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对象:

1)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个方面:

①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

③中介——科学技术。

2) 研究对象(研究的是规律)

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③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

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 关系

①自然观体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技术观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④有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才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

1)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

2)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3)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辨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

标志: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3、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和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同一,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主要表现为: (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杠杆、

滑车等技术中也有力学;(2)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也可产生技术,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技术)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科学)导致发电机(技术)的产生;(3)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和知识源泉;(4)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以改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5)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现代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基石,而在科学发现向产生财富的商品和服务的转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进步日益依赖新技术设备的支持,高技术更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在分化与综合中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学科新理论。从数量上看分支学科成倍增长,从学科性质上看,出现了一系列中间层次和综合学科,这是科学整体化趋势的表现,它将极大的提高和加深人们对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认识。技术也迅速的整体化:技术在向专门化发展的基础上日益成为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使得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即科学,技术和生产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周期缩短,它大大加速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整体化过程,使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4、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原则是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自然哲学直接对自然界作出判断,所依靠的手段是直观,或者是猜想、虚构和思辨的方法,不是依靠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果。传统自然科学无视“实证科学”,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则否认“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贯彻了实践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6、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1)、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认识原则;

(2)、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作出原则性说明,并为创造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提供指导;

(3)、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理论提供准则;

(4)、自然辩证法可以启发科学家做出大胆和合理的预见,以推动知识的进步;

(5)、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新方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指导。

7、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反之,一种功能也不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第二方面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这种反作用因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通过执行功能而调整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反之,若不执行功能,则系统结构萎缩、退化。

8、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的关系:

上向因果: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性或功能。

下向因果: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的新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

9、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1)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

2)层次由低到高,环境的作用增大,系统逐步由孤立和封闭到开放。

3)层次由低到高,系统的结构由固定不变到流动变化。

4)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减少,选择增多;要素的主动性增强,独立性下降,对系统的依赖性增强。总之,层次由低到高,物质系统的主动性增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结构趋于更为有序。

10、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1)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的生成;

2)恒星演变与核素生成;

3)地球演变与生命起源;

4)生物进化与人脑起源。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1)演化:

简而言之: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详细分析:①每个循环都是先发生沿着一个或几个物质层次向上的演化,逐一生成较高层次的物质系统;②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部分物质发生沿层次下降的演化,但少部分进入新的循环;③先前循环的最高点成为后续循环的起点。

2) 基本特点:

①进化与退化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从高层次到低层次)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相反的方面。然而二者密切结合,互为对方发生的条件。正是退化与进化结合才能组成循环,使演化能够进行。因此退化并不是消极被动退步的东西。可以认为,进化在退化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以退化为代价或条件。

②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

吸引与排斥在微观与天体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同化与异化在生物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同化: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③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

高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的关系:一、自然演化过程中的各个循环可以区分为高级循环和低级循环。二、低级循环的顶点是高级循环的起点。自然界的演化达到高级循环后,低级循环作为高级循环的基础继续存在,不断为高级循环提供必要的原料。三、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递进中孕育更多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四、自然界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演化,循环周期变短,空间尺度变小,参加循环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少。

五、自然界的螺旋式演化在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推进中,自然系统由自身被“淹没”到逐步维持自身的存在,进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一直到人类。六、总而言之,低级循环是高级循环的基础与载体。由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时空区域缩小,物质量减少,各种演化途径的可能性增加,有序程度增加,演化主体逐步显现,最终诞生了能够反过来认识并改造宇宙的人。

11、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任何存在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中。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极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性与宇宙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

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和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为一体。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

12、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自然是各部分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统一整体。

核心内容:始基变化说。

特点:自发的朴素的辩证唯物倾向;基于感觉的直观,具有思辨性、猜测性。

13、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近代机械自然观: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机械决定论的;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为理论基础。

历史地位:近代机械自然观否定古代自然观,标志人类认识的进步,是后来全面深入历史地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是自然观发展过程中的否定阶段。

14、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都经历了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

在科学史中,转折是对原始综合的否定;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是对栽培驯养的动植物与自然物(包括人类)原始同一的否定。在科学史上,转折后的发展是在了解了细节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或者说是在思维中重建对象。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在实践上重建对象。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

