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恶英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二恶英
二恶英类化学物质:能与芳香烃受体结合,并导致机体产生各种生物化学变化的一大类物质的总称。
主要结构有: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 or CDDs)、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or CDFs)、共平面多氯联苯(PCBs)、多溴代二苯并二恶英(PBDDs)等等。
二英英的毒性当量因子
多氯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都是三环的芳香烃化合物,具相似的理化特性及结构。部分多氯联苯(共平面或无邻位代共平面同系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都是相似的。在这类物质中,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恶英(TCDD)的研究最广,而且它的毒性也是最大的,其他物质的毒性都以它为参照。在有毒性作用的氯代物中,在一共同特点:凡是2,3,7,8位有氯原子则有高毒性,没有被氯原子全部取代的则毒性小,还有的是若有其他取代基取代,其毒性亦低(取代基越多则毒性越低)
理化性质
水溶性低、辛醇-水分配系数高(主要评估植物根部吸收污染物的情况,亦可评估从大气到植物部的蒸气相生物浓缩因子)、脂溶性好、蒸气压较低、易于生物富集且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
物理\化学性质p20
污染来源
主要有两方面: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焚烧过程中形成。
PCDDs\PCDFs:1)包括氯在内及一些氯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2)含氯原料在各种燃烧过程中产生,如垃圾焚烧、冶金等等。3)生物产生。4)积聚于土壤、底泥、有机物中,随灰尘或底泥的重新悬浮而重新分布(对某些地区而言可能是主要污染源)。PCBs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已有40多年,主要用于电容器和变压器的绝缘油、耐火增塑剂和液压油。
产生机理
PCDD\Fs通过焚烧产生主要有三种,不相互排斥
1.原料已被污染,在焚化或燃烧过程中由于部分污染物没有被破坏,可能发生再次污染。不是PCDD\Fs主要,是PCBs唯一,因其有相当好的热稳定性。
2.PCDD\Fs通过前体化合物的热降解和分子重排而形成。前体物通常是氯代芳香烃(与PCDD\Fs结构相似)。
形成过程发生于前体物吸附浓缩于飘浮微粒时,微粒表面的活性点可促进PCDD\Fs的形成。当无机氯化物被吸附于微粒时可催化PCDD\Fs的形成反应(反应温度250~450’C,过高过低都会受抑制)。
通过芳香烃形成PCDD\Fs的一个条件是有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存在,因其可促进飞灰表面上的化学反应。CUCL2是一个较强的催化剂,其可促进微粒物质的表面反应,使芳香烃前体物质转化为PCDD\Fs。
Vogg等提出的一个氧化反应途径,在焚烧炉后熔炉中以下列顺序形成PCDD\Fs 1)含大量氯代有机化合物和氯化物的异质燃料燃烧产生HCL
2)在CUCL2的催化下,通过Deacon化应将HCL转为氯气
3)酚类化合物(由废弃物或其他源中的木质素燃烧产生)在燃烧的等离子区苯环与氯气发生氯取代反应
4)芳香烃前体物(氯酚)在CUCL2催化下进一步氧化产生PCDD\Fs和氯气
3.PCDD\Fs在理讑2.中相似的温度进行从头合成而形成(the denovo synthesis)。在这个理论中PCDD\Fs是由那些分子结构与其不似的非前体物质(包括:石油产品、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纤维素、木质素、焦炭、煤、炭微粒和氯化氢气体等)合成。形成过程需要氯的存在以便形成前体物质。
从头合成包括大分子碳结构(如石墨)的氧化断裂导致PCDD\Fs芳香前体的形成,然后通
过2.转换成PCDD\Fs。
2.和3。可同时发生,分享很多共同的反应途径,可以在相同的物理环境发生并受控制。它们对PCDD\Fs形成的相对贡献比率很难确定。
PCBs是一种很有用的工业产品,主要通过工业生产形成,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会自发产生。需要说明的是燃烧是PCDD\Fs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对PCBs该过程并非主要来源(因其物理性质有差)。在废弃物燃烧释放PCBs中机理1为主要途径。
毒性效应
毒性与氯原子取代位置密切相关,只有2,3,7,8四个共面取代位置均有氯原子的二恶英同族体有毒(共17种)。其中2,3,7,8-TCDD被公认最有毒,同时也是研究最多的同族体。
产生的一系列毒效应包括:体重减轻、胸腺萎缩、免疫系统受损、肝损伤等等。
毒性由受体传递的假说:二恶英类化学物质不与蛋白质和核酸形成加合物,也不直接损害DNA。主要通过芳香烃受体诱导基因表达,改变酶活性,改变蛋白质功能等而起作用。TCDD 及其类似物先与具有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Ah受体结合,然后与一部分蛋白质解离,而与另一部分蛋白质发生结合作用而改变基因表达。
另外,会使肿瘤发生率提高,有玫畸毒性及免疫毒性问题。
迁移及分布
大气是全球POPs分布的主要传输媒介。由于它们具有半挥发性,可以存在于气相、颗粒相中或是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这种分配对它们的长距离传输很重要,因为此类物质更易富集于颗粒物中,进而通过干、湿沉增加其去除率,最终限制了它们的传输距离。
此外,在POPs传输过程中,它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如降解、沉积、再挥发、再沉降、生物累积等,这些过程取决于POPs每组同系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由于温度能影响这类化合物的性质,因此"全球蒸馏效应"理论指出,气相POPs从热带或温带地区向寒冷、高纬度地区传输。温度的降低会影响这类化合物的蒸气压和享利常数,这就容易使它们冷凝和富集在大气颗粒物、土壤、植物的表面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由此而进入食物链。由于它们的挥发性不同,所以因为温度差异不同的POPs会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分配。二恶英类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及分布还不完全清楚。土壤、底泥、水体和空气的PCDDs PCDFs由于具有高脂溶性和低水溶性,主要与微粒或有机物结合。一旦与微粒结合,就很
难通过挥发或过滤除去。
据研究显示,高氯代同系物主要分布于颗粒相,而低氯代同系物更显著地分布于气相。已有资料表明PCDD\Fs在很多环境条件下都相当穏定,尤其是四氯代和更高氯代的同系物,可在环境中存在数十年之久。
PCDD\Fs进入大气通过光解或干、湿沉降去除。
在土壤小部分挥发
主要吸附于土壤表层,或会因土壤层破坏而进入水体,或吸附于微粒
重新悬浮于空气
PCDD\Fs进入水体吸附沉积于底泥
故环境中PCDD\Fs最终归宿为水体底泥
PCBs主要吸附于底泥和土壤。
在水\土,可挥发进入空气并随气体移动而迁移。
在大气,沉积于水\土壤。
在水,可随底泥的运输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