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

作者:周凤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期

内容摘要: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

一个重要因素。其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王

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

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

的诗意想象。

关键词:趣味内涵成因表现独特性

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讲究温柔敦厚,含

蓄内敛,中正平和。近现代以来,在国家、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文学又不堪重负地承担起思想

启蒙,社会改造的重任,有趣耐读的文学作品是有限的。王小波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动因时说

“既然这世界上有趣的书是有限的,我何不去试着写几本”,王小波确信自己有文学才能,辞

去工作开始专心写作。基于这样的写作动因,王小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追求

有趣。他认为自己写作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1]那么王小波小说“有趣”的内涵及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有趣”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独特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

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方面因素的融汇提炼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

本文试从这几方面来解析其小说趣味的成因及内涵。

一.趣味的成因

作家对体裁,题材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本身也是其创作理念的体现,这些选择为他实践

自己“追求有趣”的文学主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渊源共同构成了王小

波的写作基础,在其天生的幽默气质与理性精神合力作用下,独属于王小波的趣味形成了。

“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下乡插队给年幼的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经

历对他的影响可以在他的诸多小说和杂文中看到。十四岁“文化大革命”,十六岁云南插队,

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十九岁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做民办教师,一些

早期作品如《战福》以此为背景。二十一岁,先后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西城区半导体厂做

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三十岁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三十二岁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读研究生,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游历了美国各地,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可以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多种生活经历为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新鲜,有趣的写作资源。

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读研,期间得到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指导,补习了大

量古代文学,使他的小说语言得到了很大提升,日益简练传神。生活中受到其父兄所从事的逻

辑学的影响,思维严密,热衷推理论证。妻子李银河从事社会学,男同性恋研究,对他的创作

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小波在自己的小说中提及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奥维德的《变形记》、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拉封丹的寓言诗……

这些作品说明王小波的文学渊源来自文艺复习时期的欧洲。他借鉴了这些体裁传统的幽默、夸张、反讽和戏谑的手法,同时吸纳了卡尔维诺的轻逸与想象,融合了马克·吐温与萧伯纳的幽

默讽刺,把沉重悲凉的东西变得轻松快活,滑稽有趣。[2]

王小波的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难以分类。自由舒展的文体,非凡的智性

反思,理性的推论判断,充满趣味的逻辑思维,幽默谐谑的表达等诸多因素的融合造就了王小

波小说独特的风格。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作家的个性气质。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关

于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观点,“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可见作

家的气质,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王小波的个人气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家中尤

为特别,既不同于传统文人的庄重文雅,也区别于五四以来作家的激情浪漫,抑郁苦闷。他追

求自由浪漫,也看重科学理性,幽默风趣不失思想的深刻,富有孩童式的想象力又褪去了无知

稚拙,有敏锐的感受力却不多愁善感,不作无病呻吟。他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学者,极富艺术心

灵的作家,智性成熟的思想家。这种个性气质的形成除了作家本身的生理因素以外,还与时代

背景,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理工科出生的王小波喜

欢思考,热衷推理论证,追求科学理性的判断。而他的幽默风趣却是与生俱来的,就如他自己

所说“有人有趣,有人无趣,这种区别是天上的。”同时王小波也保留了孩童心性,顽劣天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使他的小说充满童心童趣。除此之外,王小波也具备作家敏锐的感知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简练传神的表达能力。他善于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通过

新颖别致的文字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传达给读者,给人鲜活的感受,新鲜的乐趣。

二.趣味的表现

他的“有趣”既有机智顽皮、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也有睿智深邃的现实人生思索。叙

述姿态飞扬不羁,文笔潇洒利落,逻辑清晰活络,辩才恣肆。王小波把小说语言玩出了自己的

味道,给人无穷的乐趣和阅读快感。即使偶有流氓无赖似的贫嘴,粗言俗语,也并不使人反感

生厌。在《红拂夜奔》、《万寿寺》和《寻找无双》以及《唐人故事》诸多短篇中,俚俗粗粝

的现代化语言穿插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消解了人物的神圣性,也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富有

生活气息。[3]同时日常化的历史故事戏仿与严肃的前文本形成对照,反讽之趣油然而生。早已洞悉世事真相的他不以道德说教者的高姿态凌驾于普通大众,而常常使用低调话语指出现实的

荒谬可笑、专制集权的危害。[4]没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高孤傲,也没有“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疾首,更没有挥着话语权的旗帜来启蒙愚昧大众的宏愿和使命感。他真诚地提出建议,

让我们以中国传统、外国文化和沉默的大多数三面镜子来检查一下自己,“看傻不傻,疯不疯?”[5]作为知识分子他尊重每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味宣扬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选择立场,简单粗暴地去设置别人的生活。“在伦理道德领域里,只有详细地考虑

有关证据,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才能搞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6]这是王小波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正是秉持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他才能做到不与庸碌麻木的大众随波逐流,不受盲目狂

热的激情所惑,不被虚伪矫饰的做派所蒙蔽,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日常事物中发掘出常人难

以发现的社会本质、人生哲理,包括对时代环境和对人本身的真知灼见。从而使言语幽默之趣

得以上升为深刻的理趣。

三.表现趣味的手法

王小波的文学风格体现了独属于他的才华,别人无法学习模仿,这是其小说之趣的内在

基因。除此之外,小说之趣还得益于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最为明显的就是戏谑的比喻,

夸张,反讽,客观化叙事等等。

滑稽又别出心裁的比喻使描写对象生动传神,新鲜有趣。夸张的运用能放大描写对象的

特点,两种修辞的结合收到双倍效果,让人忍俊不禁。《我的阴阳两界》中,“赶骆驼的人要

拿个装铁尖的小棍子,围着骆驼转上半天,敲敲前腿,敲敲后腿,磨上一两个小时的嘴皮子,

骆驼才肯倒下去”,作者把小孙比作赶骆驼的人,把王二比作骆驼,二人在人前强装亲密的滑

稽笨拙跃然纸上。夸张也是王小波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十足

的人物,讲述了许多滑稽怪诞的趣事。《似水流年》里,矿院的墙上大字报贴了一层有一层,

层层板结,厚至一尺,一声巨响塌下来吓死了许由的老母亲。天天播放口号的高音喇叭震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