15、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人工自然发展的两个规律:人工自然与运动形式关系的规律,以及人工自然物彼此间关系的规律。这两条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工自然的人化,即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

人类是自然演化的顶峰。在人类身上,沉淀着自然界物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向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演化的全部历程。人工自然的进化过程从总体上再现了人类由自然界逐步生成的过程。质言之,进化即人化。这就是对人化自然进化的第一个规律的认识。

人工自然的第二个规律同样体现了人化的过程。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到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三者的复合这一发展过程,也就是向人的生成过程,因而也是人化的过程。

再者,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物由标准化而排斥个性乃至人性,到现代复又强调人性与个性,同样体现了人工自然的人化过程。

16、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1) 人工自然的进化导致自然的退化——能源危机;

2) 人工自然的进化破坏自然的演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实质:在人工自然的进化中没有与之耦合的退化过程,从而制约了人工自然的继续进化,也破坏了自然界的进化。

17、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1)古代的“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人能动的改造自然,人受到自然的制约)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2)近代的“天人分离”: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③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人以机械理解自然,人本身也机械化)

3)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②从实践论的角

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原始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

18、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科学认识定义: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②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问题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

特点:①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②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③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

19、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本质:①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②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①是科学研究的开始;②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

20、科学观察的本质。

1)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2)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3)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4)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观察的感性直观性和理论渗透性是辩证统一的。

21、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与科学观察的关系:

1)两者同是科学认识中的感性直观方法,都以认识自然为直接目的。

2)两者发生的条件不同。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不干预考察对象)的条件下考察自然过程;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和变革考察对象的条件下考察自然过程。

3)科学实验的优点:

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纯度;

②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强度;

③可以加速和延缓自然现象:速度;

④有利于获取经验材料;

⑤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理论思维的关系:

1)科学实验是感性物质活动,是能动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纯粹理性的、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性思维活动。

2)科学实验是物化的理性活动。

①同时具有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优点,还具有二者高度结合的特殊优点。

②实验中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理论的成分。

22、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科学概念、科学符号、思维模型。

1)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地位:是理性思维建构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新结果最终要凝结在科学概念中。

结构:①内涵: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②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

特点:可确定性、逻辑上;可检验性、实践上;可变动性:不断完善。

2) 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科学实践和科学抽象的产物。

地位:是推动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手段。

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

符号的特性:物质性、可感知性、具备意义;语言是最普遍使用的符号系统,具有单义性、无歧义性、明确性。

3) 思维模型: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特点:是科学抽象的产物,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

地位:是科学理论与现实原型之间的必要的中介

理想模型:思想模型的特殊类型,既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具有某些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或理想事物。理想实验: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23、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的反映客体的具体形式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向、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意向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它是从印象、表象这些还处于感性阶段的关于对象的生动形象中,经过形象分析和想象综合而建立起来的。

联想:广义地讲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24、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直觉和灵感都是创造主体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得以及中利用的结果,是创造者日积月累地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所思考的各种线索凝聚于一点上的集中突破。

25、数学方法的功能。

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

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

26、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方法:就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其中包括这些过程中的因素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已有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找出需要而且能够表示的基本量,确定这些基本量的关系;其次,要善于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找出主要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善于依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要求加以简化,以形成数学问题。可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27、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假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①假说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经环节;②假说是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③假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28、工程技术活动的特点

1) 实践性:要求实践的操作规则或模式;

2) 社会性: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3) 综合性:恢复考虑简化掉的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情况;

4) 创造性;

5) 效益性与可行性。

29、工程技术方法论的原则。

1)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 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3) 经济性和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30、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类型:渐进型、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也称为技术革命。

31、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

定义: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特点:把研究对象看为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能够辩证地处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

32、什么是功能模拟?为什么说功能模拟是控制论方法的突破点?

