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间关系曲线图解读(课堂PPT)
合集下载
种间关系 PPT
▪
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共生 B.寄生
CA.腐生)
D.竞争
3: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关系(C)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4: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
引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
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C)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
生
物
B 寄生虫
数
量
A 宿主(寄主)
时间
A
B
体表寄生
BA
体内寄生
小结:
关系 数量坐标图
名称 互 利 共 生
寄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数量上两种生物
同时增加,同时 减少,呈现出 “ 同生共死” 的
大豆与根 瘤菌
同步性变化
蛔虫与
如果分开,则寄 人;菟丝
生生物难以单独 子与大
生存,而寄主会 豆;噬菌
生活得更好
[答案] D
例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 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考查角度 种间关系的类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苗多欺 草,草多欺苗”中的“苗”与“草”是为了抢夺共同 的资源(阳光等)和空间等,因此两者之间构成了竞争 关系。 答案 A
当堂训练
▪ 1:几十年前,欧洲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共生 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互
利 共
生 物 数
生量
AB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竞争——你死我活 课本62页积极思维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第3节种间关系课件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生 活的现象
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对于空间和资源的竞
与种间竞 争。如绵羊和绵羊、棉花与棉花
争
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如棉花与杂草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
捕食与竞 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争 竞争是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
排斥的现象
寄生是寄生者从宿主身上获取养分,宿主的结构仍然 是完整的,如蚜虫从植物的叶片上吸取汁液 寄生与捕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发生捕食关系 食 后,被捕食者的结构已经不完整,如羊吃草后,草已 不完整
二、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1.竞争 (1)概念 :指 生 活在 同 一区 域 的两 种 或两 种 以上 的 生物 争夺 _同__一_资__源__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竞争的资源可能是 食__物__、水__分__、无__机__盐__,也可能是阳__光__、_空__间_等。 (2)意义:竞争对种群的生__存__有重要影响。
核心语句背诵 4.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相互制约,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 者的种群数量。 5.生物种间关系的多样化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
课堂检测·巩固素能
1.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
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
举例
数量上呈现出“先 羊与草; 增加者先减少,后 狼与兔; 增加者后减少”的 青蛙与昆 不同步性变化 虫
关系 名称
种间 竞争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数量上呈现出“你 牛与羊;
死我活”的同步性 农作物与
变化。两种生物生 杂草;大
存能力不同,如图 草履虫与
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对于空间和资源的竞
与种间竞 争。如绵羊和绵羊、棉花与棉花
争
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如棉花与杂草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
捕食与竞 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争 竞争是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
排斥的现象
寄生是寄生者从宿主身上获取养分,宿主的结构仍然 是完整的,如蚜虫从植物的叶片上吸取汁液 寄生与捕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发生捕食关系 食 后,被捕食者的结构已经不完整,如羊吃草后,草已 不完整
二、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1.竞争 (1)概念 :指 生 活在 同 一区 域 的两 种 或两 种 以上 的 生物 争夺 _同__一_资__源__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竞争的资源可能是 食__物__、水__分__、无__机__盐__,也可能是阳__光__、_空__间_等。 (2)意义:竞争对种群的生__存__有重要影响。
核心语句背诵 4.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相互制约,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 者的种群数量。 5.生物种间关系的多样化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
课堂检测·巩固素能
1.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
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
举例
数量上呈现出“先 羊与草; 增加者先减少,后 狼与兔; 增加者后减少”的 青蛙与昆 不同步性变化 虫
关系 名称
种间 竞争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数量上呈现出“你 牛与羊;
死我活”的同步性 农作物与
变化。两种生物生 杂草;大
存能力不同,如图 草履虫与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 Ailanthus),蒿,黑核桃等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共18张PPT)
2.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 触动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 营养。这种关系在生物上是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2018/5/20
3.狼狗常把排尿点作为与同种其它个体交流情报 的“气味标记站”。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
A.种内斗争 C.种间斗争 B.种内互助 D.种间互助
6:白蚁消化道内有一种叫多鞭毛虫的原生动物。多鞭 毛虫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木材, 若把白蚁体内的多鞭毛虫杀死,白蚁很快也就饿死, 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活这两种生物 之间的关系是( )
2018/5/20
A.共生
B.寄生
C.腐生
D.竞争
7: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关系( )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8: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 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 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
2018/5/20
真题演练:
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 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 上可解释为( ) 【答案】A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解析】考查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和种间关系。乳酸菌产生乳酸抑制 异种微生物生长首先取决于乳酸菌之间种内互助,这是一个隐含因 素。乳酸菌与异种微生物之间是种间斗争;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 抑制本身繁殖是属于同种生物之间的种内斗争。
2018/5/20
9:在金合欢树①的大而中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 专以金合欢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②,它们经 常成群结队在金合欢树上 “巡逻”,随时向以 金合欢为食的来犯动物③发起进攻,它们能咬 断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④,以保证金合 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致被排挤或死亡。请回 互利共生 竞争 答:
第3.3章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ppt课件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 苏联生态学家,Gause,1934 草履虫为实验对象 生态位相近(如:相同资源利 雌雄同体的单细胞动物
用方式)的两个物种不能在同 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 一地区长期共存。(高斯假说)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 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 的、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 物种会产生种间竞争现象,不 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 竞争者不能共存。
1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负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得利;“-”受损1 ;“O”无明显影响
一、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概念: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为了争 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 抑制对方的现象。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1
水稻和杂草的竞争
竞争能力决定因素
实际生态位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物种自己 对某些环境条件所具有1 选择性的共同结果
