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
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参与的信号通路的一般特征
![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参与的信号通路的一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ad8373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c.png)
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参与的信号通路的一般特征?
答: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主要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GPCRs)、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和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这些受体家族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以下是它们参与的信号通路的一般特征:
1.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参与的信号通路:
GPCRs是一类跨膜受体,通过与G蛋白相互作用来传递信号。
当配体与GPCR结合时,受体构象发生改变,激活或抑制与之偶联的G蛋白。
激活的G蛋白进一步激活或抑制下游的效应器,如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等,从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
GPCRs参与的信号通路在神经传递、免疫反应、激素调节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参与的信号通路:
RTKs是一类跨膜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当生长因子等配体与RTK结合时,受体二聚化并激活其酪氨酸激酶活性。
激活的RTK通过磷酸化下游的信号分子(如RAS、PI3K、PLCγ等)来传递信号。
这些信号分子进一步激活或抑制其他下游的效应器,从而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
RTKs参与的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参与的信号通路: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是一类与离子通道直接相连的受体。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离子通道构象发生改变,导致通道开放或关闭。
这种构象变化允许特定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通道,从
而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和膜电位。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参与的信号通路在神经传递、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信号通路5—Tyrosine Kinase
![信号通路5—Tyrosine Kinase](https://img.taocdn.com/s3/m/36d38376561252d380eb6e53.png)
信号通路5—Tyrosine KinaseAPExBIO一、Tyrosine Kinase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是细胞中将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蛋白质的酶。
磷酸基与蛋白质上的酪氨酸连接。
酪氨酸激酶属于蛋白激酶的较大类别亚组,将磷酸基团连接到其它氨基酸(丝氨酸和苏氨酸)。
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影响蛋白质的很多性质,如酶活性,亚细胞定位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酪氨酸激酶在许多信号转导级联中发挥重要作用。
突变可能导致一些酪氨酸激酶具有组成型活性,促进癌症的发生或发展。
酪氨酸激酶可分为三类:①受体酪氨酸激酶,为单次跨膜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50余种;②胞质酪氨酸激酶,如Src家族、Tec家族、ZAP70家族、JAK 家族等;③核内酪氨酸激酶如Abl和Wee。
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跨膜信号传导中起作用,胞质酪氨酸激酶在信号转导至细胞核过程中起作用,核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与细胞周期控制和转录因子功能有关。
通路图:二、相关蛋白或基因1. Bcl-AblBcl-Abl是组成型激活的嵌合酪氨酸激酶。
Bcr-Abl酪氨酸激酶失活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大多数CML患者的一线治疗。
2. GSK-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糖原合成酶激酶3。
GSK-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主要作用是使糖原合成酶发生磷酸化而失活。
GSK-3基因家族包括GSK-3α和 GSK-3β。
胰岛素引起的Akt激活,上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引起的Ras/Raf/ERK/p90Rsk1激活以及p90Rsk、P70S6K均能引起GSK-3α和 GSK-3β磷酸化使其失去活性,参与调节多种疾病的生理过程,包括II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炎症,癌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3. SykSpleen tyrosine kinase,脾脏酪氨酸激酶。
Syk是非受体细胞质酪氨酸激酶家族,在各种细胞表面受体(包括CD74,Fc受体和整合素)信号传导中起作用。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a41c5926bec0975f465e20e.png)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
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
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
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Flt-3: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蛋白酪氨酸激酶综述
![蛋白酪氨酸激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baed619b7360b4c2e3f6464.png)
蛋白酪氨酸激酶综述目前至少已有近六十种分属20个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被子识别。
所有受体酷氨酸激酶都属于I型膜蛋白,其分子具有相似的拓朴结构:糖基化的胞外配体结合区,疏水的单次跨膜区,以及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及调控序列。
不同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将导致受体发生三聚化,并进一步使受体胞内区特异的受体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或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
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与酪氨酸激酶的异常表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对几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最为密切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研究迸展做一简介。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vth factor receptor, EGFR)家族EGFRPE包括EGFR、ErbB2、ErbB4等4个成员,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RTK)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egfr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短臂(7p12.3-p12.1),它编码的产物EGFR由1210个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子量约为170kDa,其中,712-979位属于酪氨酸激酶区。