功能模拟:以功能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模型研究原型,以代替和执行原型的功能的研究方式。

功能模拟是控制论的突破点:

1、它突破了模拟的禁区(黑箱),扩大了模拟的范围(从物理模拟到功能模拟),一举打破了两种界限(动物和机器,通讯和控制),为控制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它揭示了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并在二者间架起了桥梁。

3、功能模拟使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发展到辩证逻辑,这也是一种很大的突破,完成了由知性分析到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的转型。

4、功能模拟不仅可以塑造出代替和执行原型功能的模型,甚至可以造出比原型在某些方面能更好的履行其功能行为的装置。

33、什么是现代科学革命?

现代科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34、什么是现代技术革命?

现代技术革命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35、什么是高技术?

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36、高技术开发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关系。

37、高技术产业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所谓高技术商品的产业化是指高技术商品在一定规模的生产、销售和应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份额,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体系,形成一大批名牌企业和名牌商品。包括实现规模生产,形成独立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三个环节。高技术产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技术内在发展的需要。

国际化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所谓高技术产业国际化是指高技术产业全面进入国际经济、技术体系,在研究、开发、生产、金融、贸易、法律事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建立一大批海外高技术企业并逐步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资源、生产、贸易和服务最佳配置的跨国公司。

国际化已成为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总而言之,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如果说,高技术成果商品化是高技术产业的“潜在阶段”,高技术商品产业化是高技术产业的“主导阶段”,那么,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则是高技术产业的“自身显现阶段”。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为高技术商品产业化提供动力和基础,高技术商品产业化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提供支持和保证,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则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和高技术商品产业化提供导向和必要条件。三者互为前提,相互推动。

38、高技术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哪些影响?

1、高技术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

高技术所造成的生产力巨变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从社会关系调整的前者来看,是使之全面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后者来看,是使之具有了“自由人联合体”的萌芽。以高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则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或阶段性质变,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全面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资本主义的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在不断的社会改革中实现的,改革使当代资本主义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由高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显示了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2、高技术与当代资本主义管理模式:

国家介入劳资纠纷,推行“劳资一体化”的“民众社会主义”,鼓励工人“参与管理”,实行“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等等,从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为资本剥削剩余价值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和“稳定”的国内环境,也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3、高技术与资本国际化:

为适应高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生产力国际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范围从国内扩充到国际,出现了种种国际性区域协定,组织、联盟、国家间矛盾的处理形式采取了非暴力的协商、谈判、妥协形式,这不仅顺应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政治潮流,而且反过来又对各国和国际的科技,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这一切都既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改变劳资间的根本对立,也不可能阻挡当代无产阶级在自己先进政党的领导下经过新的认识、调整和探索之后,一定会找到适合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新特点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继续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39、高技术的发展对价值观念的变革有何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价值观念变革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理论创造具有认识论的价值和功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理论创造,都作为新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2)科学技术的理论创造构建人们的价值理想、目标和信念。

3)技术体系转换构成价值更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2、高技术与价值观念的变革

1)人才观念。现代高科技使人们对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解注入了新的内容。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要求不但已经主要不在于体力,也不在于一般脑力,而是在于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2)信息观念。信息是自从有了社会生产以来就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起作用的因素。在现代

科技革命中,特别是由于高技术条件下生产过程和经济运转的内在需要,使信息获得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信息、重视信息,并千方百计主动获取信息,这就是现代高技术所要求的信息观念。

3)资源观念。观念的资源,既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源(矿藏,森林等等),又包括知识和信息,而且后者是更重要的资源。

4)创新观念。在高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力加速度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以生存。不断创新,不仅要在尖端科学和高技术领域激流勇进,而且要面向世界,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消化创新。

5)时间观念。高技术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对时间价值观念的理解深化了。时间价值如此之大,如不珍惜时间,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促使人们更加珍惜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注重未来的观念加强了。

6)空间观念。在高技术条件下,生产和居住从集中走向分散,加上现代通讯和交通,人们交往更加方便。由于人们活动场所扩大了,使得空间尺度反而缩小了。原有的静态和绝对的空间观念势必被运动和相对性的空间观念所代替,并成为人们评判事物的价值尺度。

7)教育观念。教育状态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有了良好的教育,就预示着这个国家会有繁荣的未来。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性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扭转把接受教育仅仅当作谋职的“敲门砖”和进入劳动市场的“一次性投资”的教育文化心态,要造成终身培训和不断接受教育的新风气。