生态位与种内、种间关系
• 资源利用曲线 • 生态位重叠与种内关系 • 生态位分离与种间关系 ①种内竞争使得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 ②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离,或
者一个种的灭亡
1
① 资源利用曲线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狭义:肉食动物捕食其它动物 广义:还包括食草动物的食草作用(herbivory)、
拟寄生(parasitoid)(寄生蜂将卵产于其它动物 卵中,在幼虫体内生长)、同类相食 (cannibalism)。
1
生
物
A
B数
量
A
B 时间
捕食者与被食者的相互适应
捕食者动物的适应 ✓形态结构适应:感觉、捕食、运动及消化器官的 ✓生理机能适应:例如分泌不同的消化酶; ✓生态适应:起居规律、食谱等; ✓行为适应:例如捕食方式。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后分 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 狭义的捕食
➢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
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同
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 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
生物种间关系曲线图解读PPT课件
[析]——解读信息
解读①:甲、丙两种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或寄生关系。 解读②: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甲曲线峰值高于乙。 乙、丙表现出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少的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判]——研判选项
甲和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第3页/共7页
[标准答案]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D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第4页/共7页
[借题发挥]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巧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此消彼长)
第5页/共7页
第6页/共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7页/共7页
[典例训练]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 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第1页/共7页
[分步研析]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①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Hale Waihona Puke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第2页/共7页
【研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及识图分析判断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审]——提取信息
信息①:甲和丙两种生物之间无能量传递。 信息②:甲、乙两条曲线表现出不同步性关系,乙、丙两条曲线表现出同 步性关系。
解读①:甲、丙两种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或寄生关系。 解读②: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甲曲线峰值高于乙。 乙、丙表现出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少的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判]——研判选项
甲和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第3页/共7页
[标准答案]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D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第4页/共7页
[借题发挥]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巧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此消彼长)
第5页/共7页
第6页/共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7页/共7页
[典例训练]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 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第1页/共7页
[分步研析]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①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Hale Waihona Puke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第2页/共7页
【研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及识图分析判断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审]——提取信息
信息①:甲和丙两种生物之间无能量传递。 信息②:甲、乙两条曲线表现出不同步性关系,乙、丙两条曲线表现出同 步性关系。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共30张PPT)
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5在金合欢树的大而中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专以金合欢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金合欢树上巡逻随时向以金合欢为食的来犯动物发起进攻它们能咬断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以保证金合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致被排挤或死亡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课堂目标
• 1.描述群落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 2.识记每种种间关系的概念,能用实例
进行解释,并能用坐标图来表示种间关 系。 • 3.对常见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 • 4.通过理解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认同 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 能是有利的。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 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 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 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 食物(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 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 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 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
数量上呈现出“你增我减”的变化
生 物 数 量
A C
B
生物A 生物B
时间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 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 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 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 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课堂目标
• 1.描述群落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 2.识记每种种间关系的概念,能用实例
进行解释,并能用坐标图来表示种间关 系。 • 3.对常见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 • 4.通过理解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认同 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 能是有利的。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 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 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 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 食物(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 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 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 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
数量上呈现出“你增我减”的变化
生 物 数 量
A C
B
生物A 生物B
时间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 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 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 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 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源库重点速通精品课件生物种间关系的曲线辨析
[解题技法]
(1)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确定生物间的关系是种内关系还是种 间关系,再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数量关系予以判断。 (2)要正确区分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①一般情况下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 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在曲线上 表现为两者起点相同,一般为同一营养级。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 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一般表现为两条曲线起点 不一样,两种生物数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营养级, 从曲线最高点判断,一般捕食者数量多,被捕食者数量少 。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的为 捕食者。