EGFR的专一配体有EGF、TGF、amphiregulin,与其他EGFR家庭成员共有的配体有(cellulin(BTC)、heparin-bindingEGF(HB-EGF)、Epiregulin(EPR) )等。
EGFR在许多上皮业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如非小细胞性肺癌,乳腺癌、头颈癌,膀胱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胶质细胞瘤等。
另外,在一些肿瘤如恶性胶质瘤、非小细胞性肺癌、乳腺癌、儿童胶质瘤、成神经管细胞瘤及卵巢癌等中还可检测到EGFR缺失。
最为常见的EGFR缺失突变型是EGFRⅧ,EGFR Ⅷ失去了配体结合区,但是可自身活化酪氨酸激酶,刺激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而不依赖于与其配全结合。
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激酶](https://img.taocdn.com/s3/m/6c38ccc958f5f61fb73666e5.png)
KIT 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GIST的发生,黑素细胞功能失调和皮肤肥大细胞增生
March 11, 2014
伊马替尼抑制KIT信号通路
KIT激酶的ATP结合
口袋被伊马替尼占据 底物磷酸化被阻断和 信号通路被抑制 伴随着信号抑制,增殖 和存活被阻断
激酶区
P ATP PPP
伊马替尼
表达
March 11, 2014
肿瘤与酪氨酸激酶
March 11, 2014
概述
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病,而恶性肿瘤目前正极 大的危胁着人类的健康,当今生命科学中抗肿瘤研究 成为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 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转移到针对 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抗肿瘤药物。 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 耐药性等特点,而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 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 特异性强的治疗效果。
酪氨酸激酶受体
EGFR(ErbB1) HER-2/neu(ErbB2)
恶性肿瘤或骨髓增生紊乱
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 结肠癌,胰腺癌 乳腺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
PDGFR
FGFR3 c-KIT FLT-3 RET c-MET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肥大 细胞症,胃肠道间质瘤
膀胱癌,多发性骨髓瘤 胃肠道间质瘤,系统性肥大细 胞增生 急性髓系白血病 2 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家族 性髓样甲状腺瘤 肝细胞肿瘤,黑色素瘤,胶质 母细胞瘤,上皮性恶性肿瘤
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
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
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
March 11, 2014
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
![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c2b00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9.png)
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引言: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分为多个亚型,每个亚型都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
一、RTK(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又称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类跨膜蛋白,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受体分子,又是酪氨酸激酶。
RTK的活性状态能够受到配体结合的调控,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RTK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存活等多种生理过程。
二、Cytokine Receptor(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也是一类受体酪氨酸激酶,其结构与RTK类似,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不同之处在于,细胞因子受体的配体是细胞因子家族中的成员,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白细胞介素(IL)家族等。
细胞因子受体通过配体的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传递细胞信号。
三、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RTK和细胞因子受体不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没有受体分子的结构,但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广泛存在于细胞内质网、线粒体、细胞骨架等细胞结构中,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
四、Receptor-like Tyrosine Phosphatase(受体样酪氨酸磷酸酶)受体样酪氨酸磷酸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受体酪氨酸激酶。
与前面几类受体酪氨酸激酶不同的是,受体样酪氨酸磷酸酶主要通过去磷酸化的方式调节细胞信号转导。
受体样酪氨酸磷酸酶在细胞凋亡、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Dual-specificity Kinase(双特异性激酶)双特异性激酶是一类既能磷酸化酪氨酸,又能磷酸化丝氨酸或苏氨酸的酶。
与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不同,双特异性激酶的底物不仅仅限于酪氨酸,还可以磷酸化其他氨基酸,从而调控多种细胞信号通路。
六、Atypical Tyrosine Kinase(非典型酪氨酸激酶)非典型酪氨酸激酶是一类与传统酪氨酸激酶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的酶。
蛋白激酶与癌症
![蛋白激酶与癌症](https://img.taocdn.com/s3/m/d3db1c37580216fc700afd6d.png)