8)就业观念。高技术时代实行的是机会均等、公开竞争的原则。对于企业来说,新技术不断出现必然造成企业的兼并、分解、淘汰和新生,企业倒闭、转产、雇员失业、职业转移使人们随时会遇到的现实。就个人而言,理想的社会职业的取得也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拼搏。高技术时代要求人们在就业观念上改变世袭观念,以及传统社会的封闭的就业观念,勇于进入新的领域去寻求自身价值的突破,淡化不同职业的差异。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勇敢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树立开放的、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坦然的、成功的完成职业的转移,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4.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5.系统: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6.层次:若干个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7.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8.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

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

9.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

过程。

10.同化: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

11.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12.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13.高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14.科学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实践论)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总是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

15.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

16.科学实验:是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物质手段,人为地变革和控制客观对象,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实践活动。

17.定性实验: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回答某种因素、性质联系是否存在,据此可以判定某假设是否成立,决定不同假设的取舍。

18.定量实验:要回答对象所具有的某一种或某一些量的数值或数量间的关系,据此可得出某个常数值或建立某个经验公式。

19.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

20.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1.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2.思想模型: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23.内涵: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

24.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

25.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

26.理想模型:思想模型的特殊类型,既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具有某些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或理想事物。

27.理想实验: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28.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29.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30.意象: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是从印象、表象这些感性的生动的形象中,经过形象分析和综合得到的共性。

31.联想:广义地讲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地思维活动。分为形象联想和非形象联想。

32.想象: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建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33.灵感: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34.数学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质的特点,分别地或综合地运用各个数学分支所提供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结构方面的描述、计算和推导,然后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数学方法不是数学本身的研究方法)(主要的数学方法是数学模型)

35.数学模型:就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概况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其中包括这些过程的因素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数学模型实际是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最为关键和困难)

36.数学实验: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从而达到对客体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数学实验属于理论思维)

37.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38.工程技术活动:人类为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运用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39.工程技术方法:在工程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社会规律为导向、变换物质、人物结合,从而实现人的意志与目的的手段、途径与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40.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41.现代科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科学革命。

42.科学革命: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43.现代技术革命: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技术革命。

44.技术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45.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46.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

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47.人工自然:是已经直接与人类发生了关系或者受到人工干预,留下了人类活动痕迹的物质世界,也称

第二自然,属广义自然中的一部等,与原始自然相对,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二者的中介,人工自然是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中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的哲学方法。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1. 矛盾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

的存在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 在动力。 2.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 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 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 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 工具。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 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部动力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科学发展的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渐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 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1、系统: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也称智慧风暴法,这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创造性思维技巧。该法是将10个左右各有所长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组,让大家在毫无约束的环境里围绕相同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进行争论,通过各自观点和思想的相互撞击,摆脱原来思维方法造成的局限,产生新的观念和思想。头脑风暴法1914年由美国广告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很快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运用头脑风暴法应注意三个基本规则(奥斯本基本原则):一是让组内所有成员的所有想法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二是鼓励各种思想的碰击;三是在讨论过程中,注意保护那些刚刚萌芽,但尚不完善的新想法。 3、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发法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学派和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的两种主要形式。 4、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当一位科学工作者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论文、引证、名誉、奖励等)以后,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更多的优势,成为名人;另一方面,未能获得优势者,相对地会变得更加默默无闻,甚至成为“无产者”。(又称为累积效应、光环应) 5、技术伦理:技术伦理是围绕着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尽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和控制。 6、科学假说:假说是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某一未知事物或规律所作出的推测性解释。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作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7、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化是指在高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是把高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8、现代化:“现代化”定义主要是:一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二是认为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科教文化等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出现深刻变化。 9、科学技术体制化: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0、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即公理系统)。该方法可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 11、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科技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在共同体内部,组成人员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进行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优势积累效应——马太效应。 12、带头学科理论:科学发展的各学科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带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有一门或一组学科作为主导学科在科学活动中居于带头地位,它决定着整个科学发展特征和水平。 13、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四大科学技术奖,是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四、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 七、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 八、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 九、系统的含义、特征 十、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 十一、自组织形成的条件 十二、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十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 十四、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 十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 十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 十七、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 十八、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 十九、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 二十、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 二十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十二、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 二十三、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 二十四、科学主义 二十五、“李约瑟难题”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 (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 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2、基本特征: (1)本质特性: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整体性和直观性。(3)思辨性和臆测性。(4)不彻底性:第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对象: 1)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个方面: ①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 ③中介——科学技术。 2) 研究对象(研究的是规律) 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③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 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 关系 ①自然观体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技术观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④有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才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 1)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 2)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3)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辨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 标志: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3、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和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同一,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主要表现为: (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杠杆、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答案: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这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总结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答: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一文中我了解到: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门类。 内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A.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 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 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B.自然辩证法和STS 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区别: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有何帮助?