【生物种间关系的曲线辨析】
[典型图示]
图2表示两种生 物的生存能力不 同的竞争结果 图3表示两种生 物的生存能力相 同的竞争结果 A为 被1表示 互利共生 。在关系 上表现为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分开后双方或者一方不 能生存;在数量上表现为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图2、3表示 竞争关系 。 数量上表现出“你死我 活”的同步性变化。 AB起点相同,一般为 同一营养级 图4表示 捕食关系 。 数量上表现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 增加者后减少”的 非同步性变化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竞争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为了资源而展开的争斗,如植 物之间的光合作用竞争。
共享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共同利用资源而不会相互竞争, 如共享同一领域的鸟类。
种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1
提供资源
2
通过合作和共享关系,种内关系提供了
个体所需的资源,满足其生存和繁殖的
需求。
3
促进种群稳定
种内关系可以促进种群内的个体稳定发 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适应能力
竞争关系可以推动个体的适应能力提高, 促进种群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和繁衍。
种间关系的定义
1 食物链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等方式相互 关联,构成食物链。
2 共生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相互依赖或互利共生的关 系,如昆虫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3 竞争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相互竞争 的关系,例如大牛群与小牛群之间的竞争。
4 捕食关系
一种种群以另一种种群为食物的关系,如狮 子和羚羊之间的捕食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平衡
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确保各种群之间的相对稳 定。
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
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等种间关系为 人类提供了各种重要的生态服务, 如花朵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等。
种间关系维系着生物多样性,促 进了不同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总结和回顾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了地球上 的生命。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课件
在生物学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 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定义、类型、作用和意义。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 对一个生态因子如温度考察某一物种的适宜范 围即生态位时,即为一维生态位时,此为一条 线上的一个线段;
• 当考察两个因子的适宜位置时,即为二维生态 位,以面积表示;
• 考察三个因子则为三维生态位,以体积表示; • 当考察多个因子时,就是多维生态位,也叫作
生态位超体积。
• 基础生态位 • 不受竞争、捕食影响,是一种潜在的生态位空
领域面积和行为随生活史,尤其 是 繁殖节律而变化。
社会等级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 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 配-从属关系。(家鸡)
•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密切相关 • 种群调节学说
种群密度上升 最适栖息地被优势个体占满 上升 易受不良气候天敌危害 死亡大于出生
1. 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化 2. 处理者的食谱倾向于特化 3. 生产力低的生境捕食者比高生境食谱广 4. 拒绝低利润食物(白鶺鸽对粪蝇)
7.2.2.2 食草作用
1.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补偿作用
1)受损程度对损害部位、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2)补偿:增加光合率、增加种子粒重
2.植物的防卫反应 1)毒性与差的味道 2)防御结构
• 雄体:雌体 • Fisher 氏性比理论 性比倾向1:1 • 稀少有利:数量少的性别适合度高 • 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
几种情况:
1.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高于另一个(条蜂雌比雄重58%) 2. 哺乳类出生时一般雄性偏高(驼鹿1.13:1) 3.一些种类要求生殖最大化 局域资源竞争
局域交配竞争(螨1:6~9)
⑶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 种群的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种间关系PPT课件
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
生物学上称为( ) B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2:白蚁消化道内有一种叫多鞭毛虫的原生
动物。多鞭毛虫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来
消化白蚁的食物-木材,若把白蚁体内的
多鞭毛虫杀死,白蚁很快也就饿死,而多
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活这两
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共生 B.寄生
4.寄生:
4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例一: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 部利用豆科植物制造的有 机物生活,同时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回报豆 科植物。
5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例二:地衣
例如:地衣是藻 藻类 类与真菌共生体 真菌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吸收水和无机盐
供给藻类
6
其它典型实例
CA.腐生)
D.竞争
23
3: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关系(C)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4: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
引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
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C)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
24
名师P41 知能提升6 课时作业11 14
为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
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
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
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 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 D
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D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5
[借题发挥]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巧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 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分步研析]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解读①:甲、丙两种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或寄生关系。 解读②: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甲曲线峰值高于乙。 乙、丙表现出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少的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判]——研判选项
甲和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标准答案]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①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3
【研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及识图分析判断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审]——提取信息
信息①:甲和丙两种生物之间无能量传递。 信息②:甲、乙两条曲线表现出不同步性关系,乙、丙两条曲线表现出同 步性关系。
[析]——解读信息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5
[借题发挥]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巧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 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分步研析]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解读①:甲、丙两种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或寄生关系。 解读②: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甲曲线峰值高于乙。 乙、丙表现出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少的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判]——研判选项
甲和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标准答案]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
①
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C.寄生、竞争
B.捕食、寄生 D.捕食、互利共生
3
【研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及识图分析判断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审]——提取信息
信息①:甲和丙两种生物之间无能量传递。 信息②:甲、乙两条曲线表现出不同步性关系,乙、丙两条曲线表现出同 步性关系。
[析]——解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