蛋白激酶1、按底物蛋白被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种类(5类)①.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②.酪氨酸(Tyr)蛋白激酶:1.EGFR(EGFR、HER2/ErbB2、ErbB3、ErbB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PDGFR(PDGFRα、PDGFR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CSF1R: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Kit: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lk2:胎肝激酶23.InsR:胰岛素受体IGF-1R: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RR:胰岛素相关受体4.N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5.FGFR(FGFR1、FGFR2、FGFR3、FGFR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6.VEGFR(VEGFR1、VEGFR2/FLK-1、VEGFR3/FLT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7.HGFR: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8.c-MetRonsea9.LtkAlk10.c-RET11.Ros12.Eph、Eck、Eek、Erk、Elk13.Tie、Tie-2Src家族Tec家族(Btk、Itk/Tsk/Emt、Tec、Txk和Bmx等)ZAP70家族、TYK1)等AblWee等③.组氨酸蛋白激酶(组氨酸、精氨酸或赖氨酸的碱性残基被磷酸化,见于双组分信号系统)④.色氨酸蛋白激酶⑤.天冬氨酰基/谷氨酰基蛋白激酶2、按序列相似性及功能(7类)①.AGC组:核苷酸依赖家族(PKA、PKG、PKC家族)②.CaMK组:Ca2+/钙调素调节的蛋白激酶家族、snfl/AMPK家族③.CMGC组:CDK、MAPK、GSK3、CLK家族④.CKI:酪氨酸激酶家族I⑤.TK:酪氨酸蛋白激酶⑥.TKL:类似酪氨酸激酶⑦.STE癌症1、癌症主要有四种:1、癌瘤:影响皮肤、粘膜、腺体及其他器官;2、血癌:即血液方面的癌;3、肉瘤:影响肌肉、结缔组织及骨头;4、淋巴瘤:影响淋巴系统。
常见的癌症有血癌(白血病)、骨癌、淋巴癌(包括淋巴细胞瘤)、肠癌、肝癌、胃癌、盆腔癌(包括子宫癌,宫颈癌)、肺癌(包括纵隔癌)、脑癌、神经癌、乳腺癌、食道癌、肾癌等。
概述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概述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1e8bc4c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7.png)
概述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1. 引言1.1 概述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递机制,它参与调控多种生物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命运决定和免疫应答等。
该信号通路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进行阐述: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组成、特点及其调节机制;信号通路的特点,包括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该信号通路中一些重要分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重点讨论该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与生长调控、细胞分化和命运决定以及免疫应答调节等方面的主要功能。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生物体内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细胞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和探讨该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我们可以加深对细胞信号传递机制的认识,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请注意,本文中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是指一类特定的酶分子,其底下涵盖了多种具体类型的受体酪氨酸激酶。
2.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在细胞内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它通过与特定的配体结合,激活其自身内在的激酶活性,并进而启动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可以干预各种细胞过程,并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生长、分化以及免疫应答等功能。
受体酪氨酸激酶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2.1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定义和分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类膜上受体分子,能够感知和传递外界信息。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受体酪氨酸激酶可被分为单个蛋白链型(RTKs)和多个蛋白链复合物型(RTKc)。
RTKs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RTKc则由多个蛋白链聚集而成,其中一条链包含激酶结构域,如胞浆性酪氨酸激酶之类的。
2.2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结构特点:受体酪氨酸激酶通常由外部区、跨膜区和胞浆性区组成。
受体分类:
![受体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e334658312b3169a451a4e8.png)
受体分类:
(1)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由单一肽链4次穿透细胞膜形成1个亚单位,并由4到5个亚单位组成穿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受体激动时离子通道开放,使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
如N型乙酰胆碱、脑内GABA、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受体。
(2)G- 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为单一肽链7次跨膜,胞内部分有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的结合区,药物激活受体后,可通过兴奋性G-蛋白(Gs)或抑制性G- 蛋白(Gi)的介导,使cAMP增加或减少,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
这类受体最多,数十种神经递质及多肽激素类的受体需要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如肾上腺素受体、M型乙酰胆碱受体、阿片受体、前列腺素受体等。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有一段与配体结合区,中段穿透细胞膜,胞内区段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能促其本身酪氨酸残基的自我磷酸化而增强此酶活性,再促使其他底物酪氨酸磷酸化,激活胞内蛋白激酶,增加DNA及RNA合成,加速蛋白合成,从而产生细胞生长分化等效应。
如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的受体。
(4)细胞内受体:甾体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浆内,与相应甾体结合后进入核内,与DNA结合区段结合,促进转录及其后的某种活性蛋
白增生。
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大致相同。
细胞内受体触发的细胞效应很慢,需若干小时。
RTK
![RTK](https://img.taocdn.com/s3/m/819d48c7bb4cf7ec4afed0b7.png)
细胞生物学:受体酪氨酸激酶/Ras途径2007-8-12 14:27【大中小】【我要纠错】受体酪氨酸激酶,简称RTKs(receptor tyrosine kinase)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Ras是原癌基因c-ras表达的产物,RTKs/Ras是目前研究得比较清楚的一条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
■受体的结构特点及类型● 结构特点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图5-47)。
● 已发现50多种不同的RTKs,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受体等。
图5-47 几种主要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激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受体都要先由两个单体形成一个二聚体,并在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磷酸化,然后在二聚体的细胞内结构域装配成一个信号转导复合物(图5-48)。
