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第一章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食方式
渗透型营养:吸收溶解性物质。 吞噬型营养:吞噬颗粒型食物。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以其他生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 利用光、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腐生性营养 以体表吸收环境或寄主中的
(三)菌落的形态 二、放线菌 三、蓝细菌
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 有的有固氮作用 。
四、古生菌(古菌)
多生活在极端生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 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化学组成,酶的作用方式 。
(一)产甲烷菌的分类
亚群I 用H2/CO2、HCOO¯、CH3OH产生CH4,细 胞壁含假胞壁酸。
亚群Ⅱ 用H2/CO2、HCOO¯ 、CH3OH/CO2产生 CH ,细胞壁不含假胞壁酸。
社会环境:
环境质量要素 大气、水体、土壤、生态
实质 环境质量的变化问题。
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宏观: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微观: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污染物质在 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和蓄积规律。
重点:研究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和 生产环境,因污染所致的环境质量变化规 律及其综合整治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Oparin-Haldane生命起源假说
小分子无机物
能量
小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大气圈 厌氧状态
光化学合成 化学进化
酶 细胞膜 原始生命
厌氧发酵
单细胞生物
原核 真核
放氧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低等多细胞生物
生化进化
好氧 状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
形态进化
二、微生物与植物和动物
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第四节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构造
形态多样,大小多为几十-300μm。不具细胞壁 细胞质膜软而薄,或硬而厚。细胞膜虽柔软, 但能保持其形状;真核,一或多个。 可形成不同的“胞器”,用其进行摄 食、呼吸、排泄、生殖等生命活动。
二、原生动物的营养与繁殖 营养 —— 异养
多严格好氧,但也有严格厌氧。
亚群Ⅲ 能生长于-N(CH3)+3或CH3COO¯培养基中
(二)产甲烷菌的特性
1.形态结构特性
细胞壁 G+为一、二或三层,G¯为一层,不含 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不敏感。
细胞膜 主要由植烷甘油醚或二植烷甘油醚组 成,不易水解,耐热性强。
2.生理特性
碳源 碳源较窄,只能利用乙酸和一碳化合物。 需生长因子 尤其是B族维生素。 需微量元素 如镍、钴和钼等。 需独特的辅酶 如辅酶F420、辅酶M、CO2还原因子
(三)是非细胞大分子生物
二、病毒研究的意义
● 防病治病 ● 发酵工业中防止噬菌体的污染 ● 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虫害 ● 类病毒和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
的理想材料。
三、病毒存活的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 温度、紫外线、射线、沉淀、吸附等
化学因素 pH、氧化剂和抗生素、少数细菌产生 的分解病毒的酶类。
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
毒、朊病毒
细菌 绝大多数是真细菌
古生菌
放线菌
微生物学
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
(三菌三体)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多寄生.致病
支原体(独立)
真菌
真核微生物 藻类
植物学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动物学
第一节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形体极其微小
(二)专性细胞内寄生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 (一)形态和大小
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 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 水生性较强,大多形体微小。
(二芽)孢细:胞某结些构细菌在不利的环境条
一般构件造下细能胞在壁细、胞细内胞形膜成、一核个物圆质形、细胞质、 卵圆内形含或物圆等柱。形的休眠体。
特殊构造 荚膜、鞭毛、间体、载色体、芽孢等
第三节 真 菌
一、一般特征
(一)形态大小
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 某一类真菌的俗称。
(二)菌落特征
(三)代谢与繁殖
好氧呼吸和发酵,异养,只吸收溶解状态的 营养物。孢子(有性、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利用
分解有机物质非常活跃,能只利用无机氮,能 降解难于降解的碳源(芳香族),在形成土壤和腐殖 质、自然界净化过程和废水生物处理、发酵工业、 食品加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些可直接食用或是 贵重药剂或滋补品。
3.产甲烷反应 4H2+ HCO3¯ + H+ → CH4 + 3H2O
4CH3OH → 3CH4 + CO2 + 2H2O 4HCOO¯+ 4H+ → CH4 + 3CO2 + 2H2O CH3COO¯+ H+ → CH4 + CO2 4CH3NH3+ + 3H2O → 3CH4+H2CO3+4NH4+
二、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污 染防治的科学。
●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背景
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生物处理 微生物参与下去除污染物的 工艺过程。
◆ 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微生物监测 利用微生物个体、种群或 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 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微生物 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 依据。 微生物评价 用微生物学的方法评价环 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1. 体积小,面积大 2. 吸收多,转化快 3. 生长旺,繁殖快 4. 适应强,易变异 5. 分布广,种类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生物降解、生物转化、生物净化、微
生物污染、微生物监测 2.图解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 3.人类环境的组成?环境问题的实质。 4.大气环境发生转折的原因? 5.决定微生物对人类和生物危害程度的
第一章 绪 论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净化等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微生物的起源及进化
重点 1.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主要概念。
第一节 微生物学与环境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 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
人类环境
生态。
因素? 6.简述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主要内容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病毒研究的意义。 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利用。 原生动物、藻类的主要类群。 藻类和蓝细菌的环境生态 。
重点 1.微生物各主要类群的的种类、一般特
