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历史背景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的主要障碍。

一、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和思维方式。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一)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

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进行价值评价,并产生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的是“利他”精神,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行为模式

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其相应的特色。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三)时间观念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单向性时间模式和多样性时间模式。他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是属于的一向性时间模式,而亚非拉等国家是属于多样性时间模式。单向性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一次只干一件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不论完成与否必须停止,不影响下一项安排或让下一个人等候,对美国人来说,约定就是信誉,就是承诺。在美国,预约和守时是一种社会风尚。时间对单向时间习惯的人来说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美国人奉行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人们非常珍惜时间,他们不喜欢那些不知趣地“浪费”别人时间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对时间都作了精心安排和精密计

算并养成了必须准时赴约的好习惯。西方国家的人在服从时间安排的观念上有着严格的、不成文的规矩和行为模式:一旦与别人有了约定,就得严格遵守;如因故不能准时到达,需要电话通知对方,表示抱歉,并告知对方大约晚到多长时间。由于日常生活的安排相当紧凑,为了充分尊重个人的私生活,美国人在去看朋友或有事登门拜访之前,事先会打个电话联系一下,约好见面时间。突然的造访被认为是打扰别人的私生活,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

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多向时间习惯对计时、用时更具随意性。对中国人来说,守时虽然重要,但并不严格,该干什么的时候可能没有按时去干,该结束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按时结束。持多样性时间观念的人却常常同时与几个人谈话或同时办几件事。中国人也有约定的习惯,但对约定的理解并非象西方国家的人那样“雷打不动”,其随意性很大,有时会受到其他人或事情的干扰。

(四)人际关系

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在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坚持利己、平等、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会为了“落人情”、“建立关系”而偏向某一方。他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近,也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敬,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同时中国社会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上注重社会地位和感情因素,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处理问题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