图5-48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及细胞内信号转导复合物的形成受体酪氨酸激酶是如何被激活的?■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受体结构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是一个四聚体,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
● 激活当胰岛素与受体的α亚基结合并改变了β亚基的构型后,酪氨酸蛋白激酶才被激活,激活后可催化两个反应∶①使四聚体复合物中β亚基的特异位点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这种过程称为自我磷酸化(autophosphorylation);②使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s)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十几个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图5-49),磷酸化的IRSs能够与那些具有SH2结构域的蛋白结合,引起进一步的反应。
图5-49 胰岛素受体与配体结合反应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胰岛素与α亚基结合引起β亚基构型改变,激活了β亚基的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7个亚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7个亚族](https://img.taocdn.com/s3/m/c7009c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2.png)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7个亚族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类重要的膜受体激酶,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细胞迁移、代谢调控等。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分为7个亚族,分别是:EGFR/ErbB、Eph、FGFR、IGF1R/INSR、PDGFR、VEGFR和c-Met。
下面将对这7个亚族的特点和重要作用进行介绍。
第一亚族:EGFR/ErbB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或ErB-1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它是一种单链膜蛋白,只有普通外显子产生的异二聚体是其活性形式。
EGFR通过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和跨膜结构域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而被激活。
EGFR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高度表达,对于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亚族:EphEph亚族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组织中的家族,包括EphA和EphB两个亚家族。
Eph受体与其配体ephrin结合后,可以传递各种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和细胞迁移的信号,参与神经系统发育、血管生成和癌症发生等。
第三亚族:FGFR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包括FGFR1-4四个家族成员。
FGFR是多肽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可以与多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
FGFR异常激活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和一些遗传性疾病。
第四亚族:IGF1R/INSR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INSR(胰岛素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这两个受体都参与调节细胞的代谢和生长。
IGF1R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受体,可以与其结合,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而INSR则是胰岛素的受体。
第五亚族:PDGFRPDGF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类双链膜受体激酶,包括PDGFR-α和PDGFR-β两个亚型。
PDGFR与PDGF结合后,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和发育,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和细胞增殖异常等。
[大全]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
![[大全]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aa34602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1.png)
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s)各类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它既是受体,又是酶,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
已发现50多种不同的RTKs,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受体;②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受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③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受体;④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受体;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受体;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受体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没有同信号分子结合时是以单体存在的,并且没有活性;一旦有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两个单体受体分子在膜上形成二聚体,两个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相互接触,激活它们的蛋白激酶的功能,结果使尾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磷酸化导致受体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装配成一个信号复合物(signaling complex)。
刚刚磷酸化的酪氨酸部位立即成为细胞内信号蛋白(signaling protein)的结合位点,可能有10~20种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同受体尾部磷酸化部位结合后被激活。
酶偶联受体
![酶偶联受体](https://img.taocdn.com/s3/m/b4e71174a417866fb84a8ece.png)
和酪氨酸激酶一样存在胞质酪氨酸磷酯酶。胞质酪氨酸磷酯酶胞内段具有两个SH结构域,称作SHP1和SHP2,通过SHP1可以与细胞因子受体连接,使Jak去磷酸化,SHP1结构域缺陷的老鼠,各类血细胞异常。说明胞质酪氨酸磷酯酶与血细胞分化有关。