征 2.产甲烷菌的生理特性。 3.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在废水处理
渗透型营养:吸收溶解性物质。 吞噬型营养:吞噬颗粒型食物。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以其他生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 利用光、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腐生性营养 以体表吸收环境或寄主中的
(三)菌落的形态 二、放线菌 三、蓝细菌
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 有的有固氮作用 。
四、古生菌(古菌)
多生活在极端生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 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化学组成,酶的作用方式 。
(一)产甲烷菌的分类
亚群I 用H2/CO2、HCOO¯、CH3OH产生CH4,细 胞壁含假胞壁酸。
亚群Ⅱ 用H2/CO2、HCOO¯ 、CH3OH/CO2产生 CH ,细胞壁不含假胞壁酸。
社会环境:
环境质量要素 大气、水体、土壤、生态
实质 环境质量的变化问题。
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宏观: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微观: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污染物质在 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和蓄积规律。
重点:研究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和 生产环境,因污染所致的环境质量变化规 律及其综合整治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Oparin-Haldane生命起源假说
小分子无机物
能量
小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大气圈 厌氧状态
光化学合成 化学进化
酶 细胞膜 原始生命
厌氧发酵
单细胞生物
原核 真核
放氧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低等多细胞生物
生化进化
好氧 状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
形态进化
二、微生物与植物和动物
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第四节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构造
形态多样,大小多为几十-300μm。不具细胞壁 细胞质膜软而薄,或硬而厚。细胞膜虽柔软, 但能保持其形状;真核,一或多个。 可形成不同的“胞器”,用其进行摄 食、呼吸、排泄、生殖等生命活动。
二、原生动物的营养与繁殖 营养 —— 异养
多严格好氧,但也有严格厌氧。
亚群Ⅲ 能生长于-N(CH3)+3或CH3COO¯培养基中
(二)产甲烷菌的特性
1.形态结构特性
细胞壁 G+为一、二或三层,G¯为一层,不含 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不敏感。
细胞膜 主要由植烷甘油醚或二植烷甘油醚组 成,不易水解,耐热性强。
2.生理特性
碳源 碳源较窄,只能利用乙酸和一碳化合物。 需生长因子 尤其是B族维生素。 需微量元素 如镍、钴和钼等。 需独特的辅酶 如辅酶F420、辅酶M、CO2还原因子
(三)是非细胞大分子生物
二、病毒研究的意义
● 防病治病 ● 发酵工业中防止噬菌体的污染 ● 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虫害 ● 类病毒和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
的理想材料。
三、病毒存活的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 温度、紫外线、射线、沉淀、吸附等
化学因素 pH、氧化剂和抗生素、少数细菌产生 的分解病毒的酶类。
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
毒、朊病毒
细菌 绝大多数是真细菌
古生菌
放线菌
微生物学
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
(三菌三体)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多寄生.致病
支原体(独立)
真菌
真核微生物 藻类
植物学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动物学
第一节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形体极其微小
(二)专性细胞内寄生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 (一)形态和大小
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 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 水生性较强,大多形体微小。
(二芽)孢细:胞某结些构细菌在不利的环境条
一般构件造下细能胞在壁细、胞细内胞形膜成、一核个物圆质形、细胞质、 卵圆内形含或物圆等柱。形的休眠体。
特殊构造 荚膜、鞭毛、间体、载色体、芽孢等
第三节 真 菌
一、一般特征
(一)形态大小
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 某一类真菌的俗称。
(二)菌落特征
(三)代谢与繁殖
好氧呼吸和发酵,异养,只吸收溶解状态的 营养物。孢子(有性、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利用
分解有机物质非常活跃,能只利用无机氮,能 降解难于降解的碳源(芳香族),在形成土壤和腐殖 质、自然界净化过程和废水生物处理、发酵工业、 食品加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些可直接食用或是 贵重药剂或滋补品。
3.产甲烷反应 4H2+ HCO3¯ + H+ → CH4 + 3H2O
4CH3OH → 3CH4 + CO2 + 2H2O 4HCOO¯+ 4H+ → CH4 + 3CO2 + 2H2O CH3COO¯+ H+ → CH4 + CO2 4CH3NH3+ + 3H2O → 3CH4+H2CO3+4NH4+
二、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污 染防治的科学。
●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背景
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生物处理 微生物参与下去除污染物的 工艺过程。
◆ 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微生物监测 利用微生物个体、种群或 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 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微生物 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 依据。 微生物评价 用微生物学的方法评价环 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1. 体积小,面积大 2. 吸收多,转化快 3. 生长旺,繁殖快 4. 适应强,易变异 5. 分布广,种类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生物降解、生物转化、生物净化、微
生物污染、微生物监测 2.图解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 3.人类环境的组成?环境问题的实质。 4.大气环境发生转折的原因? 5.决定微生物对人类和生物危害程度的
第一章 绪 论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净化等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微生物的起源及进化
重点 1.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主要概念。
第一节 微生物学与环境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 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
人类环境
生态。
因素? 6.简述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主要内容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病毒研究的意义。 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利用。 原生动物、藻类的主要类群。 藻类和蓝细菌的环境生态 。
重点 1.微生物各主要类群的的种类、一般特
征 2.产甲烷菌的生理特性。 3.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在废水处理