2018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论述题: 1. 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区别与联系,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区别与联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二)结论: 自然观属于哲学术语,是指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总和。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分析说明科学技术“双刃剑”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论这两种不同的思潮? 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的改变,对社会政治、社会文化,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致与人类相悖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科学技术进步从来就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创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和尽力解决科学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辨证地看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科技哲学复习题 第一章 一、科学理论与价值陈述的关系 什么是科学理论? 一种常见看法:科学理论是对自然事物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的表达,是对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体现了客观存在的真正原因。 什么是价值陈述?价值陈述是由“应该”、“应当”等词联结而成陈述。 什么是事实陈述?事实陈述是由“是”联结而成的陈述。 科学理论陈述与价值陈述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理论陈述所描述的对象用事实陈述来表达。某些不因人的意识而发生改变却又与人相关的事物活动和某些对象如一种社会现象等甚至是由人的活动造成,但一旦造成,它们不因人的意识而发生改变。价值陈述所描述的对象与事实陈述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与人主观意识无关的东西,这些对象可因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事实陈述与价值陈述有根本的不同,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陈述的根据不能单从价值陈述中找到,而价值陈述的根据也不能单从事实陈述中找到。强调这种区分有助于人们客观、公正地对待科学。总的来说,要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论,还要作更多的探索,要把它与更多相关的东西作比较。 二、什么是偶然概括? 不具有必然性的概括或全称陈述,不是科学理论的全称陈述 区分的科学理论和偶然概况的流行看法: A,偶然概括只表达经验现象之间的某种偶然联系,而理论则反映了经验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B,科学理论涉及无限的对象,偶然概括只涉及特定时空中碰巧遇到的某些对象 C,科学理论能支持反事实条件句或虚拟条件句,而偶然概括则不能。 三、常识的特征: 1、零散地出现,没有系统性。 2、没有深入探究现象出现的原因 3、它的出现往往是随机的、偶然的。 四、获得科学经验的方式? 一般经验与科学经验不同,两种获得科学经验的方式:观察与实验 四、观察方法的特点和缺点? 1,观察方法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直接观察:对被观察对象不作任何变更,也不借助于任何仪器,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来获取经验的方式 优点:最基本、最常见、最简单 缺点:由它所获到的经验不够精确,甚至存在错误(如物体的大小)。而且有些事物是无法为感官所感知的(如细小的微生物),因此,它的适用范围相对受限制。 3,间接观察:不直接通过感官,而是借助于一定仪器来进行的观察 优点:相对比较精确,适应的范围比较广泛 缺点:缺乏主动性 五、实验方法的特点? 1,什么是实验方法 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干预和控制,在引起其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或者排除某些次要的影响,或是强化某些影响,使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根据需要加速或延缓,有时甚至重现或模拟这些过程,以便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经验。2,实验方法的特点 ①获得经验的方式更主动②获得经验的范围更广泛③获得的经验更精确④获得的经验更可靠。 3,对实验方法的批评 获得的经验被扭曲的、被污染,没有真实反映自然,以此建立起来的知识不可能是真的。 “扭曲”普遍存在。理论本身是一“人工”物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绪论部分 (一)概念部分: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二)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 2.怎样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各项研究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4.学习《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 5、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 6、主观辩证法是唯心的辩证法吗? (三)辩论题 正方:哲学思维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反方:哲学思维无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二、自然观部分: (一)概念题: 物质系统开放系统非线性系统 体外进化体内进化全球性问题 人工自然星云假说自然系统层次性 环境进化系统的非加和性 退化大爆炸宇宙论远离平衡态系统 (二)判断题 1. 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2. "古代社会只有科学成果而没有科学家",这句话是矛盾的。 3.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4. 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总是处在匹配与失配的相互交替之中,所以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是必然的。 5. 承认是科学王国里的通货。 6.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中“无私利性”的内涵。 7、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8、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三)思考题 1. 历史上都有哪些自然观? 2. 你如何评价神创论的自然观?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4. 系统论的自然观相对于以前的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5. 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自然界做统一理解的观念? 6. 简述物质系统的分类? 7. 物质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何? 8. 什么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它对我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有何意义?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PP-TT—EE-PP,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特点:科学是永不停息的动力系统;问题是科学发展的源泉;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某一学科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前,处于前科学状态。当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之后,该学科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常规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被称为反常情况。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