四)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receptor guanylate cyclase)是单次跨膜蛋白受体,胞外段是配体结合部位,胞内段为鸟苷酸环化酶催化结构域。受体的配体心房排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s,ANPs)和脑排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BNPs)。当血压升高时,心房肌细胞分泌ANPs,促进肾细胞排水、排钠,同时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松弛,结果使血压下降。介导ANP反应的受体分布在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ANPs与受体结合直接激活胞内段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GTP转化为cGMP,cGMP作为第二信使结合并激活依赖cGMP的蛋白激酶G(PKG),导致靶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而活化。
1、 配体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
2、 二聚化受体激活JAK;
3、 JAK将STAT磷酸化;
4、 STAT形成二聚体,暴露出入核信号;
5、 STAT进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
酶偶联型受体(enzyme linked receptor)分为两类,其一是本身具有激酶活性,如肽类生长因子(EGF,PDGF,CSF等)受体;其二是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①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6];②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起动其下游信号转导。
2、信号分子间的识别结构域
信号转导分子中存在着一些大约由50~100个氨基酸构成的结构域,它们在不同的信号转导分子中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这些结构域的作用是在细胞中介导信号介导分子的相互识别和连接,共同形成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如电脑的接口一样把不同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信号转导网络.
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
![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9b087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a.png)
受体酪氨酸激酶分类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受体家族,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RTKs的分类通常基于其结构和序列相似性,不同类型的RTKs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区别。
本文将对RTKs进行分类,并对每个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1.基本的RTKs类基本的RTKs类是最常见的RTKs类型,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受体如胰岛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它们共同特点是具有胞外结构域、跨膜区和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这些受体在各种生物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等。
2.钠离子依赖的RTKs类钠离子依赖的RTKs类是一类特殊的RTKs,其结构域中含有钠离子结合位点。
它们包括血红蛋白酶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
这些受体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3.间充质受体酪氨酸激酶类间充质受体酪氨酸激酶(STK)类是一类结构上与RTKs相似的受体,但其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与传统RTKs不同。
这类受体包括TGF-β受体和BMP受体等。
它们通过激活SMAD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胚胎发育过程。
4.精索激酶受体类精索激酶受体类是一类包含特殊激酶结构域的RTKs。
精索激酶受体包括ROR受体家族和DYRK家族等。
这些受体在细胞增殖、发育和免疫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5.类钛素激酶受体类类钛素激酶受体类是一类与RTKs结构上相似但功能上不同的受体。
这些受体包括RET受体和ROS受体等。
它们在神经系统发育和甲状腺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RTKs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基本的RTKs类、钠离子依赖的RTKs类、间充质受体酪氨酸激酶类、精索激酶受体类和类钛素激酶受体类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RTKs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和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各类RTKs,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信号网络的调控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https://img.taocdn.com/s3/m/8ba6a12787c24028915fc344.png)
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 反应的过程。
• 细胞通讯主要有三种方式:
√细胞间隙连接 √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化学通讯
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细胞间隙连接 直接接触型 非直接接触型—化学通讯 释放出化学物质(信 号分子),信号分子通过 血液、体液的帮助到达相 应的靶细胞,传递各种各 样的信息。
以尿崩症为例
ADHV2 受体位于远端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 当ADH与受体结合时 激活Gs AC活性 PKA 使微丝微管磷酸化 促进位于胞浆内的水 通道蛋白插入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侧膜 管腔内水进 入细胞 肾小管腔内的尿液浓缩 按逆流倍增机 制 尿量减少
尿崩症的发生至少可由ADH作用的三个环节异常导致:
1g蛋白耦联受体七次跨膜受体gs激活acgi抑制acgq激活plcg12激活小g蛋白激素第一信使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第二信使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蛋白质磷酸化效应l型ca通道磷酸化促进心肌钙转运心肌收缩性增强磷酸化酶激酶磷酸化增加肝脏糖原分解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激活靶基因转录1通过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引发camppka途径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通路信号转导通路2通过gi抑制ac活性导致camp水平降低导致与gs相反的效应3通过gq蛋白激活磷脂酶c产生双信使dag和ipdag激活蛋白激酶cpkc6离子通道途径直接或间接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调节神经和心血管组织的功能5pi3kpkb通路调节胰岛素介导的糖代谢促进细胞存活抗凋亡细胞变形运动4g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磷脂酶a磷脂酶d
IP3可激活平滑肌和心肌内质网/肌浆网上Ca2+通道的
IP3受体,使Ca2+通道开放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217d19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6.png)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细胞因子受体是一类分布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细胞因子受体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类别。
1. 细胞外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细胞外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它们包括EGFR、PDGFR和FGFR等。
