布局严谨,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从总体建筑格局到每座单体建筑,都遵循纲常礼教的秩序。

书院保存下来的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是两株汉封将军柏和9米多高的大唐碑,人称“稀世宝”。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目前仍然存活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其树龄都在4500年以上,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树木之一。

书院门口,有一座唐碑。

高九米,宽二点零四米,厚一点零五米。


制宏大乃嵩山之冠。

其不仅反映当时的书法,还反映着当时雕刻较高的艺术造诣。

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以其独特价值在世界科技史、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登封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

测景台创立于西周,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仿旧制改建成了石圭。

观星台建于元代,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

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嵩山古建筑群中有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雕刻于汉三阙上的马戏、蹴鞠、夏禹化熊、启母化石、幻术、斗鸡等画面,以及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汉代艺术风格的集中反映,更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45
汉三阙是汉代建筑的重要遗产,距今已有187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汉代文化,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阙共有200余幅画像,这些画像涉及汉代宗教、神话、生活等多方面。

在经历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漫长历史岁月之后,汉三阙依然完美,古朴、素雅,不矫揉造作,浑然天成。

画像石使后人很容易捕捉到汉代生活场景,从古朴的画面上让读者有一种原始的回归,使人忘却了现代文明的所有。

它们是汉代百姓生活的见证者,那些各种各样美奂绝伦的图案,让人为之惊叹!这些图案有人物、车骑出行、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甚至还有象征着财富与日俱增的铺首衔环图。

这些图案向一代代后人诉说着汉代人民关于生活、风俗、崇拜、图腾的每一个具象的文化生活。

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重要建筑类中,汉三阙位列001、002和003号,故宫为026号,其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地位和价值可见一斑。

汉三阙是建于“天地之中”的古代都城选址登封地区的遗迹证明,证实了早期对“天地之中”的信仰。

前面说到嵩山是三教荟萃之地,除了儒家代表的嵩阳书院外,还有道教的活动中心中岳庙和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

中岳庙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

它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

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使道教延续至今,可以说这里是道教的策源地。

中岳庙坐北朝南,东毗牧子岗,西邻望朝岭,前对玉案山,背靠黄盖峰;自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至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一点三华里,共有楼、阁、宫、殿、亭、台、廊等各种建筑四百余问,面积十万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中岳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庑殿式建筑,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
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珍品,殿前两侧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制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结构精良,造型优美。

庙内古柏森森,碑石林立,碑石之中最为著名的是北魏中岳嵩山高灵庙碑,该碑碑文记述了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著名道士寇谦之修复中岳庙及在此传播道教的经过,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金石资料和古代书法艺术之珍品;庙中还珍藏有铸造于北宋时期的四大铁人像,四尊铁人铸像为我国现存镇库铁人之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铸造较佳的艺术精品,属道教文物。

该庙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75
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也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

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

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

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

主殿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鼓楼、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六祖殿、东西禅堂和僧院。

最后一个大殿千佛殿的东、西、北三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

而在这一院落的其他佛殿也绘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紧那罗王御红巾”等壁画和图像。

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

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

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

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间的古塔241座和现代塔2座,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群,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

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见证了佛教通过在“天地之中”的传播,加强、巩固其影响力,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禅宗教派。

会善寺位于嵩山积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葱郁,正是这样一个纳嵩山之灵气的胜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寿星——道安禅师,更有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高僧。

除了这些外,嵩山还有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

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

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

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

该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形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

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

塔室之内,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

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

该塔虽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年而依旧屹立,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

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之中心则在中国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登封一带,登封的嵩山是天地的中心。

中国早期王朝将这里作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

以“天地之中”理念为动力,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汇聚于此并得到了真实保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真实保留了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各种主要建筑类型的最高代表作品,成为这些建筑类型的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天地之中”的认定、信仰和崇奉,并由此形成了同时代最高水平的创造成就,建筑本身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华古老文明的精髓,成为东方传统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