自然辩证法(东南大学)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其特点: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实际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其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点,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为物质以自然观的传统。(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时间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

自然辩证法考试材料

自然辩证法考试材料 1.简述技术创新的内容p356(可能不太对)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 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 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 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 或成功的应用。 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 场实现,核心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2.简述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要特征p60 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 具体性。科学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它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 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而言,它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 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 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由观察、实验而来) 迄于经验(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它是具体性的体现、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 可检验性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它意味着料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第二,它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论提出假说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这个原理;第三,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表现为实验结果必须可以再现的可重复性特点。 3.简述科学事实的内涵及其分类p173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 科学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包括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 科学事实Ⅱ: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4.简述科学事实必须满足的条件p174 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如下条件: (1)科学事实应该是关于个别存在的陈述。 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 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1)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材料题

自然辩证法材料题 案例1 1.为什么古希腊人往往把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状态当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原 答:因为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特征。在古希腊哲学之前也同样存在一个神话的、巫术的原始思维阶段。例如赫西俄德的神普里里就认为第一个神是“开俄斯”(混沌),提出了由“混沌”到“大地”、星空、山脉、海洋再到万物的宇宙起源观点。因此,所谓的理性批判特征是指,希腊人对以前的神话和巫术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因此,希腊到自然哲学阶段几乎所有的自然哲学家在这个时期都把宇宙万物的神话起源撇开,从本质的角度构造着宇宙万物的始基,给出一种看似具体、实则抽象的回答。在他们看来,存在一种东西,是其余一切事物产生的始基,其他事物毁坏后又回归于它。它在从属它的变化万端的各种性质底下,本身不变地潜在着,它是一切事物的元素或不灭的物质。 2.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①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统一不是在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的,不是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 ②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它变得更小,但仍然是一个物体,它还可以被一分为二。这个过程是否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呢原子论者说,不能。分割过程进行到最后,必然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原子。 ③为什么世界上诸种事物会彼此不一样呢原子论回答说,这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上不一样。

3.古希腊原子论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答:古代朴素辩证法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同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找寻统一。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实际上正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一种思想,促进了古代朴素自然辩证法的形成。 另外,原子论在希腊时代还只是思辨的产物,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本人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为一种杰出的科学思想,原子论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20世纪,人们对原子核的内部组成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一切科学成就都根源于2500年前古希腊原子论者的天才构想。 案例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请回答: 1.可持续发展及基本原则 布伦特兰最初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简明地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力。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包括27点原则,综合地叙述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要求,以及国家、团体、个人、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些内容,并针对中国和国际的具体情况,可将其概括成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 《绪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自然观 人们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3、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它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4、 STS研究 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STS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宗旨是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 《自然观》 5、自然 是与人无关的物质存在,自然物的集合。 6、人工自然 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7、拯救现象 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我们面对的自然界,纷纭复杂,变化万千,如果不把它们纳入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我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 8、泛神论 泛神论认为不能把上帝和大自然区分开来,它反对上帝或神超越自然界之上而存在,它认为自然不是别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由于这种把神的观念泛化,故称其为泛神论。 9、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10、系统的涨落 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系统的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的差异;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 11、自组织 是指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它是根据系统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和特定条件完成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