这类受体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一个细胞外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当配体结合到细胞外结构域时,受体二聚化并激活其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等过程。
2. 细胞外酪氨酸激酶相关蛋白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s, RACKs)细胞外酪氨酸激酶相关蛋白受体是一类通过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的蛋白质。
它们包括SH2结构域和PTB结构域蛋白等。
这类受体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磷酸化位点相结合,调节其激酶活性和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RACKs蛋白的功能多样,可以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
3. 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受体(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在细胞内起信号传导作用的酪氨酸激酶。
它们包括Src家族蛋白、JAK蛋白和Syk蛋白等。
这类受体的主要特征是不具有细胞外结构域,而是通过其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直接参与信号传导。
这类受体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免疫应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4. 细胞外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细胞外受体是一类通过结合G蛋白参与信号传导的受体。
它们包括Rhodopsin家族、Glutamate家族和Adhesion家族等。
这类受体的主要特征是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通过结合G蛋白的活化和抑制来调节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参与信号通路的特征
![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参与信号通路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53b25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1.png)
细胞表面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能够与外界的生物学信号分子结合,并将这些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触发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参与信号通路的特征,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的特征、结构和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并结合个人观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文章。
一、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的概念和分类1.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其活性主要通过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
这一家族的受体能够响应多种信号分子,包括化学传感器、嗅覚和视觉受体等。
2. 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家族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能够与细胞外的生长因子结合,并通过激酶活化的受体蛋白。
这一家族的受体在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代谢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离子通道受体家族离子通道受体是一类能够通过细胞外的化学或物理刺激,控制细胞内离子通道开启或关闭状态的受体蛋白。
这一家族的受体在神经元兴奋性调节、肌肉收缩和细胞外钙导入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的结构特征1. 七次跨膜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受体蛋白在细胞膜内外都具有结构域。
细胞外的N端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细胞内的C端含有G蛋白结合位点。
2. 蛋白激酶结构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受体蛋白包含一个独特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当生长因子结合后,激酶活化,进而启动下游信号通路。
3. 离子通道结构离子通道受体家族的受体蛋白含有跨膜的离子通道结构域,受到细胞外的化学或物理刺激时,离子通道开启或关闭,传递特定的离子信号。
三、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1. 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酰肌醇-磷酸激酶C等下游蛋白,调节细胞内二信号分子的生成和代谢。
2. 细胞增殖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激活,能够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
3. 神经递质释放离子通道受体家族的开启或关闭,能够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s)
各类受体酪氨酸激酶
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它既是受体,又是酶,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
已发现50多种不同的RTKs,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
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受体;
②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受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
③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受体;
④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受体;
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受体;
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受体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没有同信号分子结合时是以单体存在的,并且没有活性;一旦有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两个单体受体分子在膜上形成二聚体,两个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相互接触,激活它们的蛋白激酶的功能,结果使尾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磷酸化导致受体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装配成一个信号复合物(signaling complex)。
刚刚磷酸化的酪氨酸部位立即成为细胞内信号蛋白(signaling protein)的结合位点,可能有10~20种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同受体尾部磷酸化部位结合后被激活。
信号复合物通过几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扩大信息,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或者将不同的信息综合起来引起细胞的综合性应答(如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